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管理类知识

经济管理类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管理类知识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具备良好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来说也应如此,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在于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必须将明确的职业能力培养树立为教学目标,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始终围绕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对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有针对性,在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能够贯彻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

2.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

为了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更多实践型专业人才,本专业须在教学内容上更好地突出职业应用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首先,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针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等情况进行教学,还会就学生今后相近岗位迁移培养其相应职业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就业。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构建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充分基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出结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该模块化课程中除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外,还应包含诸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专业技能模块。

3.仿真化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采取仿真化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仿真化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摒弃过度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采取结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实现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类。首先,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应在本专业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中结合岗位要求模拟出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教学。其次,在校外实践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创造机会。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1.深化课程改革,重点突出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就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予以深化,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课程。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必需、实用、够用”的课程设置原则,对当前理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简言之,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围绕实践开展,本专业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就合理设置这一理论的课程内容与课时。以本专业管理学原理这一理论教学课程为例,对学生来说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实用性偏低,因此学校应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例如,将管理学原理基础知识、重要管理理论等内容予以保留,而将管理学发展历程、流派等删除。通过这样深化课程,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到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课时比。其次,课程改革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在科学合理地压缩理论课程课时情况下,将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提高,并确保该课程课时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40%的要求。

2.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需求,采取丰富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学习等内容,对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仿真模拟、项目驱动法以及工作要素复合法等,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等贯彻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中去,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对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是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运用并提升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等。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类,前者主要由学校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岗位需求等设置实训项目,其作用在于检验学生的所学成果。校外实训基地则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所建立起来的学生实习基地,其作用是通过真实的岗位工作使学生在准就业状态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须满足校企需求互补、三方(学校、企业、学生)利益共享以及就近这三个原则,如此一来不但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起实训效果良好的基地,同时更为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迎迎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宏.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职教论坛,2005(,5):62-64.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第2篇

[摘 要] 经管类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了许多问题。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与应用为经管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和组织校内模拟实践活动,不但能缓解实习经费少和联系实践单位难的困境,还能将经管类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本文就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模拟实践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经管类专业 技能 培养

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使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知识管理理论概述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人类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称为隐性知识。内隐知识具有以下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用性,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就越直接、越有用;通常只有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从干中学,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所获得。知识的一般性特征是其默会性,显性知识仅是人类知识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知识是默会的、隐于实践中的。

二、知识管理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管类专业知识内隐的成份比较大,要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大部分隐于实践中的知识,教学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效的组织在校内即可完成的实践活动,将内隐知识显性化,成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模拟实践法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办法,模拟实践法是指利用一定手段和模式,将经管类专业活动的具体工作进行高度提炼,通过一定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于特定的实践场合,人为创造某种经管类专业活动的仿真环境,使学生在比较接近真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实际业务流程,在群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在实践中巩固知识,达到获取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

系列模拟实践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将模拟实践集约化、系列化,校外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下的系列仿真实践活动。系列模拟实践活动可以使专家或教师在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学生在集体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学习获得。系列模拟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符合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有助于成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从而便于隐性知识的生成、获得。

1.系列模拟实践活动的时间保障。在本科学生培养计划中,每学年安排10天~15天的时间用于学生系列模拟实践活动,称为经管科技活动节,学生本人有选择的参加系列模拟活动的其中几项,也可全部参与,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总结。教师根据参与活动情况和书面活动总结给予评定成绩。

2.在活动举办的方式上,可采取跨院校联合举办的方式,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加有利人才的培养。在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了由学生会组织、教师和校外专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活动的手段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高校互联网、IBID网站等先进手段,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实践活动实施成本相对较低。

3.实践活动的运作与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如高校联网模拟金融市场通过和企业联合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容纳数万名学生进行模拟股市的训练,为学生提供零风险分角色锻炼机会,学生只需投入几块钱,就可到股市中大显身手。

4.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可以大规模开展和创新的模拟实践活动主要有:“高校联网模拟金融市场”、“ERP沙盘模拟大赛”、“校园模拟拍卖”、“商务模拟谈判”、“模拟创业设计大赛”、“模拟营销策划大赛”、“商业银行CI策略”、“模拟招聘”、“跳蚤(二手)市场”、“学生组织‘CI’设计系列活动”、“电子商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这些模拟实践活动可在校际之间、课堂之外进行,其组织形式新颖、方法独特、手段先进。

模拟经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经济、金融、贸易实际较为接近的环境,提供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实习经费少、联系实践单位难的困境,促进了不同学生团体间的交流与和合作,便于团体或团体中的个体通过交流和与合作吸收、消化或生成、获得新的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管理类专业 职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

1.1 正确评价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1.1.1 认识误区

虽然中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公众看来,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不得不选择职业院校学习。另一方面,伴随着生源缩减,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即便一降再降,部分院校仍然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在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眼中,分数低的学生没有目标与追求、自卑、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不高、品德不好、自律性差、眼高手低、心理脆弱等等,总而言之,没法教,将教学质量低下的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加之,招生困难,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丧失信心,消极怠工与怨天尤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1.1.2 端正认识、坚定信心

实践证明,分数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应试教育下“差生”的 “再现知识”能力可能不如别人,但是在动手和创造实践能力上远远高于他人,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动手能力强于那些善于应试教育的“优等生”。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完全符合这类学生思维与能力特性,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尤其需要这些基础条件。另外,一方面,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可替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伟大而卓绝的事业,我们应该为通过共同的艰辛努力将公众眼中的差生培养成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2 高职教育功能的科学定位

抛开学生这个主体进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如同无根之水、无本之源。陶行知曾经警告过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毋庸置疑,高职院校要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和平台,让那些备受冷落和诟病、自卑的学生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第一,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与才能,树立信心;第二,指导他们进行人生规划,把市场需求、个人兴趣、人生追求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科学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是具有“职业性、实践性、高等性”特点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中职教育,也有别于企业培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姜大源教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般只需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仅仅以一线熟练操作工种和基层办事员为培养目标实施“工具化”教育是错误的,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扼杀。

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1 用人单位要求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多年企业合作经验,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较为欠缺的方面有:抗挫折力、抗压力和吃苦耐劳;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人际关系能力等。除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外,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外的能力与素质。

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综合、健康的人格素质,分别表现为:(1)深悟合作才能共赢的内涵,具备诚实守信的个人品德;(2)坚守义利兼顾的经营管理理念,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品质;(3)长于敬业乐群的工作风格,善于人际交往的个人魅力;(4)工于精打细算的思维习惯,敢于尝试风险的魄力和勇气;(5)永葆思想活跃的青春和朝气,敏于抢抓机遇的触觉和意识;(6)既有活泼发散思维的超脱,又有沉着理性思维的稳重。

2.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为满足生产、流通、服务类企业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具有广博的社会人文知识,扎实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规划与决策、要素管理与流程控制能力、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比较而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心智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资源配置、流程设计与控制、规划与决策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

3.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属于社会科学,脱离经济社会实际的纸上谈兵式培养模式实质上是知识的拷贝、重复机械化的训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无从谈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层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课堂延伸进社会,社会内化入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仿真模拟与真岗实操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短期项目实训与长期顶岗实习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

我院经贸系在与省内外多家企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满足农业经济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基础上,以校内超市、客餐厅、专家公寓、食品加工中心、农科教服务中心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个人创业等实践活动,同时加强与学院周边中小微企业的合作, 组织开展产品推介与代销、经营管理岗位实操等各种短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即便看似简单的实践活动,却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经营意识、抗挫折能力等诸多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还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着“厚基础、精业务、强素质”原则,以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遵循能力培养层级递进规律安排课程顺序,设计真实或仿真的项目或学习情境、依据业务流程进行序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的严密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依据课程性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同步提高。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紧密服务于专业岗位要求;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案例引导、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专业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以不同类型业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4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4.1 高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其自身的业务水平与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师的思想意识、工作态度、责任心与事业心是高职专业办学质量的前提与保障。

(1)对于学生的认同与热爱。没有感情投入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功能是“知识教化”、“修养陶冶”、“智慧引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真正认同和接纳学生,做传道、授业、解惑的践行者。

(2)勇于担负课程建设与教学多重责任。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进步,还会使教师退步。高职专业人才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敢于尝试,开展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引导、问题探究等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扮演好教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角色,乐于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与生活中益友。

(3)改变备课内容与方式。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一则警言——“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起;让我来做,我会明白。”道出了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声。在对课程性质和作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改革就是改进学的内容、教的技巧;革除废的内容、闷的教法。教师备课要从单一的“背教材、背讲稿”转向“备学生、备内容、备流程、备方法、备资源”。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出长期霸占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需要科学的设计与精心的准备。

4.2 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机制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并与职称评聘与职务晋升挂钩,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约束教职员工的工作内容、方向与效果,使其与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相吻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同时能够奖勤罚懒,确保公平,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仍没有开展绩效考核,已经实施的院校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总之,受环境与条件限制,理想化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凡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内容、模式与方法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高职经管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 相子国.经济管理类人才特征与培养理念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 修身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31-02

一 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首章,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出发,可解释为“管理之道”,是管理的最高原理。“大学之道”主要阐明了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要遵循三大纲领:一是要修治好自己,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并深刻地理解管理的目的是修己安人;二是要亲民,深入了解被管理者的需求,用相亲相爱的方式来对待被管理者;三是要站在至善的立场,针对不同的情况,不断调整管理方式,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二 “大学之道”与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关系

1.“大学之道”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根本法则

关于中国的管理哲学,汉朝陆贾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属于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务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指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进行的管理。“大学之道”作为“管理之道”,是管理的最高原理,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将其作为班级管理的根本法则。

2.“大学之道”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经类专业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学生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思维方式多以理性特征为主,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要求较高,善于思考问题,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更多的需要一种人本化管理,班级管理的目的是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而“大学之道”的根本目的是安人,符合了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之道”是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内在需求。

三 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1.管理模式的“常规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中职院校逐步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中职教育也随之改变为高职教育,但一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管理思想上不能完全脱离中职教育的管理模式,一些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管理模式呈现“常规化”,认为财经类学生只要能够严格遵守相应的制度,便可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经济发展,在管理及教育方式上机械简单,忽视了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

2.管理模式的“无为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地从社会上招聘各种人才,在选聘班级管理者上,也趋向高学历、年轻化,一些刚毕业的本科或研究生走上了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岗位,但存在一些年轻的班级管理者因不能完全理解高职院校的成长背景,缺乏管理经验,照搬自身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或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差距,将班级管理完全交由学生干部,放任学生自由发展,造成了管理模式的“无为化”。

3.管理模式的“庸俗化”

班级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往往会以个人的教育和成长为背景,以工作业绩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些管理者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会充分地营造功利色彩,利用学生的满足感与虚荣心,设计种类繁多的量化标准,采用功利主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如此庸俗的管理模式只会引导学生走向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导向的危险阶段,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更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相背离。

四 以“大学之道”探索财经类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

1.以管理者为主导,修身明德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围绕教学和科研而开展,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人成才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相应的班级活动,营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服务于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从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出发,班级管理应以班主任为主导,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能完全将管理任务交由班级干部,班级干部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本身并不具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需要班主任进行培养教育。

第二,故之,“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层次与质量,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历了初高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走进大学校门时,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求知欲望表现突出,班主任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作为班主任,应首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分认识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及时的自我反省,总结提升,主动的参与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完善管理素质,提升管理艺术,在班级管理中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2.以学生为主体,爱生亲民

第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提出在心理教育中应坚持“以人为中心”。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坚持育人为本,以实现四个现代化。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学生,因此在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第二,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且女生数量较多,情感特点较为丰富,感性思维较强,他们在对待专业学习及生活上,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站在爱生亲民的立场,用敬重和信任来理解学生,以关怀和珍惜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主动开展“三进”活动,进班级、进课堂、进公寓关心女生心理,关爱班级弱势群体,使学生感到到班集体的温暖,让学生主动地融入班级,参与到班级的各方面建设中,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能。

3.以发展为目标,止于至善

第一,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将管理对象置于管理的框架之中,而是通过一系列合适的管理方法让管理对象能在集体中不断提升,达到最佳的状态。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管理的框架中分享管理的果实,进而按照合理的成长路线,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班级管理应时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让学生墨守在各项管理制度中,以简单的完成班级稳定为任务。

第二,财经类专业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学生能够具备较全面的社会视野和认知能力。财经类学生将来要广泛服务于社会的各个经济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我院主要以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大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认知和生活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对大三的学生进行职业和创新创业的规划教育,其主旨是坚持以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不断的调整管理方法,让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稳步的提升,确保班级管理的时效性和适时性。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类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83-02

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需要教学工作者首先认清楚经济法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作用,进而展开相应的教学组织工作,以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提高相应的经济法授课质量。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符合新课改对教学工作创新进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优化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工作,从而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开设,有利于完善经济法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是完善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有利措施,也是从根本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有利措施[1]。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又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和教学方法过于落后等。

(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随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逐步深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的特点越来越凸显出来[2]。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面对经济法课程科目繁多和重难点不同等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基于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实际需要等问题,教学中心和侧重点存在很大偏差,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基于对证券法的认识,在进行经济法教学工作中往往会侧重于证券法的介绍和重难点分析。经济法是一门包含经济法理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证券法等多种经济法律学科的综合知识学科,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工作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讲解,由于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认识的片面性,对教学工作内容存在相应的盲区。

(二)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逐步展开,由于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认识的局限性和了解程度,教学工作采用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经济法理论知识授课枯燥,教学质量不够理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在组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采用听讲结合的教学方式,过多的理论理论讲解,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产生经济法理论基础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对经济法理论掌握不够深刻,严重影响学生对相应的经济法的认识[3]。同时,经济法教学工作者对经济法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经济法理论基础授课不理想的客观因素。教学工作者在进行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授课时,对经济法如果停留在了解层面,缺少对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仅局限于理论基础知识讲解,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教学课堂,也是影响经济法理论基础知识授课的原因,从而造成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学质量不理想和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利用商业管理中的相关事件为背景,合理展开教学工作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方式[4]。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是指教学工作者为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教学氛围的双重目的,针对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符合新课改对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的身份,而且更多地担当设计教育和指导学习方法的多重角色,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多重目的。在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首先要求教学工作者针对教学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案例和社会事件进行整体规范和教学备课工作,以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客观上对教学工作者组织课堂和施教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中,针对相关理论与社会事件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案例法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工作者的引导下,增加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最后,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讲解,这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社会事件,变抽象为具体的新型教学组织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5]。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应用中受限因素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的受限因素:案例和知识没有有效结合和教学能力有限等。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需要教学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社会事件搜索进而利用,合理进行备课工作,才能确保社会事件的运用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起到补充完善作用,如果社会事件引用不当或者与理论基础知识结合不够密切,容易造成分歧或者给学生思考造成误区的引导。这是案例法在实际的经济法授课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注意。针对教学工作者教学组织能力对案例法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者由于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对案例法在实际的教学组织工作中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起着反作用,这点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起积极作用的前提。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应首先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学习能力等[6]。教学工作者的能力直接决定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程度,因此提高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组织能力是确保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学理论体系学习,通过听讲专家授课和与优秀教学工作者的交流,提高教学理念,进而针对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次教学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参观调研中的学习,进行具体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得益于建立教学法先进的教学法,最基本的是案例教学法是对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针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起到辅助和完善作用。因此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应有全面系统的认识,便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课堂氛围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进行相关应用,不仅局限于经济法教学工作中,以便教学工作者对案例教学法都有系统的认识,便于在教学经验交流中有效沟通教学心得,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营造教学氛围。其次,教学工作者应对案例教学法有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对基础理论的补充突完善作用,针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要适当引用案例教学法,不能过度依赖案例教学法,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利用应进行合理安排。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专业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案例,严禁错用或者滥用案例。同时针对经济法内容,应有效结合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如新媒体形象的画面展示和多媒体教学优点,应加大对多媒体的利用,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形象补充,进而达到丰富教学形式的效果。教学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教学氛围,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是新课改要求下对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对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针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教学工作者应首先增加经济法理论基础的全面认识,进行教育工作的备课工作,其次运用理论知识和社会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理论引导,社会事件的客观阐述,进行与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交流,并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论思考,促进学生与老师及学生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案例教学法是将客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事件影响,从而提高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丰富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言雅娟.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析[J].学周刊,2014,(10):8-9.

[2]严明婕.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0,(10):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