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技术创新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工程技术管理思路
重视国际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国际工程的一个十分显着的特点就是工程施工的员工分别来自多个国家,因彼此之间风俗习惯、教育方式、施工经验的不同,难免会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差异。因此,单靠图纸设计方案和规范传递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就必须强化监理的监督指导作用。运用现场技术管理指导来确保施工人员施工操作的正确性。增强国际工程施工工作的预见性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的工程施工不同于国内,在这些地区的国家,业主和监理拥有很大的权力,一些施工工序和程序往往不得到他们的审批是不能够开工建设的。而这个审批的过程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国际施工企业要增强国际工程施工的预见性,制定灵活应变的施工进度计划。强化方案设计的落实力度施工人员的多元化带给施工方案和工程设计方案落实工作很多困难,因为不同国籍的施工人员对施工方案和图纸设计的不同理解,使得国际施工企业不得不采用现场监督指导的方式进行方案落实。但这又是保障工程质量所必须的程序,因此,只有通过现场督导,强化方案设计的落实力度,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加强与监理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国际工程施工中的监理工程师需要对工程进行设计、投资、选材、监督等全过程跟踪管理的。所以他们对工程施工的管理权限和了解是十分深切的。加强与监理工程师的互动和沟通能够及时的协调国际工程施工活动,了解工程动态和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的纠正。
国际工程技术管理创新管理
转变工程技术创新思路土建工程是一个集多学科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项目,近年来,随着理论科学的不断创新发展,许多原本正确的规范和标准被证实是不合理的。在土建工程中,力学是一个十分核心的学科体系,近年来,力学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新力学理论。运用新的力学理论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测算,往往会得到与现行技术规范和标准所不同的结果,但实践证明,在新力学指导下的工程建设更具成效这就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应固守成规,应积极的转变工程技术创新的思路。加强工程技术创新体制的转化在我国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是相互分离的,技术理论部分往往由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所或者高校所承担,技术的实施也往往由工程施工企业进行实践。但是工程技术的创新是以市场的强烈需求为导向的,这种导向对企业来说是十分敏感的,而科研机构和高校则对这种需求反应很迟钝。这就造成能够创新的没动力创新,有动力的却没实力创新,从而导致我国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缓慢。转变创新体制就应当积极的需求创新与实践的结合,加大高校、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把需求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程新技术。摆脱规则和标准的约束,助推技术创新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是对工程建设实践的总结,这种标准和规范是特定时期特定技术水平下工程建设实践的产物。但随着新的工程施工技术的出现,以前认为不可能的技术标准,由于新的技术的应用,而渐渐的变成了现实。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不应当时刻考虑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是怎样规定的,这样做是否会不符合规范和标准之类的问题。创新需要有勇气去打破过时的成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技术规范和标准。发展的眼光看待规范和标准才不至于使得标准成为阻碍创新的绊脚石,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创新进展
随着建筑事业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中技术水平与技术种类也在逐渐的提升。近年来,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带动着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许多建筑工程的教育单位都在大量的为社会积极的引入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筑工程的事业创造出良性发展的状态。
一、建筑工程的技术特点
(1)建筑工程覆盖面较为广泛
有关建筑工程的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取暖卫生、煤气工程、电梯、土建、消防等方面。每个组成部分都存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要想充分的掌握上述一系列的技术就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学校开设的有关建筑课程中,如建筑识图、构造、地基、基础、施工、造价、项目管理、专业的建筑资料员以及管理实务等建筑技术。从事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上述的知识,还需要加强了解有关建筑边缘的知识,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进行施工的规划设计。
(2)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强
建筑工程作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技术性工程,从事建筑工程的任何工作人员都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加强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际施工操作中还能对需要的专业技g做出正确的评判。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手段需要具备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关于这方面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满足的。建筑工程的技术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从业施工单位的人员需要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掌握高端的工程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自身的施工技术。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木创新的必要性
(1)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时代趋势
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成长也取得显著的效果,但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建筑技术有明显滞后的现象,特别是施工技术的实践创新中,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社会的生产水平进行综合衡量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文明程度的基本准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管理基础,建筑工程的生产水平也具体展现出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发展方向,反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能有效的促进生产能力更好的发展,还能在一定基础上建立相互辅助的关系。基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现状,是很难满足建筑工程生产力的需求,关于这个问题急于解决。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后续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提升自主的技术创新与改善技术的能力,需要将建筑工程的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研究的方向。
(2)技术创新是经济时代的基本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中普及应用的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是为施工单位创造出高质量产品提供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严重的增加了成本。建筑企业在经济时代中需要面临经济、知识、文化、政治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实质性创新技术才是经济时展的基本需求,建筑行业作为历史悠久的行业,要想实现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必须将创新技术作为首要任务。在建筑工程中创新技术作为经济时代主要的发展趋势,施工企业中相关的任何人以及事物都不能背离这一标准,因此,技术的创新作为经济时代中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重视的重点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的创新进展与对策
(1)树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理念
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必须在很大的程度上具备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在某种意义上不仅需要浓厚的资本,还需要在技术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加强技术创新的理念是目前重要的任务,因此,只有利用自主的技术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方式才能确保施工技术得到真正的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品质的生产。由此可见,建筑工程若想在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占有稳定的地位,就必须实现建立施工技术理念的创新,将施工技术的创新转化成生产的动力,这样施工单位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盈利。
(2)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要想完善建筑工程技术创新关键在于需要在施工单位建立技术创新的队伍,具备灵活度超强的组织机构,这样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并且促进施工企业具备超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筑施工中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与换代,在这样的基础中,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无法满足高技术创新的需求,技术创新的组织必须以专业化、技术化、正规化为标准。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加大力度引入优秀的人才,还要加强培训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人员技术创新意识,促进相关人员的素质进一步的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施工单位建立考核机制,使得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工作的积极与主动性,确保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提高,还能在一定基础上,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创新的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1
"Innovative Approach"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
Wang Zhihe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Abstract:"Innovative Approach"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with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courses ar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courses through my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relevant circumstances,to set up such domestic counterparts for the future course provide some reference.
Keywords:Innovative approach;Teaching;Mode
一、课程背景
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历程表明:历史上的重大跨越和重要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密切相关。“自主创新,方法先行”,2007年,遵照总理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批示,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科协共同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创新方法工作旨在通过开展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层面的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通过开展培训、科普与宣传工作营造创新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切实提高我国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方法工作对我国培养造就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是全国较早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省份之一,2010年承担了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河南省创新方法(以TRIZ理论为主)示范推广工程”。笔者作为2010科技部创新方法师资培训班学员,同时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子课题“河南省创新方法培训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建设”,负有在高校推广普及创新方法工作的责任,2010学年在校内以公选课形式讲授《技术创新方法》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面向大三、四学生开展TRIZ相关理论培训,使大学生认识到技术创新的规律性并学会利用其规律性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本课程与传统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我省高校开设此类课程尚属首次,缺乏现成的教学模式与经验,下面本文主要对创新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以供同行今后在高校中开展此类课程时参考。
二、内容安排
(一)TRIZ概述6学时。如图1所示为TRIZ理论体系示意图,本部分内容将涵盖了技术进化规律、冲突分析、物质-场模型、功能分析、ARIZ算法、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科学效应等内容,相对完整地介绍了整个经典TRIZ理论的各部分内容与基本原理,使学生对TRIZ理论体系有整体认识。
图1.TRIZ理论体系.
(二)冲突创新原理6学时。本部分从定义冲突这一制约创新问题的核心内容入手,通过引入冲突的概念、技术冲突与物理冲突的区别、介绍冲突矩阵的用法、细致讲解40个发明原理,归纳冲突理论解题程序步骤,清晰完整地向学生展示TRIZ冲突理论的思维与方法。
(三)TRIZ解题框架2学时。TRIZ理论的解题框架为:首先针对具体创新问题,运用TRIZ模型工具将其转化为一般问题,然后利用TRIZ解题工具获得方案模型,最后在创新模型解的启发类比下获得最终方案。本部分从三个方面讲解TRIZ解题框架:首先对冲突创新原理进行归纳引出TRIZ解题框架,其次列举3个创新案例讲解TRIZ解题框架,最后将物质-场模型、标准解等其它TRIZ工具纳入到该框架中。
(四)专利基础知识2学时。主要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摘要附图等专利文件的撰写要点,通过对专利这一技术创新主要载体的相关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使学生具备通过阅读专利获取相关技术信息并独立撰写专利的能力。
三、授课方式
(一)课堂讲解与课下自学并重,课堂上讲思想,课下学知识。一般工程技术类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具体技术知识要点,而创新方法课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对相对庞大TRIZ理论体系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创新方法的思想精髓与一般框架,选取一个具体原理(如冲突创新原理)作为其一般框架的具体实例来讲解,其它创新原理课堂上仅介绍其与基本框架的逻辑关系,具体内容则主要由学生课下自学完成。
(二)充分运用道具、多媒体、计算机等进行形象教学。为提高学生对创新方法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在上课时精心选取了具有启发作用的道具,并为40个发明原理开发了配套FLASH动画进行形象展示,同时基于笔者所在课题组开发的创新方法软件平台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三)独特的案例教学形式。创新方法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TRIZ理论起源于对大量实际工程成果的归纳总结,本课程内容讲解以相关案例为主线,通过分析问题的解决思路引出对应创新理论,并分析相应创新案例验证该创新理论的普遍性与有效性。
四、结束语
《创新的方法》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与传统工程技术类课程均存在较大不同,由于创新方法相关理论引入我国仅有短短几年时间,目前国内高校(特别是我省高校)基本上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模式,本文通过对笔者开设课程相关情况的介绍与总结,以期为今后国内同行开设此类课程提供一点借鉴,从而促进创新方法理论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
一、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制约因素
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工程科技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的进步加速,使工程科技人才对知识更新的渴求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继续教育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程技术课程开发设计困难
由于工程科技技术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强、业务领域广、知识技术更新快、通用性差,因此在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课程开发上存在较大难度,投入大,回报少。
(二)是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资源不足
调研发现,企业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在师资、教材等方面资源十分贫乏,特别是对于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学员本身就是专家,因此较难找到与其相匹配的师资和教学内容。
(三)工程科技人才的工学矛盾突出
企业工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都是企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科研技术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而且很多工作他人难以替代,参加继续教育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四)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模式落后
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尚未摆脱院校式教育和填鸭式培训模式的束缚。内容上,重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不足,方式上,重课堂灌输、互动交流不足,手段上,重课件讲义制作、现场应用不足。受上述因素制约,传统的继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素质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训一度成为企业最头疼的事情,必须在继续教育理念、运行方式和培养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调研发现,起初由企业技术人员自发创建起来的技术创新工作室,很好地解决和克服了上述难题。
二、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典型案例
2004年,某油田企业成立了首例以科技人员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个人技术创新工作室已近200个,规模和影响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为分析需要,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予以介绍。
(一)成景石技术创新工作室
“成景石技术创新工作室”创建于2004年11月,由某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成景石领衔创建,起初是为解决油井试压装置而成立的技术攻关小组,后经油田党委正式命名为“成景石技术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坚持“只有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克服技术上的难题”的工作理念,立足生产,扎根现场,尊重科学,崇尚技术,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学习培训方法,把新技术、新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技术人员,为导师带徒活动提供了全新模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为油田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更大作用”,“新型劳动者不仅自己要创新实践,还应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技术专家”,成景石如是说。他本人就是有名的技术头牌,他把一批技术骨干聚拢到工作室,针对制约油田开发的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传帮带和相互学习,使一大批技术人员成长为机械采油、防砂领域的行家里手。工作室成立的7年时间,共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10项,国家级QC成果优秀奖1项,局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实实在在的成果、效益回答了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学习效果,诠释了“咱们工人有技术才更有力量”的精神内涵。
(二)章继平技术创新工作室
“章继平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6月,作为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章继平带领一批石油工程技术人员,开创了以研发团队引领技术发展的科研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抓培训提素质,在生产一线现场开展钻井参数优化、施工关键点数控、设备优化运行和自动化控制等科研创新实践。章继平工作室集训练室、培训室、实验室、办公室于一体,高效开展钻井作业训练、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科研创新工作。与生产科研紧密协调,与公司培训保持同步,注重提高基层一线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章继平说:“我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少说每年也有100人,希望他们站在我的肩上,把创新的火炬一代代传递下去。”年轻工程科技人员都以在章继平工作室“渡过金”为荣,感觉能学到有用的东西,“遇到复杂的井况故障和技术难题,章老师会与我们一起探讨,他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总能让我们找到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依托工作室,2年时间里举办各种技术培训16期,对抗赛12场次,前来参观学习1,600人次。一次,章继平收到一名钻井项目经理的手机短信:“培训效果明显,到你那里培训过的新员工都能独当一面了!”这或许是对技术创新工作室培训效果的最好注解。
(三)李新安技术创新工作室
“李新安技术创新工作室”起步较早,在这里,一批朝气蓬勃的测井分析、IT专业技术人才,采用最先进的NET4.0软件,开发出许多优秀的测井技术软件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石油测井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1月,成为油田工会授牌成立的十大技术创新工作室榜首。该工作室作为一个技术综合体,首先是创新集群室,包含公司测井技术协会、青年科协、专家工作室;其次是多技术混合体,涵盖测井、地质、解释、仪表检修、软件等多技术领域;多兵种工作室,博士、硕士、大学生与技能操作工人、首席专家、技能大师与技术员融合在一起。在“思行聚势,创新超越”理念的引领下,围绕测井技术开展技术、产品创新、联合攻关、生产疑难问题解答、应用技术研讨、导师辅导等活动,紧跟前沿技术,开发优秀产品,走在了世界前列。工作室先后完成国家863科技项目“生储盖综合评估系统”等27项课题,其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局级科技成果奖12项。工作室还拥有技术革新和改造成果9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承担完成国家级测井技术标准系统1项。截至目前,油田已命名了189个技术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组建了各类技术协会、专业学会、攻关小组,吸纳技术尖子、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3万余人。组织培训学习、技术研讨各种活动,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某一细小领域技术交流、传承和成果转化、应用问题,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学习动力和培训资源不足问题,在工程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以及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三、技术创新工作室模式的调研分析
鉴于技术创新工作室对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独特效用,在此对“技术创新工作室”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提升。调研分析认为,看似零散的工作室,其发展也有迹可循,加以适当引导和政策扶持,可以发展成企业“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知行合一”的学习培训系统。
(一)坚持需求导向,变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实战训练,较好地解决了技术课程开发设计困难问题,增强了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实用性技术创新工作室源自企业生产科研对技术发展的需求,源自工程科技人才对技术科研知识的渴求,以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设计继续教育课程。在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项目设计中,工作室着眼于“实用、有效”,将培训学习重心定位在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上。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先建立不同类别技术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模型,把技术和人才需求模型与实际生产需要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缺口”作为培训课程的主要依据,从而保证了工作室培训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工作室进行的继续教育新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单一的办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技术研究、实例分析、现场演练、手把手辅导、技术论坛、学员辩论、沟通交流等互动式培训学习方式,使继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课堂走向生产现场,由理论走向实践,摆脱了单纯的课堂培训束缚,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激发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资源共享,由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提高能力转变,较好地解决了继续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增强了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综合性培训学习平台,按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好企业内部优质继续教育资源。技术创新工作室坚持放开视野、开放学习、沟通交流、共享资源。近年来,油田加大投入,引导规范工作室发展,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牵线搭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依托工作室,对口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油田讲学、作报告或技术交流。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各级专家带头进工作室、进课堂、上讲台,积极为工作室人员授课辅导。依托工作室技术专家资源,建立了由首席专家、专家、技能大师、高级工程师和博士后等组成的兼职师资库,形成了内外结合、开放完善的继续教育网络节点。技术创新工作室教育模式,确实为工程科技人才提供了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新型学习“课堂”,学员在学习参与过程中提高了兴趣,在切身体验中提升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工程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从理论知识学习走向个人能力的提高,满足了不同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知行合一的培训学习系统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弥补了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相当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
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时代趋势
在市场经济的陕速发展的宏观大环境下,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长,但如果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那我国建筑工程技术就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尤其在创新施工技术的实践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水平,是综合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程度和文明进程的基本准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经济和管理基础,建筑行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地说明了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反过来,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秀陕更好地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良的能力,要将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作为主要努力方向。
2、技术创新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技术在生活中的普及,一方面为建筑施工企业打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本大大增加。经济时代,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知识、经济、文化、政治全面高速发展与进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实质也就是经济n,~42的基本要求,建筑施工行业作为―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如果想要继续延续下去,就必须以创新的思想来寻求发展、寻求机遇。创新是经济时代的主要大趋势,任何人、任何行业都只能顺势而不能背离,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时代对身处其中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要求。
二、水利水电技术创新整体管理
1、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科学分类
目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没有系统分类管理,现按照按照工程项目技术、基础技术、设备工具制造、管理技术应用归类见统计见图1。根据统计图分类水电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四个方面、三类。四个方面是施工过程中的项目技术问题(简称项目技术)、基础性技术研究问题(简称基础技术)、新设备、新工具制造研究类(简称设备制造)、企业组织行为模式研究(简称管理技术),按照技术创新发展层次,将四个方面的技术创新问题分为三类,主要特点如下。
(1)以立足解决在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创新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们立足使用一些新方法、新工艺,寻找一些新理论。
(2)以设备、工具加工制造方面,现有设备、工具无法满足生产的精度、难度需要,对设备、工具进行创新。
(3)以进行企业施工组织过程中的组织模式、组织方法等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进行组织层面的创新。
2、制定技术创新阶段性发展规划
根据上述分类分析,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以解决工程中具体问题为主初级阶段模式是解决具体性问题为主的初级阶段。依托在建工程项目,解决工程项目技术问题和对本行业技术问题进行符合企业施工实际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阶段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以基础性研究方式涉及行业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国水电施工行业大多数企业处于该阶段,该阶段技术创新以项目导向型为主。
(2)发展阶段-共性问题为主发展阶段模式是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发展阶段。以设备工具、基础性技术创新研究为主,以研制新设备、工具的方式来解决行业内共性问题,提高生产力。创新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3)管理创新为主阶段高级阶段模式以自发进行组织管理创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了行业内施工技术、工具问题后,企业高度发展,组织需要自发进行组织变革,适应发展需要。尽管水电施工企业在不断的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对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并应用,但客观的说我国的水电施工企业在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上与我国的国情一样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大量的具体技术问题解决和进行基础性为背景来总结提炼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最终走向以管理创新的自发创新阶段。
3、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管理重点
根据上述发展模式分析,不同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创新模式以其主导模式进行客观分析。
(1)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项目导向型技术创新为主导,重在解决技术问题,企业处于初级发展,创新投入力度本身就不大,同时依托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创新可以依托工程项目投入,企业不投入创新项目也可以完成。
(2)发展阶段
立足具有共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开发具有行业优势的新设备、新工具为主,企业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必须主动投入,而且该阶段创新市场风险大。突破该阶段后,企业进入高度发展阶段,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和专有设备、工具,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3)管理创新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企业进行管理研究,从组织内部变革中寻找企业发展的机会,通过新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组织资源的整合,提供可持续发展和最优组织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创新阶段是针对组织内部结构形式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各种关系包括组织文化等,同时对变革对组织影响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在企业层面分析研究进行。
三、组织管理结构的创新
1、创新原则
(1)有利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现有技术创新管理中项目部是创新主体,根据项目法施工原则项目部是工程施工的承担主体,要承担技术创新存在技术力量的不足,创新人员无法完全投入等缺点。在改进后管理模式中,项目部是技术创新执行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是技术创新的责任主体对创新过程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上述原则当项目结束后,创新责任自然转移到技术中心。
(2)有利技术创新成果向知识资产转移
创新成果作为无形资产部分,在现有管理方式,技术创新无法转移形成组织资产,创新成果无法在组织内部流动。在新的模式下,技术知识可以从下到上。从上到下自由转移,既可以体现企业对创新项目过程的指导,技术创新成果按照规定程序形成组织资产。
2、组织管理模式
技术创新管理应该结合行政管理和技术管控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要考虑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和其依托的工程项目的不一致性,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作为新知识需要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特性,根据上述目的设计职能、矩阵复合型组织结构,作为水电施工企业刚设立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该模式满足创新项目管理需要。
结束语:
我国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处于发展的初期,把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对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集成和固化企业固有的知识资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把创新知识转化为组织资产,规范化的创新管理体系的建立符合技术创新的客观运行规律,有利加快技术创新知识的集成和向产业化、市场化转移,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培岭.现代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水电出版社,200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