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育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辅导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寻找并熟悉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选择适合学生嗓音特点的歌曲,做到因人而异、扬长避短。如根据学生音色的特点确定选择美声还是民族唱法的歌曲。根据音域的大小、个人演唱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歌曲。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根据我国国情,从事幼教工作的大部分是女生,所以参赛学生也都是从优秀的女生中选拔,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这个特点,辅导教师在选择、确定比赛曲目时,要考虑女生的嗓音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女生演唱和发挥的旋律优美的独唱和艺术歌曲。推荐曲目:《珊瑚颂》《七月的草原》《芦花》《望月》《大森林的早晨》《思恋》《又唱浏阳河》《我和我的祖国》《祖国之恋》《我爱你,塞北的雪》《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
二、要根据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 有效教学指导
一、高中写作现状与英语新课程标准
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语言学习者对所学目的语言的输出性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如可以强化学习者已学的语法结构,习惯用语和词汇。此外,写作者要不断地斟酌想要表达的事物,写作与思考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写作教学成为任何语言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活动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八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是:1.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2.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3.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4.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薄弱, 学生写作水平不高, 而且很多人惧怕写作, 存在着“学生说到写作心烦, 教师见到学生的习作头痛”的现象。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无话可写、用汉语思维方式写作、语法错误百出等等问题。因此,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探究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就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和指导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二、培养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写作动机仅仅变成只为了得到高分数,加上写作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目前很多中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存在着担心、厌恶和惧怕的心理,甚至对英语写作失去了信心。在对待不同学生,教师应进行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待学困生,应以鼓励、激励为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所教学生的学科基本情况,合理定期地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写作发展需要和能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作文题目。
三、评价作文方式宜采用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通常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然后上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是唯一的读者。在批阅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语法错误,而非作文的思想性及逻辑性,忽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因素,这种将作文看成最终产品,重视语言质量,轻视思想水平的做法是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评价作文方式宜采用多样化,如先采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形式互评,这既减轻了教师的批改作文的重负,也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更加印象深刻。这种评价方式很高效省时,但实施前教师应注意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价别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采用面批和口头批改的形式,这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并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但应以鼓励学生为主,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
四、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能将思维视觉化。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右脑功能,帮助人们提高理解力、发展空间智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组织思想和信息、做出选择、快速找到新信息和旧信息的联系提高记忆力。如以健康饮食为话题写英语作文,教师指导学生先围绕中心话题进行头脑风暴,用思维导图辅助进行辐射性思维,列好写作提纲,各段落要点。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写作信息的创造过程。思维导图辐射出的信息量可能大于写作真正需要到的数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写作目的筛选信息。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性思维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视不够。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思维空洞,找不到内容可写,二是思维混乱,内容堆砌,致使文章逻辑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写作指导思想。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范文,分析范文,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这就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文章往往也就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在教师评阅作文时,主要问题也是针对学生的语法和词汇错误。这样学生也自然将重心放在语法上而忽略了自身的思维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中示范和讲解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和技巧,通过反复解释、示范、练习以及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等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巧,更有效地利用批判性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六、结语
总之,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烦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要, 认真钻研大纲, 坚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英语表达的思维方式, 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提高对英语语言要素综合应用的能力, 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写作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英文写作的信心,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团体辅导;小学;语文教学
在百度百科中输入“团体辅导”的名称,目前最广泛被人们认可的说法是这样的:团体辅导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可译为小组、群体、集体,counseling可译为咨询、辅导,所以团体辅导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概念相同。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从定义上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就是团体辅导。第二,它是通过团体的方式去辅导他人。
在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引进团体辅导的方式,恰恰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新理念。例如,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等教学模式;互动、合作、沟通、多元智能的教学活动;强化过程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等等。借助团体辅导,变传统教学中的个人学习为小组和个人学习,由以内容改为以内容和过程为学习的重点,由听、记、考试这种被动式改为投入——参与——互动的高度主动式的学习角色的转变。因此,笔者结合教学相关实例,认为团体辅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对于教师而言,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来。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处于教授式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引导学生的学习,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出的三维目标则明确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团体辅导则把全体学生分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这样教师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或任务,甚至游戏活动,通知给各个小组,学生便在这种活动中,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通过观察、体验、感受、思考、表达、交流、操作等方式去参与游戏,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了,这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于是,我先布置了第一个小组学习任务: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并讨论理由或感受。这样,学生以这种团体共同来学习思考。实践证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这种合作中学生的思路更开放,思维更活跃,交流出来的观点也更全面,鉴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等特点,团体辅导的这种教学方式则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新的认识。
2.对于学生来说,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来,让广大学生掌握了一门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最大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同时在团体中让每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习并发扬优秀者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在有困难的时候还可以寻求队友的帮助。我们班有几个学生不善于发言,更不喜欢和他人交流,而这种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学生在团体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以团体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成员各抒己见,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会在团体的感召及帮助下逐渐改变自我,尤其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与比赛更加激发了学生之间的这种积极性,每个人都在团体中争先恐后、出谋划策,他们以团体为骄傲,团体的力量凝聚着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地想表现自我。这样,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帮助他人时也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共同取得进步。这种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
3.这种团体辅导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拓展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即以亲子课堂的形式在家庭中进行。著名儿童教育家陈帼眉教授说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因此亲子游戏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完全可以协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无论是自制力还是自主性都很差,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许多家长朋友也对自己该辅导孩子什么学习内容感到很茫然,于是我开通了“亲子课堂”,也是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这里的团体指的是以每个家庭为单位的团体,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每堂课讲完后我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掌握的情况编辑一条校讯通发送给家长,例如:
尊敬的家长,您好!今天孩子学习了《大海的歌》这篇课文,相信您在读了本文后,一定明白了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神奇的蓝色大海、大海上的风、大海风平浪静时的景象。不过,您完全可以以一个不理解诗歌内容的小学生的身份提出问题,向孩子请教。孩子回答您的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过程。同时,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学习兴趣也就由此培养出来了。
比如在讲完《秋色》这篇课文后,我给家长朋友的建议是:
如果有时间,您可以在秋意正浓时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受一下秋天的变化,引导孩子从色彩、天气、丰收的景象等方面有目的地感受秋天。另外让孩子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和精美的散文读一读、背一背。
这样,团体辅导的形式将小学语文教学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对于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健康的学生有巨大的帮助。
4.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每次以团体为单位检查学生的预习及作业情况,团体中某一个人的成绩就代表了这个团体所有人的成绩,这样,团体中所有的成员都相互鼓励并帮助彼此,检查的成绩都表现得很好,便给予整个团体每个成员以表扬与鼓励,学生在这种快乐的团结互助氛围中学习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管理;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现代中小学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引入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只有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引导下,教育和管理的质量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实际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积极的探索如何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真正的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让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建构实质性校园管理
笔者认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它是以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管理形式存在的,教师与学生每天似乎都在相同的校园活动中度过。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严肃、谨慎的校园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以达到约束教师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的目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超前共享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很难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轨,这对学校吸取时代特色,从而对增进校园内部教育与管理机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小学为更有效地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校园管理理念,以建构实质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为校园管理文化“改头换面”。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现代化的推进让我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主体功能作用,而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基础性教育的开端,掌控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校园中以群体形式生存,其普遍性特征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方向,而更要认清的是,每个学生也都是以单个个体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异同性,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之处。
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以个体特性存在的主体功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教育与管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泛概念式的管理。
以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为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否吸收了课堂上教师对素质道德知识的传授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完善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而新课改下,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也应注入“以人为本”的新鲜血液,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能动性为主,运用合理、创新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都“动起来”,有利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完善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教师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学生课堂高效学习效率的实质性管理。
二、实施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管理者应当对教师实施情感管理,主动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情况,为教师创造一种相对宽容、充满关怀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使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岗位、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尊重、爱护、相信、依靠教师,为教师提供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事业中。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活动,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
三、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对整个中小学教育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教学价值。在中小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但对中小学生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为此,中小学教育院校校长及相关管理者需要及时有效地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科学妥善地处理好中小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学生与教育院校的关系问题。中小学教育院校需要充分爱护及尊重教师队伍及学生队伍,积极听取他们的心声,并在此基础上落实各种各样的教学方针。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及学生学习潜力。例如,中小学教育院校管理者深入关心每一位教师,对其实际生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及时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尽最大限度满足教师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落实深化。
四、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
建设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实施关键。没有高水平学生管理队伍,任何制度理念都不可能得到贯彻,政治素养好、道德品质高、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是该队伍具有的特征。同时学生管理队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理论,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促进学生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管理具体工作涉及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最好具有专业背景及较丰富的社会实践与心理辅导经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采用交流学习,培训,科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
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要以以人为本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由的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教育;问题;辅导员角色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会上,总理在重要致辞中提到“人人创新”这一理念,继而在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再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此,创新创业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一、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使大学生角色实现从岗位追求者到岗位创造者的转变。所谓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可以从事商业活动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创业教育包含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以及创业心理教育四大方面。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中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以来,一直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长,导致他们在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十分欠缺,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已大力宣传并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缺乏,大学生创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创业能力教育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有了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走向创业的第一步,要想走得更远更稳,创业能力必不可少,创业能力包含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综合协调能力。创业知识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创业知识涵盖创业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还有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可以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法律、税务等社会方面的其他知识。创业心理教育在创业教育中也是一个必然教育。一个大学生,具备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面对创业过程中挫折的能力。创业教育应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对事业孜孜不倦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毋庸置疑地应该是创新型人才的最佳培养场所,创新型国家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同时,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这一模式,将创新技能应用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去。
(二)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扩大化,每年从高校走出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远多于岗位需求,面对这种情况,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鼓励大学生不拘泥于传统就业形式,从寻求岗位变成创造岗位,岗位由自己创造,可以缓解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在专业人士的培训指导下,高校毕业生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举措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从长远角度来看,还可以发展国家经济。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
高校管理者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其创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对创业教育的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看来,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仍存在理念上的滞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不到位,他们简单地将创业理解为学生毕业后多了一个选择,而且永远将就业的位置摆在创业之前,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混淆。更有观念滞后者认为,创业只是因为无法就业之后无奈的选择。其次,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实施的方法认识不够全面,要想大学生接受全面的创业教育,简单地依靠定期的创业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讲座的举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但是创业知识、创业心理等反面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无法受到系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的其他能力方面也不能得到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备
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分支,需要同其他教育一样,具备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创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课程形式单一以及教材内容的不科学。在高校课程体系建构中,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所占比例很少,学分构成也低,学期课时量不足,创业教育的课程更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上,高校管理者在对创业教育的教材征订方面表现得很随意,内容分散,以创业案例的汇编讲义居多,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相分离,缺乏针对性指导。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匮乏
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其他专业方向的教育,它本身是比较偏重实践类的教学环节,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目前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实践指导中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的匮乏。高校教师观念仍十分保守,他们认为创业永远不及择业就业稳妥,毕竟学习了四年专业知识,应该将所学应用到工作岗位中是大多数老师的想法。第二,创业能力的匮乏。在高校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多数都不具备创业经历,他们知识对理论知识十分了解,而缺乏创业方面的能力。第三,创业经历的匮乏。承担创业教育的老师多数是还承担其他专业课教学任务的老师,高校管理者不会为创业教育单独聘请既具备创业经历又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才任教,缺乏实践经历就很难指导学生。
(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缺乏
大学生创业教育仍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首先,在学校方面,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学术的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创业的重视,少数学校会举办创业方面的讲座,但其他形式没有,在宣传上,多是求职或考研信息的宣传,对创业方面的宣传严重不足。其次,在社会方面,现在社会的主流观念仍然是认可大学生毕业后择业而非创业,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传统的社会主流风气势必造成想创业的学生有思想负担。最后,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都不十分赞同读了四年大学的孩子拿一纸文凭无用,而去辛苦创业,不想孩子吃苦,同样觉得自己白白供读了四年大学。
四、辅导员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扮演
(一)做好创新创业政策信息的宣传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每年都会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各级部门也会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老师及时做好各类创业信息的收集工作,面向学生做好各项创业政策信息的宣传等。
(二)做好创新创业梦想的启蒙者
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场所,更是锻炼能力、开拓思维的地方,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局限,高校应多举办有关创业的讲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职业目标。作为与学生较为密切的辅导员,首先要帮助学生正视创业的内涵。创业不是简单的做生意,要想成功,离不开扎实的知识基础,更离不开对市场动态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其次,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参与其职业规划当中,不做决断,只做参谋,启发创业萌芽。
(三)做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者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包括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经验的积累等。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在创业品格方面,辅导员应做好心灵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具备合作意识、责任心、创业信心等。
(四)做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在毕业之前就提早接触社会,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及时关注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创业实践活动紧贴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
(五)做好创新创业困惑的疏导者
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格尚未健全完善的时期,即使在法律意义上成人了,但他们从未接触过社会还不算真正成熟,再加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成熟较晚。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由于对社会环境的不清楚,易对创业抱过高期待,以至于在困难出现时手足无措,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等特点,辅导员就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作出指导,使其在困难面前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指导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
(六)做好创新创业发展的跟踪者
对于已经走在创业道路上的学生,做好跟踪了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定期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现状,有利于高校调整现有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对于优秀的创业人员还可树立先进典型,以此激励更多想创业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就要做好创业教育与学生间的纽带。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更离不开辅导员日常的跟踪指导。针对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问题想出相应解决对策,充分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者、启蒙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2]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1).
[3]沈栋葎,丁珊珊,韩玉,田明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3(18):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