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国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郭春光
一、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道德价值的层面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二)人生意义的层面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其目的大致有四个层次,即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是崇尚“和谐”。这既是一种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理想,是和当代社会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安定、世界和平相一致的。国学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与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胀所导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缩或失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国学师生和谐关系
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国学,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教育
(一)国学课程进课堂
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地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须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二)重视校本教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教研,国学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三)国学教育必须注入现代元素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我认为,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此次培训,北京二中课间播放世界名曲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每次课间播放一首世界名曲,一天下来,就有六七首,一星期一轮换。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听数百首世界名曲。这一做法值得国学实验学校借鉴,如在校园音乐中每天播放古典曲目,让学生在音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四)采取较灵活的体制,多方协作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学校
一、国学的内涵与意义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不仅包括中华几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还包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娱乐方式等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不仅包括文献实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我国民族建筑、服饰饮食、琴棋书画、医疗戏曲等。虽然,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到中国人做学问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思想、史学、文学等理论和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方法证明,国学不但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而且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学问,但国学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永远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国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知识共同体,它融汇着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和根基所在。因此,国学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是中华文化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游的精神家园,应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明确纲要标准,把握国教重点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教学重点,并采用分段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从汉字、古诗、故事、传统节日、生活习俗、传统礼仪、民间艺术,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因此,从小学教育开始,学校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使他们走好奠基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当前,在国家未出版统编国学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从开发“学校课程”入手,把国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益地结合起来,编写学校“国学教材”和“中小学课程标准”,完成《指导纲要》的教育任务。
三、编写教材和教学文本
目前,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不同的学段、相关学科都渗透了古典诗歌、诗词、古文、天文、地理等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学来说,是星星点灯的体现,对一名学生来说,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16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沦海一粟。学校是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要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有教材,必须开设课程,学习国学经典才有系统性,才能更好地作为知识渗透到学生脑海中。
笔者学校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并分别为小学和初中制定了《课程标准》,按年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内容,配备专任课教师,每班每周2课时,强化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有时间、精力和兴趣来阅读国学典籍,学习国学,提高自身素质,胜任经典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有兴趣学习、体会和践行经典精神,在师生中建立起教与学的素养,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不但有原文有感悟,有提纲有实践,是以拓展阅读为主的综合性学习。而且图文并茂,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每册专题单元都配有单元导读,穿插了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意境图;每篇课文在正文的适当位置都穿插了与内容相匹配的图片,令人耳目一新。每个问题的呈现方式均配有青少年喜欢的图案,配有引领学生一起学习的智慧小博士,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写一写、议一议,使学生一触即发,自由表达。在文字表达、图片呈现、版式安排等方面轻松、活泼,充满趣味,增加亲切感,实现了从“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教材学习方式突出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解读、自我成长搭建了平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学校在国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托文本,更要重视海量阅读,从读书中扎扎实实地读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通过字词句篇的辨析理解研究深刻体会、感受,得到收获;另一方面加强实践,通过“演讲”和征文、经典诵读比赛、团少活动、庆祝活动、纪念活动、道德讲堂报告会、民间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感,用知识和能力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疑惑,实现知行统一,将国学深化于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国学教材的开发,既满足了广大师生渴求知识的热忱,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师生走进国学的殿堂,以国学精神洗涤了师生的心灵,用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同时,也促进广大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国学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促进了传统文化科研型教师专业成长,增强了师生学国学的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全方位开花,提升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
四、培训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躬身传承,对全体学生要有无声的感召力,要强劲有力地引领,站在行家里手的高度承担起国学的启蒙教育,使国学教育从蒙学起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相传。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教育理论、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情怀和教育胸襟这些滚烫的词组,强而有力地、灿烂而持久地指引着、激励着、推动着自己在国学教育工作中创造出非凡的育人业绩。二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引领自己的精神成长。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不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领悟国学经典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更好地适应传承国学经典过程的需要。三是教师要用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学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远离平庸、远离俗气,多一份高雅的气质,多一份诗意的教育生活。四是教师要通过参加教师成长计划、支持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各个级别的国学专题培训等,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实践者、推进者,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
五、建立考核机制
关键词:财商教育;青少年;财商素养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激增,金钱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正被包围在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当中。“如何处理个人与金钱、财富的关系”这一命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是要求每一个公民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能力与之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人的一种核心素质――“财商”。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FQ),这一概念由美国的罗伯特.T.清崎和莎伦.L.莱希特于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富爸爸 穷爸爸》一书中首次提出,被用来指一个人正确认识、应用财富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亦可称为财务智商或理财智慧,被广泛认为是现代人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财商教育也被广大教育家列为青少年的“三商”(智商、情商、财商)教育之一。
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许多国家越发重视对青少年的财商教育。如,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把财商教育列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并在2005年颁布了《将财商教育与学校课程整合》的白皮书,为中小学生开设了精彩纷呈的财商课程。英国的学校在儿童5岁时就对其进行以“善用金钱”为主题的理财教育,并在2007年增设了一门针对11~16岁学生的“经济与财政能力”课程。法国,在儿童6岁时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与理财有关的家政课。以色列对学生的延迟享受教育、创业教育等财商教育内容在全世界更是享有盛名。邻国日本和新加坡也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以“勤俭节约”为主的财商教育。泰国教育部也把“节省、压缩多余的费用”“适当开支”等理财内容纳入了德育教学计划中。中国台湾地区更是决定把财商教育作为2013年高考必考内容……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对青少年的
财商教育提到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
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财商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状态,这
必然导致严重后果。2011年8月4号,中国平安了全国首份《中国平安国人财商指数报告(2011)》,结果显示,我国人民财商平均得分仅为60.1分,表现出了“高态度、缺知识和低行动”的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国青少年财商低下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畸形消费、炫富攀比、诚信缺失等现象突出;“啃老族”“月光族”“卡奴”“房奴”成为现代一些青少年的代名词;理财能力、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更是严重缺乏。《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年官方报告蓝皮书》显示,我国奢侈品的主流消费群的年龄降低,中国新富们普遍存在着炫富、不成熟消费的心理……这一切都
在警醒我们广大教育者:应把财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
2011年4月6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会将“中小学财商教育实验与探索”定为国家一级课题,并指出其中一项子课题研究内容为“中小学教材中渗透财商教育的实践研究”。这其实给广大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指明了探索的方向――财商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课程整合。
提高青少年的财商是我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广大教育者应主动承担起这一重要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青少年进行财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财商素养,为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T.清崎,莎伦.L.莱希特.富爸爸 穷爸爸[M].南海出版社,2011.
[2]周华薇.美国人的少儿理财教育:从三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05.
[4]杨长江.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康民,李晓波.平安中国首份财商指数报告[J].中国保险报,2011(1).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传统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国外逐渐形成了安全性教育模式、纯洁性教育模式、家庭性教育模式、同伴性教育模式、ABC性教育模式等性教育模式。
一、日本
1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目标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以尊重人性的精神为基础,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使他们了解关于性的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让儿童学习有健全的异性观和能够采取基于此的理想行动,帮助他们形成人格和丰富人性。
2 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
根据日本性教育协会编著的《性教育指导要项解说书》,从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的性教育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 日本性教育现状
日本虽然设置了较完善的中小学性教育目标、内容,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教材与课时。学生接受的性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同时,受美国性解放的影响,社会、交易性普遍。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推算,与上一年度相比,日本因性病求诊的患者约68万人,15至19岁和20至25岁女性性病患病率分别增长了27%和21%。
二、韩国
1 韩国中小学性教育的目标
1983年,韩国文教部正式开发了学校性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制定了以下目标:(1)养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习惯;(2)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3)确立正确的性意识,有分辨性的性伦理。
2 韩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
韩国文教部的《性教育指导资料》将幼儿园至高中的性教育分为10个阶段,笔者把初级中学三阶段和高级中学三阶段分别合并。总计6阶段,以下是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见表2)。
3 韩国性教育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门对学校性教育很关心,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由于性教育没有被列为正规课程,教育资料贫乏,同时又受传统的“纯洁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性教育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瑞典
1 瑞典性教育的目标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性教育的国家。1942年性教育作为选修课程,1955年性教育在全国学校成为必修课,1956年制定了全国九年一贯制学校性教育教学大纲。
瑞典的性教育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准确地获得人类性心理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在与计划生育方面有能力作出符合社会责任的选择:通过伦理观点的发展而获得人际关系的满足与学会承担责任。
2 瑞典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瑞典中小学性教育主要内容见表3。
3 瑞典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瑞典十分重视性教育,而且是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为导向,性教育效果非常显著。自开展性教育以来,在发达国家中,瑞典的青少女怀孕率、堕胎率以及未婚生子率都很低。
四、美国
1 美国性教育的目标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学校性教育以来,经历了无指导性教育阶段、安全性教育阶段和禁欲性教育阶段。无指导性教育以自由主义价值观为依托,强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的一部分:安全性教育是受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要是以解决艾滋病发病率增高的礼会问题为目标的“教育”:禁欲性教育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价值标准,强调婚姻以外的性活动尤其是青春期的,从社会、生理、心理各方面来讲都是有害的。
2 美国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学校性教育计划一般要征求社区、家长和教师的意见,教学内容、标准很不统一,课时以每周一节到两节不等。各州学校性教育内容也不同,一般以美国学校健康联合会颁布的性教育课程大纲为主,该大纲把中小学性教育分为4个阶段(见表4)。
3 美国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美国的性教育主要是以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为导向,所以国内对于安全性教育和禁欲性教育的争议十分激烈,在一项计划生育组织所赞助的对安全性教育的调查中显示,十四岁少女在接受这种教育后尝试可能性增加了50%:禁欲性教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未婚少女的怀孕率,但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
五、英国
1 英国性教育的目标
与美国的情况相似,英国也从“无指导的性教育”到推广的安全,最后到一项“无性之乐”运动,强调保持了也就保持了自己的欢乐。
2 英国中小学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对5岁的儿童开始进行强制性性教育。英国由国家资助与管理的所有中小学,主要根据《国家必修科学课程》的具体规定进行性教育(见表5)。
3 英国性教育的现状
据2009年统计结果,英国已成为欧洲16岁以下少女怀孕率以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比例是大多欧洲国家的4倍。
六、荷兰
1 荷兰性教育的目标
荷兰性教育强调从性的各个方面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在发展中寻求自立,防止他们因为性问题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性教育目标包括人类性生理发展、性情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策的技能以及交流技能等方面。
2 荷兰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荷兰没有全国统一的性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但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机构组织开发了大量的性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供不同的学校选用。每所学校自行决定课程的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时数,并尽可能地把性教育内容与其他相关科目广泛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教授每一门课的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谈论性方面的话题。而且性教育融入到许多其他的课程当中。所有的教师都有充分的自由来讲授学生想了解的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同时,荷兰不断在学校内加强对在性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性教育,包括智障者、违法者、吸毒者和同性恋者等。
3 荷兰性教育的现状
摘 要:“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有极强的实践性。
关键词:国学;诵读;历史观
现今,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自此,青青校园内常常响起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求使得各校的国学教材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对于学校来说,讲授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国学氛围,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背景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的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释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但是,做到这几步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教师已经充分完成了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的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少年儿童所处年龄阶段来看,小学生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探寻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查阅资料、多筛选,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数千年前的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授课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作为教师要由浅入深设定自己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如此通过讲学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学生的一生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