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级 人事管理 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要想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好的成效,就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这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级事业单位同样适用,需要制定出独立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完善其运行机制。
根据单位人事部门下发的岗位管理制度的一些实施意见,单位应当建立起跟科级单位性质及工作特点相符的岗位管理制度,真正落实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规范设置单位的工作岗位及管理办法,以单位本身的职能和编制要求为依据制定出精简的、效能高的岗位管理原则,实施岗位的设置工作。针对不同等级的专业的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以及工勤岗位等,单位人事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将各个岗位不同的职责、权利等做出明文规定,进一步明晰岗位的任职条件。
与此同时,科级事业单位在设置并管理岗位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专业技术人员跟行政人员之间的区别。当前,小型的事业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行政化、行政人员技术化的现象较普遍,这样不仅仅会阻碍职工发展,也不利于单位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因此,科级单位应当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遵循职业划分细化的原则,让行政人才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特长,在岗位工资的基础上设定绩效工资,提升福利待遇;让专业的技术人才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在增加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提升岗位待遇,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岗位晋升平台,实事求是地为职工的发展考虑,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充分发挥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势。
另外,当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事业单位奖惩条例之前,小型的科级单位可以依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地方性的事业单位奖惩条例,完善单位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单位以及各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
二、畅通人员进口,完善考核制度
如果科级事业单位缺编,那么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出进人的详细计划及标准,并由同级人事部门向社会开展公开招考活动,针对人才实施择优聘用制度,从而确保人员的进口保持畅通。同时,科级事业单位也需要加强研究工作绩效的评估,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估工作绩效的具体标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单位实施培训、薪酬、奖惩、续聘及解聘等方案的依据。
三、积极提高人员的自律意识
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人员通过提升自律能力,自觉规范自己执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具体行为,就能够促使其运行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提高人事管理制度的运行效率。媒体以及公众也可以采取利用社会舆论的途径激发人们的信誉和羞耻心欲望,从而积极有效地监督并约束他们严格运行人事管理制度,拒绝私利行为,严禁发生用人唯亲的现象。这样的双管齐下方式能够促使单位在运行人事管理制度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科级单位人事监督制度
由于该科级单位是自收自支的经营模式,造成上级单位对其用人机制的监管力度不足,应当严格监管的地方并没有被充分监管、约束。单位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公示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召开职工会议,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完善人事监督制度。其一,单位的人事管理人员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其二,单位上级领导在人事监管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监督;其三,相关联业务单位及公众舆论也可以监督单位的人事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等。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人事管理经验,完善针对自负盈亏型企业的人事监督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公平公正地处理好科级单位的各种人事争议,维护好单位及职工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事管理是加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保证。因此,搞好科级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能够帮助单位建设出社会化的高素质的人员队伍,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费用支出日渐增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事业单位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对传统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强调精、细、准、严的管理原则,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资金消耗,规范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特点分析
精细化财务管理,强调财务管理过程的系统化、精确化以及合理化,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合理性,规范各类经费的支出,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目前,精细化财务管理已经在许多国家进行广泛普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1.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将传统的财务审核和财务统计工作转化为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评价为一体的全面型管理工作,细化财务管理内容,对财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支出项目进行系统性的划分及整合,确保所有财务活动都能够有迹可循,且分类明确,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支持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状态,充分融合与单位管理工作当中,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
2.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是以实现减少资金消耗、优化财务支出为目的的新型财务管理制度,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财务项目统计技术,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达到整体协调,系统统筹的效果,不断细化岗位相关职责,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
3.转变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实质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大胆的转化,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作风方面,将管理工作作风由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重视经济效益的管理,优化经济成效;在认识方面,由记账核算转向经营管理,重新定位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工作方向上,由静态核算转向动态控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就是通过加深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性增长,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实行措施
1.树立正确财务管理意识,转变管理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现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定位,改变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细化和完善财务管理内容,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事业单位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财务管理工作观念,提高对新型财务管理的重视,以精细化角度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转变。
2.财务管理岗位精细化
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进行细致的划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财务稽核、银行(现金)出纳、资产核算清理、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以及会计电算化等财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量化工作考核目标,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正常财务管理秩序。
3.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创新与改革。财务精细化管理强调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建立良好的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员参与、共同协商的方式来保证财务预算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具体情况。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务必严格按照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各项经费指标开展工作,针对事业单位各部门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精确性。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因客观环境变化导致的预算调整事项,财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预算调整批复程序做出相应调整,各事业单位也要以上级部门预算调整批复文本作为相关预算调整和执行工作的主要依据。
4.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工作
财务人员作为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相关管理力度,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精细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财务人员一般应由上级部门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且实行轮岗制,以加强内控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减少一系列财务问题的发生。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需要制定良好的财务人员岗位调换及工作交接制度,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做好人员交接工作,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粗放式财务管理风险,增强预算管理可靠性,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确保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包 融: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J].财经界(学术版), 2010(0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48-02
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岗位并进行管理的基本人事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对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第二,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建立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的重要基础。第三,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落实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收入分配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岗位设置管理规定,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面广,专业种类多,人员结构复杂,要做到岗位设置管理科学合理、优质高效,还存在六个方面问题:
1.岗位类别不够清晰。目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难以严格区分。事业单位人员岗位的确定,多数人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但也有部分人员不是按专业技术职称确定的岗位,而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某方面的特长安置岗位。如专业技术人员在工勤岗位工作,工勤人员在技术岗位工作,有的工勤人员甚至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
2.管理岗位设置过滥偏多。突出表现在事业单位领导岗位的设置上。从设置管理岗位的目的来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职责应当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即事业发展或者说专业、技术创新的引导者,单位管理或者说单位行政事务管理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督检查者、服务者和综合协调者。任何一项职能发挥不力,都足以影响甚至阻碍该项社会事业和所在单位繁荣前进的步伐。在事业单位领导职数设置上,没有科学合理的依据。比如一个几十人的小小单位,往往在一个正职领导以外,还安排有至少三至五个副职领导。
3.难以避免“因人设岗”。如何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工作岗位,对设置的岗位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是岗位设置工作中出现的难点之一。缺乏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岗位设置工作必然会流于形式,单位在经过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分析后,在设置过程中首先将“如何安置现有人员”作为前提商定设岗方案,必然会出现为有资历的人设置“照顾岗”,为有关系人设置“人情岗”,为喜闹事、惹不起的人设置“特殊岗”等等因人设岗现象。
4.部分人员“无岗可上”成为必然。由于部分主体岗位为社会事务管理的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大部分为工人身份,若设置单位性质为管理型,那么工人转为管理人员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首次岗位设置中,比如有的基层单位共有工人身份人员30人,而此次设岗仅设工勤岗位3个,要在竞争上岗时不掉岗,剩余27名人员就必须在其他两种岗位上工作,但这部分人符合转岗条件的占少数,如果符合,转岗后本人身份将如何鉴定也是一个问题。
5.岗变薪未变。各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严格按岗位确定工资待遇,存在高薪低效,高职低能的现象。目前,事业单位人员中不少高称职的人员在后勤、工勤岗位工作,工作不多工资多。不少人职称高、工资高而水平不高、工作效益不高,影响了相关类型、相关层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锅饭”现象严重。
6.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的岗位管理仅仅停留在宏观管理上,没有出台符合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一是管理办法陈旧。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参照公务员的一些管理办法,以及沿袭以往事业单位的一些管理办法,缺乏符合新时期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制度。近几年,国家要求实施的事业单位聘任制度,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且落实的阻力相当之大。以全额事业单位为例,可见一斑。因为是财政全额拨款,工作人员不担心工资有没有保障,只担心发多少,什么时间发,另外有多少奖金。在人才流动方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没有形成良性的流动机制,人才流动阻力重重,手续繁杂。经年累月,事业规模与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队伍数量成反比例:事业规模扩大了,人才队伍难以壮大,事业规模减小了,人才又不能作出适时、适宜的调整。有的地方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有的单位要的人进不来,要留的人留不住,不需要的人送不走,“有人无才不能用,有人有才用不成”的尴尬局面难以改善。二是工资政策分配不均。在管理岗位人员按职员确定其待遇,比本单位同工作年限工勤人员少,与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相比差别更大,挫伤了管理岗位人员积极性。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的制约,人才流动和安置分流措施无法真正落实到位,致使人员流动不畅,无法真正做到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此外,在人事监管上,也缺乏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中的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要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须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1.要严格区分三类人员,合理确定结构比例。就目前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状况和工资政策来看,可将事业单位人员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类。在确定三类人员岗位结构比例时,笔者认为应根据行业特点,由省直各行业部门制定标准,由各地行业部门组织实施。其基本原则是: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即管理岗位至少要在50%以上,专技岗位和工勤岗位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尤其是工勤岗位要少之又少,以体现管理职能,管理效率,减少闲杂人员,降低工作成本。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应“弱化两头,强化中间”,即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较少,专技岗位较多,至少要在70%以上,以体现客观性、专业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2.以机构编制为基础,科学设置人员岗位。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是根据其职能,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标准,由地方各级编制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核定的,其本身就体现了职能需求、工作需求、实际需求,兼顾了地方行业特点。因此,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实施,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系。
3.岗位设置要“因事设岗”。事业单位要按照因事设岗、精简效能、结构合理的原则,严格按照地方各级编制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核准的岗位总量、类别、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进行设岗。管理岗位的设置要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要立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专业要求,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立足于提高操作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4.切实定编定岗到人,妥善消化无岗人员。事业单位定编定岗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少数超编人员无岗位可聘,二是不同类别的人员有超有缺,三是单位现有专业职称、技术等级人员数与岗位设置数不一致,少数专技人员需要到工勤岗位工作。对于超编无岗的人员,通过竞争上岗的方法确定后,应作待岗处理。待岗人员可在一些辅助岗位工作,但待遇应有所区别,如有岗位空缺,再竞争上岗。对于不同类别人员的超缺,应在政策范围内调整的,只要当事人愿意,可暂时调整到非本类岗位工作,如本类岗位人员空缺,可以调回原类别。
5.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岗位管理制度。随着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事业单位已具备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客观条件。无论是从单位管理需求上,还是从事业人员的观念上,实施岗位管理已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有些配套政策亟待完善。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编制核定、人员管理、工资福利、人员进出等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使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既有可操作性,也有实效性。一旦相关政策配套,人事部门就能从编制、工资两方面,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就能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体系,促进事业稳步发展。
6.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当前,重点要从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障、工资福利、岗位聘任和激励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一是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完善岗位聘任制度;三是完善激励制度;四是革新社会保障制度。推行遍布城乡、不同行业的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间的基金征缴、转移、结算、支付机制,完善流动人员保险基金管理办法,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事业单位施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关系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全局出发,使大多数人先进入岗位,确保面上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一些情况复杂、需要其他制度改革相配套,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暂时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执行,待今后制度改革统筹解决。
参考文献:
1.罗晓玲.泸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
2.刘芳,汤万英.高职院校教师岗位设置问题探析.200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新疆畜牧科学院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科研事业单位,职工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对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性
1.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现在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培训教育的基础和依据。人员的聘用要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合同管理要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岗位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等级而确定。因此,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迫切需要加快完成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2.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实施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目的是要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我院的基本管理制度,把聘用制度作为基本用人制度,从而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建立一套符合我院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的权责明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3.是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原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按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时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经核准后,再按确定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首次岗位设置完成后,聘用人员岗位等级发生变动,根据聘用人员岗位的调整变化情况来兑现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保证人员岗位、聘用和工资待遇之间的相互衔接,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可见,要尽快地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以确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开展岗位设置工作的做法
1.做好岗位设置方案的制定工作。我院包括院机关共有10个下属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各个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的人员实际,独立制定岗位设置方案。依据相关的政策规定,设定本单位的岗位总量、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以及各岗位内部不同等级的数量及结构比例。各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正式上报政府部门之前,都广泛听取了职工的意见,集体讨论通过,增强了岗位设置实施工作的透明度。
2.做好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我院各单位根据政府人事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进行岗位设置,将岗位类别等级细化到每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制定具体工作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任职条件以及实施岗位聘用的具体程序和办法。我院这次全员岗位设置方案批复后,专业技术岗位为75.8%,高级岗占到了40.4%。
3.做好岗位聘用工作。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时,我院有条件的单位通过竞争上岗或根据业绩打分来聘用人员,明确岗位等级,不具备条件的单位,都以人员平稳过渡为前提,原则上将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按其现任职务、职称级别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及时签订聘用合同,做好认定工作。
三、岗位设置工作的思考
第一,工资制度落后,无法适应岗位设置的需要。岗位设置的目的是做到按需设岗,工资按照岗位不同而不同,而不再是以前的跟人走。聘任到低一级的岗位时,工资也应随之相应改变。但是现今的工资制度只有升上去的制度,并没有相应降下来的制度,对于一些工作表现差、不积极的人员仍然享受原有的级别,并不能做到低聘,这就给岗位设置工作带来了不便。
第二,岗位设置工作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不同特点,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岗位设置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岗位设置工作是一项新型的人事制度改革,我院每个单位的在册人员可以按照现职务、职称聘任到相应的岗位等级,享受相应的岗位工资。但对一些退休的人员尤其是能进入到二级岗位的老专家来说,未赶上岗位设置,甚至有些专家退休时间与距首聘时间就差2个月,这对他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损失。
四、建议
岗位首聘完成后,对岗位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下一步的工作必须要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设置管理工作。因为推行形式上的事业单位改革很容易,要改变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观念、等级意识,真正实现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并不简单,有时候就会走“换汤不换药”路子。因此只有着力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促进改革力度加大,只有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才能照章办事,更好地对岗位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途径;分析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以自身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基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劳动法律法规,优化劳动工资管理。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和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息息相关,必须采取可行的策略,优化劳动工资管理工作,发挥对应的积极效能,优化事业单位薪资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一、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现状
在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中,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一、没有对劳动工资分类进行管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分级制管理非常薄弱。同时,按岗定薪执行存在问题,不具有其规范性,没有体现出重要岗位与一般岗位、领导和职工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异,使劳动工资管理各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第二、没有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结合自身各方面特点,不断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过程僵化,已有的薪资待遇制度不具有其激励性,无法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第三、劳动工资管理没有实行自主分配。在运行过程中,国家统管,地方协管是其主要管理模式,不符合各个地区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工资管理统一化,没有体现出二次分配的特点,工资管理方法单一,不具有其灵活性,这些都不利于事业单位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发挥它自身具有的职能。
二、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优化策略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是其核心组成元素,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事业单位广大编制干部职工是其主要服务对象,薪酬管理是其关键性手段,关乎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的稳定,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过程,是员工获取公平薪资的重要前提。但就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现状而言,急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优化完善,优化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发挥其具有的积极作用。这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大众谈论的焦点,是对时展客观规律的顺应,也是新时期事业单位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实行分类管理
事业单位要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观念,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改革已有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制定工资的过程中,是必须遵循差异化原则,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实现以级别、岗位、贡献为基点的综合型工资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完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展现自身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健全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是事业单位走上长远发展道路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要充分发挥国家医改政策作用,实行财政差额补贴,真正落实到实际岗位中,做到真正关心员工,增强凝聚力,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还能防止内部优秀人才流失,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要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活动,在提高员工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认真工作,规范操作。还要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员工进行管理、技能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化培训,对他们进行再教育学习,不断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要不断优化员工的业务技能,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要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全方位考核员工,督促员工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此外,在遵循差异化原则的基础上,对特殊岗位、特殊贡献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并和培训等多样化途径相结合,激励员工不断优化自身,注重自身的深造学习。
(三)赋予自主分配权力
在完善已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以决策层面为基点,以不同行业、区域等为媒介。以此,使对应的管理制度具有其多元性、灵活性特点,具有自主分配的权力,发挥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具有的积极作用。
(四)引入市场运行机制
在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已有的分配机制,要充分体现出公平竞争的理念,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原则。为此,需要合理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能够在无形中逐渐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减轻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负担,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劳动工资管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从政策层面、执行层面入手,不断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使其具有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日常运行效率与质量。同时,事业单位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客观、合理地认识劳动工资管理,充分体现其具有的差异性、多元性特点。以此,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结构,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走上健康、持续发展道路,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菲.分析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
[2]李冬梅.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