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对策 城乡结合部 教育方法 教育观
一、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尤其笔者教导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的家庭教育尤其值得研究,这里孩子的家庭结构更为复杂,家庭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等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只注重智育成绩,轻视孩子的品德教育。百分之四十五的家长认为“小时学文化,长大学做人”。
2.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按照自己的目标培养孩子。
3.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4.忽视对子女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的培养。约百分之七十六的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好坏。
(二)教育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顺其自然、不理不问。
其一,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不是过得也很好”。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其二,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推卸给祖父母等隔代人。殊不知隔代人只能解决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管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2.“粗暴对待、迷信课外”。
其一,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子女犯了错误就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恐惧感随时笼罩在他们心上,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孩子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其二,误认为网络、补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家长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家长想帮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实在无从下手,于是寄希望于补课,只好迷信网络。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养成了课堂不听课、课后迷网络的坏习惯。
(三)家庭教育内外部环境不利。
其一,亲情残缺。近一半长期生活在只有父或母或祖父母的家庭。他们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长期由父母一方照顾孩子,另一人则外出务工,甚至父母都不在身边,忽略孩子对健全亲情的渴望。
其二,家庭育人环境差。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家庭环境喧闹等使孩子无法静心学习。
其三,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复杂,各种不良现象对孩子诱惑大。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
家长没有主动联系学校、老师的习惯,很多家长把到学校了解孩子情况视为不大光彩的事情,所以即便学校请,家长也会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调查研究,只简单粗暴地非打即骂,致使孩子养成学校一套、家里一套、表里不一的坏习惯。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长期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其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工作中采用相应对策。
(一)与家长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
1.开好家长会。从我班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和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方式来看,相当一部分家长是靠家长会获取家教知识和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因此开好每次家长会对孩子、家长、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
2.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培训班。
3.学校结合实际定期举办由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大型励志、感恩等公益活动。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结合班级特点、课堂特点密切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家庭、和谐校园的目的。
(二)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第二课堂。
1.指导家长会爱子女。家长爱子女天经地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必须使家长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子女的爱必须有理智、有分寸。只有这样,爱才能转变为伟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发挥爱特有的教育功效。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他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教师指导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适中。要让每个家长都知道孩子走向社会,成为普通人的居多,是小草就让其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其成为栋梁。如果脱离子女的实际水平,提出过高要求,即使孩子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那他将会失去自信,感到绝望而彻底放弃自己。
4.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听孩子的心声,会给家长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参考文献:
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探讨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中,家庭教育不容忽视。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家庭的每一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农村和城市学校教育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也会相差悬殊,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在这里,仅结合我在农村中学对潜能生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谈谈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在我们这个地区,有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素养较低。虽然希望子女学习好,但是就知识对孩子将来就业的影响认识不够。受思维所限,目光短浅,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有的学生在小学成绩不够理想,就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不理想,也听之任之,对孩子不抱有希望;还有的认为孩子的能力是注定的,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有过多的投入,影响孩子的认知。虽然家长的文化程度不是影响孩子学习的直接因素,但是家长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不和谐,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闹、打架,甚至有的拿孩子撒气;还有的在家里玩麻将,缺人手的时候,还让孩子帮忙;有的家长离婚后,双方父母都忽略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关心很不够。这些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影响他们的认知,使得孩子无心向学。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一致
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部分家长不能够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出现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但是还有些家长不能到校。有的只是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学校,收效甚微。就是连开家长会的时候,还有好多家长推脱不能到校。甚至还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卸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完全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致使有的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抄袭作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发现了这些问题后直接推给了老师,更有甚者对孩子撒手不管。最后老师对孩子的学为力。
家庭教养方式职业成熟度90后大学生
1 引言
职业成熟度是衡量一个人职业发展水平的程度,它指可代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程度与选择的准备度,成熟度愈高,也会有越好的准备状态来作明智、适当的职业选择。
从2009年起,第一届以90后为主的大一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他们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绝大多数90后均为网民,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他们无微不至和过渡宠爱,家庭的经济依赖性强,当遇到困难问题、困难和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对父母有较大的依赖性。面对就业,兴趣和特长是首要的因素,他们虽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未来就业问题考虑不深。面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高校在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建立职业咨询机构等措施后,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又应该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基于上述,本文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来探讨90后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现状及其关系,为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建议。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90.0%。
2.2研究工具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EMBU):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瑞典UMEA大学精神系C.Perris等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修订后的EMBU问卷经测试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有66题11个因子组成,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
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韩国版《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经检验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效度。量表共34题六个维度,即: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
2.3研究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体情况
3.2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人口统计量的差异检验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是否独生在职业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分析
情感温暖理解(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拒绝否认(父)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职业价值、职业参照都存在正相关;惩罚严厉(父)与总职业成熟度、职业参照存在显著负相关;过度保护(父)与职业自信、职业价值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亲友依赖存在正相关。
情感温暖理解(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存在正相关;过度干涉保护(母)与职业价值负相关,与亲友依赖正相关;拒绝否认(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职业价值存在负相关;惩罚严厉(母)与职业成熟度总分存在负相关;与职业参照存在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整体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自主性较强,亲友依赖较低,分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职业目标、亲友依赖。说明学生职业自主、职业参照、职业价值、职业自信中等水平;但在职业目标、亲友依赖方面不够成熟,水平偏低。已往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个性更独立,网络依赖性更强,视野更加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适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同龄期的父母辈。所以在选择职业或者是进行个人职业划时,就较少依赖亲友的意见。另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95.4%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有清晰目标的学生只占5.7%。虽然对他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少,对未来的把握还是欠成熟的,所以职业目标依然模糊。
人口统计学差异特点为: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不存在来源、性别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被试的群体差异有关,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经济、信息科技、教育的高速发展使男女、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在职业自信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分数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的90后大学生在总职业成熟度,职业自信、职业价值上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在专科以上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在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学生。
4.2家庭教养方式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及各因子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父母亲越是采用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职业成熟度就越高,其在职业价值和职业参照方面也就越成熟,但是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依赖,对父亲则相反;另一方面,父母亲采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孩子的职业成熟度水平低,在职业参照更多与母亲交流并参照母亲的意见,而父亲则不然;职业价值方面,在选择职业目标考虑因素时,受父亲的影响较大。此外,父母亲对孩子的过渡保护,只能增加孩子职业目标确立和职业选择的依赖性,不会提高孩子的职业自信水平。这也验证了Youniss的结论,青少年通常就职业选择、升学及个人问题等向他们的父母寻求意见,请父母做参谋。所以父母是子女职业选择的重要咨询对象,他们应该采取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主动的向父母及身边的同学、老师等询问或讨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行为。
4.3研究启示
对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特点并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以下几点: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职业成熟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着重培养非独生子女的职业自信;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了解已有的人际关系资源;协调好家庭教育力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发展水平,为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
[2]邓然,尹启华等.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88-90.
[3]刘涛,宫翠萍.浅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7(2):45-47.
[4]苏燕.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带来的挑战[J].高教视窗,2010,(1):163.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6]张智勇,荣煌,竹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90-02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受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影响,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新人。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受到法律的保护。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不可分离,也使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连续性、复杂性、全面性、针对性、潜移默化性、随机性、继承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虽然不同研究领域对青少年的界定有所争议,但是心理学关于青少年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初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年龄范围我们大体规定为11、12岁开始到18岁左右结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不仅需要家庭提供物质供其生理发展,也需要父母在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
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共同决定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一)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保障
家庭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物质基础,满足其生理需求,保证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满足青少年情感需求,影响其性格形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奠定了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教会子女说话、行走、为人处世的方式,在社会生存下去的法则。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得以成长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决定了青少年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于父母。家庭教育最早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会潜移默化地留在子女记忆中,子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个体品德和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印象最深刻,影响最长久。家庭教育不仅是子女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子女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三)家庭教育持久地影响青少年成长
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持久的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虽然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连续进行的,但与家庭教育相比,还只是人生整个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尽管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的产生距离,由于血缘的联系,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会持久地发挥作用。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个体。
二、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不当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往往使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骄横、自私而又脆弱的性格。家长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其教育行为常表现为:过度保护、过多照顾、过分宠爱,使子女缺乏独立性,成为子女身心发展的障碍。
(二)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平衡
不同家庭的家庭教育条件不同,有的家庭氛围好,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教养方式合理,对青少年的成长自然是有利的。但是,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偏差,甚至不重视教育,或者父母离异等,这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条件都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教什么,如何教,主要取决于家长。而家长的水平是有限的,这必然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另外,家庭教育易受感情的影响。父母感情用事或表现为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这都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心青少年全面发展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导地位,他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都必须是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当今社会,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德育成果的滞后性,虽然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往往更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所谓“成人才能成才”。
第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家长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其良好性格。为了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家长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选择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科学教育
第一,尊重子女,维护其自尊。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归宿是让个体获得幸福生活,这也是人类一切教育目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子女的权利,会使子女在成长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学会平等和关爱。同时,子女在受尊重的前提下,还能够拥有自信,愉快地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郑重告示:尊重儿童权利是每一个家长的职责。个体在成长时期,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和关爱,成年后他们也会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在他们做父母以后,也就自然会尊重他们的孩子。这是社会价值观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第二,恰当施爱,培养其独立性。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但是过分的溺爱不利于子女成长。日常中除了满足子女的正常需求以外,对于过分的要求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拒绝,不能用粗暴的方式解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力所能及的事,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青少年独立、坚强的个性。
第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成长中的青少年,喜欢模仿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国古代以来提倡躬行身教,榜样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说明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家长是子女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以身作则对子女是最无声而有力的教育。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互尊互爱
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就像无声的语言,既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实现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第一,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遵循人际关系的一般原理原则,更要处理好爱情、亲情、友情和社会情感的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应当是爱情型,平等互助型,分工合作型,一体建设型的。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意义在于:通过夫妻关系,子女认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态度、美好情感,为其奠定道德基础。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信互谅,互相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人格独立这种高尚、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子女的精神力量,也会成为子女的精神财富。另外,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还影响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二,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于不能说是哲学。”亲子关系是人生的一门哲学,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发展水平。青少年在亲子关系中享受被爱,同时也学会爱人。
(二)社会方面
1.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是目前三大教育板块中最薄弱的一块,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依托社区组织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一条捷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利于家长正确施教。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以社区为依托,聘请社区内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或教授,担任家庭教育的指导,面向社区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还可依托社区内成功的家庭典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2.设立家长学校,规范家庭教育
政府机构可以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或实体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给予家庭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实践的角度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可将家长学校与优生优育政策结合,同时与正在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到一起,制定相关规定和计划,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显现。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佑兰.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黄乃毓.家庭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3]夏扉.论家庭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
一、家庭结构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观的形成
一个新生的婴儿对于周边人的反应并不是很多。例如,婴儿对谁有爱心、恨心,想接近谁、避开谁等都没有先天的倾向,只是在后来,有了与其它人交往的经验之后,才为他以后的社会化打下了基础。在婴儿早期生活里,如果被成人极端忽视,会对他成人之后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在家庭中,儿童同哪些成员交往,谁是主要的教育执行者,以及家庭生活的方式等等都同家庭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家庭结构给儿童社会化带来的影响也是不稳定、不均衡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不同程度的比完整家庭子女差,离异家庭子女的具体表现有:爱哭、自我控制能力较低、不爱交际、自卑、冷漠等等。婴儿对照看他的人(往往是母亲)形成的关系,是他后来至少是幼儿期间行为的核心。
二、家庭生活和父母性格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在一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能以礼相待、融洽温暖、互相尊重,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而父母成员之间经常当着孩子面前争吵、言行粗暴,幼儿就容易形成许多不良的个性。所以儿童心理学家哈特维克认为: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儿童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儿童在个性方面有很大不同,个性由素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素质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是受环境的条件所决定的而特定的;环境的作用力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看素质如何而定,这就是父母如何教育的问题。有些人会说:“这个幼儿和她父母的性格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其实并不是由于遗传的缘故,因为父母和子女是在同一家庭起居生活,儿童很容易模仿父母的行为,因而,往往由于父亲是急性子,他的儿童也是急性子,或者母子同是神经质的。
三、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
我们的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存在另一些问题和失误。究其缘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和教育方法,比如一些母亲特别担心儿童的安危,常常对儿童的行为加以种种的限制,如禁止爬高,不可以单独一个人玩滑梯。于是,这个母亲所抚养出来的孩子,就形成不了有冒险心或生气勃勃的行动,而是容易变成没有气魄的、软弱的、神经质的小孩。还有些家长对幼儿生活上有太多的依恋,事事都给幼儿做好,但有些事情儿童是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结果家长抑制了这种能力的发展,这种影响一直伴随着幼儿长大成人,在相同的年龄层次里,这类成人在生活自理上就比其它人要差得很远。在我园大班里就有一个幼儿因为不会剥蛋壳,其它幼儿都吃完了,他还看着熟鸡蛋无从下手。
西蒙兹指出:双亲教养子女的态度基本上可以用两个独立的轴来表示,一是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二是支配——服从(不是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就是一味服从孩子的要求)。现在还有些家长不惜代价给自己孩子投入智力投资,这就使它可以给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同样也可以使人因此而追求享受不求上进。因此,优越的先赋地位对子女成长起什么作用,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
四、父母的期望影响着儿童步入社会的人生选择
幼儿出生后,在不断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而形成自身的个性,成为社会的一员。但是,这一切必须通过幼儿与父母双向互动作用来实现。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父母家长的期望对幼儿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这种期望和教育构成了幼儿的启蒙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孩子的成就与需要、学习成绩等却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学会主动交往、能够完成大人交给的任务,这就使幼儿较早形成了独立、主动、善交际、处事果断等个性特征。
期望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较高的期望,另一种则是消极的较低的期望。两种不同性质的期望对儿童的发展影响很大,积极期望有助于促进儿童发展。相反,消极期望则会妨碍、阻碍儿童成长与发展。
真爱孩子,应该将尊重和平等放在首位,因为孩子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是人,就如同一棵棵幼苗,尽管很弱小,但毕竟是有根,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痛苦和烦恼,真诚地与之交谈,渐渐地,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和爸爸、妈妈成了相互信赖的知心朋友;真爱孩子,应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比如:上哪个兴趣班,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让他们自己去做,哪怕是点滴的小事,洗碗、洗手绢、打扫卫生、削铅笔等,不妨多搞些旅游、野炊等磨炼意志的户外活动;真爱孩子,还应让他们在复杂纷繁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合作与处事的本领,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