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创新观

科学技术创新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技术创新观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第1篇

作者:宋开强

[关键词]基础科学;军事技术创新;历史演变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3、现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高级阶段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 医院 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3-02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2] 皮海清.科技兴院背景下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基地 案例研究

近年来,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在服务创新方面的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我国“211”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者就高达76.85%。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还提出“教学科研全程配套服务”、“IC2”、“双伙伴”等创新模式,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起到较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一些普通院校也逐渐大胆开展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索,但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且各馆具体馆情不同,所以开展学科服务也具有个性化特征。而普通院校因多方面条件所限,在开展学科服务时资源短缺和目标达成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更少。所以,探索普通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有效开展路径,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推进学科服务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汇报了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简称“我馆”)开展学科服务创新实践的案例。深入分析我馆学科服务的开展路径、所取得成绩和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并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1 学科服务设想、筹备和相关制度的建立

虽然我国高校学科服务实践尚无成熟的模式,但笔者认为学科服务想要取得成功首先须明确其管理方式、工作职责和工作模式,以求优化管理和设计。因为从管理学角度而言,优化管理有利于实现低资源浪费和高目标达成(即高效率和高效果)。以此为出发点,经论证并结合馆内实际情况,我馆明确了“走进学院,融入学科,嵌入科研”的学科服务目标,并制定《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规划(讨论稿)》(简称《规划》),然后通过对内遴选和对外招聘委派学科馆员开展服务。

1.1 学科服务管理模式的确定

基于上述目标,我馆明确学科服务采取“挂靠式”管理模式,由馆长领导、主管信息咨询服务的副馆长主抓业务工作(一名学科馆员兼任学科服务秘书),见图1。学科服务挂靠于信息咨询部(学科馆员隶属部门见表1),优点是业务相对集中,能较有效克服部门限制、岗位分散的缺点。在确定管理模式框架下制定《学科馆员岗位职责》,以明确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此外,我馆根据所服务院系的师生人数确立了“多对一”和“一对一”两种学科服务工作模式,前者为两名学科馆员服务于一个院系,后者为一名学科馆员服务于一个院系。此外,我馆还扩展了学科馆员复合服务模式(聘请院系资料员,学生等作为联络员和信息专员)和“特约馆员”模式。这既能及时获取院系的最新需求,又能通过各院系的师生联系和配合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提高效率。综上,明确岗位职责有利于对学科馆员的绩效进行标准化评价,确立工作模式也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1.2 学科服务组和学科服务基地的建立

2010年12月,我馆选拔1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馆员培训上岗组成4个学科服务组,以兼职形式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展开学科服务。但囿于学科馆员的入手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当时的学科馆员主要充当的学科联络员,所以我馆学科服务的起步阶段带有明显的探索性质。2011年,我馆根据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规划筹备学科服务工作,招聘有学科背景的人才筹建学科服务组。同年9月,新增理学院学科服务组。随后建立院系学科服务基地、以“学科服务基地”品牌的形式推进学科服务实践,致力于特色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至2011年11月,我馆首批建立4个学科服务基地,每个基地配备2名学科馆员,规定至少1人与服务基地的专业对口。自此,我馆由14名兼职学科馆员组成9个学科服务组,面向9个学院(4个学科服务基地),点面结合地开展学科服务(见表1)。尽管我馆学科服务基地规模较小,达不到同济大学图书馆“8名学科馆员服务于30个院系”的规模,但我馆立足于“小而精”发展模式、致力于服务的专深性,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见后文2.3部分)。

2 学科服务具体工作的实施和效果

2.1 走进学院:搭建服务桥梁、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前提是“把准脉”,把脉不准就走不进学院,走不进学院就无法融入一线,更无法嵌入过程,甚至极易导致多走弯路,得不偿失。所以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是“走进学院”的第一步。而我馆重点关注宣传、沟通和需求调查这三方面,以“电话短信QQ群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第4篇

一、结合主题,善用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家乡》课而设计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并且也体现本课程所具有的特色。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设计?第一,根据教学主题而善用问题,进而推进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第二,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以及分析过程,并适时点拨导引、扼要简化、巧设路标以及归纳完整,即教师对学生分析以及回答情况而做出评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化掌握复杂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思考;第三,强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意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直接扩展学生思路,并积极寻找答案[3]。而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带来积极作用。如教师讲授《家乡》中关于河流这节知识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河流,并思考河流的作用。如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供水中生物活动等,进而可以引入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具有直观性以及演示性的效果,进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感知所学习的内容。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和儿童认识以及掌握事物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如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除此之外,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针对教材中所存在的缺陷做出弥补,即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具有动态效果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家乡》这套课程相结合,能够便于学生通过形象以及直观的方式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认识方面,学生通过感性材料而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4],进而实现认识飞跃的目标。如教师讲授家乡地理位置知识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即东经跨度是122至131度、而维度是41至46度以及面积等,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家乡的地理情况。

三、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教师开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较多,但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都存在差异性,由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然后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而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5],例如在班级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而实施分层教学,即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有计划性提出问题,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时学生就可以逐渐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在提问过程中做到面对学生已具备的水平,进而谨慎选择问题以及回答对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正式回归教学本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四、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

在教学中,寓教于乐主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以及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还可以将其知识技能运用在实践生活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师善教以及生乐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过科学设计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授家乡饮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日常饮食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将东北三省产粮食的相关知識传授给学生,如东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又以吉林所在的东北平原为最大,肥沃黑土所生产出的粮食为全国人们提供饮食资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家乡吉林的一些著名食物,如锅包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等等。一方面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述饮食所蕴藏的文化知识,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科学技术创新观范文第5篇

一是树立“争先创优”意识,构建“活力”社区。坚持将上级的要求、社区的追求、群众的需求作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社区领导班子必须高度统一思想,深化创建理念,立足社区实际,狠抓措施落实。主要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制定好我们短、中、长期“和谐社区”创建目标,在规划制定、创建方案、实施措施等方面,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既考虑实现目标及创建过程的统一,又考虑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创建的新理念,树立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创共建的新举措。如,深化“社区与共建单位联抓联创制”、“楼院与居民联户共建制”、“骨干与群众联手共促制”等等。通过优化社区综合管理手段,营造“千家万户抓创建”氛围,夯实“共创共建”基础,激活“和谐社区”创建活力,彰显“和谐社区”特色。

二是树立“有为有位”意识,构建“五型”社区。坚持将“和谐社区”的创建,与当前创建“全国生态市”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型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建“省级和谐社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社区党建、社区环境、社区平安、社区民生、社区管理、社区文明等方面出新招、亮实招、促实效。特别是,要根据社区各项工作增多、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管理难度相对增加等特点,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加大“人性化管理”、“亲情化管理”的力度,使他们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为和谐社区建设多作贡献。

三是树立“和睦亲善”意识,构建“人文”社区。必须充分发挥好社区领导班子一班人的作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身体力行科学发展观,率先垂范“和谐社区”创建,凝心聚力凸显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好社区党员骨干、积极分子的创建积极性,躬身实践、深入调研、体察民情、善解民意、为民务实、树好形象。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志愿者队伍、“爷爷奶奶学校”、“家长学校”、“社区文化娱乐阵地”等作用,切实抓好居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教育、社区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结对帮扶”教育等。通过优化创建活动载体,量化创建活动考核,展示创建活动成效,进一步完善“人际和睦”的“联系链”,凸显社区居民道德新风尚。

四是树立“不断创新”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始终坚持创新、求实、进取、高效的创建理念,找准“和谐社区”创建的结合点,提升“民生工程”的渗透力,将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贯穿于“和谐社区”创建的始终,将发挥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优化社区管理贯穿于社区发展的始终。就东山社区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好“混合型社区”的潜在活力,切实加强对“东山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科学管理,放大现有资产效应,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使广大股民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祉。同时,进一步深化“生态社区”创建等活动,在创建内容、方法举措、运作机制等方面,下苦功、创新路、出实效。通过上级的关心指导、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社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将“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构建和谐社区,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构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要以社区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和落脚点。要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养老保险,再就业弱失医疗卫生救助等民生的基本问题。

第二、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基础,社区文化水平高低,居民素质好坏是体现社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社区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健身体,书画展、社区读书室,小区卫生文明、楼台、院坝卫生文明评比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精神品位。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强正面先进典型,好人好事、人性美好的舆论宣传力度,教育市民讲科学,反邪、防邪,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为和谐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传播服务。

第三、构建和谐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

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必须依靠全体居民共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区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是辨证统一的。要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为居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二是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主体,居民的不断发展会有力地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相信居民,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人人参与,共同建设。三是居民是和谐社区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所有者和占有者,和谐社会的一切属于居民。因而,必须让全体居民共治共管和谐社会。四是构建和谐社区,达到居民共享和谐的目的,必须以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做到发展为了居民,发展依靠居民,发展丰硕成果由居民共享。另一方面,又要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便居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