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教育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英语教学 生态课堂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74-02
2012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学会举办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江苏名师展示课。此次上课课题是译林出版社的牛津初中英语8A第二单元阅读板块的第一课时Reading
Schoollife。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各种评优课、研讨课、展示课等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均已对成熟了的阅读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新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也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建议。所以,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过思考笔者决定以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所以,整节课的设计以引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合作”为指导思想,构建一节展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生态课堂。
教学内容: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2 School lives
Reading School life第一课时
适合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school life,For example,mixed,senior,Buddy club,play softball,etc。
2、能力目标
1)To learn to use the following reading skills to get usefulinformation
Skimming
Scanning
Searching for details
2)To learn to know different school live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3、情感目标
1)To learn to cooperate in paixs and in groups
2)To understand the writers’emotions and attitude
教学重点、难点:
1.To learn to Use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school life
2.To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教学步骤:
Step 1 Leading-in
Showing some pictur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chool lives before class。
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伴奏下,滚动播放英、美国家学校生活的图片,在图片的旁边标注出相应的生词。
反思: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的宗旨,也是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的目的。由于本课的文本内容是介绍英、美国家的学校生活,因此,将原滋原味的英美学校生活的图片展示出来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了解决词汇教学的问题,笔者在图片旁边标出了相应的英文单词,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轻松自然地掌握了mixed,softball,senior等生词。在播放方式上采取第一遍图词并出,第二遍有图无词,第三遍词图搭配的滚动播放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知识后有一个缓冲、思考、回顾和再巩固的机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背景知识,同时也扫清了阅读文章中的词汇障碍。
Step 2 Pre-reading
Read after the tape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useful infor-mation to complete the foliowing form。
Say: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British andAmerican school lives?Let’s go to a British school to learnabout their school lives。
反思: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走入文本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但是包含文本主要内容的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领下,主动积极地了解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由于导入环节的图片都是英美学校生活的相关图片,所以,以学校生活的话题交流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让学生借助课文,通过边听边读的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信息,快速完成表格的内容,实现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为下一环节阅读技能的训练打下了基础。
Step 3 Fast-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wo articles quickly
2.Answer“true”or“false”questions
例如:(1)John’s favourite subject is English
(2)Students must not talk in class during Reading Week
(3)You can have driving lessors at the age of 16 in the USA
(4)Nancy and her friends go to shopping malls at lunchtime
反思:在对文章有了粗略地理解之后,通过进行Fast reading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快速获得主旨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课件上设置了两分钟计时器,营造一种快速阅读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计时器时间在不断减少迫使学生不会被文章的细节所缠绕,使他们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结束后,采取小组间竞赛抢答问题的方式,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实现了学生自我建构,主动发展的生态模式。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尽量以每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为题本的来源,并采取选择对错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更快地找到答案,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Step 4 Careful reading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five tOpics in groups
Topics:(1)Home Economics
(2)Reading week
(3)Driving leSson
(4)Buddy club
(5)Activity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文章重点描述的五个话题。每个小组要以最快的速度针对五个话题各设计出3~4个问题,让其他组的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教师及时对抢答的情况进行评判。
反思: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合作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产生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必须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合作、交流、设计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此环节中,老师只是一个答疑解惑的帮助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一方面,学生能够体验到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之间的竞争学习,更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Step 5 Post-reading
A Reading competit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two articles loudly
先给学生3~4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读课文,告知学生读完课文后要进行小组间的朗读比赛,同组的同学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朗读训练后教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参加比赛的小组,两个小组朗读同一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赛,教师给予及时的评判。
反思:在训练英语技能方面,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大声朗读来输入更多的语言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语感。因此,进行A reading competition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设计小组之间的朗读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
Step 6 A Task
Topic:If you have a chance to study abroad,which schoolwould you like to choose?Why?
学生先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话题的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综合同组同学的意见后作出一份完整的陈述报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报告最完美。为了帮助程度稍差的学生,关注分层教学的效果,在屏幕上打出部分话题陈述的提示用语,帮助学生的语言生成。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课堂案例;误区;解决策略
一、偏离教学目标的“泛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泛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自然是顺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理念的。可有的教师把课堂“生成”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发现、去体会、去生成。这样,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无需花太多的精力进行烦琐的教学设计,试图削弱甚至消灭“预设”的地位与作用,将学生数学知识的习得目标全权交于“生成”来达成。这样的认识只会导致课堂目标的迷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与生成教学本义背道而驰的。
[案例1]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活动内容:让学生每6人一组,利用长度分别为4,6,6,12,18(单位:cm)的小棒摆三角形。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代表发言。
师:任意选取3根小棒,共有多少种取法?
生1:我们小组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有7种取法。
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果跟他们一样吗?也是通过摆小棒实践得出的吗?
生2:通过排列组合、有序思考得出7种情况,其实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的。
生3:我们组的想法是5根取3根,实际上就是5根舍2根。这将问题转化为5根取2根,思考起来会更简单一点。
师:好极了!许多时候,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些取法中,哪些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有三种取法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
师:你认为满足怎样数量关系的三条线段能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呢?
生4: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案例中体现了“动手操作――生成结论”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但是,在生成出“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之前,师生主要精力在讨论5根小棒中取3根有多少种取法的排列组合问题中,虽然学生积极思考出了很好的排列的方法,但已陷入目标迷失状态,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纠正“泛生成”对策――在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
这种教学方式迷失教学目标,误导学生的互动方向,背离预设目标,并非生成教学之真正本意。课堂需要提倡动态生成,但并不等于没有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预设的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生成教学,而学生则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主讨论、自主生成。
二、流于教学形式的“浅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浅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为“知识的生成型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并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却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教学内容只求满足于点到为止,解读浮光掠影。这样的课堂生成的知识是简单、肤浅、低效的。
[案例2]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如图1,有一边长4米的立方体形房间,一只蜘蛛在A处,一只苍蝇在B处。(1)试问,蜘蛛去抓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2)若苍蝇在C处,则最短路程是多少?
师:请画出AB最短路线图,你借助什么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
生1: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利用勾股定理可计算出最短路程。
师:AC之间最短又如何画?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讨论设计线路图。)
生2:通过计算比较AB+BC和AE+EC的长度(E是正方形边长中点),发现最短路线是后一种情况。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还有一条路线AD+DC(D是正方形边长中点)。
生4:还有一条路线……(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了六条路线)。
师:如何验证你的方案确实有效、可行呢?
生5:把立方体剪开转化成平面来解释。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路后继续课堂其他环节。)
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基本上讲解完成这道题目,学生也知道了题目的结论。但教师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学生知道把立方体转化为平面来解释,但没有如何展开?教师也未明确解释学生所说的路线是最短的?教师出现上述“蜻蜓点水”的根源在于深入挖掘不够,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纠正“浅生成”对策――深切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
教学过程要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这样才能摒除“浅生成”这条歧路。数学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情感互动、心灵交流的生命历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有迁移,首先教师要有迁移;要学生感受,教师首先要感受。有效的生成就是教师在充分感受学生的身心世界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忽视教学差异的“瘦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瘦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要求课堂是互动的。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双向互动会使课堂呈现多元、变动态势,从而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有差异,对课堂上的问题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因此,有些教师为了考虑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使课堂生成成为部分学生的生成,或对程度差的学生生成的问题一笔带过,这样的生成课堂是营养不良的生成。
[案例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节,教师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布置了如下问题:说说图中(如图2)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生1:这个直角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啊?
生2: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疑惑地举手)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沿对角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把这两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不是重合了吗?
(小部分学生也表示赞同。)
师:那是把两个三角形转成了一个方向了。
生3:(低声嘀咕地)怎么转个方向完全重合就不行了呢?
生4:我还是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不都是平行四边行啊?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有区别的。
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答案也五花八门。对于这些出乎教师意外的问题,而教师的做法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生成的问题。
2.纠正“瘦生成”对策――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
课堂中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特别是程度较弱的学生在知识生成遭遇障碍时,教师就应当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降低起点、层层递进方式,为他们体验知识生成“牵线搭桥”。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敏捷地把握过程,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切实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的动态演绎中显得尽善尽美,才有可能不断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四、违背教学实际的“预生成”及纠正策略
1.课堂“预生成”案例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对教学任务应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不过也有一部分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教师在处理学生提问、质疑、回答等课堂“意外”时,仅以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用简单肯定、简单否定或置之不理等应对形式,制止并预防可能违背教学预设的课堂生成资源,以使教学过程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推进。
[案例4](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师出示一道习题:如图3,在ABC中,已知BC=2AC,∠C=2∠B。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每个小组先讨论,再举手发言。
(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都积极地讨论着……)
师: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代表来讲讲。
生1:作AB边的中垂线DE,再连结AE,(如图4)可以简洁证明AEC是正三角形……
师:(没等学生讲完)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2:我们用相似来证明的。
师:(迫不及待地)很好,具体给大家讲解下。
■
生2:作∠C的角平分线CD交AB于点D。(如图5)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知■=■;然后证明ADC∽ABC……
师:角平分线定理好像没有讲过,这个定理是超出大纲要求了,其他同学可能也不懂,有没有直接用相似来证明的方法呢?
生3:我有。延长BC至D,使CD=AC。(如图6)由ADC是等腰三角形可得,∠B=∠CAD。易证ADC∽ABD,从而得到AC:CD:AD=1:1:■。所以,∠ACD=120°,最后可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师:非常棒!大家掌声鼓励……
案例中,生1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但没有回答到教师想要的方法(用相似的方法),而被教师用简单的评价一带而过,没让学生继续延伸这个话题;生2用到了角平分线定理,可见学生的知识是很丰富的。教师却以此定理超出大纲要求而仓促地打断了学生的思考,没有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上述做法就是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性问题的回避,一味地遵循原教学计划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为标准,而失去了(上接第153页)很好的生成性资源。
2.纠正“预生成”对策――教学预设进行弹性预设
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是有效生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弹性预设既要保证教学设计的权威性,又要为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而保留足够的调整余地。
总之,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自己设计的框架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解决生成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允,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晓天,胡光锑.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必要性;对策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我们在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特别是预防与应对挫折的教育对我们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对初中生的预防与应对挫折教育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对农村初中生的预防与应对挫折的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想使我国的教育得以真正全面有效的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挫折教育不容忽视。这是农村初中生健康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迫切呼唤。
一、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人的丰富性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复杂决定了中学生的挫折教育不是简单某一种行为就能实现的目标,对挫折教育定位上的误区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并最终对挫折教育的形式和效果都产生不利影响。对教育目标定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将挫折教育单纯地定位于意志品质的锻炼。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受到过分的溺爱,农村的中学生也不例外。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很多教育者就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吃苦教育。所以很多学校将通过军训、野外生存、冬季长跑等类似活动来锻炼提高学生的毅力、耐力等意志品质,作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农村很多中学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无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身体极限,以至于使他们在挫折教育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挫折教育提倡使中学生在挫折中磨练意志,进而获得面对挫折的经验,但这决不就是制造困难让中学生经历失败。如果把挫折教育等于失败教育,有意识的让学生过多感受失败,甚至人为的让学生经历过多失败,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挫折能力的提高是以成就感和愉悦感为基础,没有成就和愉快的体验,学生失败越多越没有信心,进而产生抑郁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更会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而归因不当产生自卑、抑郁、攻击、厌世等不良后果。因此挫折教育决不是失败教育。
3、把农村初中生的挫折教育寄希望于短期速成。挫折教育强调耐挫能力的重要性,但耐挫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起来的,也不意味着挫折教育要立竿见影的培养起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在具体的挫折教育活动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分布、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只盲目的提要求,搞短期强化训练。那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挫折教育自身长期性与重复性的特征决定了其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而绝不是仅靠几天强化训练就能速成的。[3]
(二)挫折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我们的时代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并渗透到了农村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中。然而,我们挫折教育的内容的视野多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方面。
首先,就是农村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品质内容不够丰富。要么是重视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么就是只进行了理想、责任、人生观、价值观等只局限于德育范围的教育,却没有把这些内容融入到挫折教育的内容之中,更没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对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的有关现象联系不足。要么就是没有或者是很少联系到学生自身或与他人关系存在潜在问题的方面,往往是问题爆发后才进行教育和处理;要么是不能及时抓住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此外,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往往会回避涉及社会生活阴暗面的内容,其实这种做法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态度的。
(三)途径单一、方法简单
大部分农村中学因为条件有限,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非常单一,方式方法也非常简单。很多学校往往是一个学期进行一两次越野跑或者拉练就算了事。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意识的挫折教育,仅仅是班主任在班会上进行一下说教就算了事。这样的挫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一个完善、系统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的磨砺,还是对学生进行理解、自尊、激励、榜样等教育;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才能显著增强。
二、加强和完善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初中生挫折教育的认识,促进农村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更新
先进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有效的教育行为,有效的教育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等各个环节促进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更新。
首先,作为导向决策者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指导机制,将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任务下放到教师培训的单位,提出和宣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理念及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的验收工作,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其次,作为导向执行者的学校部门要加强学习和知识理念的更新,组织鼓励学校教师学习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把挫折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探索自己发展挫折教育的空间,不能只重视搞好学习成绩,太重功利。
再次,家庭要学会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发生前对孩子进行预防性的挫折教育,在孩子遭遇困难时及时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危机。
(二)对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将挫折教育定位于素质教育,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得以更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对挫折以及在挫折后自我修复的能力是农村中学生以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各种能力和素质中的底线部分,也是其保障部分。
其次,挫折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系统性教育。因而,它不是通过某一个单纯的目标就能完成的。所以,不论是只单纯的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还是只单纯的进行失败教育,都是行不通的。
最后,挫折教育不仅是一种培养应付挫折的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也是一种尽量培养学生避免挫折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社会生活中必然有挫折,但不意味着任何挫折都不可避免,与其等挫折发生后被动的应对它,不如主动预防它的发生。因此,挫折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帮助学生形成预防挫折的素质和能力。
对挫折教育的全面认识,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但又重点突出挫折教育本身的独特地位,才能在我们的教育中促使各种有利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三)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农村中学生挫折教育
1.通过格言、观念及案例教育,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第一,通过格言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结果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士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8]鲁迅也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人应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面对一切不幸。”通过此类格言,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不仅仅给人以打击、失意和痛苦,它也能锻炼人的毅力,提高人的认识。
第二,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1]。比如,可以用张海迪,霍金等虽然都遭受巨大的磨难和挫折,但都战胜挫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案例,来说明冷静、客观的面对挫折的重要性。可以用马加爵等案例从反面说明不能冷静面对挫折,行为极端所带来的不幸和悲剧。这样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挫折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激励一个人,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2.因材施教,尊重农村中学生的个性
在对农村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我们要注意针对性,不能“一风吹”“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9]比如说,一般女生的心理状况要比男生差,更容易敏感、抑郁和焦虑。而初一女生跟初三女生的心理状况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男女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根据具体的时期给与他们侧重点不同的挫折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
当然,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不同方式的挫折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农村中学生更容易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发出其内在的上进心,促使其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的自觉行为。而最好的榜样其实是来自于学生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所以,农村中学的教育者要留心收集学校、班级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选择时机进行挫折教育。
农村中学生是全国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推动素质教育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教育的方法是不一而足的,还需要广大学者和农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力争把对农村中学生的挫折教育工作更向前推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3] 翟天山,杜时忠.逆境教育初探[J].华东大学报1999年
[4] 廖小龙,赵倩华.走进挫折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5-26
[5] 田世菊.论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0(11)
[6] 崔华芳.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55个细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出版
[7] 张素勤.关于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思考[J].中学生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3-04-25
[8] 周在熙,王彦林:中学生挫折教育探究[J].河南教育,2003-08-2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初中 思品 应用 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思品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也相应地做出了改变。案例教学法在思品课堂上的应用不仅能够反映其时效性、针对性特点,对学生的思品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有着直接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课题来选择相关的案例,并且传述给学生,这种方式在吸引学生聆听老师讲述的内容时,也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品理论的学习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积极影响。
一、关注时效新闻,反映热点问题
在中学阶段,初中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仍然是庞大社会群体中的一类群体。由于对社会接触较少,且他们的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因此有着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作为教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把握到位,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实事性的新闻案例或者近期的热点问题。例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新闻、化妆品成分超标、房地产敲诈消费者等有关的新闻案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被高度关注,思品课堂把时效性的新闻拿出来讲述给学生,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学生们从这些事例中也会自我反思,学到相关的生活知识。而案例也充分与教材知识点相照应,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时,案例的分析则可以帮助他们弄明白教材知识所表达的含义。
又例如学习《身边的诱惑》这篇课文时,此篇课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而现今生活中不法分子欺骗学生上当的例子也十分普遍,教师根据这样的情况也应该着重强调此课题的内容。在讲述案例时,案例中的受害者几乎都和在座的学生年龄相仿,所以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更应该提醒学生拒绝身边的诱惑,保护好自己。所以案例除了促进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就是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案例教学对于思品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培养高尚人格,树立正确三观
对于初中生而言,中学阶段不仅是中学生身体成长旺盛的阶段,也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阶段。初中思品课堂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三观的正确引导,案例教学法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案例中的事实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人、认识社会……例如在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张九精”的事例,讲述的是一无所有的大学生依靠自己的勤奋执着的力量不断地奉献他人、认真工作;在自己贫困之时努力打工挣钱,赡养病重的家庭,但从未放弃帮助他人;他的事迹获取了全国人民的赞赏。这种案例对于当今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幸福家庭中的中学生来说,张九精的故事能够打击到他们的孤高自傲的内心,对他们性格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精神,提升中学生的人格品行。
又例如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时,“诚信”这个话题不管对于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所以教师在讲到这个话题时,列举的案例也要将更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诚信:国家对公民执行政策时落实与否关乎着国家的诚信;企业生产产品时,其质量过关与否关乎着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朋友之间约会,守时赴约与否关乎着双方诚信问题……所以诚信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主题,教师采用案例教学能够更加准确地告知学生诚信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积极实践,保护家园
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开发和人生道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学生根据案例的内容,再结合教材所表达的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去贯彻执行,则更会有所感悟。例如《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课,身为公民的中学生有义务去了解并且执行这一基本国策。教师在讲解时,也可以针对案例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执行基本国策。比如“计划生育”有关的政策,教师可以列举“张艺谋超生”的案例,表明人口政策的严谨。而中学生可以最直接接触的一项是“保护环境”政策,教师则可以列举“酸雨腐蚀文物古迹”、“雾霾下的北京”等这些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案例,引起学生对环境的注意,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时刻保护着周围的环境卫生,为自己的家园营造一个更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
学生的实践活动将教材的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案例教学法则帮助教师在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之间构成一个渠道,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积极去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社会。
综上所述,思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采用案例教育法,与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游庆括. 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政课运用的依据和策略[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 罗绍良、陈燕辉、陈志燕. 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1).
关键词: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76-02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要培养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关系到未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法律常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以致造成当前社会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仍然经常发生;在学校内,也经常发生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并未收到十分好的效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我在近几年的法律常识部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案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1.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进行法律常识教学时,有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精心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激情,通过教师质疑,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典型案例的讨论和问题解决,调动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人生体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剖析和透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某一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领会某些伦理观念及道德两难问题,掌握某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达成思维的某些技能和习惯,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从而真正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二 法制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法的区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认为:运用案例教学不就是针对法律条文举个例子么。说白了不就是举例教学么。其实,这是没有真正分辨清楚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下面我就它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一下。
1.案例在二者中运用的地位不同。
在案例教学法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案例进行。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所展示的案例。在举例教学中,案例处于一种次要地位,是对某个问题的一种论证的辅助方法。
2.二者的作用不同。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学习的一种方法。举例教学法是老师讲课的一中手段,是突破难点的一种方法。
3.教学的方法不同。
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亲验性教学。举例教学主要是一种知识教学,是一种经验性教学。
三 思想品德课中法律常识教育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和过程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要能对某一情境作出具体的决定,并能将其运用到有关的实际情境之中去;让学生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学生要能体现出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愿望和能力。要确立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机与程度;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能够必须能够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2)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选择要能够尽量包含教材的概念和原理,要真实能全面地模拟现实情况。选取法律案例要尽可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程度。对于比较凶残的视频资料或画面尽量不用或者模糊处理。
2.呈现案例。
课堂上案例的呈现要及时,呈现的形式有材料性的,也可以选择图片、图表和视频,也可以是一首歌曲。
3.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以后,教师要展开对案例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如:这个案例的问题在哪儿?这个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其他选择?决策的准则是什么?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对于案例分析要做全面的总结。
4.总结案例。
学生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总结,在总结时要重申重点,加强记忆。重新讲解并强调讨论不深入不深刻的问题,细致地分析分析中遗漏的问题。
总之,法律常识案例教学的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案例问题的设计,除了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还要适应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在难易程度上,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应当恰当。过难,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远离案例所要揭示的问题实质;过易,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和讨论的兴趣。在案例呈现形式上要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案例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会失去案例本身的吸引力,而描述过于具体通俗、缺乏理论背景,则会使案例变成单纯的“故事”,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体验案例教学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 唐林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案例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