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品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备课量大,教学研究工作多,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学校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集体备课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思维潜质,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二、强化学生管理,丰富课改内涵
设立行政班后,各班迅速建立学生素质档案,教务处设计出学分管理办法,由各集体备课组确定本学科学分评价标准,并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有充分了解,各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学分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出勤情况及考试成绩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后得出对该生的学分认定。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选修中,我们由各科老师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分别开设十个选修班,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重庆市万州区凉水初中:郑莉
在各地课程改革热潮地推动下,课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颇为振奋。然而,纵观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仔细解读课改理论,深入领会课改思想,全面分析课改精神,认真体会课改实践,却发现在取得丰硕的课改成果的同时,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课程改革未能全部按计划进行,以达到预期目的。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有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让人倍感困惑,亦为担忧。在此,笔者想就课程改革谈点愚见。
一、 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尽管当前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其实,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其中可谓阻力重重:
1、传统教育思想与课改的矛盾。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平等的身份、灵活的教法进入课堂。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放不下自身的架子,无法抛弃师道尊严的思想,或者一味惯切的“黄荆棍子出好人”的理论,往往无法在教学中实现改革和创新。也更有一些“经验主义者”,自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因此,诸如:“哎,现在的年轻人呐,也不谦虚,喜欢自己搞什么创新,我们革命的那几年也不知你在干啥呀?”、“咳,现在的社会呀,什么都变了,连上课都成了一锅粥”。之类的感叹屡“闻”不鲜。这就无形之中为课程改革带来了舆论上的阻力。
2、不均等的教学资源对课改的阻碍。
富足的教学资源——教学硬件和软件是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中往往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必须善于学习和创新,必须多才多艺,有较强的素质。然而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师资不足。而对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后续工作跟不上。教师自身尚不能发展,又怎能发展学生呢?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学校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学生和教师想改也无法改,那就更不用说有些时候在教学中还需要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了。因此,课程改革,在一些农村学校和边远地区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3、实施者在过程中遇难而退。
课程改革,本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有些教师缺乏对课改的艰巨性的认识,缺少挑战困难的思想和精神准备,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进行课改的探索与思考,于是便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的教师则缺乏事业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改尝试与实践之后,正当课改在向纵深发展时,便戛然而止,悄然收兵,使本应结出硕果的课改半路夭折,不能再深入下去。
4、固定的考核制度对课改的束缚。
长时间以来,几乎所有学校都只为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一切为分数服务,教师为分数而教书,学生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而且严重阻碍了课改的实施、推行与发展。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传统考试制度与课改的对立。
课程改革是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活动。因而,教师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态,灵活的方法,新颖的形式、渊博的知识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以便启迪、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然而,一些教师和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冲击,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导航之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课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依然是灌输知识,讲练题型,遨游于题海的老一套。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对学生创造能力不但不能培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倒局限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
除却以上影响课改的因素和现象外,还有很多令人不解和担忧问题与现象,因此,要使课改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必要认真审视诸如此类的问题,从中寻找课改的出路,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 课程改革怪象百出。
回首走过的课改历程,的确有一些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有点过火之嫌。
1、教学中一味肯定。
课程改革中的新课堂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然而,很多人或许是有所误解,将鼓励当作是课程改革的唯一手段,这或许有一点偏激。
笔者曾有幸目睹了一次大师级的观摩课,这位精力充沛的大师激情昂扬的上了一堂异常活跃的观摩课,课堂上,大师始终抓住鼓掌这一诀窍,大势给予同学肯定和鼓励:提了问题没人回答时,请大家鼓励鼓励;回答正确了请大家鼓励一下;某同学答问声音小了,请给予鼓励;答错了勇气可佳,掌声鼓励……一堂课下来,掌声达十几次之多,大有“余音绕耳,三日不决”之势。一个观摩的老师说道:掌声太多了吧。而另一个却说道:赏识教育嘛。在接下来的权威人士点评道:这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同学积极参与,尤其可贵的是至始至终体现了赏识教育的精神,用掌声给同学信心……听罢真有一点莫名其妙。然而,对与同学的回答,教师始终是在肯定,即便答错了,其勇气可嘉。如果学生说“1+1=3”,不知教师是否也说学生有创新意识。课程改革就是不分青红皂白肯定与鼓励吗?应该不会吧。
2、教学中急于标新。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因此在课改问题上方向不明,对于教学、教研、课改问题这三者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急于标新立异,以至故弄炫虚,结果,只能将课改引向歧路。比如有位教师为了“创新”,在教学中放了很多影片和音乐,使得一堂语文课几乎变成了音乐欣赏课。这或许有所偏颇。
3、教学中惯于“模仿”。
有些教师缺乏创新精神,不作深入思考,喜欢拣便宜,便将别人的课改经验盲目地加以移植,尤其是当今的网络时代,许多人便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不经思考与修改,全盘复制,这样并不利于课改的发展。
如此种种,课改中的不成熟“经验”和异类现象实为不少。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课改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它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却是势在必行。那么,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地按计划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寻求恰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的课改理论及业务学习。
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改工作者缺乏理论的指导,理论的模糊往往会导致实践的盲目与偏差,加上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限制,从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做一些无效劳动的现象。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课改理论的培训以及业务能力的学习的力度,以便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2、加强教师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与协作。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其实,每个人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毕竟都是有限的,况且“术业有专攻”呢?因此,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必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首先是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其次是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协作;第三是注重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样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参与课改,联合攻关,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从中总结一些经验,甚至形成理论性的东西。这样就能改变以往“狭隘的经验主义”以及“坐井观天”局限,从而推动课改革向纵深发展。
3、建立科学的教训评价体系。
课改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更着力于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课改没能落到实处,究起原因就在于目前对于教师课改成果的衡量,依旧局限于学生的分数,中考、高考的上线人数。这样,使得有关教师对教改虽有计划却难于实施,往往名为课教改实验,但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于是不得不违背教育规律,加班加点,又回到以考分为标准的一般教学之中。而学生呢,就沉浮于题海之中,又有何那里来培养呢?
我校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并要适合农村教学实情,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大胆改革和探索。提出并实施了:“麻岔初级中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学案导学、三环六步、分步推进”。作为英语教研组长、一线课改教师的我,丝毫不敢懈怠,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确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在实践新的一轮课堂改革中,课堂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观念中,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确立教师和学生是民主的平等关系,逐步形成“培养兴趣、主体参与、分层教学、异步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英语教学,培养他们的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例如我在写导学案的时多花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在抽测时分为A号较难的和B号较易的知识点进行听写。这样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我和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Doourbest!Wewillrockyou!”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涟老师说过:“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课改后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背地议论:“MissTian,由喜怒无常的‘红太狼’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美羊羊’”。因为我懂得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求教师的个性要健康、阳光、有时代感。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并做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使自己真正转变角色,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课堂上给学习好的学生一句“Good!”、“Perfect!”etc。也应适时给潜能生一句“Youhavedoneagoodjob!”、“Welldone!”etc。这样才不会打击他们的学生积极性,挫伤自尊心。我本人有了错说一句“I’m Sorry!”并注意改正。鼓励学生:“Nevergiveup”、“Don’tbeshy!”、“Justtry!”。我班性格内向、沉默、不善言辞的“三好学生”颜露、颜婷同学,锻炼成了敢做、敢秀、表达能力极强的科代表及小老师。老师、同学们公认的问题生彭继汉受到我表扬后激动地说:“我以前在小学从没得到过老师的表扬。”英语从未及格的他,上期期末考得了61分,所在的第三小组被学校评为优秀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当学生每取得一点儿成绩,一点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声“Great”,一个惊喜的表情,能使他们在努力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进而鼓起自信和进取的风帆。在课堂上教师既是优秀的导演又是热心的、耐心的观众,学生即是导演也是演员。
三、构建新型的课堂,参与新型的教学活动
赞科夫曾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育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广阔了”。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创设各种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境,建立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多向互动的网络式课堂教学;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学生参与学教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内容组合上应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
我在设计导学案中,融合贯通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把握教材的精髓,灵活地处理教材,选一些少而精的具有代表性、拓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使每个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使学生在话题中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这既锻炼了语言交际能力,又复习巩固、创造性地应用了新旧知识,能激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知识。我在教学课堂中注意创设情景,创设语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自由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有不同的见解,多质疑,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倡导任务型教学,通过小组动合作方式进行。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以遵守“活动―体验―表现”为心理发展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帮助。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三大基本基础:(1)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2)课内课外有机结合,A、B号学生结对子互帮,科代表、小组长互学,重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勤学好问的能力。(3)课堂教学设计,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结合起来,要看到学生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应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成为舞台。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教学融会贯通,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而又独特的作用。
一、思想有理念
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它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行为、教育环境等。音乐教育的理念则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理念。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理念的新与旧、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教育态度与教学行为,而且还关系和影响着教学的目标与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教育的发展态势、信息、资源,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情绪、态度、生活、选择、差异、爱好、需求与特长,关注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发、积累与利用,以及关注自身的目标与方向、发展与进步、成熟与成功。
课改提出各种新理念的目的就是让广大音乐教师从陈旧、落伍的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单科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双基”教学的片面理解中解放出来。所以,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和深入理解新的教育理论,并将新的理念自觉地转化在行动上,付之于实践。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力。
二、头脑有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实施教育教学的纲领和指南,它不仅为音乐学科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规定与要求,还涉及实施的意见与措施。如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作为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和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能否真正理解和把握课标的各项要求,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能跟上时代之步伐、社会之发展的关键。教师应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感悟课标的精神,研读其内涵、明确其要求,并积极参与各种研讨和培训,将这些新理念贯彻和落实在教学实践当中,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心中有教材
音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音乐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以及实现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文本。有人说,教材是剧本、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作为导演的音乐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教材中所包含的音乐与文化、知识与技能、审美与情感等因素,更要善于在使用教材时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审美体验、文化素养、音乐技能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认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对课程的设计、分析、编排、处理之中。只有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学中谈吐从容、应变自如、得心应手;只有深入挖掘、钻研教材,方能设计新颖、编排有序、富有创新;只有合理使用教材,方能资源共享、教学相长,也唯有此,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写教案、抄教参,被动使用教材的状况。
四、眼中有学生
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应当遵循“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理念的确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兴趣爱好、能力习惯、心理需求、经验特长等,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五、手中有教法
>> 课改 坚定地走在课改路上 课改看“课” 实践课改 享受课改 坚持课改 着力改课,给力课改 ,课改激辩 山区咚咚咚地响起新 课改的声音 重建课改共识 浅谈高效课改 浅谈课改体会 感受“121”课改 课改之路 浅谈教学课改 课改初探 学生需要课改 课改风雨路 浅谈课改 课改三要 课改实验总结 课改前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课改绝非简单地改课 课改绝非简单地改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龙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课改与现实教学的矛盾。学校文化系统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显性的)和师生精神世界构建。搞改革就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和“管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胆识。 关键词:课改;改课;自主研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27-02
自2012年起,我和学校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开始了网络自主研修之路,目的当然是为了踏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在实践中,能有更多的有效方法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然,无论是在网络研修活动中,还是在一线课堂教学中,与我想法相同者甚多――大家将更多的关注点多放在了“课堂教学方法”上。网络研修中,我们观看名师课例,名师讲座,集中研讨改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听课、评课,组织集中学习与研讨。渐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认识:课改就是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却一直感到有一种困惑于心:即使我们努力学习了很长时间,却总也跳不出教育难题接踵而来的怪圈,总也说不清教育教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总也很难改变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的现实。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啊?前进路上的障碍到底在哪里?是应试教育?是教育体制?思之良久,也许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也许从开始我们的认识就过于单一,太过肤浅了――我们简单地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并试图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来改变当前教育现状。
实际上,“课改”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系统,而“课堂教学改革”也只是组成“课改”的一部分,绝不能等同看待!
无论是一线普通教师,还是热衷提升自身能力的教师,恐怕都意识到了当前教育存在的几个矛盾:
一、应试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
可能众多的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认识:整天学这学那有什么用?到最后还是赶不上我以“题海战术”取得的分数高!
每次检测之后的教师排名,丰厚的奖励,很自然地将老师们推向了“追逐利益”的风口浪尖。而追逐这一利益最简单、最有效、每个老师都会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而研究呢?由于正处在学习、改革、摸索的阶段,自然效果不会明显,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如此“现实”的状况,如此“现实”的社会,老师们自然都会选择!
但它终究不是教育,或者说是“畸形”的教育!
二、应试教师与研修教师生存现状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之下,“分数”成就了无数的“英雄”,也一次次让个别教师的研修热情遭遇寒冬。可以说,在应试教育下搞“课改”的教师是孤独的,更是无助的――没有好的成绩,也就基本上失去了“话语权”!研修需要氛围,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可操作的课堂这一阵地。但是,看着一张张考试成绩单,想当“英雄”的冲动让他们的情感天平一次次倾斜!
于是,很多参与研修的老师选择了“平时的课堂进行课改,复习阶段的课堂回归应试”。更有甚者,则学习归学习,课堂归课堂,完全两回事!
三、学校文化氛围与课改精神的矛盾。
我们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大部分已经成了聋子的耳朵――学校宣传、学生活动都在以“考试”这一圆心展开。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则早已淡出了教师的视线。黑板报、宣传栏不断更新的是“英语练习”、“诗词积累”、“奥数题库”,而“图书角”、“美术作品展示”早已灰尘满布,年久失修!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在这些矛盾仍未解决之际,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也就只有无奈罢了!
如果我们不能认清当前教育现状,仍然坚持认为“课改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天真地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觉得自己、自己的课堂能独善其身”,也就只能慢慢走向“研而不修”,或者“修而无果”的尴尬境地。
我觉得:“课改”是一个教育文化系统的重构过程,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来逐步完成。
第一步、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做,我们无须担心。
第二步、学校教育文化系统地重塑。
提及“学校文化”,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那些“张贴物”等硬件设施,其实不然。学校文化系统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显性的)和师生精神世界构建(隐性的)。
1、学校文化设施建设:
和谐、健康、发展、全面的学校文化设施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营造,更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指引。
它涉及到学校整体规划设计和班级文化建设两个“主阵地”。
(1)学校整体规划:“基于孩子成长,面向国家未来”的学校布局,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更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图书角、运动场地、文化宣传栏;音体美微课程的开设;主题班会、生活课、少先队活动等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构成了学校文化设计的整体布局。
(2)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符合学校整体布局的要求,同时也要反映出不同班级的不同特色。在班级里,班主任无疑是这个团体的“灵魂”――他的精神将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同时,由于学生的不同,对于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也会使得班级文化的呈现形式、内容不同。它既体现了班主任教师的教育意志,也起到了引领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
2、师生精神世界的重塑。
在应试教育下,提出“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理念是不理智的;在应试教育下,要求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不现实的;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妄图“以课堂教学改革”来推进全面教育改革,是不可行的。分数,已经被我们推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它已经占据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全部精神世界,已经成为“成长与发展”的代名词,是不容更改,更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亵渎”的。此种背景下,教师成长、课堂改革、学生发展、创造性人才的诞生,都成为了永不可实现的“梦想”!
为此,实现“课改”,绝非简单的“课堂教学改革”所能代替!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每一位教师放宽自己的视野,切实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角色转换,才有可能将研修到的内容付诸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理念,发展教学理念。
而教师的转变,也一定会发散到学生身上,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对成长的渴望。
完成了以上两步,我们才铺垫了研修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而此时的研修与课堂教学改革,也才是基于课改精神的,才有可能是具备可发展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