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技术研究

创新技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技术研究

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民建筑;施工;创新

引 言: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工民建筑也随之飞速地发展了起来,在工民建筑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施工技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施工技术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纵观我国目前的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建筑业正在朝着高技术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1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特点

1.1 科学性

工民建筑施工的创新首先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源于实践的,最终也必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将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英明论断同样适用于建筑业,如果没有科学性做为建筑企业的创新,建筑业可能还停留在建筑基础还要靠人力挖掘、盖高层楼房所需要的材料完全需要人力运送的时代。现在拥有的先进的挖掘机械、高层升降式运输机械、甚至模块式堆垒的建筑模式,都得益于科学元素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

1.2有利于全面展开工程造价工作

创新在工程施工机械、工程施工技术方面、工程管理方面都能够得以体现。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可以更加的迅速、准确、公正地对工程相关的各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汇总。有了计算机的辅助,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对于工程的成本、工程整体造价、各局部工程的造价进行预算。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控制质量与成本,便于管理者们很好地把握重要工序,还应该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预测工程的量本利。

1.3有利于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技术应用水平

工民建施工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建筑行业整体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创新施工技术的技术措施与理念有着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的特点,通过合理采用创新施工技术,传统施工技术管理效率低、停滞不前的现象得以有效地避免,在完成施工阶段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工民建筑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

2.1环保技术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由此产生。面对这些环境问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步提高,节能减排作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也被人们广泛关注。作为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建筑行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对环保问题加以重视。然而,企业和单位对环境保护重视的不够,更多的是关注利益。当前,必须要对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环保技术、环保意识加以重视,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2.2科学监理技术

作为建筑行业施工管理手段之一,科学监理技术对工民建施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必然离不开科学监理技术。科学监理技术切实保证施工技术真正落实,并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应用。

2.3低碳建筑技术

低碳建筑技术是现代建筑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公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的一项重要要求。通过资源评估和技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开展低碳建筑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可以实现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新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随着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的应用,低碳产业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2.4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工民建筑技术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很难满足新技术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工民建筑的施工必须融合信息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要进行重新思考与分析,从而建立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

2.5现代科技新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民建筑施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质量。GPS测控技术不仅精度高、使用方便,还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建筑物外侧观测基准点时,可以利用GPS测控技术,来实现外控基准网测定。

3工民建筑在应用创新技术时应注意的事项

3.1对于节能环保技术

首先,节能、绿色技术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措施,相应政策,还需要相关单位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如规划、环保、开发、设计、监督等部门。其次,节能、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制措施来推动,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利用行政审批权和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最后,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于应用节能设计、绿色环保的工程项目,应给予优惠政策,对甲类地段和适宜建筑的较好地势,优先规划建筑节能、绿色环保设计方案。

3.2对于科学监理技术

首先,对于国外先进监理理念,国内的监理单位要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吸收和借鉴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监理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工程监理工作完成后,监理单位可以组织人员对阶段性的工作做出总结和建议。最后,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监理法律知识是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掌握好这些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并对科学监理方法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

3.3对于信息技术

首先,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资料的管理,采用施工资料信息化管理模块来进行,这种模块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资料的电子化的综合管理,而且实现了快捷录入、规整存档、便捷查询、报表简洁输出。其次,在材料与机械设备管理中,采购进度计划、资金使用计划都可以使用网络计划图来进行编制;还可以根据网络计划图的资源生成表格形式的主要材料采购计划、工程用设备采购计划及工程用设备清单。最后,在质量控制方面,按照ISO9001标准进行按模块划分的质量管理,有利于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质量,创造优质的工程。模块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

4结语

工民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创新施工技术也被全面应用于工民建筑行业中,通过融合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施工技术与先进科技,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工民建筑行业的需求。然而,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只有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对现有的工民建筑施工技术加以革新和改进,逐步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韬.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科技的有效应用[J].工程科技,2012(14).

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汉;高新技术;创新;竞争力;科技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60.02

2012年7月25日,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中部地区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大力扶持武汉市金融改革与创新;在长江流域实行大通关模式;加强科技体制创新,彻底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家政策再次聚焦“中部崛起”,为新一轮的武汉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武汉市最具发展前景、最具增长潜力的支柱产业,为推动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

1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现状

自2009年12月8日,武汉光谷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到2012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加快了创新条件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有力的支持产业联盟和孵化器的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更趋完善。

(1)创新平台建设循序推进。

2011年,武汉高新产业新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光电国家实验室;新建有机光子学、先进非线性太赫兹、纳米能源技术与器件等3个研究平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投入营运,集聚了包括7名两院院士在内的38个研究团队;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奠基。

(2)产业联盟和孵化器快速发展。

至2011年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组建了1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紧筹备射频识别、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等产业联盟。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和武汉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创新中心奠基开工。全区孵化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0个。

(3)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第一个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应运而生一批科技成果。2011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申报专利4034项,比上年增长26.1%;主导修订国际标准1项,主导制订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4项;8个产品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2011年,武汉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分别为3448亿元和1074亿元,占武汉GPD的15.9%。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形成了武汉市三大主导高新产业,高新企业达595家,占全省55%,高新技术产业已具备相当活力与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相比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武汉高新产业规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中下游,高新产值偏低,研发投入不够,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不多,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2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不足

新世纪以来,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距离武汉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目标尚存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产值较少。

2011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3448亿元,占武汉市GPD的15.9%。2011年湖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27.94亿元,武汉市只占到45.8%,与武汉市在湖北省“一城独大”的格局不相称;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武汉市只占到3.4%,总量偏小。对比同层级的城市,大连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1年突破5000亿元,青岛早在2009年就突破了4000亿元,南京在2011年突破4000亿元,沈阳也在2010年突破3000亿元,而2011年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也超过武汉市,达到3485亿元。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2011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值11875.6亿元,2011年广州的产值15806.84亿元,占GDP的比重是33.7%,差距更大。

(2)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偏低。

2009年,武汉市的研发经费支出为118.3亿元。2011年武汉市高新技术研发经费支出165亿元,占GDP的2.44%。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同期相比,2009年,北京的研发经费支出600亿元,上海400亿元,深圳接近300亿元。2011年,武汉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在全国19个城市中位居第9,虽然与GDP的位次相当,但与武汉市综合科教实力明显不符。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武汉市的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78所高校排名全国第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排名全国第一,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100多所科研机构,18个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专利申请量达21879件,专利授权量达11588件。但科技成果市场化能力明显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在一些发达国家,建在企业的研发机构超过90%,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7%设有研发机构,而深圳有90%。武汉市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所有权分别有90%和60%以上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掌握,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将这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实际转化为生产力受到旧体制和市场的束缚。此外,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8%,远低于国际公认标准5%~10%,显示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对研发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和资金投入不够。

3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

(1)科技制度创新。

借国家“中部崛起”的第二次利好政策的东风,在武汉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阶段,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最大限度的发挥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以排解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并积极主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创新性、有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显著外部性,以市场为导向,快速推进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制度创新。

深化高新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产权明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强监管,改革高新企业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大胆进行研发机构所有制结构改革,加速科研机构市场化步伐,加强与高校的专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可持续化发展。通过建立一整套激励技术革新的企业制度,充分利用优质的金融产品如贴息担保;加强与政府的双向往来,获得政府采购订单;并努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真正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市场地位,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微观科技制度,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新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在电子信息化时代,不断更新技术,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企业制度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骨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在先进的管理制度条件下,是发展与推动高新技术创新的稳定剂;不断进步的高新技术力又反过来促进管理制度的发挥与革新。所以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同时注重。如果只注重技术创新,会出现“瓶颈效应”;如果只注重制度创新,会终成“无根之源”。科技制度创新与高新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持续不断地推动科技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有不断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之势。近两年策划和实施不少于50项、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数字装备、电动汽车、光纤传感、网络接入等领域,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继续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

(3)金融体制创新。

巨额的资金投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保障,对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注入正形成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进一步提升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必须突破巨额资金投入形成的“瓶颈”制约。

为了突破资金“瓶颈”,扶持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的投入,拓宽对科技投资的来源面,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环境,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实施积极的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政策,充分吸呐社会闲散资金,利用证券市场的快速筹资功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多重科技投资基金,有效整合政府投入、证券集资、风险投资、信贷发放和海外融资,实现资本要素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需要得到化解融资风险。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运行情况良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风险融资机制,在我国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类似的风险融资体系,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分为五个层面:第一,政府组织。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12月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挥政府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第二,政策性贷款机构。如英国的凤凰基金、韩国为扶持中小企业建立的产业银行等。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按照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意图从事投融资活动,对特定的贷款项目或企业予以政策性的支持,比如通过发放利率优惠的贷款,期限较长的贷款等方式支持被扶持对象。第三,政策性担保机构。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等。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信用担保机构。2010年3月,武汉市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以催生中小企业、孵化科技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工业中小企业为目标,凸显了产业政策导向,发挥政策优势,倾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作用。第四,风险投资公司。有政府、合作和独立私人风险投资公司之分。联想投资有限公司、浙江浙商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较有影响。第五,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等。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市场开板,面向各新兴的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为中小创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

(4)人才管理模式创新。

要彻底改变研发与生产“两张皮”的状况,充分将科技资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得到最大解放,必须建立市场化的多维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型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鼓励科技创新,将科技贡献与企业收益紧密挂钩,推动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科技人才的成长,真正实现创新成果与科技转化的收益,允许个人以科技持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重视建立科技人才的成长计划,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大胆放手去实践,做到事业留人。

强化“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通过技术入股、聘请、兼职、创业支持等多种方式吸引与鼓励科技人才来武汉落户。有效落实培育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融合的优惠政策,培养能造就市场的科技专家和具有科技背景的企业家,使具有创新才能和高科技水平的人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积极吸引与造就一批包括海外华人资源和本地人力资源在内的会管理、懂科技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人才。

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有效吸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保证高新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在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结语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时代,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首位城市,武汉要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推动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是要建立一套科技体制创新机制;发展武汉高新技术离不开风险资本管理,完善风险资本管理体系是必经之路;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人才管理模式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尽管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小且分散,研产衔接差,只要大力优化投资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技术交易制度的完善,构建多层次区域性金融市场,不断聚集巨量风险资本,加速推动武汉高新技术的规模化与差异化经营,使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

据悉,武汉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2―2016年)》的报告已出台。根据规划,到2016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力争超过1.3万亿元,打造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4个千亿产业,形成40个国内一流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集群,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为实现上述目标,武汉市将通过组织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三大行动,并推进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打造、市场主体培育等三大工程。还将举全市之力支持东湖示范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打造成吸引全球创新资源的特色产业聚集区。

参考文献

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品机械;技术创新;动力模式

食品机械技术的创新主要是研发制造出制造出新的产品,并能够引进新的工艺,不断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在对食品机械技术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恰好抓住了市场机遇,创造出更多的盈利和发展的机会,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为基本目标,进行各种生产条件和相关因素的重组,建立起效能更高和费用更高的生产模式。因此,做好食品机械技术,必须不断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技术手段和特点,取得更好地效果。

1 技术创新动力的形成

我国有众多的食品机械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方面。企业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企业因素。企业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科技和生产有效结合的最好形式,因此,将食品机械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好这一主体十分重要,对于追求企业的最大价值和赢得利益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是企业人因素。一般来说,企业人的创新意识就是整个食品机械企业的基本利益所在,对于追求高额利润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创造哦比较满意的劳动收益,才能够充分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确保食品机械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保证企业的生命里,总的来说,这种动力的创新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命周期特征。

在食品机械技术开发时期,一般的企业对此的投入很少,不会超出整个企业成本的百分之一,而没有投入自然不会有产出,因此,没有利用食品机械技术的企业,其收益往往小于成本,甚至实现不了创收。而随着食品机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进入到成熟期之后,大量的产品开始批量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采用新的技术,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这种技术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显露处理,而达成的收益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个时期是食品机械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各种食品机械产品被大量的模仿和扩散,生产演变成低水平的重复生产过程。

(2)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征。

食品机械技术从发展到后期的市场推广,是一个整体的产业链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环节很多。在我国,产业链投入了更多的财力和物力,包括技术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各种成果的演化过程等,都包括在这个范围内。因此,作为一种高投入的经济活动,食品机械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来说,食品机械技术的高投入具有一定的风险,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风险。由于我国还处于这种技术的研发阶段,很多的技术开发成熟度不足,设计的质量不合格等,第二市场风险。现代社会是经济化的社会,因此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谁可以制作出创新性好的产权,符合用户的基本需求,就是最优质的产品,产品的成本低盈利高。第三社会风险。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不会遭遇到各种外在的危险因素,或是国家政策支持方面的缺陷,面对较高的投入,技术创新一旦失败,将会给食品机械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2 技术创新动力的模式

在食品机械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包含着多种动力要素, 各种要素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的作用, 可形成不同的技术创新运作模式。也就是说, 食品机械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动力模式, 可概括为技术推进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和综合作用模式。

2.1 技术推进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食品机械的市场竞争尚未形成, 一般计划什么科研项目就开发什么技术和产品。在这个时期, 我国食品机械的技术创新模式多以技术推进型为主, 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 主要强调技术的推动作用, 即科学研究和它所产生的技术发明是推进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按照技术推进模式链条, 科学技术明显地走到生产和市场的前面。通过技术创新使科技成果走向生产, 并因创新的成功而使这些成果转化为全新产品, 然后创造出全新的市场需求或者激发市场的潜在需求。在这个时期, 食品机械的科技开发项目几乎全部由国家统一安排,科技开发的重点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工作, 研究开发成果多以样机、样品为主要表达形式。

2.2 市场拉动模式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食品机械企业的创新观念和经营活动已由过去的技术推进导向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 使技术创新工作转变为重在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在这个时期,我国食品机械的技术创新模式多以市场拉动型为主, 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产生的, 主要强调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即市场需求是拉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2.3 综合作用模式

无论是“技术推进模式”还是“市场拉动模式”, 都是线性的单因素决定模式。虽然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食品机械的技术创新活动, 但又都难以避免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大约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在认真总结计划经济以及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大力提倡“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 进一步审视了技术推进模式和市场拉动模式有机结合的综合作用。从“九五”、“十五”乃至“十一五”时期国家有关食品机械科技攻关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相关资料分析,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 或课题)立项的基本要求, 不仅要看是否有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 而且要看是否具有研究基础和相关条件, 充分体现了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的综合作用。

3 技术创新动力的作用效果

根据食品机械技术创新动力的模式分析,技术推进型、市场拉动型和综合作用型创新活动各有特点。前两者创新活动分别是由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引发的线性模型, 其中技术推进型创新效果有利于技术研究深度和技术储备,但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市场急需; 而市场拉动型创新活动时间短、见效快, 其创新效果有利于成果推广, 但不利于技术研究深度和技术积累。

4 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机械技术的发展过程需要创新意识和动力,而在创新意识和动力模式下要做到科学分析。它和企业发展动力息息相关,可以有效的激发企业的力量,保证整体的目标,同时对于企业创新期望值要随着企业人的主观性有所发展,一旦得到满足,将是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 王国扣等. 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重大技术装备的创新体系[M] . 科学出版社, 2005.

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颠覆性技术;创新;移动互联;机器人;人工智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名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及培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SYB-023。

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时期,都是颠覆性技术出现的高峰期。科技革命构成了发掘和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难得历史机遇。目前,科W已经沉寂了60余年,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距今接近80年,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已经凸显,迫切需要新的重大突破。在物质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日益显现;科技发展跨学科趋势愈益明显,新学科、新知识、新思想的出现更多体现为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许多重大创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当今世界已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颠覆性技术大量涌现的时期即将到来。

一、颠覆性技术的概念

颠覆性技术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哈弗商学院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1995年出版的《颠覆性技术的机遇浪潮》。他认为,颠覆性技术是指这样一类技术:它们往往从低端或边缘市场切入,以简单、方便、便宜为初始阶段特征,随着性能与功能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取代已有技术,开辟出新市场,形成新的价值体系。德国弗郎恩霍夫协会认为:颠覆性技术就是指能够“改变已有规则”的技术,即那些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性能或功能上有重大突破,其未来发展将逐步取代已有技术,进而改变作战模式或作战规则的技术。

综上所述,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会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可能是完全创新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型应用。颠覆性技术具有四个特点:技术发展速度快、产生潜在影响范围广、可创造经济价值高、带来颠覆性影响大。与渐进性技术相比,颠覆性技术在形态上更具有超越性和突变性,在效能上更具备革命性和破坏性。

二、我国颠覆性创新的领域选择

(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5个领域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加强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个领域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项关键技术

2016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所对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乃至综合国力提升具有决定性、基础性的核心技术,按照科学(属于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或核心技术)、颠覆性(有望取代主流技术、替代主导产业的技术)、重大(有望替代1-2个主导产品,或颠覆1个以上行业的技术)、可行(经过10年努力能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商业化的技术)四个原则,进行了预测和遴选,遴选出未来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生态、军事现状与格局的20项关键技术。

(四)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7大领域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在的《我国应对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重点布局的领域》中,认为未来十年世界范围内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创新集中在9大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基因与精准医疗、能源开发与存储、航空航天与地外生命探测、网络与大数据、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绿色制造与先进制造、教育技术与知识自动化。

从我国各机构评选的技术来看,出现频率最高的五大技术领域是移动互联、机器人、3D 打印、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这五大技术领域将是我国未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三、我国颠覆性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一)移动互联领域

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突破系统软件、人机交互、应用开发、虚拟化等热点技术与新兴技术。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重点突破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处理、计费、访问控制等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开展未来网络重大基础设施(CENI)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相关领域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大力推广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创新业务及相关应用。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对生产领域的带动作用,在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电子信息、物流等行业形成领先的服务产品。深化移动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面向餐饮、休闲娱乐、购物、旅游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重点发展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等。鼓励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重点发展车载数据与资讯、智能交通、基于北斗等多制式智能交通导航、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道路救援、食品安全溯源与安防等移动信息服务。

(二)机器人领域

重点研究智能机器人机构设计、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等共性技术,攻克机器人优化建模、精准感知、多机器人协调等核心技术。(1)伺服电机方面:重点发展根据机器人的高速,重载,高精度等应用要求,增加驱动器和电机的瞬时过载能力,增加驱动器的动态响应能力,驱动增加相应的自定义算法接口单元,且采用通用的高速通讯总线作为通讯接口,摒弃原先的模拟量和脉冲方式,进一步提高控制品质。(2)减速器方面:重点发展高强度耐磨材料技g、加工工艺优化技术、高速技术、高精度装配技术、可靠性及寿命检测技术以及新型传动机理的探索,发展适合机器人应用的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3)控制器方面:重点研究开放式,模块化控制系统,开发适用于机器人控制的通用软件包;提高机器人控制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开发具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力的控制器。

(三)3D打印领域

围绕3D打印重点方向,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1)材料方面:针对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优化粉末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等材料特性,开发满足3D打印发展需要的金属材料;针对非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提高现有材料在耐高温、高强度等方面的性能,降低材料成本。(2)工艺方面:解决金属构件成形中高效、热应力控制及变形开裂预防、组织性能调控,以及非金属材料成形技术中温度场控制、变形控制、材料组份控制等工艺难题。(3)装备及核心器件方面:加强3D打印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不断提高金属材料3D打印装备的效率、精度、可靠性,以及非金属材料3D打印装备的高工况温度和工艺稳定性,提升个人桌面机的易用性、可靠性;重点研制与3D打印装备配套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及核心器件,提升装备软、硬件协同能力。

(四)人工智能领域

进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布局,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包括深度学习、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智能决策控制、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满足深度学习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平台、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情报共享平台等,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评测、安全、标准、知识产权、创业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人工智能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

(五)纳米技术领域

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等材料,大力推进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迫切需求,开发纳米结构加工与制造的新方法、纳米器件集成与系统的设计、制备技术。重点研究新型纳米电子、光电器件、传感器件,大力发展纳米晶太阳能电池、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热电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技术,着力突破室内空气污染物、工业源有毒有害气体、动力机械尾气的纳米净化材料及催化净化技术,切实攻克纳米颗粒与生物活性物质的组装方法。促进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高密度存储器、新型显示、高效能源转化、气体净化、疾病快速诊断等纳米材料与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抢占未来纳米材料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刘根生.多些“颠覆性技术创新”[J].群众,2016,(1).

[2] 杨,余晓洁.科技创新引领“第一动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J].中国职工教育,2016,(1).

[3] 赵刚.未来五年颠覆性技术将不断涌现[J].领导文萃,2016,(7).

[4] 王武军.颠覆性技术的“摇篮”高明在哪儿[J].中国中小企业,2016,(6).

创新技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032-03

引言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维基百科中给予中国制造这样的定义[1]:他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因为他庞大的制造体系,这个标签可以在广泛的商品中找到,从服装到电子产品。当然也有像苹果这样的公司,他们把中国制造看成是质量略差的同义词,因此赫然印上“加州制造,中国组装”。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是制约这些制造企业向世界级优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

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2]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主要有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产品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供应来源和实行新的组织方式。而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熊彼特的追随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Mansfeild)认为,当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时才成为技术创新。斯通曼(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国学者傅家骥[3]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行业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根据中国学者傅家骥的理论[4],技术创新的模式又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自主创新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这与合作创新的行为模式区分开来。合作创新即是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的成功经验,引进购买或者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

创新按照不同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5],即: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和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称为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包括在技术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推出新产品,也包括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推出改进型产品。而过程创新又称为工艺创新,是指在生产或者服务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包括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创新,也包括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所形成的创新。产品创新旨在使产品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过程创新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微机控制、节能降耗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要取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长期优势就是要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关键便是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能力概念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熊彼特和彭罗斯(Penrose,1959),但是对于核心能力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克里斯(Collis,1991):一种不可追求的资产属性,企业借以获得独特优势。波拉哈拉特(Prahalad)、哈默(Hamel):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公司特有的一组技术和技能的集合体。借助于核心能力,企业具备了比其他竞争对手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能。Leonard Barton(1992):核心能力是一种知识的集合,包括四个维度: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技术体系、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核心能力与所有这些维度的组合相关。

核心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四个特征: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以及优势和价值性。它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环节:可以是生产环节、研发环节、营销环节,也可以是某些辅助增值环节[6]。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就要控制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NIKE是世界著名的鞋业生产跨国公司,它不生产NIKE鞋是仅仅抓住研发和销售两个关键环节,把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去做,韩国和中国就是它最大的生产基地,而其总部不到70人,主要从收益产品设计与营销并不断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

三、进行自主创新的途径选择

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7],企业应该在一个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进入创新和竞争,以获取先期进入者优势。这也是美国长期推崇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科学技术政策和企业战略的一个理论背景。但是20世纪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主要是通过“late entery”和模仿获得成功的。结合中国企业的技术现状,可以从既有的技术基础开始依靠企业的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自主创新。

1.依靠自身技术积累,利用自身技术上的优势抓住时机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海尔创新实施人单合一的双赢商业模式,从传统的卖产品转化为卖服务,激发员工的创新力,让员工创造用户价值进而创造市场资源,达到用户、企业、员工的双赢,并得以实现员工的高效率、高增值和高薪酬。 在2010年的美国CES展上,海尔率先推出了一款无尾电视引起产业界轰动。日本记者以“最感震惊”来描述海尔产品创新的速度,因为日韩企业早已进入对这一产品的研发阶段,但是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创造客户需求的却是海尔。

2.先扩大产品规模,然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于2004年被世界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访问教授赫尔曼・西蒙作为“如何成为你所在行业的NO.1”的经典案例的中山圣雅伦日用品有限公司正是以已有的产品为基础,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且不断创新市场,经过短短六年的时间就从行业的无名小卒成功跃居指甲钳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并一举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新国标的制定者,成为与德国、韩国三足鼎立的世界品牌。尽管指甲钳在国外被称为夕阳产业,圣雅伦却是从原有的产品工艺出发,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避开竞争压力,并由此规避了市场带来的风险,其成立专职研发队伍(不包括工业设计),不断地研制新品申请专利,再把专利和贴牌加工服务捆绑销售给有实力的中间商。和单纯的OEM(贴牌生产)相比,这样做并不见得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好处在于增加了他们的依赖性,否则就是侵权。

3.与大型企业捆绑,借助其市场和品牌优势实现创新。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推力轴承生产企业湖西王集团有限公司,与一汽、北汽福田等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汽车专用轴承、推力球轴承、液压件以及汽车零部件,成功的捆绑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之后企业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成立了“山东湖西轴承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科研生产联合体”,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了需求到创新再到新的需求的良性循环,截至2008年企业已申报专利六项,被定为“自主创新试点企业”,被山东省科技厅授予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目前已经与国内的六十家大型企业实现了技术兼容产品配套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借势生长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并且实现了借势企业与被借势企业的双赢。

四、启示

要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结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等各方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1.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基础研究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创新敏感性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基础研究还向应用研究、实验开发、高技术发展及各类管理工作领域培养大批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美国,企业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3%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只有基础研究创造出新思想,技术领域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据科技部统计,2007年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为22人,而日本2006年即为141人,是中国的6.4倍;2007年中国R&D经费支出为48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9,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仅为4.7%;相对于美国2006年R&D经费支出为3 437亿美元,为中国的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2%,用于基础研究的为18.6%;日本则分别为1 485、3.39%和12.7%。因此政府政府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引导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具有长期重要影响。

2.加快建设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里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8~9]。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结构的区域聚集能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进入能够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迅速成长。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激励的竞争,必将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等,这无疑为合作创新创造了极其有利的环境,就政府方面来说,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创新机制,加强政策引导作用,减少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技术扩散方面的风险;就企业来说,则可以加强多方面的合作,采取风险分担资源互补的合作创新机制,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山东的济南、青岛、潍坊、淄博、威海五家高新区亦成为科技自主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和主要载体。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7 786件,而居于世界前三位的美国、日本和韩国则分别是173 770、141 399和120 790件。一方面,目前中国的许多高新技术仍然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据国家工商总局的不完全统计,国内超过15%的知名商标已经在国外被抢注,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好孩子GOODBOY童车至今拥有专利280项,国际专利13项,但是自1994―2007年的十三年间就打了一百多场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维权官司。自主创新的基本标志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对于鼓励自主创新,减少国际纠纷、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促进产学研结合。美国的企业科技开发结构形式大多采用“轴心”(公司直接领导的中心实验室或者科技研究中心)和“辐条”(设在公司各事业部或者工厂的产品开发研究部门)的模式。轴心主要研究较长远的研究项目,后者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而中国企业的现状是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较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另一方面促使技术成果迅速向生产转化,减少了满目投资和重复开发。

5.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政府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可以采取积极稳妥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例如,美国政府规定:用于高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可连续三年享受30%的减税;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设备费用和运转经费一半可以由政府财政补贴解决;中国税收政策规定:对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应税额在3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今年所得税减半。这些都是政府为鼓励企业搞好技术创新采取的积极有效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政府还需要继续做好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帮助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获得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吉万.中国制造出路[J].商周刊,2010,(6).

[2]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傅家骥,仝允桓.工业技术经济学: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5]张金锁.技术经济原理与方法: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6]廖志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的互动[J].企业技术开发,2005,(6).

[7]毛蕴诗,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8]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管理学报,2005,(5).

[9]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Primary Research for SM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IE Wen-jie,SU Hui-wen

(China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stitute,Qingdao 266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