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1.1 绿色化研发活动

Winn S.F.检索分析了1972年到1993年有关R&D管理文献,涉及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当滞后,仅有的9篇文章大多也只是关注废物管理与能源使用,反映了当时环境R&D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均不高,多概念上的泛泛而谈,对实践的指导远远不够,也缺少经验研究。而对环境R&D的研究很少提到战略高度,一般都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获得工具性成果。Martin Charter对环境R&D原则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的主要区别和各自侧重点。Bert Bras论述了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为环境和生命周期设计的高层次绿色研发的功能和要求。Steele对如何改进研发界面功能和提高研发管理水平进行了研究[1]。Hans van Weenen 总结了绿色设计的层级水平,阐述了设计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以至价值导向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扩大化导致“先污染后治理”式的研究框架弊端的显现,在倒逼机制和内生动力共同作用下,将环境因子导入R&D也就成了必然,绿色化R&D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然而研究多集中与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对战略的考量和创新的引导关注度不够。

1.2 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

Kusz以传统技术创新线性模型为参考,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环境原则整合进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绿色经营链的全过程。P.Shrivastava的过程模型包括企业的远景目标、投入、生产、产出等主要环节[2],试图阐释创新源与推动力。Agis将环境置于创新过程之中来观察,指出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创新绩效的重要性。有关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成果,将原本黑箱似的过程透明化,提高了对创新过程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体现了创新管理的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此类研究对创新过程与其他企业进程的互动或协同研究不够。

1.3 绿色化经营管理

Deb Chatterji企业绿色化市场营销和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反应、参与、主动、创新和领先代表了逐级推进的程度,且需要相应的策略来支持。Rushton Brian M. 强调领导层面的重视,环境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契合,基于环境绩效的组织结构与制度改进对于企业绿色化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3]。

2 国内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晚于国外研究,但随着环境保护思想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发展起来,技术的绿色化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2.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国内对绿色技术创新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万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且松散的多元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博弈互动关系。焦长勇聚焦生产过程,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从绿色创意到生产制造最终绿色成果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许庆瑞从成本削减角度表达绿色技术创新概念和积极作用[4]。从目前主流研究成果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绿色技术创新不是单一的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是包括管理与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2.2 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

学者们对绿色技术创新动因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动力来源的解读更加全面和科学。曾凡银重点关注绿色壁垒对创新的促动作用,并强调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利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万迈则将内部动因主要归结为对利润的追逐等,而科技环境、顾客诉求、政府监督被认为是外在的动力源。吕燕等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既有外部的动力源(政府管制、公众监督等),也有内部因素(如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企业形象的重视)。雷善玉、王焕冉等则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能力,而创新文化、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等情境因素对创新行为具有调节作用[5]。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来自创新系统内外。

2.3 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杨发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样的,产学研合作、职能合作、政府主导和二次创新是我国较多采用的模式[6]。张长元指出创新公共平台的搭建和信息过程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吴熊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于官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7]。

3 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综述

3.1 关于评价模型的研究

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评价模型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操作工具,也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研究较为成熟,是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有益参考,典型性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外。罗伯特(Robert)的评价模型侧重对技术创新过程阶段性事件和关键节点的解读。从新创意、新知识、新工艺与设备到创新绩效,创新过程的连贯性和平稳性成为保障创新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奇萨(Chiesa)将创意萌生、产品与工艺创新和技术吸收作为模型的主要支点,指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辅助因素的不可或缺[8],如下图1所示。

图1 奇萨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

3.2 关于创新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创新能力的解构息息相关。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在结构与联结方式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成果颇丰。拉里认为组织、适应、技术与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的能力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魏江等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决策、研发、制造、营销、组织管理等维度上的体现。我国在指标体系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9]:许庆瑞等在充分阐释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差别的基础上建构指标体系;高健的评价体系力图反映创新过程。综合来看,投入、产出与环境层面的指标在现有成果获得广泛认同。

3.3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积极成果为后续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Setel的核对表是评估研发方面的定量工具;唐炎钊等的多层灰色评价的方法在评价与比较研究得到较好的应用。史晓燕用AHP法来评价创新能力,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10]。曲国禹等利用“线性加权和法”评估多指标绩效。卢怀宝等融合AHP和DAE方法评价创新能力。上述方法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具有一系列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创新评价研究的完善和提高。

3.4 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专门的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代表性的成果不多。Madu的高标定位法(Benchmarking)开启了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进程,创造性地将环境纳入到技术创新评估之中[11]。陈劲等基于创新过程,借鉴Madu开发的审计方法的积极成果,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前期创新投入力度、创新具体的实施、创新的直接成果和环境改善效度等维度的评价内容[12]。王志平围绕绿色经济效益、创新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益,应用效率参数模型,评价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效率[13]。朱永跃等关注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基于对创新环境的全面分析,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构建了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4]。

4 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绿色技术创新本身的发展,研究成果越发体现出时效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开拓了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诸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主题的完善度仍需提升,多以传统的技术范式来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化特征体现不足,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研究较多,地区和国家层面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成熟且单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少,侧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欠缺,且定量研究对隐性层面或不易量化的内容关注太少;现有的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水平,亟待向纵深推进,特别是有关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国内研究多聚焦于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倾向于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对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研究需加强。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未来研究大有可为,当然也需要准确把握研究方向与重点。一是与中国实际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应主动与现实需求衔接,以帮助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对重点产业和重要区域的研究,提升示范带动效能。二是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绿色创新是系统性创新,涉及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尤为必要。三是强化评价研究。评价指标选择既要关注显性层面的评价内容,也要进一步挖掘隐性层面的评价因子,努力做到显隐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外综合的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Steele.L.W.Needed:New Paradigm for R&D[J].Rese 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1(34).

[2] Paul Shrivastava.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 petitive Advantage[J].St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190-198.

[3] Rushton,Brian M.How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mp acts R &D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Technology Man agement .1993:15 - 17.

[4]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探析: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7(17):2-3.

[5] 雷善玉,王焕冉,张淑慧.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4):283-287.

[6] 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8-49.

[7] 吴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 Chiesa,V.,Coughlan,P and Voss,C.(1996),Develop ment of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udit,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3(2):110-118.

[9] 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4(2):37-39.

[10] 史晓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置及综合评价[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2):39-40.

[11] Mad.C.N.Benchmarking on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 nology Innovation[J].J.Envirimental Management & Strategy,1997(4):38-41.

[12]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65-68.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煤炭 技术创新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028-01

1 研究背景及内容

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完成约为37亿t,煤炭消费量约为36.1 t,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主力能源产业。煤炭行业在降能耗强度角度来看首当其冲。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其开采以及利用必须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能源问题突出,因此,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进行转变,开创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煤炭”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出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体制滞后、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研人员和设施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技术创新状况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从企业层面上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虽然比较多,但是针对绿色煤炭企业的却很少。煤炭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对完善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一定的意义。

2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2.1 相关概念

绿色煤炭,即用“绿色理念”开采“黑色煤炭”。煤炭产业的科技创新,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煤炭”。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少开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核心内容是精采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是煤炭行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作为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路径,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既具有一般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也具有外部动力主导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特有特性。

3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3.1 社会环境的需求

(1)呼吁节能环保。

绿色煤炭矿山本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提出的。目前我国必须在无法轻易改变基本能源结构的情况下,更加高效、环保地使用煤炭资源,因此必须通过煤炭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创新,使现有的煤炭企业更加“绿色”,使煤炭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程序更加环保,更有效益。

(2)安全作业的要求。

在我国这个产煤大国,存在大量井下工人和井上工作者,就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高效安全的开采,避免安全事故,不仅是员工、员工家属的期盼,也是政府和社会的期盼。

(3)绿色消费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消费观念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社会环境的需求就是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3.2 政府政策的推动

(1)财政政策。

以直接投资与资助、税收优惠、信用担保与贷款支持等形式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煤炭企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技术创新对于政府来讲更为重要。

(2)人才政策。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创造财富。国家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有关专业的人才,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高人才待遇,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去; 对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行动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如,批准企业的提案,对人才培养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实施专利政策,主要目标是通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来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以保证发明者为其发明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来刺激研发行为,增加科学技术成果的供应量。

(3)各种法律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出台是为了扶持技术创新,证明政府为企业营造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各企业会竞相制定计划,以此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增加利益。所以,相应的法律政策应该配套实施,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只有竞争公平化,政府能够维护创新者的切实利益,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3.3 市场需求的拉动

(1)市场竞争激烈。

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使煤炭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使新进入的企业逐步减少;国家考虑能源安全,关闭了很多小型煤炭企业;多数煤炭企业因资源枯竭或经营负担过重将逐步退出煤炭行业等原因,使煤炭行业走向寡头垄断竞争。但是我国国内煤炭行业近些年来市场不够景气,很多大型企业想在现今的萧条环境下突出重围,就要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就需要使企业更关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就能在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技术推动。

技术创新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新知识与新应用的突破研究为前提。我国许多大型绿色煤炭矿山企业与各高校研究所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经济成就,这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

(3)国际间的合作竞争。

高新科技的创新必然引发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目前,由于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各煤炭企业都在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引进,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大项目合作,派遣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来推进技术创新步伐。

3.4 企业自身动力

绿色煤炭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多,企业的文化要求他们必须利用技术创新达到绿色的目标。技术创新也能为企业实际地创造经济效益,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包含社会、市场、政府、企业四个方面的内外多种因素,而且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协调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第3篇

一、辽宁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产业类型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和沈阳经济区十个重点产业群中,有许多属于传统的“三高一低”类型的产业,如传统的能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等,承载着辽宁“支柱产业、纳税大户”的职能, 是辽宁“十二五”期间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和希望所在。按照省政府的规划,这些地区和产业集群内, 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低碳产业布局, 将传统产业向新型低碳产业转型, 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结构,最终目标是将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先进的低碳发展示范区。

(二)生产方式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第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辽宁是一个农业大省。城乡能源发展是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城镇发展低碳经济、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要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城乡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上。一是研究开发农村废物处理的新技术,通过开发利用新技术将城乡的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转化为“沼气”等新能源或加工成各种肥料。二是研究开发节能节水技术,包括节能节水式灌溉、生活取暖、做饭等新技术。三是研究开发“节能减排”的养殖和饲养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

2.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改善工业电机体系的能源效率, 是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低碳技术取向。一是材料生产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制定绿色材料标准,对材料生产企业提出严格的要求,引导其采用先进技术工艺。二是工业品生产的绿色技术创新,包括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使用的“节能”要求。三是绿色的建筑技术的开发,为使新建、在建的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法》,建筑业急需一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

3.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三产业是辽宁发展最快的行业,开发绿色技术的前景广阔。一是进行绿色设计,节约能源,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民用汽车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0%, 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沈阳、大连等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所以政府势必会加大这方面的整治力度,行政手段效率有限,主要应采取市场化的利益导向,进行绿色设计使城市交通更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二是开发绿色服务技术。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销售、绿色物流、绿色邮政等技术。

(三)能源消耗上的绿色技术创新

1.能源结构。辽宁省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大省,能源消耗摆脱不了对煤炭的依赖,而使用煤炭资源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产生污染。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省内沿海六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丰富区。根据初步测算,辽宁省陆地风能资源约为5 400万千瓦,其中可利用资源约1 100万千瓦,近海风能资源尤为丰富。在辽宁沿海地区和康平、彰武等西北部地区风能都属丰富地区,可大力发展风能,实现低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2.节能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能源的主体,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将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1978—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70.7%下降到68.7%,石油消费由22.7%下降到18.7%,天然气消费由3.2%提高到3.8%,水电、核电和风电的比重则由3.4%提高到8.9%。虽然能源结构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任重而道远,应加大对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

(四)公共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

公共部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辽宁省绿色经济水平。第一, 辽宁城市道路照明灯的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0.86%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441.82%。而针对这种高水平的路灯照明状况,城市急需用太阳能LED 路灯照明逐渐取代传统路灯照明。第二,辽宁还需集约利用土地,以再城市化为手段, 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城市绿化面积, 增加碳汇,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辽宁煤炭城市多的优势, 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在减少煤层气排空对气候变暖造成影响的同时, 冲抵天然气的使用量。第三, 在现有条件下, 利用电厂余热实现集中供热, 是提高能效的手段。从长远看, 当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升到一定比例后, 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光热技术取代传统供热和空调技术, 是辽宁绿色城市建设的方向。

二、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支持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高校主要从事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基础研究,同时为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系统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而政府研究机构则以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创新过程“中游”阶段的科学研究。而辽宁的绿色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的研究资金也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开发对政府负责,绿色技术创新不是按市场需要进行细分,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动力。粗放经营、各自为战、重复研究的现象大量存在。

(二)现行的财政政策未体现需求导向

在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减免、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三种手段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而辽宁省的绿色技术创新工作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将项目发包给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然后由承包人按规定拿出成果,再由政府组织推广应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并产生了时滞效应,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推广应用。

(三)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利于需求导向

从现行辽宁省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来看,存在着政策层次低、政策单一的情况。一是层次相对较低。促进技术创新方面的相关政策多是通过办法或是意见的方式下发,没有形成专门的地方法规或者专门的类别。二是税收及其他政策工具运用有限。财政方面的政策较多,税收及其他方面相对较少,没能将财政、税收、信用以及行政和法律手段很好地统一起来,且政策口径不统一、规定不透明、内容不够集中。

三、完善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的思路

(一)“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有待政策的支持

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下称“科研主体”)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他们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全适应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要想与国际上的知名企业开展竞争,实现市场价值,必须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科研主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创新理念,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不断化解企业技术上的矛盾,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使企业在国际创新竞争中成为赢家。由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委托科研究主体承担研发任务,是绿色技术供需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成长的双边创新活动。

(二)良好“利益机制”的运行需要政策的支持

市场经济下,利益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领域“融合”、“配置”,需求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在创新过程中,要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有效整合到一起,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运作等方面,因此,利益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制定各种“规制”规范运作,并对于实践中运行良好的创新模式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三)创新“质量工程”的建设亟待政策的支持

财政支持绿色技术创新重数量更应重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财政支持的作用。一是各类专项资金要更多地转向商业性资本不敢或不愿意投入的方面,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二是把目前奖励性资助为主的方式转向风险补偿为主的方式,将政府资助作为导向和补偿金,通过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资本投入。三是要有效利用国际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和调控下的市场化投资体系,力求做到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法规约束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四)完善支持体系,发挥政策的合力

制定政策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一是不断调整有关企业竞争和投资方面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刺激投资,保护消费者。二是降低绿色技术创新公司的实际负担,实行轻税费。三是实施科学研究与实验设备的税收鼓励计划,使企业易于获得政府在研发方面的财政支持。四是让新建技术型企业获得投资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兴中小公司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延庆.加拿大的科技创新对辽宁经济发展的启示[J].国土资源,2011,(12):46-48.

[2] 廉佳.辽宁省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事,2010,(24):347.

[3] 李忠华,程海涛.辽宁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7).

[4] 王志,武献华.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中的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5).

[5] 2011年辽宁风电网风电装机容量情况调查分析[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1-12-05.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管理;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管理方法

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产业,现代社会中,农业对人类生活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农业发展也在日益深化。进入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时代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效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日益冲突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为了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和呵护地球永续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农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生态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提出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纲领,近年来,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农业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的绿色管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环境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热点,围绕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应用,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绿色管理的内涵

中国的生态农业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来的。尽管不同阶段人们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农业中引入生态效益目标和在农业实践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方面却是一致的。综合国内学者阐述,我国的生态农业可定义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全面综合在一起,实现自然资源的能量多级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同时能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形成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发展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绿色”一词,是指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所具有的“绿色”的抽象规定性,即节约、再利用、再循环。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特点来看,尤其是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由一种有机物排泄出来的废物都会被另一种有机物当作食物而吸收,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经济性”再利用。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开放的闭路循环系统,其中的自养者、草食者、肉食者、腐生者正好构成了一个“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着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有关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的研究表明,通过实施环境管理的“最佳实践”活动,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绿色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视角赋予绿色管理丰富的内涵。今天的绿色管理已经从环境管理扩展到了绿色技术、生态环境响应、绿色公司治理、企业的环境责任、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方面。研究视角也从演化适应延伸到资源基础观、生态响应、制度以及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目前,人们对绿色管理普遍定义为以追求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全过程控制为特征,多种多样的绿色技术为手段,逐步降低人类给予大自然的环境承载负荷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绿色管理可以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外部经济,通过对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销售、消费及至消费后产生与排放的废弃物、毒物的数量及质量的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等全部活动。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

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界定是正确规划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前提,农业中的绿色管理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农业的绿色管理就是将“绿色”要求纳入农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害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用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长远目标。从社会化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绿色管理应涉及到产前研究、产中研究和产后研究范畴,以及这些研究范畴中的管理与服务等内容。

绿色管理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绿色技术管理创新。从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选择和管理,研究最能体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生产经济协调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是绿色管理的重点。绿色技术创新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技术创新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要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低成本化和公益化。除此之外,如何适度开发与节约农业生态资源、治理土壤退化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产业集也是农业绿色管理研究范畴的重点。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绿色管理的方法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的必然途径,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科学的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是实现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

(1)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生态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应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分析,能更好地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找出各种可行的管理方案。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方法立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分析技术,将大量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生态农业进行系统设计、运行管理、故障诊断等日常管理。生态农业系统分析方法研究重点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管理系统工程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系统特征分析方法(如系统模拟技术,系统可靠技术,系统评价技术)、生态农业系统逻辑分析方法(如确定性分析技术,随机分析技术,结果预测技术)和生态农业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如工程管理技术,系统优化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

(2)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生态农业生产规划管理应从规划区基本情况、所规划产业的发展情况、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与布局)、单项内容规划、投资估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运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来研究。在进行生态农业规划时,首先要以新观念定位生态农业,不断挖掘传统农业资源(产品)的新功效、新用途,加强对农业资源(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去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设计。其次,以新机制运营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具有明晰产权以法人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运营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决策机制。再次,以新设施装备绿色农业,除了包括常规的保护性设施(钢架大棚、温室、太阳能温室)和节水设施(喷灌、滴灌及供排水管道、水处理设备)外,还应包括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监控设施(温度、湿度、养分、光照、病虫害控制系统)、优良品种培育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设施、生态环境监控设施和园艺游乐设施等。最后,以新技术升华生态农业,引进与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运的相关技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技术和新品种研发技术等。

(3)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实质和核心,研究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就是要探讨如何应时、应地来进行科学决策,选择特定时空条件下最优的发展模式。在对生态农业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确保、一个提高”(即确保农产品质量、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设计程序进行可行模式方案选定、评价、实施和反馈管理,并为保证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率,还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模式设计技术,例如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评估技术,博弈决策技术等。

(4)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多个指标信息,应用定量定性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以求得其优劣等级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排出优劣次序、设立标杆。在收集一个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信息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结合实践需要,确定各单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及其界限,再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确定性指标和非确定性指标,根据指标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对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生态农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

(5)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定量包装、计量、包装标识、商品条码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确保上市绿色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农产品的末端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结合起来,还包括探索建立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体系、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绿色管理研究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和危机有着重要意义。而未来在农业发展中对绿色管理的研究,可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制度环境深入研究绿色管理与绿色效益、经济效益的共生关系;绿色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市场机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产业,也创造了创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绿色管理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把绿色管理研究拓展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每个生产阶段,为引导生态农业建设和绿色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致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讨[J].学术纵横.2010(6)

[2]李新字,唐海萍,赵云龙.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动态与展望[J].生态环境.2004(4)

[3]李维安.“绿色管理”:后金融危机时代管理新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9(6)

[4]吴树波,严立冬.绿色技术创新的特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文第5篇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Products innovation Serve innovation The craft innov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

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

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

公开原则

u

分类指导的原则

u

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

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

法律规范

u

组织管理

u

政策指导

u

财税经融支持

u

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

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

刘东 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