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激发兴趣;发展语言;陶冶情感
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一步地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1.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多字、少字,不可回读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字字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发展思维;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如《草原》一课,选择草原歌曲配乐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地,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自然能做到熟读成诵。
3. 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刘庶民
[3] 《朗读教学不容忽视》,《小学语文教学》,刘蕴智
一、设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索问题和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时展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开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计,去联想,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通过问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很好办法。如在潮州举办的广东省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由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小学周霓老师上了一课《Dinner with Mr. Tiger》,周老师首先介绍: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come to ChaoZhou.Let’s have a big dinner tonight.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I want chicken and soup. What do you want?学生交流后,教师说: I’d like to invite my friends to the dinner. Who are they?接下来介绍故事中的角色: Mr. Tiger. Mrs Monkey. Miss Rabbit and Mr. Cat.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 to them? Where do they have dinner? Who is hungry? Who is angry? Let’s read the story.周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故事,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课文的学习活动当中。学生阅读完后争着回答问题。周老师一一为学生释疑解惑,并提出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领悟了所学的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交流导入法
交流导入法是最通用、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能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流,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如在教学PEP Book 7 《Unit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Part A Let’s read部分时,教师上课时可先由提问开始: “Tomorrow is Saturday ,I think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nice weekend. S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I am going to the bookstore. I a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等等。在讨论中复习了所学的时态和短语,然后教师顺势而导,课文学习的序幕就非常自然地由此逐步拉开。
三、情景导入法
关键词:大语文 阅读观 课堂教学 独特感受
一、时代呼唤大语文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能打开历史的一页或一个侧面,展示生活的一幅画卷。长期以来,课堂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对文章的解读。学生读得少,看得不够,感性认知无从积累,没有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没有对文学,对语言文字的大量接触和深刻感悟,阅读能力怎么会形成呢?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文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心理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生仅靠课堂阅读,所得信息已显得十分有限,而且较之日新月异的信息,他们的阅读又显出严重的滞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就一定要拓宽语文阅读的空间,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懂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迁移,进而营建大语文学习观念和学习环境。
二、大语文阅读的含义
什么是阅读?朱绍禹先生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思想的程序。”阅读包括广义阅读和狭义阅读。
狭义阅读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通过老师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把握写作特点、品味文章语言等。
广义阅读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包含读历史、读政治、读自然科学、读边缘科学,甚至是读社会,读人生。生活的天地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我们所说的大语文阅读,即广义阅读。
三、建立大语文阅读的重要意义
(一)大语文阅读有利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有时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必须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例如:中外著名作家的情况简介、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仅靠课堂教师的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不足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另外,课文中有些名著选段,仅靠课堂的两三个课时的讲解,也难免断章取义。广泛的课外阅读,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如讲《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我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法布尔:他是法国昆虫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困,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虽然学业无法继续,但他却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5岁时,他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院,结果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法布尔获得一中学教员职位。课堂教学之余,他阅读了一本昆虫学著作,从此萌生了要毕生研究昆虫的伟大志向。那一年,他不足十九岁。通过勤奋自学,法布尔先后取得了数学、物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年,《昆虫记》第一卷出版。在以后的三十余年里,他吃着粗茶淡饭,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撰写出10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法布尔也因此获得了“昆虫的荷马”的美称。
(二)大语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大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广泛的、认真的、主动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头脑中才会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会“下笔如有神”,才会洋洋洒洒,溢于笔端,才会联想丰富、妙语连珠。因此,大语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离不开阅读。
(三)大语文阅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阅读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当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实际上是在不断思考、想象、判断、推理、评价的过程。学生经过怀疑、思考、发现、创新,进而有新的思想认识、树立新的价值观。
在训练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朗读。教师应该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布置朗读任务,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并且受到文字和情感的熏陶。
1?郾童话和寓言。童话和寓言故事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当教师讲授这类型课文的时候,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深入理解该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纪昌学射》的时候,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讲解作品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出处之外,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反省自身,学习课文主人公纪昌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在学习上要刻苦用心,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郾写景类文章。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比如,《趵突泉》《桂林山水》《拉萨古城》《索溪峪的“野”》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秀美的“山水画”。这类文章总是用细致且生动的文字进行描写。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该景点的影像资料,同时,教师应该进行示范朗读,一定要读得生动并有感情。这样的教学前奏会给学生们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们不仅能在生动又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切实感受到该景点的美,同时也能培养阅读和朗读的好习惯。
3?郾诗歌。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韵律强,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和美感,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诗歌是训练学生朗读技巧的最佳方式。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朗读一首诗,朗读时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比如,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和声调的抑扬顿挫。例如,在教学《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它们感情基调的不同,一首是欣喜之情,一首是愁苦之情,引导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区分这两种基调,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从细读深入,理解感悟
细读更能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尤其是要教给他们在自己不懂或者是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进行一定的批注,这是一种训练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的好方式。
1?郾赏析句子。赏析句子不只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还应该对作者的用词用字、表达方式、思想感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例如,《索溪峪的“野”》这一课中有个句子:“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这句话描写的是具有野性美的索溪峪的山,尤其是“戏”和“弄”这两个字,用得相当之妙,作者把索溪峪的山拟人化了,描写就更见生动。同时“敢戏白云”也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高,“横拦绿水”也表现了山的大,且“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这一句给我们的感觉是对仗得很工整,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也很有韵味。赏析不仅可以这样细细地推敲,也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即对比两个内容描写上比较相似的句子。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句子的描写更加生动传神?哪个句子的用词用字更加精准和考究?哪个句子的描写更加到位?哪个句子表达的感情又更浓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比较,感受不同的文字描写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2?郾分析关键词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文章的作者在一些语句中使用的词语非常有考究,大概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反复推敲,所以才显得很精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细读训练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思考这些关键性的词语,仔细体味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用意。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究竟为何要使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如果用一个同义词替换它,可行吗?会影响表达吗?例如,在《月光曲》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讲这个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用笔画出他们自己觉得关键和重要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批注,然后在小组里开展讨论。
3?郾品味修辞手法。在阅读时,品味修辞手法也是重要内容。作者的描写究竟是比喻还是拟人?是排比还是夸张?它们各自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否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领悟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三、强化自主阅读,提升能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行动的动力。所以,想要提升阅读能力,兴趣培养也是关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例如,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且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同时利用周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或者是适时开展一些奖励式的阅读问答。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引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另外,学生的阅读活动多带有应付性,因为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是课堂学习的要求,所以必须要进行阅读。尽管很多学生心里不喜欢甚至有抵触,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得不去完成。要彻底改变这个状况就得从根源问题抓起,实现学生阅读自主化。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多给学生一些关注和关爱,多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只有在这个方面多花心思,才有可能和学生有深层次的接触,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喜欢上阅读,真正实现阅读自主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指导学生 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94-0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克服以往阅读教学中的弊端,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1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朗读是要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才能有良好的语感。创设朗读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编课本剧手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两首古诗时,可以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教学时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和背诵,感受诗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为了表现古诗的节奏美、音韵美和语言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读后组织同学评议,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达到朗读的效果。
2 传授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朗读
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迁移类推的能力。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再读,读流利。反复吟咏,熟能生巧,熟读成诵。古人云:“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读口生。”读书,读书,贵在诵读,不厌其烦,朗朗吟诵。熟读,才能知其义。品读,有感情。咬文嚼字,品味感悟。要把握作品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意境深邃优美,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3 激情引导,让学生“美读”
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评议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同,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苏教版第六册的《荷花》一文,运用美读教法,非常合适。
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
4 巧用评价,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