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高等医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障碍,适当的中国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校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应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进行文化教学。医学高等院校从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教学过度,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期间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导入,培养学生更具针对性的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西方文化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和英语教师的共识。因此,在导入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具备一定的中西方文化基础,才能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通过文化导入,可以使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学习了社会文化知识;既培养了语言能力,也培养了社会文化能力;既拥有了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获得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目的
首先,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Kathy Irving(1986)认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人们的感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认为难以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与第二个层次类似,区别只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认为可以接受;第四,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导入应通过对比来认识与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逐步建立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这些文化现象不再显得“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其次,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论语》中,孔子有一段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外语学习当成乐事,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界,也是学生学习进步最快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缺乏常常成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障碍。而在教学中导入相关文化知识,则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对英语学习一样产生兴趣。这与第一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一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介绍,而应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文化目标,如分角色表演、情景对话、电影及文学作品赏析、专题讲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后,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文西方化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对英美文化理解得多深、多广,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努力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
二、医学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中医概念颇为广泛,可以说它是以医术为基,凝聚中国道、儒、释等诸多哲学思想,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浇灌而成的一门科学,贯穿于其中是深刻而独特的中医文化印记。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医与现代西方医学成为泾渭分明的两个体系:中西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医学存在的文化差异,除在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术语体系、医学理论、诊疗思想及技术等诸方面均有体现,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导入不同的医学文化成分,以便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共识与医学交流。中医院校必然面临大学英语向中医专业英语的过渡。在大学英语阶段对中西医文化进行适当的导入,不仅对后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十分有利,也符合语言教学的宗旨与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呈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结构的多样化等特点,在这样的大众化阶段背景下,结合大学数学教育模式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
大众化教育不仅是数量指标,还应有其质的内涵。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必需的,还能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力度。
1.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状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表明,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式转变的瓶颈是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导致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停滞不前。社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满足,不仅仅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层面,这样单一的发展也不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大众化之路,并且要将其作为首当其中的路线积极的予以推进。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视的是人才和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且数量和质量都要保证。另一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其必要保证。只有实现质量与数量的总体优势,才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具有的充分的人才优势。
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不仅不会排斥削弱精英教育,反而会加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会带动和促进精英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大众化这个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已有的精英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它的发展能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大众化的实施的硬件条件需要逐步建设,这包括教育结构要多样化,专业设置要多样化等,但更重要的是软件条件的逐步完善,这包括对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等。我国特有的个体化学生特点,决定了我们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认知必须实时调研、调整,而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思想意识不断更新,不断转变。事实证明:大众化教育绝不是简单地降低教学要求的教育,而是要将教学要求按个案的特点进行平衡、转化的教育。
3.适应传统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并存的,并不存在排斥现象。首先,由于一部分精英人才和精英型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高等教育提高了吸引力,人们渴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增加自身就业的筹码,从而谋得更好的工作,以求更好的发展;其次,由于学生择校意识的增强,从而有利于提升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质量。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不是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的,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它们能相互促进,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大众化阶段大学数学教育模式及现状
在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数学的教育模式必须由传统式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去应对各种挑战。而数学教育目前的现状由于主客观原因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教学上,教师难以全面施教,尤其是全国招生的学校。这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造成教师难以全面施教。这样的群体差异是由于录取以总分为标准,因此导致一些偏科的学生虽然总分相同,但是数学成绩却不甚乐观。另外一个原因是降低了教学成本,普遍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和调控效果不到位。近几年来“ 专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样更加大了在一个课堂内听课的学生的水平的差异。 转贴于
2.有些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畏惧心理,并且厌学、逃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三流高校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抄袭同班同学的作业,没有被老师发现,便长期如此,形成习惯。对于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且需做相当多练习才能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数学学科,于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想办法进行舞弊。
3.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精英教育,于是对突如其来的大众教育无所适从。不同学校的数学教学的同行们碰到一块,大都互诉衷肠。作为教师这一群体,是素质高,职业道德好而又非常听话的难得的群体,面对自己的学生,想尽了一切办法提高教学效果,也不乏做些情感教育,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并不讨论学校该如何管理, 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无疑起了些作用。但“ 无为而治”,“人文精神” 呢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只打算探讨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数学教育模式现状的解决办法以及启示
1.要找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规律性。对于大学数学教育而言,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估计。由于专业颇多,要明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做到开课、讲课以及要求在全面性上要做到具有针对性。
2.在招生规模大的院校,要做到因材施教。尽量保证同堂听课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基本在同层次上,有效地做到分类教学,尽量做到大班上课,小班辅导。
3.从适用于大众化教育的教学方式入手,进行教学模式转型。要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进行数学模式转型就要做到在在教学中,要以应用为根本,,以图形、数值为手段来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这种模式基本能适应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利于后期各专业更有侧重地选择介绍数学的其它内容,甚至应用性本科教学的数学理论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开始敢于大胆的思考。
4.编写适合于大众化教育的教材。对于目前我们应该马上就作的工作是确定什么是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只有确定了三基之后,我们的教学、评价考试命题才有依据,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可参考国外大众化教育程度高韵成熟的教材,它一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不解决教材问题,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不了。当教材的内容适合大众化的教育,使学生读得懂,容易学,辅以恰当的管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厌学甚至逃学现象。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语言文字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培训、测试和推广,也不等同学大学语文课程,语言文字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融合于高等医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高等医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向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的特点和实际,下面谈谈语言文字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文字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能够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1. 语言文字教育内容丰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丰富的知识是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博大精深的视野,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语言文字教育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丰富的知识是提高文化道德修养的基础。我们可以结合医学生的特点,以语言文字教育为手段和途径,开展人文教育,选择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医学有关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疗语言学、医学美学、医古文等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热爱专业、丰富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2. 语言文字教育能以情动人、陶冶性情,培养并提高医学生审美素养及道德修养。高等医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方面语言文字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不同,语言文字教育通过加强经典诵写讲教育,开展“诵中华经典、写规范汉字”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选取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进行,这些作品都有着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教师只要能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作品,并将其当作艺术品来鉴赏与讲授,就能吸引医学生激发起心灵中美好情感的浪花,收到艺术的感染熏陶与美的享受,并可帮助医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建立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美的操行。语言文字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而且还会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从而富于同情心、爱国心,增强责任感、意志力,培养起救死扶伤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语言文字教育可以配合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语言文字教育能促进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培养医学生现代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作为当代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离不开语言文字基础,尤其欲成为本专业中出类拔萃之辈者,更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如晋代名医皇甫谧、唐代名人孙思邈、当代著名的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教授等人,都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对医学生实施通才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总趋势,文理渗透、文理交叉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语言文字教育正是对医学生实施通才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不是哪一门学科单独能完成,发展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要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语言文字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言文字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具有现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培养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而医学特点就是以观察为基础,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单纯的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易成思维定势,观念很难改变;而语言文字教育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求变,重视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居主要地位,润物细无声,其教育的结果将体现在他们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专业技能中,发挥潜在而持久的作用,使医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锻炼形象思维能力,掌握开放、多元、辨正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3.语言文字教育还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社交能力、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医学生们除了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良好的处世技巧,而这两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修养,提高他们的书面语及口语交际能力,加强医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并提高他们应用写作和科技写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语言文字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语言文字教育能够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语言文字教育渗透在医学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教师及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法,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修养,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完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列为教育质量检测、督查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中,将语言文字教育融汇在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就业培训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温州医学院;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常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温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技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23-02
在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下,培养具备临床能力、实践技术、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等医学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的目的。临床技能,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是当今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医学生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也是实现现代医学教育目的的至关环节[1]。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颁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实施[2],对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及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形成严重反差,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见实习中不断表现出技能操作水平不足。如何改善临床技能教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已经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精湛技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精英;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减少医患纠纷。
二、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不足
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上的见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如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治疗中,不善于与病人沟通交流,操作技术不娴熟,诊断思路紊乱,这均反映了医学生缺乏临床技能的训练。主要不足表现在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医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三个方面。
1.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现如今我国大力扩招本科,医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以“填鸭式”灌输为主,造成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临床知识便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问题,久而久之,问题不仅未能得以解决,反而成为了一种所谓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致现今“高分低能”的医学生现象广为存在。课堂教学的不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理论知识讲解占据课时太多,实际临床技能要点讲解弱化;②沿用“照本宣科”的陈旧老套教学方法,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缺乏。临床带教的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带教方法单调,知识讲解临床示范,两点一线的形式使见实习生容易产生枯燥感;②忽视临床技能培养,见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力度不够;③教师带教意识薄弱,缺乏技能考核约束机制。
2.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及考研择业观的影响。环境造人,态度决定一切,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医学生临床技能及医学素养不足恰恰体现在这三个方面:①环境氛围的影响。学生刚从高三的高强度紧张压力氛围中解脱进入大学,潜意识中使自己处于一种轻松悠闲的学习状态,然而医学的殿堂神圣而容不得一丝马虎,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牢固的重要性未能真正领悟,于是学习态度由“轻松悠闲”转为“懒散应付”,缺乏学习自主性,以至于在临床见实习过程中错误百出。②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深受中国应试教育影响,在日常学习中懒散对待,在考试前便临时抱佛脚,医学知识死记硬背,考试一过而忘的现象大为存在。医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临床技能能力不足,知识与实践无法结合统一。③考研择业观的影响。当今医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在实习期间,医学生面临研究生备考及就业等压力,不能很好地处理考研、就业与实习的关系,顾此失彼。因此使得大多数医学生不再重视临床技能培养,甚至放弃临床实践机会。
三、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的措施
高等医学院校应确立“以人为本、德术并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为目的,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从自身出发,铭记医学誓言,端正学习态度。
1.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针对临床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临床技能实际操作要点的教学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改革创新方法有:①教学组织灵活多样。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从“知识中心型”的教学模式向“能力中心型”教育的转变[3]。采用小讲课、典型病例分析、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以及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授课方法,组织临床技能兴趣小组、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为主,教师宏观指导为辅。②加强教学管理并严格考核制度。为保证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明确规定临床操作训练次数、时间和强度,并对其进行考核评分。③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践是医学生走出课本获得临床技能的主要途径,医学生通过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学习,加强模拟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4]。④加强对医学生人际沟通、适应和协调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床边教学与标准化病人教学相结合,接触真实患者,缩小模拟人与真实患者的差距,使医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医疗实践中,同时注重医患沟通教育,减少医患纠纷[5]。⑤提倡因时因地制宜地早期接触临床。根据近几年大多数医学生的考研择业观,为避免医学生提早脱离临床实习工作进入备考、就业而耽误甚至放弃临床技能学习的现象,高等医学院校可对其临床教学培训时间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安排,如可安排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走进医院见习观摩,早期参与医疗实践和技能培养,这样既可体现基础与临床的早期融合,又注重实践与学习的早期沟通[6]。
2.医学生端正自主学习态度。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蓬勃力量,作为一名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过硬临床实践本领,努力成为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铭记庄严的医学誓言,端正自主学习态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①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进度,认真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②主动查阅了解医疗前沿知识,提高自我临床技能水平。③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④通过参加各类临床技能竞赛使我们从中受益,进而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7]。⑤在临床知识及技能学习中注重医患沟通交流的方法掌握,在临床见实习中体现医学人文素养,避免医患纠纷。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是医学教育实践性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人文关爱及沟通技巧的培养,不断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国家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教师、医学生均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进,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桂庆军,游咏,尹凯,等.大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60-468.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游咏,莫靓,桂庆军,等.PBL教学法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09-511.
[4]JANIS-A,CANNON-BOWERS,BOWERS C,et al. Optimizing learning in surgical simulations: guidelines from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human performance[J]. Surg Clin N Am,2010,90(3):83.
[5]陈菲.从就业角度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8-19.
[6]吴丹,黄 斐,陈俭平,等.医学生临床技能多占考试结果分析与建议[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627-629.
[7]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4):85-88.
Medical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sufficient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CAI Ben-chi,OUYANG Yao,LONG Shi-yin
(Medical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Hunan421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