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生就业心得

毕业生就业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毕业生就业心得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心理问题

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个人前途和全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在择业求职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使高职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种种困惑和不适应,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就业焦虑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的焦虑心理,这是在就业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茫感。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伤害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高职毕业生若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就会遭受挫折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高职毕业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高职大学生刚进大学时大都比较自信,然而在日后的比较中发现自己无论在能力、成绩以及特长、素质等方面都很一般,甚至不少方面远远落后于本科学生时,强烈的自卑感就会严重的困扰着他们。他们往往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足,缺乏竞争的勇气。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负担过重,缺乏应试的临场经验和现场应变、自我控制能力,以致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在求职过程乃至今后的生活的最大障碍。

3、矛盾心理。高职大学生涉世尚浅,对社会了解不多。对于两年制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毕业时还不到二十岁。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左右为难,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等。例如,意识到基层单位与小单位更需要高职生去发挥专业特长,但又担忧单位声誉不高;认为经商收入较高,但又觉得职业不稳,风险较大;公务员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去外地有更大发展空间,但又怕人生地不熟,挑战性大;留原藉天时地利人和,但又以为发展空间较小,缺乏新鲜感等等。这就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1、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主动寻找机遇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高职毕业生应在择业前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了解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还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2、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同时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想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

3、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第2篇

1.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具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本专业的就业途径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较大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整体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在就业时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往往和这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对政策了解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大学生活规划不合理有关系。在大学期间,应该明确各种就业岗位适合什么条件和什么性格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快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陈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需求过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但是许多专业招生规模过大,造成人员需求过剩。再次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就可顺利毕业,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该课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客观背离。

3.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

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集中在两类上,第一类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和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还是偏向于这些非市场化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来说,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则是市场化单位,包括有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在市场化单位工作的风险远远高于非市场化单位,在市场化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稳定性不强,而且压力较大。毕竟有冒险精神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大学生大多选择非市场化单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现象表明,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到处求职;另一方面,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招不到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过分选择非市场化单位,而非市场化单位本身就是稀缺岗位,这样就造成主客观脱节。

4.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大学扩招所引起的部分专业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硬件基础设施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教育管理行政化,形成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术氛围不浓、人浮于事的不良局面,身处其中的学子们耳濡目染,对学业形成错误认识,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将就业的砝码放在家庭背景和找“关系”上,主观上促成现在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从社会方面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开展了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个省市也有很多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比如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该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影响深远。科技创新竞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就业,即大学生就业与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提升就业质量,对于能够就业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对就业能产生正面作用。本课题结合我校连续组织学生参加该赛事,研究科技创新竞赛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分析。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科技创新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增强竞争意识。同学们将平时想到的一些“奇特”的观点想法,通过论文、发明、创业计划、调研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了解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思想上就会有新的火花迸出来,“新点子”也就会显现出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关注其他同学的“创意”从而促使学生们在学习中激发灵感,在竞争中提高素质。其次,有助于磨练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学生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提高了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促进知识体系的多方位拓展

学生在撰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除了“创新的点子和思路”以及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其他专业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资产管理、营销推广、人力资源等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撰写过程中不断地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增长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赢的观念,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团队”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一个有口才的人和一些有耳朵的人”组成的。那么,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障就是沟通顺畅、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作品创作和比赛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树立了学生共赢的意识。科技创新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尤其是对工科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效果显著,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结束语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就业指导

一、技校优势

我国技校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加强其办学特色,实现优化专业结构,并与企业发展伙伴关系,推广开放式办学。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扎实基本功、掌握技能、熟悉新型设备或工艺,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并对人才实行了就业心理与指导工作,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技校凭借其积极主动地走向市场理念,灵活的办学机制,赢得了逐年增多的招生人数,为技校自身发展增加了活力及动力。

二、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进城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导致了叠加就业压力,技校学生虽然具有技术能力特长,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其就业也难免会受不少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效益不佳的企业会出现整顿裁员情况,从而导致下岗职工进一步增加。我国劳动力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人口基数大,导致每年劳动力以近千万的趋势步入社会,并且日益自由的就业机制、没有区域限制的就业空间,各地技能人员都趋向发展前景或效益好的企业工作,对于技校毕业生无疑又是一种压力。

三、就业心理现状

不少技校毕业生采取等待机遇的观望态度,这种拖延式的待业反而会流失机会;一部分自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屡屡受挫,抱怨领导没能赏识自己,自己没有机会施展能力,如此的心理状态去择业求职,很容易自己先选择放弃;性格内向、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的择业恐惧症,对于自己的前途没有信息,更容易错失身边的机遇;盲目从众心理的毕业生在还未正确认清自己时,择业中只顾着朝人多的地方去,认为好的单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不适合自己的好单位仍然会抑制自身发挥优势,阻碍个人的发展进步;还有一类观念固执或情感冷漠的毕业生,这类学生在就业或择业中以偏激的观念,自私的态度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在缺少全面考虑分析问题的情况下,只顾自己合适的生活工作态度,迟早会影响人际关系,贻害自己的未来。

四、就业指导

1、首先技校要做好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完善毕业生的信息网络、用工需求信息网络、毕业生动态管理网络。在网络信息资源中,学校与合作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或实习中与合作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和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如此有利于为学校、学生、企业单位三方相互提供价值信息,相互提供机会、促进合作发展。

2、新生在入学后,待其心态趋于稳定之时,开始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提前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帮助学生客观认清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明确作为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提高及巩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学校帮助学生做好推荐工作,为企业提供选取合适人才的机会。这是一项双赢策略,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了技能,待学校推举时,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选择适合自己、自己满意的用人单位;与此同时,用人单位通过面试、笔试、体能检测等多种途径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技术人才。学校更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应聘实景演练、及时纠正或弥补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及技巧,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了充足的准备。

4、为学生树立信心,以实例表明技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技校毕业生作为技术性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国技校每年招生人数及就业率不次于高等院校,很多技校毕业生们在社会工作中都有着很好的发展,有着很多的成功案例。此外,技校毕业生年纪轻、有体力、有活力、有工作热情、学习能力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技术力量。

5、技校毕业生要有广阔的眼光,利用市场来调节自身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就业方向。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要对此种情况给予支持,加大重视,以满足社区或农村技术型人才的基本需求,稳定且踏实地为当地工作服务。

6、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学生迎合市场需求的学习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专家学者或是招工单位的讲座,让学生在讲座中了解当今就业形势、并学会应聘技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就业信息及理论的指导工作,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指导渗透,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自然地对自己的未来就业及择业开始关心与重视,并提前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努力学习、规划设计,这些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技校毕业生有其独特的优势,学校和教师要对其进行相适应的具体指导,进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技能、技巧,尤其是训练学生以平静的心态来面对招聘,巧妙有效的回答面试或笔试问题。技校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也要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指导及热身的场所,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来赢得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雪晴.论技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J].模具制造.2009(9):159-161

[2]秦秀华.技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讨[J].广西教育.2004(07B):153-156

[3]程勇.浅谈技校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工作[J].现代技能开发.2003(5):190-193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第4篇

一、摘要…………………………………………………………2

二、调查目的……………………………………………………2

三、调查结果……………………………………………………3

(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

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v调查结果总结: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其中本科生居多,大部分是大三的学生,多选择毕业后就业,会担心就业问题,但相信会找到工作,打算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较多,在考虑家庭因素的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情况再决定工作问题,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工资要求不会过高。

v影响因素总结: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同样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岗位不足,导致竞争激烈;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企业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机会相对较少;家庭压力和感情压力,各种抱负太多,心理压力太大,往往影响在面试中、工作中的表现;初次步入社会,感觉彷徨无助,适应能力不强,面对社会复杂容易手足无措;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太难的岗位没有能力胜任,太低的职位又不愿意尝试。

v消极心理总结: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起的郁闷心情,对毕业找工作的焦虑心情,休息不好所引起的浮躁心情等。

v建议确定方向: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方向不定所引起的彷徨和焦虑,还可以及时做好准备,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大好基础,积累经验。

v建议多做运动:多做运动不但有利身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疲劳。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v建议多交朋友:交际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多交朋友,不但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度,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帮助,同样会让你事半功倍。

v建议参加实习:多参加实习工作,不但可以让你更快的熟悉专业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这对毕业找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学历,企业总会选择有经验的人。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author takes the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s investigation 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employment confidence, employment directio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the current job progress of the gradu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most graduates have the idea of employment first and then to choose the career, they are confident of their employment results and employment advantages, ② the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graduates has irrational composition. There are three basise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y think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not solid, it shows that graduates recognize they don’t do a good job of the learning and the professional attitude is not correct. The second one is that most of them don't know their suitable jobs, it shows that the graduates don’t understand the external employment information. The third one is that the job hunting action is not positive, the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So, the employment directors should dynamically understand, supervise the graduates in the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really improve the job hunting and reasonable confidence of the graduates.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自信;求职积极性;针对性指导

Key words: engineering graduates;food quality and safety;employment confidence;job hunting enthusiasm;specific 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17-03

0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自信是其在就业行为或就业心理中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是构成求职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求职、成功就业的精神支柱[1,2]。理性的就业自信来源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力,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就业形势和市场的充分了解、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等[3]。但对于毕业生在就业自信的全面动态了解则是有效开展就业指导、促进就业的依据。为此,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笔者所在学院的专业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2016年毕业的全体毕业生;调查时间:2015年11月30日;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有效率回收率为98%。

2 结果分析

2.1 毕业生社会层次分析

从表1和表2来看,以本次调查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毕业生总体来讲,约85%左右来自广东省内,15%左右来自广东省外。60%来自村镇,占了大多数;但父母均是纯粹的农民比例比较少,只有12%。这也和当前中国农民阶层职业多样化的现状一致,特别是在广东。从毕业生社会层次来看,此专业的毕业生整体处于中下阶层,可利用的社会资本不丰厚,这也与此前所调查的此专业家庭困难学生比例较高的结果一致。因此,需要毕业生在求职时坚持做好独立自主的准备。

2.2 基本就业方向的调查结果分析

从毕业后的去向和希望就业岗位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就业意愿方面是比较明确的。但在与职业的匹配方面了解度比较差,只有2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个人适合的岗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在个人和职业探索方面的弱点。相比以往的研究,毕业生到了毕业季,在个人和职业匹配方面的认知能力上没有明显的提高。但毕业生对于优势用人单位、经济发达地区的向往热度不减,优选的用人单位依旧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资企业等,民营企业的吸引力依据需要提升。随着近几年的薪资上涨,毕业生对已薪资的要求可以说得上是与时俱进,可接受的最低薪资范围集中在2500-5000元/月,占到了97%;而60%集中在3500-5000元/月的波段。对于就业形势,毕业生普遍认为不太好。

可见,在认知上,毕业生依然存在着低职业匹配度认知和高待遇期望的矛盾。

2.3 多数毕业生希望专业对口就业,接受非对口岗位,但专业自信度不高

从表4来看,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毕业生66%希望进入专业对口的相关行业,64%希望进入专业对口相关的岗位。但94%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可以有关联,但不一定要对口;即使不对口,49%的人认为这种就业情况很普遍,很容易适应,67%的人认为即使有些困难也可以克服。与之矛盾的是,毕业生认为最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是专业能力,具有这种认知的毕业生比例多达73%,同时多达53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自信。这种对对于成功求职和就职适应上的认知差异往往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面临非对口的岗位犹豫不决,对于专业对口的岗位也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势在必得的信心,而这种不彻底的决心和自信心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将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必要的信息披露和分析,做好毕业生的认知平衡指导。

2.4 毕业生在校期间就业准备积极

从表5来看,毕业生普遍关注就业前景,积极为就业做准备。97%的毕业生考取了不同类别的专业相关证书,100%的有过实习经历,超过1次实习的比例为42%;且77%的学生实习经历与拟求职方向相关。超过50%的毕业生均认为有着明显的就业优势,包括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但毕业生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认为专业扎实的比例只有21%,具有浓厚的职业或专业兴趣的比例为20%。从群体上来讲,很难想象,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浓厚的职业或专业兴趣的同学是怎样深入学习、如何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这种对优势的自信很可能令人质疑,在实际求职中受到打击。

2.5 求职行动的积极性普遍不够,效果欠佳

截止到11月30日,高校秋季校园招聘已进入到高峰期,扣除36%处于备考的人员,约60%的毕业生是计划直接投入求职大军中。从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约20%的毕业生积极制作简历、准备面试、参加校园招聘,参与求职技能培训的比例稍高为30%,投递简历的只有35%。获得录用和面试通知的比例非常低,只有3%,10%获面试通知。可见,毕业生的求职积极性不高,求职效果也不理想。

3 提高毕业生就职积极性的对策和意见

①进行合理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解读,帮助毕业生合理的自信。对于毕业生进行的适度的信息解读,包括以往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用单单位招聘要求等进行较为充分适度的解读,帮助毕业生适时适度的知己知彼,建立理智的专业自信,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提高就业效能感。

②激发专业兴趣,扎实专业学习。坚实的专业自信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前提则是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严格合理的专业训练。对于生源多是调剂过来的专业而言,如何激发专业兴趣,展示该专业光明的职业前景,让学生个体发挥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则是关键。

③做好毕业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科学的就业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求职技巧的指导,是一种认知与实践周而复始循环前进的过程。就实际就业指导工作而言,需要贯穿在整个大学4年,有步骤有程序的系统工作[4]。

④建立健全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的联动指导机制。无论是专业兴趣的激发,还是专业前景的指引,均是持续渐进的过程,专业老师和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均需密切涉及,但两者如何进行配合则是呈现自由化的状态,相互交流研讨、工作配合几乎没有响应的制度或工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

4 讨论与结论

①毕业生多数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个人就业结果和就业优势乐观自信。这对于毕业生就业是有利的,值得肯定,也符合当前的就业形势[5]。

②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具有不理性的成分。理性的就业自信应该包括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合理的了解外部就业信息和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专业知识通常是重要的依据。笔者认为,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具有不理性的成分。依据有三:一是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这说明毕业生承认自身没有做好学生的本职学习工作、职业态度不端正;二是多数不了解自己适合的岗位,这说明毕业生对于外界就业信息了解不充分;三是求职行动不积极、效果不显著。在这样一个学业现实基础不扎实、认知不充分、行动不积极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就业自信不够理性,容易导致由自信向不自信的方向转变。

③针对现状,动态了解、督促激励、有系统有针对性指导并举,从而真正提高毕业生的理智自信和有效求职。

参考文献:

[1]湘兰.求职就业自信最重要[N].中国改革报,2007-5-24(004).

[2]郝玫,李爱梅.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2(1):138-139.

[3]杨淑云.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