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伦理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2—0342—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症明显、治疗难度大、复发率及致残率均极高的精神病,不仅可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最终将导致其社会功能低下[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也是导致其基本不愈及复发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疏导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成为目前精神分裂症可否治愈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治疗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有学者提出应当在日常护理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疏导及干预,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应积极诱导患者的正面积极心理状态产生[2-3]。积极心理学是旨在激发患者自信、满足等积极情绪,提升患者生活幸福感的一门理论学科,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4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及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4.28±7.51)岁;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5.09±8.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精神病患者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娱乐活动包括打牌下棋、读书、看电视等,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不涉及积极心理干预。1.2.2观察组该组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针对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耐心讲解,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意见。对患者的无助感进行劝解、鼓励、安慰,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疾病康复的信心[4]。组织患者参加相关讲座,鼓励其进行自我心理状态表述及团体活动的参与;为患者提供其感兴趣的报章杂志进行阅读,聆听安静优雅的愉悦,引发患者对新知识的探知及好奇心理,使其心态平静;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通过观看励志人物的相关视频录像,使患者树立起积极生活及重新投入社会的信心及希望[5]。
1.3临床价值评价方法
1.3.1积极心理评分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积极心理品质,HEIQ问卷包括6个维度:幸福感、人际关系、目标管理、克服困难、自我肯定、学习成长,得分越高、幸福进取程度越高。1.3.2精神病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前后的精神病症状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四方面,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1.3.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低,患者社会功能越好;采用自尊量表(SE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总分10~40分,总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积极心理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精神病症状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2.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两组患者的基础社会功能、子准水平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自尊水平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慢性疾病,据相关统计研究显示其致残率达75%以上,终生患病率约0.65%,若不及时加以积极干预,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及正常生活能力[6]。住院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患者长时间处于医院密闭环境中、交流环境少,有可能会精神状态恶化、病情加重[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自身幸福感及生活质量均低下,成为阻碍患者康复的最主要因素[8]。良好的心态及正面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在以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往往重点关注患者的定时定量药物服用情况,对患者精神异常程度的评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及干预则较少涉及[9]。最新的研究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其接触最多的人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导及干预将成为影响治疗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10]。最新的精神疾病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不良心境进行积极干预,向患者灌输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为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人们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1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中,注重对患者的信任及希望关注、使患者感受被关注并增强内心幸福感,其内涵是增强患者的力量、增加患者的愉悦及快乐等美好体验,而非仅仅是减轻患者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等消极心理[12]。在本次研究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重点观察患者在精神状态、疾病评分及社会功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在积极心理评分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烦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赋予了患者自信、满足、乐观等积极心理,对于远期的疾病康复及减少复发等均有积极作用[13]。精神病症状评分是临床判断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必然伴随着整体精神病症状的改善,故精神病症状评分不仅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也可以侧面反映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14]。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伴有自卑心理及社会功能降低;测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自尊评分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指标之一,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整体社会功能水平[15]。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助于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在优化患者心态以及强化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极大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现代化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燕林,胡晓华,陈颖.辅助治疗手段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1):80-83.
[2]尹娟,李小妹,周凯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与家庭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61-765.
[3]李西敏.积极护理干预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94-98.
[4]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5]刘林林,江源,王川.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对抑郁症状的间接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538-542.
[6]邵华,李立华,王黎,等.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59-62.
[7]张黎明,马晓燕,肖路平.交往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21):3274-3276.
[8]Agnew-BlaisJC,BukaSL,FitzmauriceGM,etal.EarlychildhoodIQtrajectoriesinindividualslaterdeveloping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psychosesinthenewEnglandfamilystudies[J].SchizophrBull,2015,41(4):817-823.
[9]HajnalA,TényiT,VargaE,etal.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infirst-degreerelative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systematicre-view[J].PsychiatrHung,2014,29(3):301-307.
[10]李福英.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5):2336-2338.
[11]BrownEC,TasC,CanH,etal.Acloserlooka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ubdomainsofsocialfunctioning,socialcognitionandsymptomatologyinclinicallystable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ComprPsychiatry,2014,55(1):25-32.
[12]KhanA,LindenmayerJP,OplerM,etal.AnewIntegratedNegativeSymptomstructureofth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inschizophreniausingitemresponseanalysis[J].SchizophrRes,2013,150(1):185-196.
[13]PonizovskyAM,VitenbergE,Baumgarten-KatzI,etal.Attachmentstylesandaffectregulationamongout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stosymptomatologyandemotionaldistress[J].PsycholPsychother,2013,86(2):164-182.
[14]BortolonC,CapdevielleD,BoulengerJP,etal.Earlymaladaptiveschemaspredictpositivesymptomatologyinschizophrenia:across-sectionalstudy[J].PsychiatryRes,2013,209(3):361-366.
关键词:内科,护理,沟通,问题,对策
前言: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工作,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预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高护理责任意识,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 2010~2013 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 50 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 43~78 岁,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其中心肌梗死 29 例,高血压性冠心病 21 例,将所有患者住院资料与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分析依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 SPSS 18.0 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 果
50 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有 17 例发生护理意外,不安全因素集中反映在:患者 47.06%(8/17),护理人员 35.28%(6/17),医院环境 17.64%(3/17)(P
3 讨 论
3.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内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较为严重,倘若某些疾病发病初期就诊不及时,极易出现抢救困难,甚至诱发生命危险,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症,若救治不及时,则抢救的成功率较难获得保证;②患者期望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康复过程存有过度期望,康复过程中稍有问题则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部分患者难以适应住院环境,治疗过程中情绪起伏较大,加之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描述各异,极易导致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不信任;③遵医性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现缺乏明显性未引起应有重视,未遵医嘱按时服药,擅自离开医院造成病情恶化。
护理方面:①联合用药不当:心血管内科用药涉及面广,药品种类复杂,极易混淆;不同药物使用剂量千差万别,同类药物产地不同,其使用剂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若护理人员在联合用药前未对所用药物进行认真核查与比对,给药时未遵照药物处方剂量,误看剂量等错误给药,可将患者置于危险境地。在静脉给药或推注过程中,滴速不当则可造成心脏负担加剧、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②护理记录不当: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因护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缺乏遵医性患者擅自离开病房或医院,导致监测记录空白,部分护理人员胡编乱造,导致护理记录丧失真实性;护理记录欠缺完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 30min 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稳定,监测次数可有所减少,护理人员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护理记录,造成护理少记或漏记;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急诊患者较多,大部分急救护理记录为后期补写,可能导致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
医院环境方面:①医院缺乏医疗配套设施,治疗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准确快速地诊断出病情;②住院环境管理不善,病房内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复,病房内陪人多,空气不好等引发住院患者不满;病房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患者院内感染,地面湿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3.2 防护措施: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以科室为单位,实行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医护人员医德规范,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安全实例,并引以为戒,由院内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各个科室进行拉网式排查,检查业务操作技能等,通过排查及时寻找安全隐患,并迅速整改落实到位。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守法,做到严于律己,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强化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与护理水平。大力改善医院治疗环境,配备医疗设备,认真落实住院环境的管理规定。增加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宣传,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患者遵医性。
3. 3 提升护理人员的医护水平
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高低是影响内科护患关系的直接因素。为此,医院可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夯实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技能水平。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内科疾病的病理特征,还应学习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并熟练使用一些治疗疾病的医疗设备,对其工作原理有所涉猎,尽力避免护理错误的发生,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医院也可对一些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使护理人员带着轻松的心情上班,把护理工作做到最好,让患者满意。
3.4加强医患沟通
积极的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就医环境,严格按照《医务人员道德规范以及实施办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的从患者的感受出发,尊重患者的感受和人格,讲究操作的规范、语言的文明以及贴心的关爱,将自身的医德有效提高,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中,应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多与患者沟通,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解决,同时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对患者实施健康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教育。
综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应对护理的各个环节给予重视 , 将患者住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不安全因素给予杜绝。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 提高医疗安全和法律意识 , 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 , 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22):89-90.
[2] 刘启枝.内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4):505-506.
[关键词]献血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74-01
心理护理能较好的解决出现献血反应时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治疗起不到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处理献血反应时,心理护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影响其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不一,现就此问题浅做探讨。
1 献血反应的概念
献血反应是指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呕吐,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恶心出冷汗,脉细等。调查显示,首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反应率为2.6%,而献血2次以上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反应率为1.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χ2=23.22 P
2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影响,帮助出现献血反应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形式分为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前者指采血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合理的解释,善意而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出现献血反应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后者指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采血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对出现献血反应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只要有护患交往,就存在心理护理[1]。
3 出现献血反应时影响心理护理的因素
3.1 采血护士的自身素质:对献血反应的心理护理是通过采血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来影响出现献血反应时的心理,使其处于接受护理的最佳状态。因此,采血护士的自身素质对此类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3.1.1 政治素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热爱输血事业,现身输血事业的敬业精神,视解除献血反应者的痛苦为己任,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处处关心献血反应者,才能做好此类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某些采血护士思想不稳定,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欠佳,对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态度欠热情,语言生硬,言谈举止常带来负面效应,影响献血反应者出现者心理护理效果。
3.1.2 业务素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科学实施此类献血者心理护理的指南,心理护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是否较好的掌握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献血反应出现者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采血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对不同献血反应出现者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多年来我国护士的培养一直以中专教育为主,大部分护校近几年才开设心理护理学课程。目前在岗采血护士大部分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缺乏,肤浅,技术部熟练,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怎样与献血反应者进行交流,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献血反应出现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此外,多数采血护士心理护理意识淡薄,以为只有专门抽时间与献血反应出现者交谈才是“心理护理”,局限于工作忙没时间做心理护理的误区,并未意识到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一切言行举止对献血反应出现者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效应,因而,不能做到在献血反应出现者面前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加以积极调控,表情,手势,目光,语言等运用较随意,无形中给献血反映出现者增加心理压力[2]。
3.1.3 心理素质:采血护士自身情绪的稳定对献血反应出现者的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采血护士态度热情,服务周到,举止文静,语言谦和,操作娴熟认真,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无形中会给献血反映出现者一种温馨和心理安抚,使其增加战胜献血反应的信心,反之,采血护士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易使献血反应出现者造成心理错觉,加重心理负担。实际护理工作中,采血护士由于工作量大,生活节奏紧张,身体及家庭等原因常可导致情绪波动甚至心理失衡。如果采血护士自身存在负性情绪,心理调节能力不良,无法摆脱心灵深处的焦虑不安,她们尽管主观上比较努力,但由于自身的负性因素反馈给献血反应出现者而使其产生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护理的疗效。因此,设立心理护理教育专业,培养优秀,称职的采血护士,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是护理教育和现有采血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
3.2 时间因素:时间护理是指采血护士利用献血反应出现者机体生理节律进行护理的一门新科学。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每天9~11点,16~17点,19~21点精神活性最高,表现为精神振奋,喜欢与人接近,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此时进入心理护理,患者能较快进入较色。因此,采血护士若能掌握献血反应出现者心理状态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学条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并探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1.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应战实力.设置各种急、危症病例情景,营造实战氛围;学生分组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在教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既可熟练各种操作技术,强化整体护理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适应临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复杂的、难度大的技术操作分解练习.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分步强化训练,同时调整学生'怕'的心理状态,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拟病人上进行综合操作和测评.三是创造实践的机会.增设实验室(现有10个模拟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设计不同病例场景,增加实验课时数,课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理论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至今为止最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知己知彼,科学施教
现代教育思想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举,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承担某科课后,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状态,取得第一首资料;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其次,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内容,并注重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2.2深入浅出,解疑惑
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题复杂、枯燥、抽象,可选用图片、模型、课件、电教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和宏观,使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的印象烙印在脑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掌握好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编导.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和对教学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备课要认真、充分、注重细节,备课中要鸟瞰全局、统领各章,精心设计每个课题的授课方法;上课提前进入教室、进入角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线,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不同类型的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法等课题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区分,可加强理解和记忆;乙醇应用的浓度、鼻饲法等选用横向联系方法(鼻饲法时联想洗胃、胃肠减压术),做到举一反三;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等不同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小结应重点突出,使学生多次接触某一重点信息,强化记忆.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既能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矫正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授之以渔,适应发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教师在传道、授业之时更应给予学生”捕鱼”的本领.所以,理论讲授应有重点,基本概念、原则要准确讲解,一般内容先拟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或采取提问、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一页的注射原则先讲解,在和同学一起归纳为”无菌、无痛、无差错”七个字、三个词来记忆,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勇于创新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3.考核评价
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1考核制度
考核成绩分理论和实验两种,平时成绩和终结成绩两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时占30%,学科结束占70%;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且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比较全面.
3.2考核内容
将各项技能考核内容细化,分以下几部分:操作态度占20%(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用物准备等);技术操作过程占60%;含相关知识在内的综合评价占20%.
3.3统一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学生每人一册,使学生学有标准、有目标,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4.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护理教学的始终
一、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专著,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和总结建议的方法,对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一)对体育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在室外上,在室内上就失去了体育课的价值,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对掌握运动技术而且对开发智力都有很大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把理论课当成了负担。对于教师,他们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不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体育理论课教材内容的陈旧、单一
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也影响体育知识的掌握。从现状来看,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因此,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不高,从而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
(三)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枯燥、机械
现行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讲授法,它具有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传授大量书本知识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种机械学习的后果,这种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四)体育理论课缺乏系统、严格的考核
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湖北省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并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业务水平与自身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湖北省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要努力做到既要专长,又广泛涉猎;既精通体育,又研究相邻学科,提高教师的理论“储备”,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在知识素质方面提高,而且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都有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支持和鼓励在职培训和进修,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生机勃勃,全身心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
(二)教学内容应进改革
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终身体育的目标不明确,而且教材陈旧、繁多、脱离实际,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教材中的内容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题编排的,事实证明湖北省普通高校学生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即使掌握了,学生毕业后又派不上用场,而且很多内容是对初、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实际用处。
(三)教学方法创新、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输,单调呆板,因此,我们要把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使学生兴趣盎然。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以此得到运动的乐趣和精神满足,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锻炼中去。
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片、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改变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方式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可用课堂主题讨论及课后笔记作业的双向渠道,促使学习情况反馈到体育实践,以增加认识与感受。另外,湖北省可试行体育理论课考试以“体育论文”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电脑网上查阅及报纸广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学体育知识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可结合电脑进行体育理论课考试。在电脑上建立理论课笔试题库,每个学期进行学生上机考核笔试,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志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22-23
[2]陆美琳.江苏省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讨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48-49
[3]陈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7.(4):43-45
[4]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5]刘月晨.付玉坤.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改革的几点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0.(1):68-69
[6]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