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措施

0引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农村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改进传统落后的经营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差距

就目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城乡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国家以及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能够迎头赶上,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但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教育水平落后,急缺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劳动人口,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缓慢,整体增长幅度较小。而此时,城市经济正呈递增式增长,农村人口不断的流向城市,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农村经济被远远的抛到后面,使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1.2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制约性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在城市当中,由于城市规划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市区内的租金较为昂贵,使得许多工厂开始改变战略方向,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大量占用农村的耕地以及农业场地,使得农村的农业用地更加的少,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上,仍然采取着分散式的劳作方式,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也无法投入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以及设备使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使得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机械化发展。

1.3农村人口分层结构出现分层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管理与专业型人才,但很多地区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个人利益却得不到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使农村社会出现分层,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随着现代工业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各种变化,使得农民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有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机会。农村居民之间或农村区域内农民与各别群体之间出现了经济阶层的分化,农村人口结构分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分层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而言,应当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逐渐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针对出现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形成一套适应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提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效率,帮助农业生产更加的规范化。利用制度保障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2.2创造经济发展条件

新模式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思想上逐渐改变农户的发展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对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的规划,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不断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以及可能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农村经济发展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踏入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2.3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村地区进行数据调研,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对目前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农村经济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发展现状。此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要考虑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3.1加强管理人才与农民的教育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够将各项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地区,管理人才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想要使得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稳步增长,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招聘的方式获得综合型专业人才,并对现有的管理人才,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逐渐提升其综合素养。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培训。通过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技术,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及机械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逐渐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3.2加强环境保护

就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现状而言,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且环境保护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化学药物的使用较为频繁,严重损害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质量被严重污染。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来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平衡,应当根据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

3.3完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根据农村经济管理与农村经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是存在许多联系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只有真正做到改进传统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够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相关部门应当逐渐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数据调研。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对相关农产品要进一步加工甚至是扩大品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保障食品的安全,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农民的收入翻倍提供基础保障。

3.4拓展融资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资源缺乏,且受地形气候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较为艰难。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我国相关部门也极为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资金的投入不断的扩大,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税也被逐渐剔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了物质基础的保障,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的广阔,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显然只靠政府的单方面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农村地区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人口仍然处于农村。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不断地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拨款之外,还应当积极发挥社会各界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资本。政府部门应当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地鼓励企业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投资,加强农业企业的开办建设,如食品加工厂,养殖场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当中的资金问题,还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也应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新时期下的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必须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不断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民的专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措施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土地制度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缺乏完善的土地制度,缺少有效的约束和调整措施,因此,土地产权不够明确。除此之外,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务农人员减少,导致农村很多土地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的缺失也影响了政府一些政策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都造成了影响。

1.2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

三农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管理的职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也在日趋丰富,这就给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新形势下,缺乏有效的经济管理机制是影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关键。

1.3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被逐渐忽视。在很多农村地区,基层领导干部不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管理队伍建设水平较低,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加之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难以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

1.4资金使用效率低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居民分布较为散乱,因此,国家在对农村资金投入上不够集中,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浪费,资金的实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虽然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但是对农业种植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实际种植的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使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

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政府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整合城乡资源,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一是要开展惠农政策,为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以及子女入学提供优惠条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和一系列保障体系。要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主要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要对目前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加速土地的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集中土地使用权,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由此可见,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还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第一,政府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农村的经济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确保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管理制度的建设,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推动农村乡镇机构的改革。第二,要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提高农民的管理意识,使农民认识到自身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鼓励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提出合理建议,对于能够积极贯彻和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所以,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选拔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不断夯实其理论知识,更新其业务能力,改进其工作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

2.4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的力度,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结构,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农村地区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资金投入的集中化和农民的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5完善农村市场的组织化规模由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产品正迈向市场商品化,使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加大农业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并组织各类供销活动,发挥出市场的组织调节作用,使农村能够形成一个专业的中心市场,并与相邻的集市进行链接,不断拓宽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另外,完善农村市场的组织化规模,调节农业产品的营销市场规模,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使农业生产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

2.6做好农村经济管理的咨询工作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第一,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咨询答疑,帮助农业经营者们更好的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方案和决策,并做好相关的合同管理工作,这是在变化无常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保证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第二,咨询人员也要将实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和要求及时的传递给农业经营者们,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要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将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农业产品的自身价值。

2.7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是可以依靠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改进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二是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推行层层承包制和岗位经济责任制,要加强合理选材用人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要根据员工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能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提高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效率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的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2.8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1.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短期危机 

(1)政策研究影响力的下降。在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我国这样的农業大国来说,农业政策的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农业经济学者的影响力较低,其往往只是对政策的解读,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竞争生源或资源时,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学科的挤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在经济学、管理学及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近几年,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拓展到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使农业经济学科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此类基础学科的发展。 

(3)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影响力的下降,许多优秀学生很少将农业经济学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长期下去,农业经济学势必会面临严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2.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长期危机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萎缩。现阶段,由于农业增长值较为可观,加上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口较多,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我国对农业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较重视。“三农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相关部门涉及范围逐渐缩小,当城市人口树立超过农村人口树立时,政府工作中心就会发生改变,其就会削弱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经费比较富足,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则日益变得比较紧张,用于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费用逐渐减少,经费的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断下降,对于农业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自然减弱。 

(3)优秀研究生的持续流失。当前,农业经济学的整体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就业市场中,对农业经济学科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人才断层情况一旦出现,一定会造成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萎缩,优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呈现缺乏之势,难以促使农业经济学科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1.欧美经验。根据美国主要年度授予的学位及农业经济管理及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的统计情况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增幅大约在60%左右,硕士毕业生增长了近一倍,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则超过了三倍。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业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了37%,较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增长率而言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经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及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却增长了87.5%,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数量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7.8%,这表明,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农企业管理正在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中,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左右,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占据总人数比为7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要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不断借鉴,将“政策分析”这一研究和教学的中心,逐步向“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转移。 

2.研究重心转移 

(1)食物经济与管理。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中,较多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应当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外饮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推动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食品经济与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直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对经济与商业行为进行研究。农业经济学科同样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倾斜。 

(2)生物经济管理。农业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分析,对农业经济学科的侠义理解,会不断缩小其研究范畴。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而言,应当立足于食物经济与管理,将其研究范畴不断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发展,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内容与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相结合。 

(3)三个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势必会发生转移,将市场研究作为重心,在保证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时,能够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将行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向农业经济学科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企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实现企业和农业经济研究者的双赢,使企业的市场风险得以减少。 

3.教学重心调整 

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为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作为农业经济学科,应当专注于以学生为培养重心,改变传统的与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学生了解市场以及涉农企业服务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在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也可以选择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使学生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就业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去向,这就要求,现在农业经济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培养。为了保证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要注重促进企业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工作的经常性开展。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极大压力下探索更好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学科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科也要积极探索更好的转型方式,培养学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虎林,刘双.论山西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7,(01):4-6.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89-96.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 农村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服务农村经济的职业教育研究 谈谈如何将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如何将电视媒体与微博有效的结合 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 办好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 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探讨 如何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浅析如何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有效的融合 浅谈如何将化学教学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有效结合 浅谈如何将小数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如何将语文实践能力与服装专业技能有效结合 浅谈如何将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基础英语与药学专业有效结合 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结合 如何将初中体育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探讨如何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的结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也是当前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机制仍然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几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一方面是农村职业教育生源短缺,学校资源浪费,农业管理部门无所事事。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结合迫在眉睫。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

(1)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农村特色,与劳动力实际要求相脱节。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不适应农民的需求。一方面是农民迫切需要提高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而另一方面却是农村大多农民等米下锅。出现这种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单一,教育内容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要求,调整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致使许多农家子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2)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推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出真正热心农业、具有专业技术、能够开发致富、为农业经济做贡献的新型农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管理者。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农村现实存在较大距离。由于许多农村职业学校都是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基本上来自普通中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一贯制。这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有效结合的建议

1.实现农科教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同时要重视培育市场调节机制。农、科、教是个平行的系统,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筹措资金、组织技术力量、安排设备和场地时,必须加强政府的协调和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如果离开政府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农、科、教结合是难以起步和长久的。

第二,项目教育是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开发结合的一个有效结合点。切实可行的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联系纽带,只有围绕具体项目的实施,农科教结合才不致被架空。

2.农村职业教育要主动结合农村经济开发,深化教学改革。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要想取得当地的认同,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在争取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内部改革和建设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一,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对职业教育来说,原来意义上的专业必须淡化,即淡化专业计划的界限,淡化专业计划的约束性。专业淡化之后,强化课程则是必然选择。强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和课程的目标管理,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校设课和学生选课的自。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之后,会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先有课程后有专业,可以实行学分制,学制和学籍有一定的灵活性。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分开,毕业生可以拥有一个学历加若干个资格证书。

第二,人才规格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让消费者参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现代市场经济要讲产销对路,有一个普遍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让消费者参与设计”。像北美的DA CUM 课程开发那样,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让当地企业界人士,农场主、行业中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农职学校应设计出适合农户小规模经营的专业课程,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摆脱学科知识中心的束缚,才能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处于功利取向弱端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行扶持和保护在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还应看到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对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许多国家那样受到必要的保护。

第一,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学校。由国家提供或通过引进外援,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基地,通过银行的低息贷款发展校办产业。

第二、建设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服务体系。新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立足点,把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开发和教育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职业教育为结合点,做好普、职、成三教同筹工作,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三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在省市一级,建立农学院或农业专科学校,开展较高层次的农村技术教育,主要为农村培养专业课教师和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尖子人才,打通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之路。在县一级建立农业职业高中、农民职专或综合性的职教中心,主要进行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县一级农职院校要作好“上连下带”,一方面为省市一级农业院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根据本地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建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乡村一级作为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终端,主要进行初级技术教育,可在原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同农业技术推广相衔接,注重对农户的现场、实地指导,并通过导向、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先进技术在农户间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徐丽杰.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甘肃农业,2006,11:314

[2]白文周,田桂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