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职校学生;重要性

一、引言

在职业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求学校能够结合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地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在家庭的受教育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引起了职校院校的普遍关注。

二、当前我国职校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职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过于自我,对家庭、社会以及思想观念等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与家长分离,因此与家长们的联系较少,但是又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加上社会不良文化思想的渗透,导致少数学生出现家庭意识薄弱的情况,甚至出现看不起自己家人、抵触家人的反抗情绪;第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部分职校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学校中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对未来没有规划,对学习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学习效率较差;第三,自制能力较差,生活较为懒散。职校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不高,在生活中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经常沉迷网络或者游戏,生活消极无规律。

三、家庭教育对职校学生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职校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职校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就与家庭教育的不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家长采用的专制型的教育形式会导致学生远离家长,不愿意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或者遇到的难题,最终导致学生与家庭的关系不够和谐。而对于部分放任型教育形式的家庭而言,他们对学生过于溺爱,导致学生不懂得金钱的重要性,也不明白自己赚钱的艰难,产生了错误的生活观念和金钱观念,也是影响当前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职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求学校能够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实施家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专制型教育模式、民主性教育模式以及放任型教育模式。其中,专制型和放任型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应该尽可能采用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而要做到这点还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尊重和理解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职校学生心里较为自卑,渴望得到认同。在专制型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经常对学生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只有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教育方式是错误的,首先家长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家长没有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全面的发展,同样的,学习成绩的落后也不代表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不理想。家长应该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多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2.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职校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对于学生的某些价值观念,如金钱观念、自我认识等,家长要耐心地进行引导,防止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例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需要多开解学生,告诉学生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很好。而在学生对物质生活进行挑剔时,家长更要注意平时的教育和指导。例如在饭桌上要告诫学生“不能浪费粮食”,“剩饭剩菜是可耻的”,还要告诉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3.多关心学生。职校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学习基础也较差,因此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多关心,并且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当然,这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关心学生并非指的是向学生询问今天有什么作业,做完没有等等,而是坐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听学生讲校园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或者遇到的难题。对于小问题,家长应该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当家长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较为严重时,则可以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例如,某位家长发现学生在解一道数学题时遇到了瓶颈,思考了一个小时还没有思考出正确的答案。因此家长就偷偷上网查找了网络资源,得到正确的答案之后给学生提出了一点提示,而学生在这点提示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学习难题。这种关心和帮助的方式方法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又有助于提升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职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误导。家庭教育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状况,如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形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因此职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既要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松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在社会学视域下,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客体的交互活动中不断接受所在社会的规范与要求,促使个体在意识与行为、角色、身份等方面朝着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向发展并得以完善的过程。有学者从社会化过程发生领域的角度,将社会化内容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再社会化。[1]110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这三个方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2]道德社会化是指道德主体在后天的社会教化中通过学习,掌握所属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形成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又将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使之在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进一步内化为道德信念,从而形成理想的道德品格的过程。丰富的道德活动体验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不断加深、修正与完善自身的道德意识,更好地指导道德行为。个体就是在这样交互影响、持续反复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最终获得理想的道德人格的。中学生是指年龄处于11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3]54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知识,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并主动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锻造自己崇高的修养品德和道德人格,并不断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征

1.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处于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人们所承受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所带来的冲击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强烈。中学时期正是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中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体系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样的时代性。他们的身上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4]同时,他们又是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紧随时代潮流的群体,更趋向于多元价值观的选择。总体看,大多数中学生勤奋上进,目标明确,人生价值观多元而又积极,但也呈现出道德理想感情化、世俗化的消极倾向。[5]

2.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矛盾性

中学生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呈现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后容易出现犹豫和冲突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他们意气风发,有着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的崇高理想,但在人生规划中他们又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现实利益,将未来社会地位高低、金钱收入作为学习目的;他们有着较高的热情关注国家政治事务,但是在选择是否投身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却表现出犹豫和勇气不足;他们会有同情弱势的思想认识,会为社会不公而愤愤不平,但是往往不会伸出实际的援助之手;同时,由于中学生生活经历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太多挫折、艰辛与困难的洗礼,往往表现出骄傲而敏感的姿态,心理承受力较差,对人对事的包容度也不够。

二、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优势所在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

“重智轻德”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

“重基础轻高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

“重言传轻身教”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四、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学校作为一个专门提供教育的组织机构,拥有受过专业训练和具备专业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同时,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其所实施的教育影响是有组织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而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生动的“教学课堂”,也是一个集聚信息、人力等的资源库。因此,我们要重视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例如,加强学校对家长科学教养的综合指导并促成“家校”有效沟通的机制保障;借助社会的力量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开设诸如像中国台湾地区的“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类似的指导培训机构,或者如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办的“家政课”“家长讲座”和“父母作为老师(PAT)计划”等等的教育活动。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只有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强强联合才能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弓丽娜.试论道德社会化[J].黑河学刊,2010,(7):151-152.

[3]邵宗杰.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2,(1):6-10.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对策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作者:王永昌 单位:宁夏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引导与培养。但现如今的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思想的拐点上,那么就需要首先从情感方面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操,然后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工作,使得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慢慢的做到感恩于行。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感恩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父母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培养,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学生心中,致使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的现象存在。

2.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功效。现在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竭尽全力为其创造优越条件,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而忽视了精神需求。在如此的环境下,成长中的孩子接受的更多是利益关怀。如此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认为家长宠爱似乎是理所当然,逐渐的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甚至脱离于社会。

三、中学生感恩教育方式的探求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就是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那么,中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从感恩父母开始,并结合实际中的感恩典型人物,给学生们宣传子女对父母心怀感恩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心中萌发“感恩于心,感恩于情”之芽,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教育学生要感恩师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因老师无怨无悔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其产生感激之情,同时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方面,应提供多种渠道用于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形成和谐良好的校风。教育学生对社会也应心怀感恩之情。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社会肯定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学生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四、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在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之情的同时,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进一步得到升华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规范自己。

1.不断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等感恩于行的佳句和名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为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在现实中树立良好的典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养成良好的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2.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为人师者,要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摒弃那种古板的说教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多开展实际的具有感恩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实践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与学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3.合理的利用网络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网络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这种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教育资源,积极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感恩事迹,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感恩教育环境。

4.做好言传身教的模范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初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并将这种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立足本职,不断贡献。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将感恩教育融日常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虽然如今的中学生在感恩意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各个层面形成合力,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50-01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非道德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体系造成了消极影响,使得有的学生出现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注重德育至关重要。此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应当向学生传授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智育和德育同步进行,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格素养。虽然中学德育已经取得不少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本文结合实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

一、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手段过于单一。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德育手段就是进行说教和灌输,使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紧密的道德条目,使道德和生活的血肉联系被斩断,使道德成为和学生学习没有关系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灌输性的说教和强制性的教育已经背离了德育的初衷,因为其就是在用不道德的方式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影响德育的高效性,而且根本无法使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下转变道德观念,可能学生会因为不停的说教、为了不违抗学校、教师的“指示”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加以规范,但是一旦脱离学校和教师的管教,学生就会忘记曾经受到过的德育,不注重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等。

2、德育主体缺失。

在德育中,主体和客体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果条件合适,也可以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在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时,德育工作的开展者、组织者都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多地看中,只注重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而往往不重视德育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有所忽略,往往应用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惩等方法,这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掉了。这种过于强调德育的一律性,而忽视德育的个体性,对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将起到阻碍作用,使中学德育实效大打折扣。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未形成合力。

德育的开展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然而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未形成合力。比如,学校注重对学生实施德育,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品格修养,但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在家为学生做了不好的道德示范,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这样就使得学校所取得的德育实效大打折扣。而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时,若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则物质化以及利益化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如对学生人格的修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做好中学德育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二、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些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的力量,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垂先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教师要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品行。其次,要加强常规管理。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并定期对学生的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抽查,对于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遵守制度的观念。此外,学校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如可以在校园中布置宣传橱窗,宣传先进学生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促使学生自觉改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校要紧密联合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学校要建立和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为家长做好参谋,对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指明方向。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时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活动向家长介绍清楚,将德育的重要性解释清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3、优化社会环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创造条件。

德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也更大一些。如果离开了社会环境的依托和支持,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对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整个社会都要有育人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的价值导向,使各种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旋律,以为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学德育工作,需要充分认识和正视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完善,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努力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修养、道德品质等提供有利的环境,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刘 聪.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0)86-87.

[2] 刘永记.新时期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1)28-30.

[3] 张海珍,卞逢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6(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