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画;创新;集成创新

中国分类号:J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62-1

从世界动画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在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承载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中国艺术的多样发展,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动画片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界限,全球范围内风行。我们要跟随时代时时更新、时时创新,汲取优秀元素,统揽国内外优秀题材、元素,将各风格集成创新于我国动画题材,是我国动画发展之出路。

“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集大成,意思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中、组合在一起,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我国学者张正义、吴林海认为,集成不是简单的连入、堆积、混合、叠加、汇聚、捆绑和包装,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集成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中注入创造性思维,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地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事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孔子之前的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文化赖孔子而开。正如“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赞誉孔子四项集古贤之大。二维版《铁臂阿童木》就是一个很好的集成创新范例,其人物角色设定集超人元素与迪士尼卡通人物风格物管造型于一身。手冢治虫先生将黑亮亮的大眼睛、头上竖起的尖尖头发、黑色短裤以及飞舞起来时手握拳平举都为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只有将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内涵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下探索展现民族特质的新道路,探索时代条件下民族新的动画话语。“量性双悟智、天人一贯才”。这是海外一位80余岁的老华侨有感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思想,为钱学森钱老写的一幅楹联。“人的智慧是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所谓“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集大成得智慧”,是引导人们如何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

被导演史蒂文森称为“写给中国的情书的”《功夫熊猫》糅合了中国国宝“熊猫”和中国国粹“功夫”,同时渗入中国元素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美国传统设定风格显现,促成了该部动画电影的完美表现。影片中集成了中国元素、美国元素和日本元素的完美体现,电影的叙事者是美国,叙事的背景放在中国,当然电影的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因素,熊猫自然是中国的,龟仙人是中国的智者形象,富有极大的神秘感;师傅是中国因素,中国因素的对立面是“黑豹太郎”,从名字就不难想到这是个日本因素,从它与中国因素的渊源上看,曾师从中国因素也曾被中国因素教训过,就更是日本因素了。美国因素在监狱里,守监狱的就是美国因素。这部片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文化全球化的结果,是制作人看到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适应了这个潮流和需求,他们才赢得了如此高的票房和收益。

迪士尼创新“魔力”启示我们,创新的集成发展方向已作为当今增强产业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应当承认,我们的动画在改编传统故事或者创作现代题材上都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已有经验,必须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创新技巧已不再是单纯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集成各元素已成为当今不可逆的新的风向标。动画的集成创新,在创作手法上合多种元素诸如平面、立体、水彩、水墨、剪纸、木偶动画、泥偶动画进入某一部动画剧中,给人以多元素、多视角、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力,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二维与三维技术的穿插,地域特点的融汇等。在题材上,动画创作中的传统、民族题材的作品,更要在旧的形式中融入现代的表现手法,使形式风格变得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更具有观赏性。

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动画题材实践过程的中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文化知识经验的继承,继承的是精华亦或糟粕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集成创新性思维过程。动漫之于民族文化,既可能是积极有效的“助推器”,但也同时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健康的结合与有效的集成创新才是各自发展传播的现实选择。动漫文化应该承载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积极发挥其教育和引导的功能,既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文化的辐射和延伸,应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优化整合与集成创意元素及表现手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文化传播和发展。既要在动漫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与时俱进原则,努力追求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动画题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动漫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第2篇

作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平台,作为浦东“7+1”生产力布局“张江高科技园区组团”成员之一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配合上海市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举措,积极将“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贯穿落实到园区发展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实现园区经济形态向现代化、集约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构建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医疗服务业繁荣,且两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打造出蜚声中外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遵循创新规划

构建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东方医谷”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是在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筹建的新型高科技园区,成立于2003年4月,位于浦东周康地区,规划面积11.79平方公里。2009年,浦东与南汇合并,浦东新区提出“7+1”生产力布局,医学园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并列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下属的三大开发区,正式成为“张江”的一部分。

医学园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生物医药服务外包(CRO)及现代医疗服务产业;以亚洲一流、世界先进为目标,建设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亚洲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地;以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型的医学示范园区为蓝图,打造环境优美、科技领先、生态和谐、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2003年,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事务所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案。规划中将依托国际医院、康复机构、医学院校三大主题,形成一个集约化的“医学社区”: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机构,使上海医学、医疗水平全方位得到提升,通过提供研发、资讯网络等庞大的共享设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实践、医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医械/医药企业、商务配套三大主题,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引进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及医药服务外包(CRO)企业,也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展示、销售功能紧密集合,在强大的科研、学术交流储备资源上,迸发巨大的生产能量。

医学园区科学地分为六大功能区,包括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医学院校区、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医学研发区、国际商务区。这六个功能不同的区域,疏密有致地聚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保存了各区域的独立性,呈现出“树的年轮”的形象,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整体,和谐地构筑起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制造-展示交易-物流仓储)和现代医疗服务(教育培训-临床研究-诊断治疗-康复体检)两条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的有序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设计理念,既表现了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寓意,也凸显了园区以发展生命医学科学及产业为历史使命的主题。

根据战略规划,2020年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机制灵活创新创业氛围浓郁,集聚效应优势凸显、初具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学示范园区――“东方医谷”。

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医疗康复和生物医药和谐发展的产业链

技术创新只有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只有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应用所需的共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和快速扩散,才能实现技术跨越,率先在科技革命中崭露头角。目前,国内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多都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医学领域创新扩展,构建 “医疗、康复、科研、院校、产业”全面发展的创新产业链,营造出医疗服务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

构筑国际水准医疗服务平台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迅速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现代的医疗机构,构筑起了拥有国际水准的医疗平台。

2009年,拥有全球最领先技术的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医疗水平与国际接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国内首创“建、管、用”分离现代盈利性医院模式,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借鉴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管理经验,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资源并向全球开放,由一家综合性医院及多个专科中心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医疗平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正式开工已经进入读秒。该项目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将为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上海打造亚太医疗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国家卫生部审批,土地和工程建设程序有望快速启动。国际新安妇产医院、日本德泰口腔医院、德舟国际医院、上海国际干细胞中心等项目都已签约落户园区。

创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截止2010年底,园区已落户实体企业超过近百家。

在医疗器械方面,已集聚了数十家中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全球医疗器械三巨头之一的西门子医疗,全球知名的呼吸机麻醉剂生产商德尔格医疗,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微创医疗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2010年,国际医学园区医疗器械产值更是已经占到全市的12%。

在生物医药方面,逐步形成以德赛、凯创、执诚、东方基因为核心的诊断试剂产业集群;以巨擘上药集团、艾力斯、先声药业等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全球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科文斯、桑迪亚为领军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

此外,也形成了以医谷现代商务园、时代医创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业集聚区。

在发展提速的同时,园区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发展原则,做好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规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医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上海国际医疗器械产品交易市场、上海肿瘤科技园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高专和出版印刷高专等8个项目被列入上海市“十二五”重大投资项目,为园区的中期发展谱写了宏伟的蓝图。

创新医院运营模式

铸就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

上海市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抓手,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现代医疗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方向。2011年3月16日起至3月22日,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上海市2011年至2012年将加快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上海将建设浦东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使其成为本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发展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管理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的外资医疗机构。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积极承担起建立上海市现代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历史重任,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迅速汇集了八家现代医院签约入住,其中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已开工建设、宝隆同济医院(中德友好医院)已获卫生部批准、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推进迅速。而其中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更以“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成就其在上海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以“园院合作、服务公立医院改革”成为了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概况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按照“政府引导、要素组合、院校参与、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管理”的做法,借鉴国际现代医疗机构的成功运作经验,实行“建、管、用”分离的创新运作模式。该项目基本设想是借鉴新加坡特许医疗服务和美国Cooperate practice模式,在园区建立独立法人的、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该项目已获卫生部正式批复,冠名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吸引具有行业优势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学科)入住,并聘用具有现代医疗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负责运营、管理。

“建”:项目投资和建设主体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牵头、大部分由社会投资成立。

“管”:医院管理借鉴国际现代医院先进管理模式,由投资管理公司选聘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Parkway Health Medical Center)负责运营、管理。该集团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私立医疗机构提供者。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和文莱等国家拥有12家国际医院,提供40多个专业的顶级医疗服务。

“用”:医疗技术主要依托交大医学院及其十二家附属医院(其中十家为三甲医院),以及其他医院的优势专科,建立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入驻的优势专科必备条件:有专业优势,有市场空间,有经济效益。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意义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是上海市卫生系统的重点项目,也是上海在现代医疗领域的创新之举。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建设“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国际化现代医疗项目,有利于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上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承接公立医院改革所剥离的特需服务,一并解决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在上海市的医改方案中,将在三年内逐步把特需医疗服务的床位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所以需要提前在公立医院之外,建设提供新型特需服务的基地;此外相关优势学科的持续发展问题将受到空间、资金等方面的多重困难。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一方面,开创了“园”“院”携手合作,建立起现代化医院法人治理机制的新模式;同时创新采用“建、管、用”分离的先进运作模式,探索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透过交大医学院附属现代/优势专科医疗资源及特需服务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汇聚,在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解决了公立医院现有现代/特需医疗的发展问题,承接解决了上海医疗优势学科的发展空间问题。

2)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推动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此相匹配,1997年,上海提出了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同时提出:围绕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建设30个左右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若干所现代化综合性、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国际医学园建设。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进程的加速,打造一流现代医疗,应成为构建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建设,将示范并引领众多现代医疗服务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汇聚,进而形成以现代医疗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将有力促进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医疗管理运作模式,将逐步形成拥有国际上领先的医学技术水平,并与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竞争优势,成为拥有满足国内外人士现代医疗需求服务能力并具备辐射全国、面向国际医疗市场的医学中心平台,有力推动上海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

3)贯彻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精神,有利于医改的深化。

201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随着政策细则的颁布实施,非公立医疗机构及外资医疗机构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主体,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2.5亿元,是由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其它八家社会投资方共同参股成立,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创建现代医疗机构、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格局,切实落实“意见”精神,促进并优化上海医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全方位措施保障

打造综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区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紧紧围绕上海市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浦东的高端医疗服务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发展,付诸提供全方位措施保障,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生产先进、生活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

综合发展型科技创新园区是指凸显科技创新能力,配套政策环境保障,适宜高端人才集聚的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区域。它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增长点的孵化和发展基地,必将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产业链战略招商:医学园区在注重龙头项目引进的同时,开始着眼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高端引领,服务推进,医学园区专辟了医谷现代商务园,留学生创业园,时代医创园三大子园,加强中小企业的招引和培育,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目前园区内已签约落户的医疗器械企业如全部投产,产品几乎可以覆盖综合性医院所需医疗设备的70%~80%。

提业技术平台:随着产业等级的提升,园区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整体迁入园区,为园区医疗器械企业的新产品检测和研发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服务;设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医学园区服务站,服务园区企业与上海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对接,建立资源共享通道;进一步探索完善园区企业孵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全程”孵化服务模式;重点对接张区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园区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通道;以及园区正在筹建的国际医疗器械展示交易中心,将打造成为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订单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全球医疗器械采购中心和产品技术交流中心”。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积极搭建各类公共平台,并获得多项政府认可,这些产业平台的建设为园区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产业氛围。2005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南汇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该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2006年,国家发改委授予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2007年,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该集群是全国首批50个试点集群之一;2008年, 上海市外经委批准建设上海南汇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园区;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与南汇区政府共建上海南汇留学生创业园;2009年园区还获批成为全市19家生产业功能区之一。

引进高等科研院校: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积极吸纳和培养企业和机构的同时,还着眼于培养自己的尖端人才。2006年,园区第一个院校项目――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暨上海交大附属卫生学校正式对外招生,现已有超过6 000名学生在校攻读。随着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制药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建成招生,园区内的智力资源将大大丰富,可为园区内的企业和机构输送各类所需的人才。

提升园区社会功能:加速推进国际医院区、国际康复区和公共设施、生活配套区的开发进程;加快园区商业配套及住宅配套的建设,做好园区公共设施和配套区内300亩居住用地的开发和建设;伴随着周边地铁开通,重点做好园区区域内商业网点和交通网点的布局和落实,从各个层面完善园区城市和生活功能。

最尖端的医学科技和知识、最精密的设备制造技术、最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最国际化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最高端的研发人才和医技人员,都将一一汇聚在这里。到2020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专业的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政府沟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成为世界级的生命医学科学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重镇,辐射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亚太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医谷、现代化医学科学城”。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第3篇

会上,市科委副主任张继红介绍了行动计划编制背景、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总体思路。在背景编制方面,强调“四点考虑”。行动计划是《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实;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融入到城市交通体系之中;注重实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及政策创新三者协同;把北京建为电动汽车全国示范应用的新标杆、应用规模全球领先的新高地。

在总体要求方面,突出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政策之间统筹的关系、处理好公共领域示范应用与私人购买之间协同推进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公用和自用充电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保障措施方面,全力做好“四方保障”。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联席会议机制保障,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加大科技创新支撑,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充分调动“三类主体”积极性,营造新能源汽车生态环境。倡导企业、公众及媒体三类主体全面参与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共同维护电动汽车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局面。

市交通委科技处处长葛昱就行动计划有关交通行业的相关内容及问题进行了解读,指出将按照“治污与治堵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电动汽车的推广力度,积极、稳妥、有序、科学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我市公交、出租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

坚定不移推进公交电动化,2014年,计划投运电驱动公交车900辆。到2017年,投运电驱动公交车不低于4500辆。推进长安街沿线、三环路环线等重点公交线路全部采用电驱动公交车;将现有4条城市快速公交线路全部更新为电驱动公交车;实现现有及新增轨道交通接驳微循环线路全部采用电驱动公交车;推动新城城区内主要公交线路全部采用电驱动公交车;推动首都机场更新或新增各类运营车辆、摆渡等旅客保障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汽车。

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在出租行业的应用,市区出租车新增车辆全部采用电动汽车,10个郊区县区域出租车全部采用电动汽车;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在租赁、货运领域的示范应用。一是重点在科技园区、校园等区域,推动建设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使其成为城市多层次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在城市配送、物流末端运输领域推广使用纯电动货车。

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委、市交通委和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等部门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行动计划的制定依据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全面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京政发【2013】27号),切实做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努力实现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进行20户试验(经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为推进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泸农科联办函〔2010〕1号文件精神,现将今年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情况总结于后: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进行20户试验(经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

五、渔业新村建设方面。今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水产会议精神,认真部署、促进新农村建设水产发展工作。我市至争取到省上投资渔业村基础配套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在泸县加明镇罗桥村和太伏镇双石村实施;2010年再争取省上投资100万元在泸县立石镇下湾村和云锦镇龙井村实施,项目正在进行中;龙马潭区双加镇双加村渔业新村建设也初具雏形;成为我市规模化水产养殖示范片。

明年根据省上安排和我市实际,继续抓好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并建议各级政府增加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经费投入,以推进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范文第5篇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2009年进行20户试验(经2009年10月28日双加镇和长安乡3户的测产):平均亩产达到317.4公斤,折合亩纯收入1245.67元。试验获得成功。今年我市继续试验推广,如双加镇孙大春去年泥鳅养殖25亩,今年扩大到57亩,增加了22亩,现长势良好,今年预计泥鳅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亩纯收入1600.00元,总纯收入可达91200元。二是古蔺县2008年首次引入冷水性鱼类—-虹鳟在黄荆乡、德耀镇进行试养,养殖面积50多平方米,经历伏季高温考验,生长正常,鱼体由2克增长至800——1100克,产鱼300多公斤,取得了成功后,今年继续试养,养鱼面积增加到300多平方米,现长势良好,预计产鱼1500公斤以上。虹鳟的试养成功对古、叙山区县有效利用溶洞冷泉水及北部高海拔山泉水发展名优特色的冷水性水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继续实施科技之光行动计划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河金属船体网箱名优鱼养殖项目2006年列入“市科技之光行动计划”项目,2009年达到1.22万平方米,产鱼2440.56吨,产值5779万元。比2008年新增产值1005.6万元,新增税利502.8万元,今年稳步发展,预计产量超过2500吨。

三、开展了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工作。今年3月,全市出动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319人次,出动车船90辆(艘)次,到达85个乡镇,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34场次,受训3455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像12场次,观看1500人次,水产科普挂图55幅次,观看24150人次,推广水产新技术3项,书写宣传标语139幅(条),印发宣传资料50250份(册),技术咨询12770人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经费开支近9万元。

四、巩固发展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我市去年有14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员653户,养殖规模3.9万亩,年收入9500万元;今年达到23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有社员981户,养殖规模5.1万亩,年收入1.5亿元,新增9个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