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能激活教育法研究
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条件
情境脉络互动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新阐释
探求有效理答 走向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的优化
教师课堂控制情境下的师生互动
提高小学生研讨交流参与率的策略研究
基于生命成长的优效阅读教学策略
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标准答案的审视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评价
小学低段数学课内阅读习惯的培养
改变当前英语作业设计的有效对策
“英语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探讨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
县域内影响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教育均衡发展视角
农村学校教师文化的现时缺失与建设取向
论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
“五严”背景下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研与工作改进
以人为本 提高校本培训实效
美国“竞争卓越”政策中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探析
美国体育教学中大班教学策略及启示
点燃小学生写作的激情
英语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艺术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家庭教育也要“为人师表”
为学生架起通向成功的桥梁——学校社团建设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
开展感恩教育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县域推进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
自我策划教育校本实践研究
课程发展保障机制的三个层面
“小学饮食营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维目标须以“单元化研究型教学”来落实
认识学生与构建教学策略
汉语文化思维方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诉求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日常作文评价标准的思考
例谈作文评改中的“对话”策略
智慧理答 演绎精彩
在有序的活动指导中实现有效数学教学
关注动态生成 提升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研究
高中英语有效学习的非语言因素略析
英语教科书在中西文化交融上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分析
英语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策略应用
传承海洋文化 渔歌唱进课堂
趣·知·思·生——有感于谢烨老师的“卡通宝宝”教学
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循证方法的应用
师生共享——新课程实践的追求
吉林省青少年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吉林省小学生网络使用的城乡差异调查
城市中学生网络行为自我调控水平调查
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小学社会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中学生“中性化”现象探析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对教育的启示
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领的策略
现象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优秀教师教学案例透视
小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反思作文”训练方法探析
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
抓住生成 留住意外 共享精彩——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
数学后进生作业的批改策略
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改革趋势初探
以典型例题为主线的高三化学总复习课堂模式探究
历史教学: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信使”——国际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实践与探究
科学发展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让历史“鲜活”起来
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学生学习困境分析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反思合作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基础教育;相互适应;承前启后
中小学的过渡衔接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小学教育中严重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有无所适从之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搞好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小学教育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小学和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处在较低的阶段,他们天真、幼稚,好奇心强,理解记忆远不如机械记忆。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只能从简单的知识入手,手把手地去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多,才能循序渐进地增加广度和难度。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也有了一些难度,为他们到中学打基础。学生到了中学后与小学最大的差别是年龄大了,生理和心理素质可以说也是一次飞跃,这时他们面对的是更多的学科,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由此可见,中学教学与小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总认为科学有效地处理好这个课题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非常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小学教育要具有前瞻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提出的新理念,理念如何转化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能力,需要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并深入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使理念转变为行动。从校内实际来看,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弊病。尤其在农村小学,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往往只完成老师布置的显性作业,对隐性作业拖拖拉拉,不能自主完成。
虽然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但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过程中时刻要为他们的下一阶段的学习考虑,要逐步引导,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生不太懂事,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能否写人对他们终生都受益的文字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烙印。自学能力是指学习新知识的技巧,其中包括较强的求知欲和灵活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很强的求知欲才能成为有理想、有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中学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欲速则不达
由于小学生到中学后所学的科目多了,知识的难度较小学也深了,一时间有一大批学生不适应,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学科一时觉得手足无措,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期,尽快让他们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否则欲速则不达,势必使大部分学生成为中小学教育衔接不当的牺牲品。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每位中学教师从初一的第一节课开始,用小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地往中学教学模式转变,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方法,使他们自己克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养成自己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教师的关爱,特别对学困生,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求全责备,要有爱心,要有耐心,要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工程去对待,因人而定,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处理好衔接的难题。
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必须团结协作
中学教学学科多,教师各负其责,而小学学科相对于中学少,班主任几乎全天跟着。为了避免中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详细,就必须同所有的任课教师密切协作、及时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了解学生在校的全部。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分析W生的立足点。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课任教师都要面对每一位学生,主动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的历史重任,向社会负责、向家长负责、向每位学生的未来负责。
处理好中小学生教育的衔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难题,也是部分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根源。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将衔接这一课题纳入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中,要认真对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争取衔接的最佳效果。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5]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08.
[6]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生源分布 学校布局 教育模式
教育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公益性公共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公共资源;还是国家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公平以及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整个城市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已将基本教育列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六教育模式的程式化根支柱”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城市框架的不断外扩,学校布局的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使现有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布局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急需调整。学校布局的不合理表现在几个方面:
1 生源分布不均衡
生源分布不均衡可以通过让学生就地入学,再加上硬件改造以及教师按照机制流动,应该可以解决,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仍无法实现本地生源的就近入学,比如允许民办学校的存在,就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家长通过花费高额的教育费用,把孩子送到当地知名度较高的所谓民办学校就读。实际上这些学校大都是由办学条件较好的公办学校而来,股东多是以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这样民办学校就可以实现“收费”的合法化。一些有点门路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名校”,这样使得所谓的名校冲击公办学校的生源和质量,造成有的公办学校生源质量差,甚至生源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一些公办学校的生存。公办学校实行就地入学制度,但学区内成绩好的孩子大都被民办学校选拔走了,所以公办学校要想拥有好生源,就必须从根源着手——提高升学率,这是公办学校持续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
传统教学也就成了老师们不愿丢弃的灵丹妙药。这就使得素质教育出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低位,素质教育最后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向学校要成绩,学校给教师要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成绩,学生最后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就是迫使学生向办学条件好的民办学校靠拢,发展较为缓慢的公办学校在这种竞争面前出于不利。针对公办学校所面临的处境,当务之急,公办学校应该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成为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引路人,这样才有希望使我们的公办学校在与民办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学校布局的不均衡
我国现有的中小学布局是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步伐的不断迈进,现有的教育布局在已建成区域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新建区域,学校的空间分布和学区划分的不合理与受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老城区学校一般都没有大规模的,根据现代化办学宗旨,像是这样的学校肯定是要被拆并或是扩征用地。但是拆除这些学校的话,就会使部分施教区学校缺失,学位难以满足现状和未来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因为老城区人口密集高;二是因为老城区用地比较少学校周边没有足够的发展用地。这样我们并不能轻易的做出最佳的规划方案,致使规划布局调整陷入两难境地。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中,即使考虑到了中小学教育用地,但是内容还不够完善,深度还差很多,没有有效的整体调控依据,并没有做好整体教育布局规划框架的原则指导,同时缺少对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充分预测。所以,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之后,还要从整体的角度,系统研究区域教育布局发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来解决学校布局的不合理性,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
3 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国家财政对实验教学的投入的资金与实际需求还差得很远,我国的中、小学校实验教师编制很少,实验性课程的课时较少,实验设备仪器不够先进。在实验性课程中,主要是教师进行示范,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创新发明性的实验不多,主要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不多,主要都是教师或教材设计的实验。学校认为:能力和知识和书本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一样的,人才和学历和文凭都是等值的,在这些学校出现了“升学率=教育质量”的奇怪逻辑,追求文凭本位制,实行学历论。他们只是通过书本学习知识,一点也不重视实验、劳动、生活等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很多学生只会读书考试,实际动手能力非常的差。他们认为理论学习跟实际操作技能是正相关的,将二者等同看待。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特色,经费十分不足,没有足够的实习机床,没有充足的实验仪器,只是设置了理论课,可以说已经是惨淡经营了。加之,我国的高等学校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比较少,使得我国非常缺少高级技能人才,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型人才。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广东社会劳动力总需求为102.4万人,总供给为137.4万人,技术工人供给量仅占30%,但需求量占40.8%,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在技术工人的队伍结构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以上的合理比例应该为31.8∶46.1∶13.9∶8.2,而目前广东省的比例却为58.9∶31.3∶6.8∶3。显然,广东省中高级技术工人十分不足。广东尚且如此,全国可想而知,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难以想象,技术工人不足的情况比广东严重很多。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大学生的供求比例为1.3∶1,形成了相对过剩的局面。
面对我们当前比较保守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议学校加大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的课时量和门数,提高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习与操作时间,建议学校和单位应进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诚信、意志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同情心进行培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学校真正办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完善人格、自由发展,又适应社会需求的主阵地。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中小学教育问题,因为它不仅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乐土,更是一代代孩子能否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岳小琴,黄明华.县城中小学教育设施规划指标探讨[J].规划师,2012(1):77-81.
[2]中何磊.广东高级技能人才告急[N].中国青年报,2002-06-19.
[3]陈慧,周源.我国大城市老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为例.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