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患者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
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9年06月~2010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70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 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本组有一男病例25岁,无高血压家族史,个人既往史无特殊,烦躁焦虑时血压可高200/120MMHG,用硝苯地平可缓解,平时血压正常,后来经过医学心理科会诊,确诊为焦虑证,经过一个月的心理治疗和抗焦虑药物治疗,病人的血压保持平稳。
2.2 诊疗护理
2.2.1 急症高血压的护理 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转贴于
2.2.2 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 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2.3 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 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此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嘱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间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于二、三级心脑血管病的预防[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应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 [J]. 现代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9): 1178—1179.
关键词:门诊;高血压;抑郁;影响因素
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是人重要的心理过程并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抑郁与吸烟、饮酒一样,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几年来关于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健康教育较多,而在危险因素中针对心理因素的危害性,及如何干预其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2]。分析门诊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的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现实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40例我院门诊患者,患者的年龄40~84岁,于2012年5月~9月用现场调查法进行调查。纳入标准:高血压诊断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即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接受治疗者,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配合调查的人群。
1.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由专家鉴定合格的一般情况资料问卷及调查量表组成。采取现场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使用统一的调查工具进行现场调查。
1.3统计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2结果
2.1问卷完成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 240例高血压患者,剔除问卷漏填项目,及问卷内容存在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最终有230份问卷有效,有效率为95.8%。
2.2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年龄者抑郁的患病率高于低年龄者。自费、农村合作医疗者的抑郁患病率高于城镇职工医保者及公费医疗者(P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高血压病程长,收入低,抑郁的患病率高。与配偶同住者的抑郁患病率低于独居者或子孙同住者(P0.1)女性。
2.3高血压患者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对抑郁有影响且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1)的项目(家庭月收入、年龄分组、舒张压、医保类型、共同居住者、性别、职业)为自变量,以抑郁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为家庭月收入、年龄分组、舒张压、医保类型、独居者。
3讨论
3.1影响因素分析 对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医保类型、高血压病程分组、职业、家庭月收入、同住亲友对抑郁得分有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对单因素分析中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年龄分组、舒张压、医保类型、独居者、五个变量进入方程对抑郁患病率有影响。有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抑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4]。本研究共调查146例女性高血压患者,有44例(占女性患者的3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而84例男性患者中仅16例(占男性患者的19%)患者存在抑郁,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差异不显著。
高血压是终身疾病,家庭经济收入低、自费、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经济负担较重,更容易产生心理负担,无业者、工人的抑郁患病率高于其它职业。因此在高血压人群中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医疗保障较差、工人、女性及无业者的心理状况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3.2伴发抑郁的影响因素的干预
3.2.1本次调查中发现患者对抑郁等相关知识关注和了解较少,甚至有些既往有过心理障碍的患者希望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以便更好的应对疾病。采用宣传、发放小册子,集体小讲课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及抑郁等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出现的心理应对障碍。
3.2.2同住亲友,本次研究发现独居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对于独居的患者应多给以关注。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性,鼓励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多关心和关注患者,并且要鼓励独居的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文化活动,结交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
3.2.3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并且年龄较大的患者,对于此类人群药物的选择上可根据其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多与之沟通,了解身体不适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给予适当干预,缓解其不适症状。
3.2.4对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组织同病种的患者进行集体的讨论课,鼓励既往患病但是状态较好的患者说出自己以往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式,心得体会等。将相关的专业知识穿插其中教会患者正确的应对方式。并鼓励患者之间也应多沟通交流,并且应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3.2.5血压的变化也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使患者明白自我检测血压的重要性,教会其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并告知其坚持服药的重要性,避免由于服药不当而出现血压的骤升骤降,给患者带来不舒适,给其造成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石文富.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J].医学综述,2012(20):2309-2310.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管理 探析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为了引起全社会的认识,将每年11月14日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是糖尿病大国,2000年以后,我国糖尿病发病快速增长,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诊断率只有23.6%,将近90%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为了有效的提高我国糖尿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必须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卫生室及患者共同配合。根据我国糖尿病目前情况,卫生部门制定了整体的治疗模式,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来有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这里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大有作为,全科医师有专科医生不具备的资源,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部门及人员组成的社区行政管理和服务网络,通过现在进行的全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可以全面掌握社区居民的发病情况,配合专科医生以及患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95%。
2010年糖尿病诊断标准:①糖化血红蛋白A1c≥6.5%。②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③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小时血糖≥11.1mmol/L。④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①~③。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①糖尿病健康治疗。②饮食治疗。③体育治疗。④病情监测。⑤药物治疗。
东明路社区有糖尿病患者22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41例,合计586例。血糖有效控制401例,185例血糖控制不佳。国家近年来提供资金,1年1次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测血糖,以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社区服务站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建立的全民健康档案,通知到每1位65岁以上的老人,有秩序的进行免费血糖测定,发现血糖高出正常的人员要求他们到医院做糖耐量试验,包括空腹血糖,口服75g葡萄粮负荷的血糖,以确定糖尿病及发现糖耐量异常人员,将辖区糖尿病人员登记造册,社区各全科医师分片专人管理,根据国家政策,对每1位糖尿病患者每年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在测血糖的同时对病人进行面对面的随防,询问病人对糖尿病的认识,饮食的控制及运动煅炼的是否科学,以及用药情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方面,提高糖尿病的规范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全科医师正确认识糖尿病,通过上级医院讲课,自己学习,经常不定期把糖尿病患者组织到社区请医院专科医生来社区讲糖尿病用药知识,配合治疗,全科医师对社区居民及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宣传糖尿病知识的宣传,还组织糖尿病患者自己座谈,让糖尿病有效控制的患者向病友宣传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
我国制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将2型糖尿病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随访评估,逐步形成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模式,是针对糖尿病实现有效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开展既广泛又有针对性的疾病筛查工作,提高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几率,全科医生能够充分发挥患者家庭在糖尿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实现对高危人群的预防与患者个性化治疗并举。
全科医生有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社区行政管理和服务网络。可以有效地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通过系统开展防治糖尿病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知晓率,使他们掌握预防糖尿病的知识,并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保健活动,从而达到糖尿病预防效果。全科医生可以通过重点人群筛查、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等手段,及时发现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生有遗传因素,还有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饱食、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定期检测血糖,糖有效控制血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糖尿病,常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伤残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玲.糖尿病并发感染疾病相关因素分析.现代临床医学,2007,2:114-116.
2 郑爱英,陈慎仁,纪文英,等.社区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3,3(8):278-282.
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定(试行)》,我院药剂科成立了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门急诊处方、病房用药医嘱实施综合点评,点评结果进行登记,不合理处方和医嘱在医院内网进行公示,采取一定的干预和惩罚措施;并对点评中出现比较多或后果比较严重的不合理医嘱进行专项点评。目前进行的专项点评有高血压患者使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氨磷汀使用不当、非糖尿病患者使用转化糖、顺铂化学治疗的患者用阿拓莫兰超过规定比例,以及一些中药注射剂的超适应证使用。
案例:门急诊处方点评中药师发现,我院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高,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证不符,如诊断为肿瘤或肿瘤待排使用抗生素。针对这一现象,药师联合我院信息科用电脑进行限制,在医师开抗菌药物后自动跳出提示栏询问是预防用药还是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需说明原因,治疗用药应有感染的诊断方能成功开出抗菌药物。药师介入后,抗菌药物处方的不合格率明显下降,从原先的24.0%下降到了6.9%,可见处方点评和药师干预对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氨磷汀使用不当问题。氨磷汀为一种有机硫化磷酸化合物,在组织中被代谢为含巯基的活性产物,从而发挥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故能保护正常细胞,减轻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的毒性。氨磷汀应溶于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在放化疗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15min滴完。药品说明书注意事项下明确指出,本品只有在放化疗前即刻使用才显示出有效的保护作用,而在放化疗前或后数小时应用则无保护作用。但在医嘱点评中,临床药师发现我院氨磷汀使用主要存在2个问题,与放化疗不同步,如化疗1d,氨磷汀连续使用3d;溶剂体积太大,用250mL或5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导致滴注时间过长影响药效。考虑此问题在医嘱点评中多次出现,2010年第4季度进行氨磷汀专项点评,全院氨磷汀使用不当共有254例,通过在医院内网公示,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后,2011年第4季度该项不合理用药下降到20例。可见医嘱点评结合专项点评,对于改善不合理用药很有效果。
2用药咨询
开展药物咨询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药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直接、负责、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有效地开展药物咨询服务,可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经济。开展药学信息咨询和用药知识宣传是临床药师的日常工作之一。我院在门诊专门开设临床用药咨询室,为患者和本院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同时对咨询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整理,制作用药指导供患者阅读,增加大众的用药常识,增强其合理用药意识。对于医护人员提得比较多的问题,如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及皮肤过敏试验方法、中药注射剂的溶剂、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减量、止吐药物的联合方案和剂量等,进行整理,采取院内网公示或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临床,为临床提供所需的药学服务。案例:护士咨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皮肤过敏试验溶液(简称皮试液)如何配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是一种复方制剂,我院现有规格为2.5g和1.25g,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1,以500μg/mL哌拉西林质量浓度为皮试液。具体配置方法(以2.5g为例),以20mL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取0.05mL,再以1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即为皮试液。案例:1例54岁乳腺癌术后接受内分泌治疗患者,口服他莫昔芬后出现眼睛玻璃体混浊,换用枸橼酸托瑞米芬后雌激素水平有上升,该患者既往使用过来曲唑,因雌激素上升迅速而停药。患者咨询有无其他更好的药物可以选择。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来实现,体内雌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内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主要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变而来。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主要包括两类药物,一类是雌激素受体结合药,通过与雌激素竞争肿瘤中的结合位点,阻断雌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绝经前后都可以应用,他莫昔芬和枢瑞都属于此类;另一类是芳香化酶抑制剂,主要阻断绝经后女性由芳香化酶催化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变,来曲唑属于此类。患者为更年期女性,卵巢尚有一定功能,体内雌激素水平不稳定,因药品不良反应不能选用他莫昔芬,用枢瑞后雌激素水平有上升。结合患者情况,药师建议可考虑使用醋酸戈舍瑞林(诺雷德)药物去势,然后再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3书写药历
药历是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客观记录患者用药史,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发现、分析、观察和解决药物相关问题的记录。我院药历参考SOAP模式和PH-MD-ROME模式,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生命体征、不良嗜好、既往病史、既往用药史、家族史、过敏史、药品不良反应史、主诉、现病史、辅助检查、入院诊断,诊断要点、治疗计划及分析、药学监测重点、药物治疗记录和治疗方案分析、药物治疗总结,其中药物治疗记录和治疗方案分析是我院药历的重点内容。药历中应充分体现药师对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细致评价,对患者用药监护点的建立和用药监护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用药方案是否合理,用法用量是否符合患者年龄和肝肾功能状况,考虑患者经济情况和病情特点有无更优的药物和方案可以选择。药历的书写是药师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用药问题的有效途径。我院临床药师每人每月书写2份药历,主要针对疑难或典型病例,分析用药问题,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反馈给临床。
4坚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的不良反应普遍存在,特别是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更加明显和突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是我院临床药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不良反应的上报率很低,2010年全年不良反应报告仅44例。临床药师分析上报率低的原因主要有:药品连续输注导致医护人员难以判断引起不良反应的正确药物;肿瘤患者大多体质较弱,使用药品后出现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漏报增多;医护人员对药品引起的一般不良反应没有足够重视,对于监测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意义认识不够;医护人员对上报不良反应流程不明确;医院对于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执行力不够;患者对不良反应没有明确概念,未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为此,要求护士对药品输注的准确时间及前后顺序进行记录;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提高对不良反应的重视和上报意识,明确不良反应上报流程;医务科督促各科住院总做好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并和其工作考核挂钩;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用药宣传,发放安全用药宣传资料,以各种形式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宣教。经过1年的改进,2011年我院的不良反应上报提高到了61例,2012年第1季度我院已上报27例,伴随改进措施我院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明显减少。此外,临床药师可以把不良反应的信息告知患者,消除患者对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