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美育;音乐课堂教学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已经自觉地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人。而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也表明:“美能使任何活动的境界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是一门多功能学科,能渗透德育、智育、体育,但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美育。因为它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品德、良好的兴趣与志向、文明的行为与习惯。所以,它的社会功能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有审美教育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欣赏、演唱、演奏、想象、创作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美、感受美。其次,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对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和行动有教育的作用。再次,音乐具有帮助我们认识人生、认识自我、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功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气氛中受到教育呢?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欣赏作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材中的音乐欣赏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它要求音乐欣赏者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悦外,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中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这种欣赏方式是要用“聆听”来做前提的,“聆听”是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即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聆听”音乐,这样才能达到审美艺术的欣赏。

为了培养“聆听”的习惯,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聆听”的氛围。我把音乐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给予学生“聆听”的心情;在教室中挂了中外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图,引发学生“聆听”的兴趣;运用高质量的音响设备,提高学生“聆听”的质量。总而言之,尽力创造条件,以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和优质的音响吸引学生去聆听。

为了培养“聆听”的习惯,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聆听”的愿望。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每一种动物的形态、特点以及这些动物最美丽的图片,然后上课的时候先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再让同学来描述每一种动物的形态。因为学生自己去搜集了图片和资料,所以他们在聆听音乐作品的时候就会积极地有“聆听”的愿望。

但是“聆听”习惯的养成,仅仅使学生持有积极的态度还是不够的,因为“聆听”不仅仅是聆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聆听”习惯的培养和“聆听”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培养“聆听”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的情感、性格、风格;“聆听”节奏、节拍、旋律线、调式;“聆听”作品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思想。

二、通过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兴趣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造就伟人,它可以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且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在课前的导入部分多下工夫,利用故事导入法、观看光碟等现代化手段,通过声音、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和学生一块儿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主题、目标、要求,也可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集欣赏、演唱、演奏、想象、创作于一体,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如果课堂上一味地采取唱歌、讲解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势必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而在教学中适当采用直观教具,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以助视听,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看得见、记得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注意穿插优秀的美术作品,让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与美术变化统一。无声与有声艺术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中充满激情。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为了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了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再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所运用的色彩、线条等进行讨论,分析其表现手法,再同歌曲的强弱处理和情绪结合起来,就这样,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了歌曲《伏尔加船夫曲》所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

四、多角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2篇

一、目前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学历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逐年稳步上升,但这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教师需中师学历,初中教师需达到大专学历,高中教师需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地方、学校及体育教师本人为学历达标而“达标”的问题很突出,学历层次的提高注入了水分。

(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重训练轻教学,重体育特长生忽视普通学生”的现象。究其根源,依然是应试教育观念在作怪,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部分教师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再加上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教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有“形”无“神”,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重负荷、低效率阶段,致使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高尚的师德是教育之根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无私奉献、敬岗爱业、团结协作、改革创新的原动力。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心理素质等,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创造力。这种责任感是建立在为学生服务意识的基础上,因此,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点,采取客观的、发展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志趣和需求,保护其自尊心,不断增强其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二)健康的人格是教育之本

健康的人格是为人师表的重要条件,其特征表现为:热爱学生、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热情开朗、坚定果敢、努力上进等。如果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健康的象征,他的人格就会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能力、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另外,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教师自身缓解现代生活快节奏带来的工作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情绪。

(三)全新的观念是教育之魂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现代体育教学不仅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情感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1.整体教育观素质教育强调对每个学生负责,使每一名学生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和发展机会,不论学生资质、个性、学习成绩、社会背景如何,教师都有责任教育他们、关怀他们。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条件,对身体素质好、聪明、乖巧、成绩好的学生与身体素质差、迟钝、调皮、成绩差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关爱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2.发展教育观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心理、个性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而且要教学生做人,指导学生探索人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主动教育观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练”的程式化教学,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以主动教育观指导体育教学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多元的知识结构是教育之能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1.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深刻理解准确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解剖学等。同时要积极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要传授基本技能,还要传授体育健身的思想,这需要用最新的体育思想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教育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原理、学校卫生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和掌握教育规律,并将之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意在培养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这不仅是形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如何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并确保新课改将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这就需要一套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要体现个人的成长过程,还应全面考核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多种素质。新的评价体系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再单纯以考试的成绩排名,它所反映的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和考量。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动态的,严密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评价。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并在各个过程中进行了多渠道教育评价和认证。它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种情感和认知层面的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评价。另外,评价还是全程性的,从目标的确立到运用的方法,以及感受直至最后的评定都在这个评价体系的关注范围内。此外,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还是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家长的评论以及社会实践的评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形式。具体来讲,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校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检验和改进。借助评价,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情况,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那么,如果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实到实处呢?

一、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遵循的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程教育最本质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这样几层意思:1.尊重人。对人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礼节上,更重要的则体现在对独立的个人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引导上。2.对人长远的发展负责。这要求我们要放眼未来,既要看到学生眼下的学习,又要考虑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3.实施人性化服务。要处处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

其次,导向性原则。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是反应学生成长的标尺。每一次评价都是下次评价的起点。这种评价是动态的,反映的仅仅是一个相对时段中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教师切勿在思想上以某一次评价为最终的评价。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利用素质综合评价来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成长。

再次,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我们要反对一语定乾坤的武断做法,所以,这个评价体系必须是多种评价和多层次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在具体的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到一起,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在一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在一起,知识技能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结合在一起。

二、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

任何评价都是在现有的教育条件下相对的评价。评价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具有指导性的真实的评价,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搞成挂在墙上的文件,那么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把评价体系建立在客观的教育条件之上,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努力构建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多层次地进行评价,而不仅仅看学生的结果。课堂上问题的探讨更容易暴露出一个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或思维习惯等更本质的东西。太繁琐的评价体系虽然科学严谨,但是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贯彻始终,所以,可操作性强就必须强调更加简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评价应该突出表现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参考攻其一点,以点带面的做法,即用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次数来记录并加以评价。这是因为课堂上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和思考,需要他们对问题有热情,用这个简单的评价就可以反映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这是简单而易行的方式。

其次,应该避免ABC这样简单的等级评价方式。尽管等级评价较之分数有形式上的区别,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仍然是将学生分了三六九等,只是没有分数那么触目惊心罢了。评价应该更侧重反映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因为这是能力的体现而非等级的评定。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推理,有的学生擅长想象,这两者是没有A等和B等之分的。

三、培植素质综合评价生存的土壤

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能够进行的前提不是评价体系多么完善,也不是制度多么完美,而是首先是要有一支业务精良,有新的教育观念,思想开放,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教师队伍。没有从本质上拥有新教育观念的教师,所有的新课程教材新课程教法则都是空中楼阁。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业负担 高效课堂 能力

教学中发现,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摧残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得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被动的苦差事,其负面性不言而喻。在大环境及社会机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减负”是当前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到底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让学生课业合理化。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特别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工夫,即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整个的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其实,真正的备课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自己的一生来准备每一节课,这样方能做到厚积而薄发,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三)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还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改革高中招生制度,从根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考试、评价制度是教师教课的指挥棒,制度怎么变,教师的教课方式也随之变化,因此,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得从各级各类招生制度这一源头抓起。

(一)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及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

在考试内容上,贯彻“依据课标、考查能力、紧扣教材、贴近生活、控制难度”的命题准则,注重考试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考试形式上,将一次性评价录取变成毕业考试与多次评价相结合, 把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推荐录取与文化课考试相结合的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录取方式

一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比例,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二是改革热点高中录取方式,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与推荐生面试相结合制度,加大招生学校对推荐生、特长生的选择权。虽然这对在当地高中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情况来说有一定的距离,但也是高中招生发展的方向。

三、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建立责任追究制

一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来自于领导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也为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方式指明了方向,而一个有全新理念的教师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从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入手,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取得共同的认识。打破陈腐的教育思想,确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深深知道减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 21世纪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规范教育行为的力度,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保证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问题;因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50-01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面对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中学体育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健康首位""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首位"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首位"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1.2传统教学呆板。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呆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1.3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1.4体育教师素质不高。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2.中学体育的对策

2.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首位"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2.2活跃体育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另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2.3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