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学教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量化细则
1、教学方面
(1)备课(权重1。0)
备课笔记检查结果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4分,0分。高三毕业班备课笔记主要检查计划,分课时安排的授课提纲,教法安排及平时测试卷等。
多次检查,以各次结果取平均值。
(2)作业检查结果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带多个平行班级,每次取各班级作业等次的平均值。多次检查,以各次结果取平均值。课堂教学
(3)以学生调查反馈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教师评价等级设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取多位学生打分的平均值。
(4)教学效果(权重1。5)
以各学期期末考试年级平行班学科均分作为考核依据,得分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试卷满100分,与第一名比较,分差在2分之内的均为A等,分差在2至3分之间的均为B等,分差在3分至5分之间的为C等,分差在5分之上的为D等。若试卷满分为150分,以1。5乘以分差划分等次。若试卷为其他分值,依次类推。带多个班级的教师,计算所教班级得分的平均值.初高中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以学校统一组织的一次重大模拟考试作为评价依据.
(5)加分因素
A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发明获奖(权重0.5)
获国家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20、18、16
获省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10、9、8
获市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8、7、6
获县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6、5、4
B辅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体艺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获奖参照前面加分(权重0.3)
C课题立项并结题(权重1.0)
省级课题结题,组长得20分,组员10分
市级课题结题,组长得15分,组员8分
县级课题结题,组长得10分,组员5分
2教研(权重2.0)
按照林头中学教师教科研工作量化细则,
得分在70学时以上为A等(10分),
得分在50—6时为B等(8分),
得分在40—4时为C等(6分),
得分40学时以下为D等(2分)一切均以各教研组提供的活动材料为佳。
二、奖惩办法:
1、该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综合奖发放等挂钩
(1)期末对教师教学、科研情况进行总评,以得分先后排名,得分在前30%的教师作为年度(或学期)优秀教师候选人,并结合其他方面的综合考评,最终确定优秀名单。得分后10%的教师不予评优晋级。
(2)得分前100名教师发放综合奖500元,101—130名得综合奖200元,131名以后综合奖100元。
(3)按教研得分先后,期末评出5—10名教科研先进个人。
(4)按各教研组完成的教研学时数,评出4个优秀教研组。
2其它奖励
(1)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获奖
①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1000,900,800
②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600,500,400
③获市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400,300,200
④获县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200,100,50
2、论文获奖:见原奖励条例(包括指导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3、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获奖
①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1000,800,700
②获市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700,600,500
③获县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400,200,100
4、课题结题获奖
①省级结题,奖励课题组3000元
②市级结题,奖励课题组2000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门关于"实施新课程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精神,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2、要求教师经常阅读物理、化学专业杂志和相关的教育报刊,特别是关于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教育教学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学,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
二.执行教学常规,强化阶段考核
1、认真落实常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量,教师要认真规范地批阅作业,及时进行防差辅差工作。组织好教研组内的教学"试验课"、"示范课"、"研讨课"等的开设、听课和评课。
2、本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侧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集体备课,二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三是听课和评课活动,四是做好课题的论文撰写、发表和有关资料的积累工作。加强"五认真"的检查督促工作及月考核制度的执行。
三.研究课程标准,优化教学方法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物理、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⑴新的理念。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⑵创新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过程要努力改变灌输与训练的模式,教师的主要精力就是要花在这样的环节上。
⑶教育评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就不能仅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看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成长,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2、实现优化教学方法的几个策略 ⑴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是要相信学生有学习能力;二是要摆正师生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学生。
⑵做合格的组织者。一是设计动态的教学应对方法;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执行教学环节;三是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⑶做成功的引导者。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识;二是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三是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解决问题。
⑷做积极的促进者。一是给学生心理支持,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积极旁观,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即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规则、关注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感受学生所思所想进行动态的二次备课)。
3、处理好新课程和传统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审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是发扬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三是充分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四是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活动关系。
四.深入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益
1、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等热点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符合"合作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2、本学期要在实施"初中物理、化学合作主体性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教学资料的编集工作。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并完成教案、随堂练习和预习的修订;通过学生调查收集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情况;通过阶段调查测试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情况。
3、定期进行科研例会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经常交流实验研究的进度和实验情况,完善课堂教学的常用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在物理化学教学和课题探索的基础上,写出有质量的实验报告或专题论文。
4、对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物理化学的新的动态变化要作出反映,不断收集各地的中考信息,并加以认真研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基本教学共同体;衍生教学
共同体在我国中学,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学共同体。然而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的类型和运行状况,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目前关于教师教学共同体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思辨层面,有的探讨了具体学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建立,有的介绍了国外教学共同体的经验和启示,有的分析了教学共同体的作用和意义。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学共同体有哪些,其类型和运行状况如何,在文献中找不到清晰的答案。
一、教师教学共同体的概念
界定教育学文献中,“共同体”是个高频词,例如教育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等。这些概念之间彼此相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本研究关注的是教学共同体(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是指以中学教师为主体,以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科研任务为使命,交流共享,互相促进,最终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群体。文献中对于教学共同体的定义大同小异。学者们基本认同的概念是:教学共同体是在共同的教学情境中设立的,共同体内部存在交流和共享,共同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发展。不同学者给出定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的成员范围上。王彦明认为教学共同体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强调教师之间协作和师生协作;韦芳和罗之勇把教学共同体扩展到更广大的范围,他们主张教学共同体应该包括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强调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的专业跨边界合作。本课题所关注的“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成员的单一性。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以中学教师为主体构成。区别于师生共同体和高等学校教师和中学教师跨边界组成的共同体。第二,任务的清晰性,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科研任务为使命。区别于任务模糊的学习共同体。第三,目标的具体性以促进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为目标。区别于目标宏大多元的教育共同体。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
以苏州市的中学教师共同体为被试,描述中学教师教学共同体的运行状况。采用了访谈法,进行了半结构访谈。我们围绕教学共同体存在方式(是什么)、运行过程(做了什么)、运行结果(做得怎样)编制了访谈提纲。在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帮助下,联系了苏州市的6所学校并进行调查访谈。在选择受访学校时,我们尽量保证受访学校在地域上具有代表性。受访学校既包括重点中学,也包括普通中学,保证了受访学校在学校类型上具有代表性。最终共有30名教师接受了访谈。每所受访学校的访谈时间在1.5~3个小时。访谈中全程录音,访谈后根据录音整理成Word文本。由两位研究者对访谈文本独立地反复阅读,进行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不一致之处,由两位研究者经过协商讨论达成一致,最终共获得开放性编码67个;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三、研究结果
(一)教学共同体的类型
在访谈中发现,教学共同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教学共同体、衍生教学共同体。基本教学共同体主要包括年级组和教研组,衍生教学共同体主要包括教研共同体、校际联盟、非官方共同体,
1.基本教学
共同体成员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年级组、教研组之所以被称为“基本教学共同体”,是因为它们根植于基层教学一线,履行学校日常教学最基本的职能,责任重大;它们成员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从学校的权力结构来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中学的两大权力系统。中学行政权力演变为由“教育局—校长—处室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行政系统;中学学术权力演变为由“教育局—教研员—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组成的学术系统。行政系统的指令最终要落实到年级组去落实,学术系统的教学构想最终要布置到教研组去实现。日常的管理活动、教学和教科研,都是依赖年级组和教研组才得以完成的。纵向行政系统中的年级组,横向学术系统中的教研组,自然就成为了教育系统中的基本教学共同体。
2.衍生教学
共同体是基本教学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
(1)教研共同体:教研组职能的横向拓展。市、区(县)教育局都设有教研员岗位,教研员作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负责指导辖区内该学科的教学和教科研。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教研员往往会组织辖区内该学科的教学骨干组成教研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名称各不相同,学科协作组、学科中心组、教改组、名师共同体、名师工作室都属于教研共同体。由于教研员有不同的行政级别(市级、区级),由他们负责的教研共同体也挂上了相应的行政级别。教研共同体对教学和教科研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但是教研共同体成员范围小,惠及面窄。C学校b老师曾经这样描述教研共同体:“这个(名师共同体)层次比较高,毕竟参加的人比较少,可能受益面还比较窄。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建立不同的教学共同体,这样才会更好一些,可以各取所需,大家都受益。”
(2)校际联盟:年级组、教研组职能的向外拓展。校际联盟是由几所地域相近的学校组成的学校层面的共同体。校际联盟打破了学校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校际交流。但是校际联盟在组织上是相对松散的,权力责任关系模糊,容易引发管理上的尴尬。H学校的c老师这样描述他所在的校际联盟:“(教育局)只指定联盟中某个学校是盟主,盟主学校校长安排联盟的所有事务。这个有点为难啊,一个校长能把自己的学校管理好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管理学校外的事情?即使管得好,我们觉得权威性也是不够的……”
(3)非官方共同体:教研组职能向民间的拓展。非官方的教学共同体往往以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任务为基础,以资深教师为核心自发形成。非官方的教学共同体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都由参与的教师自行商量决定,活动经费自筹。书友会、九九雅集属于非官方的教学共同体。
(二)教学共同体的活动
1.活动频率基本教学共同体活动频繁且有规律。学校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基本教学共同体(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频率。H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实现了“三固定”,H学校a教师说:“时间固定,比如说数学教研组的活动主要是放在周四;人员固定,凡是教研组成员必须参加,除非有特殊情况,不许无故缺席;地点固定,地点固定能保证活动效果,显得比较正规一些。”衍生教学共同体的活动次数时多时少。G学校b教师谈到校际联盟的活动时说:“活动的频率大概一学年两到三次。”D学校b教师谈到区初中语文名师共同体时说:“今年还没有开展活动,以往一般是一年两到四次。”B学校a教师谈到她所在的名师共同体时说:“去年一共搞了三次活动。”I学校的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有很强烈的任务导向:“活动的组织在有任务时非常密集,任务做完了大家就会歇上一段时间。”
2.活动形式公开课的使用最为广泛,最受教师的欢迎。访谈中,教师提及的教学共同体活动形式包括公开课、教学科研研讨、专家报告。当我们请受访教师描述最难忘的教学共同体活动时,很多教师都回忆了自己在共同体内开公开课的经历。公开课的情境与教师平时的工作情境一致性高,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公开课的评课环节对教学实践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思;如果专家点评能与教师的知识经验密切结合,就能引起教师的“触动”。教学科研研讨、专家报告也是教学共同体常用的活动形式。有时教学共同体在设计活动时会同时选用多种形式;同一次活动既有公开课,又有教学科研探讨或专家报告。
3.活动的参与程度参与程度指教师在教学共同体活动中的出勤状况。参与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被纳入了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H学校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制定相关规定进行物质奖励。H学校a教师说:“参与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可以折合成课时(工作量)。比方说,(活动定在)上午第三、第四节课,两节课都到场的记两个课时,到场一课的记一个课时,无缘无故不参加的话没有课时。”由于制度层面的保证,教师对于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参与程度比较高,鲜有缺席。教研共同体虽然是从学术系统衍生出来的机构,但是因为挂上了“市级”“区级”的行政级别,其活动、奖励都带上了相应的行政光环,对教师职称评定是有帮助的。
教师对其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另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参加培训有学时数量的要求,并将培训学时与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参加教研共同体的活动可以换算成培训学时,这也是教师积极出席其活动的重要理由。校际联盟的活动参与程度各不相同。访谈中,有些教师谈及校际联盟的参与程度较低。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时候是“因为学校之间存在着竞争,所以大家一起活动时都不是很真诚”;有的时候是因为“(校际联盟)活动的价值一般不是很高”;有的时候是校际联盟活动的时间“与教学时间冲突,因此大家都不想去了”。总之,外在激励维持提升了教学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物质奖励激励着教师参与年级组、教研组的活动,荣誉和职称评定激励着教师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活动。只有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的教学共同体,其参与程度更多地受内在激励的影响。
(三)教学共同体的问题
1.教学共同体的成员重叠、功能重复问题所导致的隐忧
林林总总的教学共同体,其成员重叠、功能重复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有教师说:“现在我们的教学共同体很多,同时在里面有些人是交叉的。就我们普通老师来讲,如果(教学共同体)特别多的话,也会让工作变得繁复。”这种成员重叠和功能重复可能已经引发了一些消极效应。最典型的消极效应就是众多教学共同体的活动挤占了教师的正常教学时间。G学校c教师说:“时间都被共同体的活动占掉了。市级、区级的研讨活动,加上校际联盟、校级的就是四个层次的教学共同体。有点重峦叠嶂的感觉,让我有点应接不暇。”G学校d教师说:“(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应该有系统。不要市里的教研室请专家讲一个内容,区里教研室又开会讲同样的内容,这些顶层设计的东西,对下面的教学没有多大用处。”研究中,我们感受到教学共同体的建设有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的倾向。有些学校的行政领导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花样繁多的教学共同体,热心地向我们介绍他们学校教学共同体的“特色”。虽然这些教学共同体有着花哨的名字,但是履行的职能都无外乎是年级组、教研组的基本职能。新的教学共同体多了,最后做事的还是一线的教师。一套人马,多块招牌,华而不实。
2.顶层设计、行政命令会导致教师对于教学共同体的消极参与带有官方色彩的教学共同体在活动设计上往往采用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在活动的组织上往往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顶层设计和行政命令推动着教学共同体的运行,有其积极作用,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对教学共同体的束缚和限制。教学共同体内每位教师需要是不同的,如果教学共同体实行自我管理,就可以因地制宜,为教师量身定做活动方案,有效兼顾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而顶层设计和行政命令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访谈中发现,基层教师对教学共同体活动中的顶层设计和行政命令是比较反感的,这种情绪上的对抗直接导致消极参与。G学校b教师说:“我希望这个活动没有行政化的命令,属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往往越是有行政化的命令,老师越不想去。”
3.教学共同体的情感交流功能需要开发
访谈中我们感到,教学共同体的情感交流功能似乎被严重忽视了。教师更多地关注目标的达成、知识技能的增长、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而归属感、友谊、融洽的关系等话题,则基本没有被提及。有教师曾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批评,C学校d教师说:“教学共同体要共同到什么程度?仅限于教学吗?如果仅限于教学,应该不可能走心地进入到每一个人。我很欣赏我们学校的一个外教,他在学校厨房做吃的,做好邀请其他老师一起来吃。老师们(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加融合在一起。我们目前的很多共同体还是只限于传达指示、表达思想……我很期待那种开放、活跃、谈心的方式。”教师的工作是辛苦、单调的,甚至是孤独的,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情绪劳动,教师是一个比较容易产生倦怠感和情绪耗竭的职业。教师共同体应该发展出情感交流功能,让教师的工作环境中有更多的温暖、关爱。
4.教学共同体的运行和管理的专业化程度需要提升
教学共同体的组织者、管理者都是教师。教师熟悉的是教学工作,对于管理教学共同体可能会感觉有点陌生。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学共同体的成功,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如何管理和运营教学共同体,这似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困惑。C学校a教师说:“共同体怎么开展活动,应该开展一些研究。有了这个组织,怎么运作,大家都在摸索。如果有人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就不用摸索了,提高一些效率,否则做着做着就会流于形式。……共同体成立之后怎么监管,怎么评价还是值得研究的,评价机制跟不上,团体效率就会慢慢下降。”教学共同体是被寄予厚望的。研究表明,教学共同体确实值得被寄予这样的厚望,它不仅可以传播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而且还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建立合作性文化,促进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而帮助教师克服困难,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共同体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能根源于基层的热情没有得到充分激发。过多的顶层设计和行政命令抑制了教师的思考过程,消减了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顶层设计和行政命令有其积极作用,当然不能完全放弃,但是目前这种管得太细、管得太死的方式,没有为教师在共同体内发挥创造性留足空间,是不利于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翟楠.教育共同体的类型及其道德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
[2]卢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2(5).
[3]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4]张贻波.基于师生共同体的“三段六环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5]王彦明.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思维,是指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
主题思维,即作为教育者,面对复杂的学情、纷繁的教学教研问题,要随时明确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有主题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教研现状是:1.集体教研中“以课代研”,却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目标宽泛,从而导致执教教师在备课时,教研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缺乏深度和应有的教研价值;评课教师评课时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难以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引。2.个人教学缺乏研究意识,无法宏观把握教研课改动向,也难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研课题或自主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聚焦课堂课标教材和学科理性思考,从课堂共性问题切入,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以主题思维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从而使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对课标钻研、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以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一、主题思维形成的三部曲
1.聚焦课堂课标教材
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要求中,音乐感性学科教学呼吁理性回归,使教学回归课堂、课标、教材“三位一体”。这需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课标与教材,扎实学科的理性思考。
面对2011版新课标,宏观上我们应认真思考:经过10年实验,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做出的?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改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依据这些变化,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对教材修订有哪些企盼?对教学和教学评价可进行哪些具体调整?微观上,结合我们音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学习。
同时在使用教材前,需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清楚地梳理出新教材的主要脉络,让教学有理可依、有步骤可循。
2.课堂共性问题切入
教学教研是为了解决在常态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个教研主题的把握能力决定研究的实效性。因此,主题选点小可以有效地对该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那种认为将几节学唱课放在一起,只要上了学唱内容,评课时泛泛而谈教态、课堂气氛等内容,就是作了“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笔者倡导在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教研可以将“小学一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细分为8个小主题:
(1)“学唱课《可爱的小象》同课异构研究”
(2)“趣味练声研究”
(3)“学唱课歌唱习惯培养研究”
(4)“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
(5)“学唱课节奏练习趣味化的教学研究”
(6)“学唱课中创设情境对以情带声的辅助作用研究”
(7)“教材中学生已会学唱歌曲的深度拓展研究”
(8)“学唱课获奖课例移植,经验改进研究”
这样一个大主题细化为8个小主题,在这8个小主题中,有教学设计的对比研讨,有教学方法的细化研究,有教学理念的实践摸索,还有成熟经验的移植等等,内容比较广泛;既各自成题,又相互关联。同时,这些小主题,都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小主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一年级歌唱教学”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教学的研究之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教师自己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的教研内容,也适合同校几个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还适合于镇区科研组的教师人较多,分组进行各个小主题的对比深化研究。
3.深化主题思维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
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研究步骤一:
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
研究步骤二:
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
研究步骤三:
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
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
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
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
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
(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
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
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
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
(2)二声部伴奏
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
(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
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
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
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
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首先,通过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研,能让音乐教师有方法可循、有步骤可依地进行研究,既可以自己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结合同科组、同学科老师的力量,共同进行某一主题教研。以“自主学习课前预设群体研讨课堂求证群体评议找出问题”的教研模式,让老师在发挥个人力量,得到个人提高的同时,又与集体形成合力,向着共同而明确清晰的目标,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其次,主题思维指导下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所以其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的理性思考研究过程。
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有力地促进教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敏于动笔。而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又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蔡 云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乐 讯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
《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顺利开题
曲唱千里,源自汝州。2013年11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学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汝州市三高隆重召开,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200余名音乐老师参加了会议。本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汝州市三高、市四中和汝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由河南省部分音乐名师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汝州市三高音乐教师李慧怡、汝州市四中音乐教师殷利娜组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本课题负责人张晓华就汝州曲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行了详细指导,省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杨卫东就此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1.课题组成员要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汝州曲剧,熟悉汝州曲剧,传承汝州曲剧,使得汝州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校园传承通过哪些方式进行。3.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课题如何实施,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4.课题组成员要有可行的研究步骤,每个月做什么?每个季度做什么?应该怎样达到?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5.课题组要有高效的研究队伍。
关键词:教研;校本研修;教学质量;探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79-01
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最基本单元。教研活动要内容的确定要有思辩性,即围绕专题、注重生成、层层递进、伴随探究、不断扩展思维容量,将教师的思维引向深入;教研活动的过程要体现体验性,即强调“做中学”“做中悟”,让教师具有感性认识,体验、内化实践知识;教研活动方式要有综合性,即将各种活动形式系统有机结合,让教师经历多种学习状态,促进新经验的建构;教研活动要突出思维的引领性,即注重教研活动的信息开放,结合需求争取各类专业资源的支持、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观察思考的境界,我就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第一、要明确各年级段英语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抓好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确定英语教学的工作目标是做好英语教研组各项工作的总出发点和总归宿,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则是英语教研组工作目标实现好坏的根本标志,也是衡量英语教研组工作优劣的基本尺度。英语教研组的工作目标应该根据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及教务处工作目标来确定。目标一旦确定,教研组长在学年或学期初应充分酝酿工作计划。计划本身就意味着管理和控制,工作计划是要执行的,也是要受检查的。因此,计划最好尽量具体化,做到教研活动定人、定时、定地点,使每项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教研形式要多样化,各种课形的汇报课、公开课、观摩课及听课、评课、专题教研、业务学术讲座,此外各备课组每个学期开展一次英语课外活动,各种英语节目竞赛。
第二、要树立英语教学质量意识,协助学校抓好英语学科的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环节,也是我们常说的常规教学。教师只有掌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环环紧扣,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第三、突出英语语言功能,融于教研与课外活动之中。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不仅要会阅读英语,会用英语写作,还要克服哑吧英语,要会讲英语,作为英语教师更不能当“哑吧”英语教师。首先提倡在课堂用英语组织教学,其次在教研组尝试用英语开展教研活动,人人用英语讲,用英语讲评听课内容,能说的多说,多少不限,中英文并用,有的能脱口讲,有的只能靠猜,有的可以将要发言内容先用英语临时写出来再发言,能力不同,方式不同,但目的一个,争取人人讲英语,用英语开展教研活动,对英语教师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这有利教师进一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增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将英语交际功能的培养延续至课外的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中,活动课的开展为了弥补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客观局限性,还可检测、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融英语知识于活动之中,在多种形式活动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涌现了许多口语出色的学生,为更高一级的英语比赛活动培养和蓄备了人才。对于英语教师那也是受益匪浅,长期这样我们的英语老师就很快成为真正的“假洋鬼子”了。
第四、增强现代英语教学手段和意识,抓好教研组英语课题的相关研究。现代英语教学最显著的特征与趋势就是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许多学校英语教学中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打开了奇妙无比的学习英语的世界,把声、图象、色等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境,视听结合,声象并茂,动静皆宜,生动形象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给英语课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它容量大、信息多、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