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实验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实验;评价;可行性
中D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3-02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严谨的学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引入和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教学。而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思维方法的达成以及思想观念的养成等是否起到作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等,这些都需要有一套可行性的科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案作为指引和评估,以保障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向新课程倡导的方向发展。
传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存在重视双基、重视结果的呈现,轻视学生发展过程,轻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评价内容和形式简单、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1]。为了更好改变这种情况,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理念是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提倡多元评价[2],所推崇的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互惠的民主协商关系,评价是自主、自愿、积极的主动参与的行为。因此评价方案是否可行,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教师和学生本人说了算。只要化学实验教学方案确实能发挥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实验教学角色;发展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的意识和专业能力等,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习惯、观念、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那么所采用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就是可行,且应该大力推行。
随着研究的深入,实验教学评价从单向、单一评价模式进入了"协商"与"共识"阶段,即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在"协商"、"沟通"基础上,共同判断实验教学效果,并从中取得共识。评价要关注完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同时与取得效果是否一致,更要关注学生在达成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教学评价不在是上级主管部门、专家等对教师的行政性评价行为,而是教师本身为了调动自身的实验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和教师实验教学角色;发展自身的反思实验教学的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需要而发起的一种自主性的评价行为。其评价是否确实可行,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收获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多少,而收获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更是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学习观念、方式、兴趣、习惯等关于化学实验的多元化体验。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评价多以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和他人的建设性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则是根据实际学习评价的需要而有针对性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笔试、口试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目前教师比较欢迎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评方案
序号评价内容自评
(1)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了哪些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内容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每个实验教学点都承载了哪些教学功能,你重点突出的教学功能是什么?其它教学功能你如何处理?
(3)你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否取得你预期的教学效果?
(4)你采用的实验展示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跟着老师做实验、学生做实验给老师看、教师播放实验视频中的哪一种?采用这样的实验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5)你在进行实验教学准备中,你预期的学生收获是什么?
(6)你在进行实验教学中,你的学生收获又是什么?与你预期的有无差距,如果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你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7)你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你如何获知?
(8)你认为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教学的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问题出在哪里?
(9)你认为你应该对这节课的实验教学进行哪些内容的反思?反思后你希望给其他老师哪些实验教学建议?
(10)你认为你今后在完成这节课的实验教学时应该对哪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评价的等级分为为A10分、B8分、C6分、D4分四个等级。
A自评内容清晰、真实、有理有据且条理清楚。
B自评内容清楚,真实,有依据但表达不够到位。
C自评内容清楚,但不够完整。
D自评内容不清楚。总评:
受欢迎的原因有:评价内容激发了教师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思考;评价内容调动了教师反思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内容使教师关注到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评价内容有利于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素养的发展;评价内容有利于使评价活动成为自主的常态化行为;评价没有压力等。
2.学生比较欢迎的初中化学实验学习评价方案,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例说明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1 实验学习评价目的:
2.1.1 促进以下实验习惯的养成。
(1)实验前阅读实验文本内容,提取重要的实验信息如实验装置、用品、操作要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防护措施等。
(2)实事求是的有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有序、规范、安全的进行实验操作。
2.1.2 促进以下实验技能的学习。
(1)有序观察实验现象。
(2)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
(3)依据实验现象建构和理解化学概念。
2.1.3 促进以下化学概念的建构、理解和迁移应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1.4 促进实验学习小组的形成、磨合和互助。
2.2 实验学习评价形式:
2.2.1 诊断性评价――第1-6题
2.2.2 过程性评价――第7题
2.2.3 形成性评价――实验结果反思
2.3 实验学习评价内容:
2.3.1 下列信息不属于实验前从文本资料中提取的必要实验信息的是( )
A.实验装置 B.实验仪器 C.实验用品 D.实验时间
2.3.2 观察实验现象的内容、步骤都正确的一组是( )
(1)实验前所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
(2)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如发光、变色、产生气泡、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所得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
(4)实验前所用的仪器规格大小。
A.(1)(2)(4) B.(2)(1)(3)
C.(1)(2)(3) D.(3)(2)(1)
2.3.3 下列实验装置或装置中标识的内容中有误的一组是( )
2.3.4 下列可作为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的是( )
A.变化过程中是否发光变色 B.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气泡
C.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沉淀 D.变化后是否生成新的其它物质
2.3.5 下列可作为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依据的是( )
A.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仪器测量出来
B.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
C. 性质是否需要人体感知出来
D. 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3.6 仔细辨别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并f说你判别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A.硫在空气中燃烧 B.硫能在空气中燃烧
C.酒精挥发变成了酒精蒸气 D.酒精易挥发
2.3.7 请实事求是的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评价内容自评他评
(1)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2)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3)学习任务是否按时完成
(4)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踊跃
(5)参与化学实验小组的活动是否积极
(6)实验现象观察、记录是否及时、准确
(7)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8)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是否乐意
(9)对老师和同学的实验论断是否敢于质疑
(10)对实验内容有疑问或有不同看法时是否敢于提出
合计
备注:自评和他评按A、B、C、D等级评,各等级权重分值分别为4、3、2、1
2.4 实验学习评价结果的反思:
2.4.1 本课题的实验评价包含诊断性评价(1-6题,每空6分)和形成性评价(第7题,取自评和他评的平均分计),本次总得分为_________。
2.4.2 你对本次得分情况做何感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认为化学实验研究与化学理论研究有什么关系?
2.4.3 你对这样的学习评价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更好建议?
有明确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清单,能全面充分的让学生发表评价意见和自我审视反思学习成效,综合多种评价方式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这样的评价确实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实验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习惯、情感与态度、与他人协作分享等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是过程性、建设性,而不是终结性、批判性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修正学习方式,真正实现通过评价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素养的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因此,学生乐评,愿评,好评,欢迎评。而且这样的学习评价具体到每个化学实验教学点,评价内容不仅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化学实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还关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热情、兴趣、完成的任务等多维度内容,使实验评价更具多元化。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实验学习评价方案就是可行。
总之,不管是评价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案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案,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水平的发展、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又是师生共同认可且乐于接受的,就是可行的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就应该大力推广,使其成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自主化常态化的评价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磊.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念线索;物质的变化;教学过程;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1]”的教材编写建议,并指出“在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经[1]”。基于此,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把其中渗透的基本观念外显为教学主线,以优化了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这对推进学生建构观念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笔者现以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将“物质的变化”内容编排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之中。其中为学生安排的主要内容有:观察实验1-1中的(1)~(4)四个小实验;通过分析实验中的变化,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的现象等。此前,通过绪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等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处在学生学习化学起始阶段的本课内容,学生把它学好,对后续学习化学能产生“正催化剂”的作用。为了让学生顺利认识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并建构好观念。笔者细致品读了教材内容,并通过深入思考,悟出其中蕴含着“物质观实验观变化观分类观能量观普遍联系观”等重要观念,并以此作为教学主线实施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过程
1. 第一阶段:调出已有,主动探究
环节1——情景再现,引入新课
引言:通过绪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学习化学应该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开始。
实验:出示蜡烛,点燃蜡烛,利用石蜡油将蜡烛固定于小木板上,吹灭烛焰。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生活中、小学科学课程实验中看到的情景,引入新课并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环节2——问题引领,初识变化(物质观)
问题1:从化学视角上看,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2:你能举出身边的其他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吗?
任务1:仿照示例完成表格。(表中变化选取于学生的口述)
问题3:比较表中变化前后的物质,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情景不但是学生顺利寻找出变化的基础,而且为他们列举出生活中的变化建立了“样板”,初步建构物质的“变化观”;通过任务1中的示例引导,学生就会从认识物质的角度来初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一类原物质不变,不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原物质改变,产生新物质,形成对变化进行“分类”的意识。这样就为学生从实验中“寻找变化-给变化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等方面搭建好学习“支架”。)
2.第二阶段: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实验中的变化
环节3——完成实验,体验变化(实验观)
指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1、2和观察演示1、2,填写教材中P7实验记录表;指导学生从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在实验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方法)。
实验1: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后,静置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2:在研钵中研磨块状胆矾,观察现象。
演示1:从学生分组实验中取块状胆矾和粉状胆矾于两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形成溶液后,分别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演示2:制取二氧化碳,并将其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将教材实验1-1中的⑴改为学生进行的实验1,降低了学生的操作难度,缩短了实验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实验1、2,为他们进行探究实验提供“练练手”的机会,吊起他们要做像老师做的那种复杂实验的“胃口”,增强其对化学实验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演示1、2,将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变化转换到化学视角的变化中,以培养他们化学实验中的观察、思维能力等。)
环节4——紧扣教材,提升认知(变化观分类观能量观普遍联系观)
任务2:请找出以上实验中涉及的变化并加以描述。(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任务3:请大家将找出的变化按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类,并完成表格的第2列。
问题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5:怎样才能实现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创造出新物质呢?
师:对于以上所做的实验,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创设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生提问:老师,你在演示1中为什么要用2支试管?
问题6:结合以上实验,说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
问题7:请大家回忆课首的蜡烛实验,其中与上述不同的现象有哪些?
问题8: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请仍以蜡烛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设计意图:借任务2,了解学生能找出哪些变化,培育善于观察的学习品质,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任务2为载体,促进学生运用从第一阶段中所获得的思维路径,对找出的所有变化进行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概念,在认知提升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分类观”;问题5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推进学生建构“物质的变化观”;问题6在推进学生建立“分类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时伴随的常见现象,重新扣回教材之中,促成学生进行认知完善;问题7、8让学生回眸课首的蜡烛实验,从中认识物质发生变化时存在着能量的转化及物理、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初建“能量观”和“普遍联系观”,二次利用教学情景,让教学课堂“首尾呼应”。)
三、教学反思
1. 从学习内容安排上看
初中化学教材中将“物质的变化”内容安排在“绪言”后的第1主题单元课题1中,通过“绪言”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起“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的“物质观和变化观”,同时知道“物质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些都为他们从认识物质的角度来认识变化及其类型建好了“支架”。基于此,“让学生以增设的情景(蜡烛实验)为‘样板’,检索身边的变化(如,纸张燃烧等),引导他们以认识物质为基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两种变化的“雏形”特征,形成分类意识,并建设好思维‘模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来认识教材实验中的变化,实现认知水平的再提升”是可行的。案例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之前粗略探究出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能在重回教材实验中进一步准确生成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另外,课首插入的蜡烛实验恰好也为学生学习课题2提供了铺垫。这表明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2. 从学习阶段设计上看
本案例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阶段有2个:其一是“调出已有,主动探究”阶段。学生借助教师抛出的“生活情景(蜡烛的燃烧等)”之砖,诱发联系,引来“已有知识(铁生锈等)”之玉,进而从认识物质的角度来认识变化,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尝试分类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建立“物质的变化观”和“分类观”。这是获取科学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建构观念的初始阶段。其二是“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实验中的变化”阶段。学生可运用第一阶段所获取的方法(从物质是否改变的角度分析)来认识实验中涉及的所有变化,在对变化的归类活动中,深层思维,进一步理解、内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领悟化学变化是创造物质的重要途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借此可学习运用化学语言对其进行表述;回眸蜡烛实验,促成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实现能量转化的有效方法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间的联系,初步建构“能量观”和“普遍联系观”。此外,该阶段让学生重新回到教材内容中,则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法(如,对比法——是在解答学生的提问中显现出来的)及系统性知识。由此可见,这种在教材前增加探究过程的教学既关注了学习结果,又重视了学习过程。
3. 从学习目标达成上看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的变化”内容所提出的主要学习目标有:(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案例中,第一阶段借助教师的问题引导,能促成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以认识物质为切入点,初步分析出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并初步建立“分类观”。第二阶段借助实验,引领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推动学生基于“分类观”深入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化学变化的本质。课堂自始至终,学生的情感都很投入,活动表现也很积极,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是较高的,更为难得的是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了。这一切充分表明化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实验;做中学育人价值;中考复习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初中毕业班进入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时,教师普遍认为难以调和学生的升学教育与育人教育之间的矛盾,往往顾此失彼,尤其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难以把控。在今年上海市虹口区教研室和上海市虹口区李可锋化学名师培养基地的化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张凤琼老师设计并执教了一堂中考复习课——“腌制松花蛋配料水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中考复习课模式,成功地逾越了升学与育人之间的“鸿沟”,不仅达到了化学知识复习目的,同时实现了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方面的育人价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课堂的实施过程整理如下,以期与各位同行交流。
1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碱、酸、盐和氧化物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难度大,但却是初中化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会用化学视角观察物质世界所必备的知识。如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牢,将会成为理解化学、应用化学的瓶颈,也可能形成将来继续学习化学的障碍。而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必要手段,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又是化学研究中不可缺失的基本能力。当然,这些内容理所应当受到中考化学试题的高度重视。本教学设计中,通过“腌制松花蛋配料水溶液溶质成分的探究”课题,尝试改变过去“听”、“背”、“练”,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意识,着力于探讨落实这些重点知识的有效策略,同时发掘并实践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2 教学流程
本教学设计中,针对教师提出的研究课题,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我来猜想”、“我来设计”、“我来探究”、“我来总结”、“我来反思”的探究活动,具体教学流程图如下:
3 教学过程实录
[课题引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当今社会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手里拿着的是我们在实验室亲自腌制的松花蛋。
[教师]你知道腌制松花蛋的配料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松花蛋配料水溶液溶质的成分。请看腌制松花蛋过程的视频。
设计意图:恰到好处的课堂导入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的效果。本设计中,实物和视频的出现可以快速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感知性。
[提问]腌制松花蛋时,用到的主要物质是生石灰、纯碱。有时也可能加入食盐来调节口味。将这些物
质加入水中,搅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请你用合适的化学用语来表示这些反应。
[教师展示]这试剂瓶中的溶液,就是上述物质加入水中,所得到的腌制松花蛋配料水溶液样品,请你思考:该水溶液样品中有什么溶质?
设计意图:在实际情景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这种复习是在探究性实验的背景下的复习,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炒冷饭”式的复习;同时,教师抓住“配料水溶液样品”的成分进行设问,提出学生想说又说不出的疑惑,再次触动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便可发挥探究性实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提问]样品中的溶质一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
[学生活动一]我来猜想
设计意图:提出不定向的开放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冷静思索,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假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种设计需要教师对学生坚持不懈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真实的、有效的,而不是临时张贴的面具。
[教师提问]怎样确定这些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二] 我来设计
学生乙:……
设计意图: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的设计理念,是构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学生在推理假设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实验,验证自己的推理,这本身就是化学的育人价值之所在。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承载于知识之上的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策略,这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提问]各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可行?水溶液样品中究竟有什么溶质呢?
[学生活动三] 我来探究
请各位同学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的困惑,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做好实验记录,指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来完成实验操作,这种大胆放手的教学理念,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这种教学策略还可以有效地改变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
[学生活动四] 我来总结
各实验小组在教师提供的《腌制松花蛋配料水溶液溶质成分》的电子表格中,填写出自己对水溶液样品所含溶质成分的最初猜想和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并进行猜想和探究的比对。
[教师提问]各组的实验探究结论是否正确呢?下面老师公布样品中的溶质。教师在同一张电子表格中填写出样品中的溶质。
设计意图:有序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总结”是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重要策略。在前面的猜想、设计、探究之后,学生获得了诸多信息,这些信息是弥散的、无序的、不稳定的,如果没有适时总结的过程,将不利于正确结论的得出,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体验总结的乐趣,是我们化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学生活动五]我来反思
各组展示实验报告,交流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反思探究过程的成败。
第3组:我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将褐色沉淀误判断为氯化银。
第1、2组:我们认为第3组得出错误结论原因还可能是产生褐色沉淀后没有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第9组:组长向本组同学表示歉意,知道Na2CO3、Ca(OH)2在溶液中不共存,却由于自己粗心,多填写了Ca(OH)2,犯了一个很荒谬的错误,导致本组实验过程正确却填写了一个错误结论。
第10组:自我分析犯了第3组同样的错误。
设计意图:反思是对信息的再加工过程,是提炼、同化、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反思可以获取经验教训。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设计“反思”的环节是很精妙的。如果忽略或淡化了“反思”,那必将是前功尽弃,令人遗憾和十分懊悔的事。
[教师小结]各小组组员在实验操作中密切配合,共同分析,共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我们感谢出现错误的同学,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失败为大家积累了教训;当然也感谢得出正确结论的同学,因为他们为大家带来了经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有问题,AgCl、CaCO3都是白色沉淀,实验中产生的褐色沉淀是什么?
[教师指导]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可以利用今天我们学会的探究方法加以解决。请大家根据实验中提供的试剂先来猜想、再设计、探究、总结和反思。
设计意图: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教师一般不予关注。然而,在这次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用疑问的语气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意外现象提出来,又进一步鼓励学生按照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研究方法,这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活动六]我再探究
针对异常实验现象的再探究,学生推测可能是AgOH、Ag2CO3,并设计如下对照实验:
(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后滴加稀硝酸;(2)向碳酸钠溶液中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后滴加稀硝酸。
[教师询问]你们在实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都出现了褐色沉淀,滴加稀硝酸后沉淀溶解。
[教师指导] 我非常欣赏且羡慕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请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碳酸钠溶液中由于碳酸钠水解也存在少量的氢氧化钠。
[学生小结]原来如此。褐色沉淀是Ag2O,看来Ag2O像氢氧化钠、碳酸钠一样,也会干扰NaCl的检验,同样加入稀硝酸酸化就可以排除干扰。
设计意图:查阅资料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学生遇到疑惑时,教师及时提供资料查阅和适当的点拨,的确给学生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使得学生有信心继续做下去。授课教师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波澜起伏、迭起,让听课者顿感畅快。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圆满地完成了碱、酸、盐、氧化物的复习任务。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何感想呢?
学生甲:实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未知世界,而世界是奇妙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学生乙: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因此,学好化学是我们的责任。
[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学习感想很多,希望大家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用于课外,积极进行生活实践。
[作业布置]课外实践:家庭自制松花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