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范文第1篇

一、良好的常规培养,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幼儿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为幼儿拥有一个健康体魄奠定了基础。只有保证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其各种能力的良好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时期就好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培养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防范甚至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在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幼儿用正确方法洗手的同时,要经常不断的进行提醒督促,使之成为习惯。孩子们使用口杯时必须让孩子明白,用自己口杯喝水,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吃饭时要求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坐姿,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如避免撒饭和烫伤,并且有利于吞咽。正确的坐姿还可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消化吸收。吃饭时要求幼儿安静进餐,可避免说笑造成的呛饭。儿童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好的习惯易于塑造,坏的习惯易于纠正。

二、良好常规培养,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发展

有一位名人这样说:“好的习惯让人利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让人从宝座上跌下来。”有一个美国投资商来华考察,当他即将结束在一家公司的考察时,正准备签合同,这时,有一位华方陪同人员随地吐了一口痰,使这位投资商改变了他刚做出的决定,放弃了与这家公司的合作。如果这位陪同人员从小就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习惯,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这么惨痛的教训。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习惯,将来即使事业有成,也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常规培养在幼儿时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可见幼儿常规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说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时期常规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学后的学习。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听故事时,不做任何事情,不玩玩具,不看图书,听完后能说出故事中的角色,能讲出发生的事情,最好能复述出经典语句。这样,幼儿听指令的能力增强了,就不会漏听,错听,随之而来的是正确的行为。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倾听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做事的专注性。手工活动中,小丫的作品还没完成,就坐不住了,一会儿离开座位喝水,一会儿跑到其他幼儿那看看,就像《小猫钓鱼》的故事中那个不专心钓鱼的小猫一样,待别人的作品出来了,不专心做事的她开始着急了,寥寥草草的将作品完成,可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得到表扬的,这样的孩子哪来的自信?成功需要自信来支持,它能给幼儿以成就感。可成功是在良好习惯的伴陪下取得的,“细节决定成败”。有一个四年级的聪明小男生,数学总是80来分,从没得过满分,新来的班主任好奇的把他叫到身边说“考你一道题,7X8是多少”男生随口答到“7X8=58啊”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老师说,你好好演算一下,7个8相加是多少?孩子算完不解的说:“7X8=56啊,我一直认为7X8=58呢。”老师说:“你都错了三年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小男生从幼儿时就养成了细心的习惯,就不会有这种错误的记忆,如果一开始成人就帮他纠正这道题,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规定的,“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剥鸡蛋皮,自己盖被子自己睡觉,自己穿衣服,自己脱衣服,而且还要叠起来放到指定的位置;按照正确的方法自己搬小椅子,玩完玩具自己收拾,并且要分类装筐。这些每天都要重复的事情,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就成了幼儿自主的习惯,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孩子很自然地完成自己的事情时,幼儿自信心的增强了,做其他的事情就更有自信了。这个过程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也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它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良好的常规培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常规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常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正当性;建议

幼儿园究竟要不要“管”孩子?究竟该怎么“管”?这是很多幼教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的思考。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正当性

常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常规即日常规则。规则是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日常规则即是日常生活中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幼儿常规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不在室内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幼儿常规隐含着某种“应该”或者“不应该”的教育作用,描画了常规制定者认为的幼儿个体应有的在集体生活中的理想存在状态,而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要帮助幼儿实现从原有状态向应有的理想存在状态的转变。

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首先,幼儿是一种社会的存在。从家庭迈入幼儿园,这个过程意味着幼儿开始由相对自由的状态进入社会的状态。卢梭有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儿童的天性是自爱、自利的,处于社会状态中的幼儿同样会为各自的需要争取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生存资源。由于资源有限,幼儿之间必定会出现各种纷争。为了能在集体中生存,幼儿必须学会放弃一部分权利,约定某些共同的规则,并遵守这些规则,以便在集体中获取更好的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即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

其次,幼儿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的童年期被称为精神胚胎期,是“他那将来富有特色的个性的温床”。犹如胚胎期的人体需要母亲子宫的保护和滋养一样,精神胚胎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蕴涵丰富养料的环境,这就是人类社会具有的文化环境。幼儿一进入社会文化生活,就开始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和周围环境互动、协调,不断影响着自身个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幼儿接触的文化环境需要选择和组织,应该有所导引,应该能为幼儿提供帮助,而这正是教育的天职。如康德所言,“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幼儿常规教育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外部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建构起参与社会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秩序、规则。

幼儿是否能在集体中获得比单个人所能过的更好的生活,关键在于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这可以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更好的生活是指向良善的生活,是有创造性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意味着幼儿的理性和德性有机会获得成长,幼儿精神创造的自由能够得到保障。幼儿常规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行,能够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不断创造可能生活的机会和能力。这样的幼儿常规教育是指向幼儿的精神成长的,是为了幼儿生活能力的生长的,是“以人为目的”的,因而是正当的。在这一理想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幼儿需要感受生活事实,需要面对冲突,需要为解决冲突而努力,需要体验自身行为的后效,然后再次行动。这种常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是以生活为目的的,是真实可行的。然而,直面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常规教育。我们却发现两种背离幼儿常规教育最终目的的异化现象。

二、两种幼儿园幼儿常规教育异化现象

1.“为了常规”的常规教育

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常规教育有一种通俗的称呼:“抓常规”。这一通俗的表达方式暗示着幼儿常规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单独进行。通常每学期初,尤其是新生入园的第一个月,是幼儿园“抓常规”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规范有着明细的规定,教师不但要将自己安置在各种规范之下,而且要恪尽职守地将幼儿也约束在各种规范之下。因为“室内不能奔跑”,所以只要幼儿出现不符走姿的步态,教师便会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要求幼儿“回来重走一遍”;因为“室内不能大声喊叫”,幼儿用“不好听”的声音说的话得用“好听的声音”再说一遍……也许教师的目光很严厉,也许教师的笑容很温柔,但这只是技术风格上的差异,实质都是相同的。在教师的严密防范下,幼儿奔跑的脚步渐渐迟滞了,幼儿喧哗的声音渐渐低沉了,但同时沉寂下来的还有幼儿原本灵动的心灵,幼儿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犹如浅滩上的船还未起航就搁浅了。本来应该仅仅是具体目标的常规在这里被提升为目的,常规教育也被异化为“为了常规”的教育,幼儿常规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幼儿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的生长却被遗忘了。此时的常规教育只是刺激一反应的行为主义模式的体现,它将自己的价值仅仅局限在塑造行为习惯上,成了与人的内心无关的规训技术。“这不是对待人的方式,而是驯化动物的技术。”教育完全背离了培养人的追求,反而成了导致人异化的帮凶。

常规确实是需要的,如果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共享的价值,集体生活将一片混乱。常规教育也确实是需要的,但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展现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现行的强制、灌输、机械训练的常规教育遮蔽了对常规教育价值的质询,教师只是强调“你应该这样做”,幼儿只知道“老师说的要这样做”。教师成了规训的工具,幼儿则是受训的对象。其实教师自己同样也是受训的对象。教师和幼儿失落了自己作为常规教育主体的精神价值。

2.以“大家”为参照的常规教育

在现行的常规教育中,原本应该一路伴随着“?”(“为什么要这样?”)的幼儿,却记住了越来越多的。其原因除了幼儿常常提及的“老师说的要这样”外,还有教师常常强调的“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后一句话也可以表述为“你要和大家做得一样”,“大家”成了个人行动参照的标准,夺走了个人理性自由判断的权利。

这里并非要提倡一种“要和大家不一样”的风气,只是在做出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的行动之前,幼儿需要一个空间,一个允许运用理性思考的空间,“大家为什么是这样?”“我想怎么样?”“我为什么选择和大家一样或不一样?”当然,幼儿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意识,但这正是幼儿从无意识思考向有意识思考迈进的过程,这是理性得以生长的机会,是教育必须给予幼儿的机会。一个能够正常使用理性进行价值判断的人对正当的要求是愿意服从的。“要和大家不一样”看似强调个性,追求主体性,但若在教师或明或暗的鼓励和赞许下成为一种行动目标,则会沦为新的绳索。在对“要和大家不一样”的一味追逐中,理性又将成为虚妄,个体失去自主,陷入盲目、蒙昧的状态。

三、实施幼儿常规教育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指向更好的生活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帮助幼儿理性和德性成长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保障幼儿精神创造自由的常规教育是正当的。正当的常规教育如何把握?在此提供两条可供商榷的建议。

1.常规教育要在正常的幼儿生活中进行,保证幼儿交往的展开

正当的常规教育是帮助幼儿理性、德性成长的教育,因而需要为幼儿提供理性、德性成长的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美德只有在伦理共同体中才能形成”,理性唯有在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反思性实践中才能生长,德性同样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生长。常规存在于幼儿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之中,因为冲突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已经消除了冲突,那常规教育的价值就永远没有机会显现。例如,为了避免争抢,我们通常会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活动材料,人手一份。但是,当幼儿每人拿着一份相同的活动材料时,幼儿连“我也想要”这样的情绪体验都无法产生,又怎么会想到通过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听到幼儿说“老师,他(她)抢我的东西”,“老师,我也想玩”,“我就是要玩这个嘛”,教师充当的是消防员的角色。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来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原委,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事端一般能得到解决,但这种干预方式帮助幼儿生长了求助心理以及对权威的臣服意识。原本这种幼儿之间借助冲突生成的交往如果进一步深入,或许就蕴含着幼儿学习运用理性的机会,自己解决冲突的经验将教会幼儿如何面对冲突,等待、协商、忍耐等社会品质也有可能得到生长的机会。但教师以仲裁者身份的介入却使幼儿之间的这种交往终结了。另一种较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教师让求助的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认为这是帮助幼儿自主成长的负责任的态度,殊不知却放弃了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责任。幼儿的理性需要在教师的扶持下才能快速生长,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判断时机,随时准备“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给孩子们以阳光”。

2.教师的指导策略要实现从“应该这样做”到“可以这样做”的转换

“应该这样做”是教师在常规教育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式,有时是在幼儿开始自主活动前的规则讲解,有时是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的“灭火器”,有时则是集体讲评时对规则的重申。“应该这样做”是一种外部规则的灌输。虽然不排除有的幼儿能够在意志力发展的基础上独自作出自由的选择,但对很多幼儿来说,教师的一句“应该这样做”常常诱使幼儿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别人的要求,这种态度的习得将是心理走向偏差的开始。另外,“应该这样做”是对既有规则的陈述,教师不一定需要关注幼儿活动的真实展开,不一定需要判断适宜的时机,随时可以要求幼儿“应该这样做”,这很难让幼儿真正理解为何“应该这样做”。

“可以这样做”则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一种支持性建议,这种建议往往是教师通过观察作出一定价值判断后给出的行为选择。因为是建议,所以没有强制的要求,“可以这样做”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空间,这一空间给了幼儿理性发展的机会。“可以这样做”的最终决定权在幼儿手中,幼儿可以采纳教师的建议,作出积极的行动反馈,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活动,接受自然后果的矫正。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到,“我宁愿把这种有知识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从“应该这样做”向“可以这样做”转换,并非仅仅是话语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以及行为方式上的转换。“可以这样做”降低了一向以权威者自居的教师的姿态,教师安静地守候在幼儿身旁,幼儿需要时就给出恰当的建议,幼儿不需要时则不作多余的干涉。这样的气氛既不放任,也不过于权威,“可以帮助集体成员意识到在这种气氛下产生的情绪、同情和反感等内心现象,并有助于松弛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集体生活的气氛有利于师幼、幼幼之间的交往、沟通,“减少了外来的干涉和压抑,随之而来的便是自我控制”。

常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64

幼儿阶段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启蒙时期,因此幼儿园常规教育通常包含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即以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例,幼儿园常规教育一般包括一天生活制度的安排,以及幼儿各项行为能力以及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培养,让幼儿在思维模式形成之初就开始建立社会性思维,从而为将来一步步接触社会、融入群体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智力启发、心理培养以及身体塑造三管齐下,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根源上的准备。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幼儿园教育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班级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行为方面的教育,而缺少思维意识的培养;习惯于批评、斥责而忽略鼓励和沟通等等,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思维以及行为方面出现偏差,因此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在幼儿园常规教学过程中做好幼儿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塑造工作。

一、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社会人还是幼儿园教师本身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重要性认识都存在偏差。确实幼儿园阶段由于孩子们的身心发育非常不成熟,所以相对于知识传输来说,更倾向于思维的培育和行为模式的养成。但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一般教师的作用就是理论知识的传输,所以大部分社会人甚至是幼儿园教师自己都容易陷入“幼儿教育很简单”的认知误区,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进而导致教学模式墨守成规,教学效果惨不忍睹。所以要想做好幼儿常规教学,教师要从自身入手,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为幼儿思维和智力方面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道德培育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不论是在思维还是日常行为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一以贯之。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产物,这些在言行间也会不知不觉的散发出来,而幼儿园时期相对于小学、初中等具备一定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学生来说,幼儿在智力和思维方面等同于一张白纸,并且因为没有既有经验的限制,反而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吸收能力要更强,所以教师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这张纸上的色彩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素养和积极向上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从而在和孩子们的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思维和行为。

其次,从智力激发和知识传输方面来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虽然幼儿园时期不需要孩子们学习太多的专业性知识,但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未来进入系统性教育阶段时知识的学习能力基础牢固与否。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方面的努力:第一要不断研究提高知识的传输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实现让学生在日常玩乐中进行知识潜移默化的吸收;第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自我知识素养的提高,从而在日常教学、游戏甚至是师生交流过程中通过言语、动作将部分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幼儿,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进入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二、行为教育和意识培养两手抓

学校建立的作用就是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而何为人才,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先具备健全的人格、完善的思维体系,才能在后期知识灌输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造福社会,而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让幼儿“先成人”。上文中提到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思维和行为都处于懵懂时期,任何行为、思维方式都未建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行为教育和意识培养两手抓,让幼儿成长为人格和道德素养合格的人,然后为以后小学到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础。

首先,在意识培养方面,教师要做到沟通交流为主。对于幼儿来说爱玩、淘气是天性,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规范幼儿,会习惯于采用命令的方式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例如对于班级制定的规范和纪律仅仅是采取告知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们,而不是将其中缘由解释给孩子们听,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们意识上的不知其所以然,思维上分不清允许和不允许之间的界限,进而在行为上出现很多教师所说的“顽劣”现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孩子们制定的规矩,更要让孩子们从思维上理解纪律、形成规则意识,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思维根本上具备明白是非的能力,了解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所在,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

其次,在行为教育方面,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力量。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例子直接进行讲解,通过课堂小情境的演绎以及行为示范,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的了解行为方面的部分对错是非;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师在日常教W中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文中提到幼儿阶段的孩子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而幼儿主要模仿对象就是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给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标杆。

三、鼓励诱导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并且心智发展不足,日常行为容易受到直觉的支配,这就导致幼儿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更容易犯错,但此时期的孩子几乎不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鼓励和诱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日常思维塑造和行为指引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因为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对教师依赖性大,也就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也就成为幼儿学习和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关注幼儿行为方面表现出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激发幼儿不断努力、上进的动力。

常规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结合;常规教育;双赢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这是几十年来人们对语文的普遍认识。诚然,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

老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成长。要指导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置奋斗目标,要帮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激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要不断地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语文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言说”所能奏效的,它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所,而不应该是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这里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我所任教的学校生源为二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与教师情感沟通少等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水平,本人把抓好课堂教育为突破口,(注:本人为学校政教处主任,结合语文组工作)在全校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将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与学校教育专题相结合,高一、高二年级分别以“我形我塑,靓丽青春”和“勤奋学习,放飞梦想”为写作主题,由备课组分解为若干子专题,如分解为放飞理想、花样年华、理想万岁、青春无悔、世态百相、历史回音等。

在对作文进行分专题写作的同时,要求老师作文教学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即一是有利于解决学生当中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三是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由于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常规教育与作文教学已成为我校语文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师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要求每节作文课选取事例贴近学生实际、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入手、从比较棘手的问题入手,针对性强,要求每位老师分析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力度,确实能解决当前存在的典型的问题,将语文课变为一节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课。

由于作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这激发了学生的高尚情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同时语文老师的能力也得到了一次锻炼、一次提升。由于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举止得体,即使没有华美的语言却能声声入耳,没有冗长的说教却能感人至深,形式丰富,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教师和学生的水平。

在“我形我塑,靓丽青春”和“勤奋学习,放飞梦想”这两个教育主题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我们还抓好过程教育,绝不能忽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各班作文课后进行“追踪教育”。这个教育主题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通过常规检查和教育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规范和引导,还要和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有机融合,以增强实效性。政教处和语文组以主题教育教学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校园广播站、画廊和校园文学社等宣传阵地,对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印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有了生活素材,学生有话可说;由于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教育人的效果。通过身边的优秀人和事打动学生,学生能将常规执行和理想追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使其升华,使其开花结果。

90后、00后,新的一代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对权益和个性非常执着,但对于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样的现状无助于良好班风的建立,更无助于青年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不少老师用故事说话,靠典型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愿意表扬学生,善于表扬学生,这是一种引领、一种鼓励,对于另一些同学来说,更是一种鞭策。不少班级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包容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同学们在发言时表明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尝试的胆量,也有利于发现症结,找到方法。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常规教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常说常新的话题。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暴露出来的琐屑问题也正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点。志在扫天下,行在扫一屋。坚持“三个一”(规范一套操、洁净一居室、亮丽一条路),争做“三种人”(做遵章守纪人、当文明监督员、成青年志愿者)是细节,但天长日久,铸就的就是人格,是命运。语文老师结合任教班级实际,着力于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与教育,于最寻常琐屑也是最频繁重要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上下功夫,培养良好习惯,铸就崇高人格。高一学生能从传承文明成果,塑造崇高人格的高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较好的教育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学校教师的迅速成长,是关系到学校兴旺发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学校老师钻研教育理论,更新和转变观念,提升教育水平,更好地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让教育课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坚实平台,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大舞台,以此带动和推进学校整体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和生活并进行情感沟通,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②。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情感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③。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总而言之,构建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语文课去接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一直在“文化”中飞翔,让他们的心灵一直在研说与倾听着语文课散发的魅力。同时,新课堂也将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让课改和教师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注解:

① 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