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性原则 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否则是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关键时刻的点拨,是争论时的调节,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任务性原则 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好的诠释,任务的安排要合情、合理、有新意,最好能来源于身边,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探索性原则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接受和再现,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扼杀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二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
2 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讲法。往往精彩、幽默的话语更让人接受,做个形象的比喻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的书面知识形象地展示,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很多种功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会某种知识,可能成就感不是很强烈,当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去获得某种成功时,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忘记的。给学生一个不是太难的任务,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巧妙设疑、合理布置任务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留给学生多一点儿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既富有挑战性,又难度系数适中;既涵盖教学内容,也不要照搬课本;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任务还要紧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探索成功的学生,别记忘记表扬,创造良好的回答气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讲数据表格加工多元化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家工厂的老板,面对一系列的数据,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思维方式的拓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2)教师要善于启发,要有预见性,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要充分预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旁敲侧击,而不是大包大揽,要使学生既不受任何思维束缚,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或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练习、操作,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疑、善问、善思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善思,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敢于提出问题和新见解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意义、有质量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由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逐步积累、逐步熟练的过程,原有知识的激发可以减轻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面对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协作者,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并保证问题的解决。
2)协作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这个集体是密不可分的,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成为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这种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对教材的深层认识。
3)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年青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的环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上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出真知,要给学生勇气,要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勇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本,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4)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对其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培养创新思维是目的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1)给学生信心敢于突破传统,求新求异。课堂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改变评价机制,不惟答案论。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同一个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寻找其闪光点。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对学生吸引力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能以独特的魅力作用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创新是永恒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国家肯定不会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把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更符合国家的需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传授的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知识,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更新,就更加必须把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时代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课堂一门普遍性学科,但是,受传统教育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导致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并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旨在为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创新能力是把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1999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创新能力提升到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高度,使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的热潮。许多论著、文章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看法。
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普遍不高,学生思维定势比较严重,缺乏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我国教育体制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认为是教学方法的影响,总之,影响因素涉及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者的意见也是众说纷云。
但总体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本价值取向。
二、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教育思维
信息时代,使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在当前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几大方面开展,其中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包括继承意识、革新意识、科学意识等几方面,继承意识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是创造成就的起点,打好基础,才能为未来的创造做准备;革新意识是在对现有知识的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打破现有思维方式,追求新的认识;科学意识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想象思维、求异思维等,通过头脑储存的印象元素,构建新的形象,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识。
创新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包括创意设计的能力、自主行为的能力及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人格的培养。即独特鲜明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求索不懈的精神等,创新人格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个性优势,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拨,排除万难的精神,不断求索。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一)整合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组成,其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能力将带动整个课堂教育的前行。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创新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实践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协作性等几大属性,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包含大量的网络信息及资源,这些又是扩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沃土。发挥信息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联合开发小组,每组进行选题,进行自主开发,学生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通过分析与思考,独立完成选题。
(二)培养创新品质,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情感,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引导,不要因为担心学生走入歧途而阻止思维的扩散。因此激活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首要出发点,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科学而深刻的指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增长知识的同时,体验参与、探索的快乐。
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够积极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首要出发点。
(三)利用多种资源与渠道,让教学走出“课堂”
利用网络中大量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制作情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师两种形式的传授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自主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上课之余读书、看报,拓宽知识面,在校内举办网页设计大赛、电子小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计算机应用比赛,通过参加比赛,不断完善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针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手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到课堂。利用多种途径与渠道,开展创新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凌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路[J].新课堂学习.2011,7:23-25.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技术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可见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愿学。例如:在教学《孙悟空变、变、变》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接着,多媒体展示孙悟空变化的画面,并配合音乐,由于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见过,当我问到:“同学们,孙悟空的本领大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回答。我接着说:“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变的吗?想知道就快快去学吧!”我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配合优美流畅的音乐,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所以,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夸”指的就是对学生的赞赏,赞赏是因为赏识而加以称赞,他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能让学生体会到被关爱感、成功感、自豪感、愉包围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积极探索的性格,师生关系也会更加亲密、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大大激发,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资源情境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美妙的变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字母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在教“e”、”g”这两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小孩子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白鹅和白鸽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字母的正确发音与口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会令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3 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鼓励性教育,因为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并且对表扬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适度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大胆的创作和想象的余地。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以某一任务为出发点,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实践上,不怕打破定势,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尽量少讲,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独立钻研的精神,活跃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实践去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 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有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优势,更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针对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围绕完善“每一项内容都围绕一个作品完善,每一项内容学生都有一个作品展示”,将会很好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一、课堂创新环境的创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来源于各种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营造创新的育人环境,形成对创新能力的有效激励或潜移默化的氛围。这就需要教师用创新观念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不畏权威,把各种创新思想训练的方法融汇到课堂之中。
初中信息技术必须注重着力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的能力,这就决定可以充分创造互动、合作的教学环境,教师建立鼓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引导者学生在自主中充分体验并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展示信息”,让学生在自主中完成知识的整合。基于此:“每一项内容都围绕一个作品完善,每一项内容学生都有一个作品展示”,如Word以完成一份完整的报纸排版为目标,将会形成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创作欲望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塑造学生的创新素养
“创新能力,关键在自主”,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把握思维角度的转化,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对事物的好奇与质疑,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创新;反之仅有质疑还是不够的,课堂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摸索、运用并完成任务。
初中信息技术强调“学完后有成就感”,这“成就感”完成的过程塑造学生的创新素养的最好阵地。成就感的来源应该是具体的事物,我设想最好是学生自己完成一个作品,这就是最大的“有所得”;成就感的动力就是“他们将可以完成什么”,因此教师演示的案例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引导。没什么比“能达到什么”更有吸引力,围绕独立完善生活中很实用而有趣味的“作品”,是学生能力绽放的最好诠释,也将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对待知识和任务。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大力提倡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精神,弘扬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从而真正达到塑造学生创新素养的目的。
三、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任何构思、做法都不可能离开坚实的基础,拥有系统的基础知识才能成功,这是创新的本质要求。课堂教学中,激励、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先让学生在体验中先做到;教师的职责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学”,当然“学”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打基础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初中信息技术强调,必须“让学生有内容读”。假设我们所要达到的“每一个作品”是一个系统,那这个系统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一个基础知识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帮他们完成知识的积累中,在“作品”的完善中引导他们完成知识的系统整理与融会贯通。必须强调的是,经过系统整理与融会贯通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真正知识。
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必须提倡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创新必须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要求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独立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可以说,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具备高效能的知识结构――系统性知识,并有效运用。
初中信息技术要求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尝试、探索的实践过程。基于此,我们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严格遵守“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朝着“每一个作品”前进。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观念指导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学生在接受每一项知识内容,都应充分引导“先发散而后集中”。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天马行空”,也必须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最终让学生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完善我们的“每一个作品”。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学科整合 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展示了新的前景。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整合,究其词义为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对于一个系统来说,整合就是指实现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的能效。所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展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创新观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统帅教学的全过程”。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大部分原理是通过相应的实验验证得到的,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是把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其具体表现如下。
1.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对物理课常常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物理过程、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没有清晰的认识。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现象,如分子的热运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核裂变的过程等,学生很难从文字原理中接受,教师也很难描绘清楚上述的物理现象,但使用信息技术模拟上述物理现象,就能将微观世界抽象的现象或规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2.有利于提供创新机会
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行为动机才是自愿的,行为过程才是自由的,行为结果才是独创的。多媒体具有声、形、动态的画面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水平。
3.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形成新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创见的思维。要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我们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手段,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以达到“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徐利治教授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地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如我们在按传统方式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等。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即使是可以操作的实验,教师因为考虑到学生和仪器的安全问题,也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指定的步骤和方法完成。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弄不好就会损坏仪器。其实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很强。在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整合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室或是专门的虚拟实验的软件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进行探讨性实验,既可以保护仪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再现出来。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操作,可以主动获取新知识,也可以通过网上的人机对话,实时地同电脑、同学、老师互动交流,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和经验,解决一些问题,然后会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一步步加以深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一般都易受好奇心的驱动,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他会对各种问题都很敏感。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主动探求知识,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不能死守书本,而要勇于创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要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多参与教学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包含许多独特之处,无疑是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三、开展多种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进行创新教育
《物理教学实施指南》提出“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结合广东实行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对于课本中的许多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利用,并将这些小实验交给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的自主规划,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特别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我将学生对小实验的实验结果汇总制成幻灯片上传到校园网上,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多形式的评价系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探索性实验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更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欲望。有了自由活动的余地,有了大胆想象的机会,学生的手就会动起来,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阎光亮,刘莉,刘悦.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