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第1篇

8月25日,第五届工业企业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会议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办,由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联合支持。会议特别邀请了24位来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检院、各省市药检所、CIQ等单位及国际食品、药品、日化企业的专家,为参会人员解读解读食品、药品、化妆品的法规要求和行业趋势,介绍国际微生物分析检验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交流分享跨国企业微生物风险管控和实验室运行实践经验。来自130余家单位的2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食品安全导刊》等媒体出席此次研讨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王洁为会议致辞,她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污染一直是影响食品和药品安全的热点话题,德国、新西兰以及中国等发生多起微生物污染事件,使得微生物安全控制警钟长鸣,让生产企业的微生物质控人员如履薄冰,所以行业亟需提升检验人员能力,提高检验技术创新能力。国家对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院在7月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25日上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部主任李凤琴带来题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胡昌勤带来题为《对中药饮片污染微生物控制的思考》的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陈西平带来题为《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及检测技术》的报告。下午,P&G新加坡创新中心亚太地区微生物部门技术总监JQ Liu、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杨美成、英国LGC Standards公司首席微生物专家Tracey、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部主任姚粟也作了相关报告。

26日,研讨会分成食品化妆品分会、制药分会两个分会场。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群飞主任、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廖兴广研究员、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饶红研究员、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李金霞等在食品化妆品分会做了精彩的报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马仕洪副主任、天津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曹晓云主任、上海诺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柴海毅、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赵婷高级工程师围绕“2015版药典、药品实验室规划建设、培养基质控技术”在制药分会进行演讲;除此之外,玛氏、赛默飞、布鲁克、美国Microbiologics、梅里埃等企业代表也作了相关领域的报告。

工业企业微生物安全控制技术与实践研讨会从2012年起,至今已经连续召开5届。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年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行业专家和企业来参与。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 城乡规划 决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课题研究的实践

近年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以下简称“规划局”)始终坚持以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的视角探索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编制完成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次的5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

(一)围绕城市发展战略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贯彻国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哈尔滨“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国家化大都市为目标,探索合理的空间发展格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走向国际化的北方现代大都市――城市设计行动规划》、《哈尔滨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暨自由贸易区规划研究》、《哈尔滨中俄自由贸易区规划研究》、《哈尔滨空港新区(自由贸易区)规划》、《哈尔滨空港新城概念规划》等系列研究成果。

(二)围绕城市空间拓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等要求,探寻城市因快速发展带来的空间和土地需求规模急剧增加、交通拥堵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城区及城市周边军事用地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周边用地整合等规划手段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改造,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拓展规划课题研究》、《哈尔滨市推进“节地(JD)城市模式“研究》、《哈尔滨市城市土地规划效益潜力等级划分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

(三)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党的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按照我市“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发展思路,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长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努力建设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美丽哈尔滨”的目标。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绿地管理体系与实施对策研究》、《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低碳专题研究》、《哈尔滨市落实“四节一环保”规划管理与设计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

(四)围绕城乡统筹发展

根据国家做出的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 “五个统筹”、“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发展号召的要求,实现哈尔滨市城乡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区域中心性城市建设,构筑和谐、发展、高效的哈尔滨。编制完成《转型期哈尔滨市乡镇群体空间分合研究》、《哈尔滨市远郊乡镇集聚规模适应性研究》、《哈尔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2009-2030)》等系列研究成果。

(五)围绕城市交通发展

按照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缓解城市公交拥挤矛盾,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为目标,构筑与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快速、高效、安全、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近期建设规划》、《哈尔滨市举办大型赛事市内交通组织及应急方案》、《哈尔滨市立体交通规划――构建哈尔滨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系列研究成果。

(六)围绕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关注社会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空间布局、配备完善设施、保障公共安全等手段,构筑哈尔滨良好的人居环境。编制完成《哈尔滨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调控规划方案》等系列研究成果。

二、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通过全面深入的课题研究,不仅准确判断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的新趋势,实时调整规划工作的方向,增强规划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引导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落实。从《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规划研究始终坚持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将国家战略与哈尔滨实际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哈尔滨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指导了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哈尔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课题研究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立足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面向世界、面向实际、面向未来,从突出问题入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抓住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战略构想和解决方案,从而为城市战略的制定提供切实指导,为政府制定城市发展长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哈尔滨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提高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从城乡规划管理角度入手,开展《哈尔滨市城乡规划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创新研究》等课题研究,深入分析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国外先进城乡规划理念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及当前的实际情况,围绕规划决策机构建设、规划审批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创建一个高效的审批管理系统;围绕完善法制体系建设,强化执法监督职能,建立一个透明的执法监督系统等等,全面提高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水平。

第四,引领了城乡规划编制的创新。按照《城乡规划法》鼓励科技创新的要求,课题研究从法定规划编制体系入手,坚持树立前瞻性、全局性、协调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创新规划理念,创新规划方法,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关键点,以面向管理、有利实施,强化调控为目标,通过搭建规划编制和管理平台,制定项目库,引导城乡规划工作的创新,为新时期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哈尔滨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面对国家发展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哈尔滨还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社会软环境亟待改善、城市开放度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是如何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因此,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今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二是如何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人口、产业向中心城镇、中心村集聚的一个过程,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的切入点。但哈尔滨市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从人口集聚、空间规模和经济结构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如何抓住国家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规划引领,构筑合理的城镇体系,协调推进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统筹三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妥善解决城乡差距过大仍是今后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是如何改善民生服务推动哈尔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提升改善民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就是说,应把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既促进经济增长,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病、环境污染、盲目建设和过度建设等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将改善民生服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推动哈尔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工会;职工;创业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做好思想动员和政策制定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煤炭企业开展“双创”工作和“去产能”,都要涉及减人提效的问题,减人就是要拿走原来的饭碗,就会带来职工思想波动问题。为此,工会部门就要首先做好职工思想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举好旗帜、打好前战。一是工会要深入基层,加强职工形势任务教育。根据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和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充分发挥网站、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职能,围绕双创工作的意义,向职工分析形势,使全体职工认清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了解双创工作是化解企业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让有能力职工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转岗创业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和职工共同应对煤炭经济低迷的重要方法,使全体职工提振信心,积极摸索创新、创业的方法。二是工会要做好政策宣讲和引导,使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步调一致。要结合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企业层面制定的各种政策,准确把相关信息传达到每位职工心里,使职工充分了解相P政策信息,看到“双创”和“去产能”是新常态下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制定的长期战略,以此安抚职工情绪,并增强职工自主创业和服从分流的意愿。三是工会要切合实际,了解职工所思所想,抓好政策制定。根据职工思想动态和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在参与企业制定政策时要充分反映职工心声,使职工无后顾之忧,是政策能落到实地,如可以停薪留职,鼓励职工敢于去创新、创业。并制定一定激励政策,如项目启动扶持等,确保有一技之长、有思路有想法的人带头“走出去”。

二、利用内部资源搭建平台

工会是为职工服务的重要部门,起着桥梁纽带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基层工会组织不断完善,工会在维护职工利益和参与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很多煤炭企业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积极开展双创工作,工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一方面要引导好职工思想行为冬天,一方面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工人自身情况,搭好台,铺好路。一是工会应当充分发掘企业内部资源,如企业闲置土地和厂房、设备,企业新的建设项目等,一方面可以盘活企业的闲置资源,如空闲的厂房、土地,为职工创业项目提供场地支持,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周边人流、车流大情况,建立职工超市、商场给职工提供低租赁费的铺位,也可以利用大片闲置土地发展绿色蔬菜种植、肉禽养殖等产业,不仅可以激励一部分职工创业,还可以安置一部分职工就业。对于闲置设备,可以结合闲置设备特点,筹建机修、电修、液压等车间,并利用过去矿井废旧物资存放场的零件和设备,修复相关车床、电焊等设备,组织成立修理业务。

三、发挥职工自身优势特点

工人是最伟大的创造者,也是一个国家迈步工业化的主力军。煤炭企业工人不仅仅是“煤黑子”,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脊梁。煤炭行业是一个重体力行业,但随着煤炭开采技术发展,也培育了一大批懂技术能吃苦的工人。随着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期,国家去产能政策出台,很多煤矿处于停产放假状态,只能发放基本工资,缴纳完必要的社保支出后,只剩下区区几百元,同时面临着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情况,可谓生活相当困难。为此,工会可以牵头根据职工个人能力组织工人开展一些项目,既能创收也能创业,如:女职工编制刺绣、男职工承包外部工程项目等,对于懂机电技术、会挖掘机操作、胶轮车司机等技术工人可以鼓励吃“技术饭”,在居民小区设点进行电器维修,到周边工厂、工程项目打工等,会开车的也可以跑出租。一些特殊设备操作工种,是企业多年重点培养起来的,对此可以组织到兄弟单位效益不错的矿井应聘重新上岗,避免精英人才不致流失。

四、借外部力量拓宽创业渠道

为应对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国家2016年拿出了去产能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相关企业去安置职工,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拿出了相关措施,煤炭企业工会应该等充分依靠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和外部社会资源力量,为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创业提供平台。如可以聘请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职工培训课堂,鼓励职工学习新技能,提高文化素质,方便他们积极去社会找工作。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员工技术培训,帮助职工获得相关资质证书,增强他们到社会上的能力。同时在学中干、干中学,可以快速组织技术工人,建立机修队伍,同时,工会部门应当转变服务理念,可以组织工人带队到周边工厂、机械厂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自己走向市场,积累经验和条件。对于不具备技术能力的工人,可以推动社会劳务中介组织、人才市场等入驻企业进行招聘,为职工提供找工作机会,还可以鼓励一线队组整体到其它需要井下队伍的矿井去外包工程,谋取外部生活通道。对于有一定土地资源的矿井,工会部门可以组织工人到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种植基地、农博会等地进行走访、参观、学习,并利用闲置土地,积极探索多种经营之路,建设“绿色蔬果基地”和“现代化养殖场”为发展目标,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业品牌,向周边市场推销。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第4篇

智能制造迎来新

目前,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制造变革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向高端迈进的战略选择。其中,强化创新驱动;夯实发展基础;推进智能转型;深化融合发展是其几个主要方面。在落实这些内容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和投入,也正在改变和推动智能化的发展进程,有可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及应用会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新一轮的创新浪潮。

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科技研发大国,在研发投入、科技论文产出、高技术制造增加值等重要指标方面已居世界第二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占GDP比重2.1%。在公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研力量和经费的不断投入,加快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步伐。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已经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日益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智能制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以来,工信部连续两年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中,共确定109个示范项目,覆盖63个行业,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形成了石化行业智能工程、航空专业网络制造和重大技术装备远程服务和存储可服务可发展模式,还带动一批关键装备和软件产品的突破。

当前,“智能制造”一词已成许多企业家口中最热的词汇。不久前,一项对中国企业的情况调查显示,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意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智能机床、数控系统、3D打印机等智能制造设备,22%的企业未来一年向智能制造设备的投入占总预算的20%以上。

还有,国内许多知名企业也积极联合向中国智造迈进,如浪潮集团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20多家机构,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以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核心行业为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新需求合力攻关,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

在山东,青岛海信集团每年投入2亿―3亿元打造“智能工厂”,到今年年底将达到上千台机器人的使用规模。在生产场地没有增加和工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电视机产量由2011年的800万台增长到去年的1110万台,增长了39%。

因此,人们相信中国智造业的产品智能、设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将是继零售业、信息传播产业等领域发生颠覆性改造以后的下一个,智能制造是中国工业经济阵营里的新技能。

国外智造业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当前,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客观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如日本早在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美国在1992年执行新技术政策,大力支持包括信息技术、新的制造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在内的关键重大技术。欧盟于1994年启动新的研发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均突出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地位。

目前,智能制造装备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及日本工业化发达国家。以智能控制系统为例,全球前50家企业排行榜中74%为美、德、日企业,入榜企业最多的是美国和德国,各有13家,其次是日本有11家企业,其后相对居多的国家是英国和瑞士,其中,排名前10位企业中有半数是美国企业。

近年来,美国为了重塑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启动了制造业振兴计划,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先进制造业,实现再工业化。并研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要素技术进行系统支持。

奥巴马政府也重点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目的是优化本国投资环境,吸引本国制造业回归和外国直接投资。从2010―2014年,美国制造业以年均3.46%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200多万上升到1300多万,年均增长2.05%,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2013年,美国GE公司宣布将在今后几年投入15亿美元开发工业互联网,并同年《工业互联网@工作》报告,直接与美国政府的战略举措相呼应。在GE公司的未来构想中,工业互联网将通过智能机床、先进分析方法以及人的连接,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深刻改变全球工业。

还有德国政府,根据本国工业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各州政府合作,投资数控机床、制造和工程自动化行业应用制造研究,巩固其制造业领先地位。

在201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展示了10家企业联合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工业4.0”演示系统。向世界提供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并扮演智能制造系统供应者的角色。

科技创新规划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S-T-E-M创新链模型;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产业化;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型

一、 S-T-E-M创新链模型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然而,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生产力,更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有效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就需要对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的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有必要通过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这个问题。

1. 历史呈现S-T-E-M创新链。16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共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以牛顿力学为中心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实现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构建了全新的物理学体系,实现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依托于第一次科学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铁路建设为标志,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催生了大量使用机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直接利用了19世纪末电磁学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以电气技术和内燃机的使用为标志,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催生了大规模生产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而第三次技术革命以第二次科学革命为基础,以半导体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催生了第三次产业革命。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总体历史,可以清晰看到一条科学革命带动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带动工程突破,最终实现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链条,本文将其命名为S-T-E-M创新链模型。

2. S-T-E-M创新链模型的内涵与特点。S-T-E-M创新链模型中的S是指科学研究(Science Research),主要任务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凡是发现科学原理和创立科学理论的活动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科学研究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或者再现,不能申请专利,不受专利保护,一旦公开发表,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T是指技术开发(Technology Development),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用更高效和更低成本的方法解决已有问题。技术成果可以申请专利,在专利有效期内,只有权利人可以使用。E是指工程开发(Engineering Development),是人们综合使用各种技术、资源制造出某种物质或实现某项任务的可操作的系统。工程开发的结果是产出某种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M是指市场化活动(Marketing),是将工程开发所产出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给客户的系列活动。市场化活动的任务是让工程开发出的产品或服务有市场,从而能够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产业。自从第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而在科学技术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到工程开发、工程开发到市场化三大转化过程。科学技术驱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存在以下五个特点:

(1)S-T-E-M创新链的三大转化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存在一定时间差。例如,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真空管用了31年,电视机用了12年,集成电路用了2年。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但时间差始终存在,而且不是所有科学研究成果都会连续依次完成市场化的转化。

(2)S-T-E-M创新链的三大转化可能在任一环节出现中断。有的科学成果在转化为技术的过程就产生中断,有的技术成果在转化为可制造产品的工程环节出现中断,有的工程成果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中断。例如,1998年投入运营的铱星项目,耗资57亿美元,建立了一个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通讯网络,技术先进,可以为海上、极地和偏远地区提供通讯服务,但由于使用成本太高,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陷入巨额亏损,最后宣告失败。铱星项目失败是由于在创新链的最后一个大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中断。一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技术,如果不能以适当的价格满足客户的需求,没有人愿意买单,最终会中断市场化的进程。

(3)S-T-E-M创新链的三次转化的主体可以分离。虽然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可以发现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S-T-E-M创新链模型。例如,世界核电产业诞生过程中,首先,由爱因斯坦提出E=mc2这一革命性的科学成果,告诉人们物质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随后,有了浓缩铀等技术,有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有了实验核电站的工程技术,最后,出现了民用的核电产业。事实上,在S-T-E-M创新链的四个环节和三次转化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中分别进行。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的S环节,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进行。在全球化时代,已经实现了科学研究在第一个国家、技术开发在第二个国家、工程开发和生产制造在第三个国家,而市场销售在第四个国家的情况。这种创新链各环节主体可以分x的情况,也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创新发展要素的可能性。

(4)并行工程越来越多应用于S-T-E-M创新链的三大转化过程中。在历史上,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到工程开发、从工程开发到市场化这三次转化曾经存在较长的时间差,但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年来,创新链的三次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原因是并行工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创新过程。并行工程的特点是,前一个环节尚未完全结束时,下一个环节就已经开始。例如,当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技术开发就开始了,而当技术开发没有完成的时候,用于制造产品的工程开发就开始了,进而,当工程开发还没有完成时,市场化活动就已经开始。并行工程的兴起,极大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让更多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5)市场因素是S-T-E-M创新链成败的决定性力量。铱星项目失败的教训告诫人们,要使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单纯的技术观点往往会导致失败。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挖掘潜藏于人们内心的需求,甚至创造出新的需求。已知需求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是看得见的需求,满足已知需求的市场必然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红海。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就要见人之未见,并系统筹划,占得先机。微软开发出世界上以前并不存在的操作系统,苹果公司开发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智能手机等,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手段挖掘和满足人们新需求的成功典型。

二、 S-T-E-M创新链模型对三个典型经济现象的解释

1. S-T-E-M创新链模型对中国尚非经济强国的解释。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被广泛称为中国经济奇迹。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源自中国的原创性基础科学成果并不多。多数中国企业首先积极引进与生产相关的工程系统(Engineering),结合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行销全世界。目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在S-T-E-M创新链中,在原创性科学研究(S)和源^性技术创新(T)方面,在多数领域中国尚未处于引领世界的水平。由于中国在S-T-E-M创新链中主要处于工程开发和市场化的后端环节,导致中国企业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处于创新链前段附加值高的环节基本为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所占据,中国企业辛苦但不赚钱。一个国家的产业在全球创新链中所处的位置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在创新链中占据前端环节,在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和源头性技术创新方面拥有雄厚实力,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

2. S-T-E-M创新链模型对深圳经济奇迹的解释。深圳从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被称为深圳经济奇迹。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般规律去分析,似乎很难解释这一现象。如果用S-T-E-M创新链模型,则可以更为合理地解释深圳经济奇迹。深圳在创新链四个环节中,在科学研究(S)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与北京、上海等拥有众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城市相比,深圳的科学研究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深圳在技术开发和工程开发方面力度非常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最能代表技术开发和工程开发水平的指标――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2015年,深圳取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共16 956件,高居全国各城市的首位。从企业角度看,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5年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名单中,五家为深圳企业,其中,中兴通讯、华为、华星光电、腾讯和比亚迪分别占据了第二、三、六、九和十位。主要是企业而不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专利是深圳的显著特点,这个特点保证了技术开发主体和技术产业化主体的统一,使深圳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变得顺畅和高效。

3. S-T-E-M创新链模型对“陕西现象”的解释。陕西西安拥有63所高等院校,包括8所211高校和3所985高校,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西安还拥有数百家科研院所,综合科研实力长期排名全国第三。2015年,西安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 992件,居全国城市第8位。如果简单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去推论,在以GDP为主要经济指标的经济实力排名上,西安也应该名列前茅,但事实是,西安的GDP排名连续多年处在全国城市20名以后。这种科研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陕西现象”。

用S-T-E-M创新链模型去分析“陕西现象”,就会发现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影响,西安的科技力量与市场力量处于分割状态,限制了从技术开发到工程开发和从工程开发到市场化的转化。与深圳的专利成果主要来自企业不同,西安的专利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这就导致了技术成果向市场化转化过程中,转化的主体在组织上、空间上和时间上出现了分离和中断。事实上,西安的许多技术开发成果在外地实现了市场化转化,这样就没有发挥本地科技成果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三、 S-T-E-M创新链模型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科技创新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主要在国家、城市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因此,基于S-T-E-M创新链的策略应在三个层面展开。

1. 国家层面应实施创新链重心前移战略。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历史显示,产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强国都是技术强国,也是科学强国。当今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这样。这些国家不仅有发达的产业,有发达的技术,也有将技术转化成为工程,从而制造出产品的能力,同时,这些发达国家也都有强大的科学研究能力,以衡量科学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看,美、德、英、法、日等国占据了绝对优势。就是以小而强著称的以色列,也表现出强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力。

中国要从经济大国发展成经济强国,就必须在S-T-E-M创新链中将重点前移,加强科学研究(S)和技术开发(T)两个环节,特别是要加强突破性的原创科学研究和源头技术开发。只有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和源头性的技术成果,中国各类产业才能够在国际上取得引领性的地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规划,规划了重点突破的科学研究领域和技术开发领域。从国家战略部署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国家密切了从科学研究(S)到技术开发(T),到工程开发(E)和市场化(M)四个环节的衔接。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在量子理论研究和量子技术开发应用方面部署了完整的科技产业化创新链,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的领先位置。在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在更多领域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的技术创新,以实现建成科技创新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目标。

2. 城市层面应围绕创新链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城市是区域创新的中心,作为中观层次的创新体系,上承国家创新战略,下接企业创新业务。作为城市政府,要激发本地的创新活力,就需要围绕S-T-E-M创新链,营造创新生态系统。例如,深圳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致力于全面打造综合创新生态系统。第一、支持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基因、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建立了45个“产学研资联盟”和10个“专利联盟”,推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第三、大力培育风险投资机构,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围绕创新链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有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深圳最明显的城市特征。

3. 企业层面应升级创新层次再造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中国企业充分利用中国拥有的庞大市场优势,走“贸工技”(M-E-T模式)的发展路子,从销售国外企业的产品起步,逐步到自己生产产品,再到掌握核心技术,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例如,联想创立之初主要销售IBM等公司的电脑产品,而华为起步于销售境外的电话程控交换机。联想和华为刚创立时从事的是市场(Marketing)工作,在逐步掌握了生产工程技术(Engineering)后做出了自己的产品,最后有了自主研发的技术(Technology)。“贸工技”是处于追赶期的中国企业的一种非常明智和有效的发展模式。但当一个企业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前方已经没有领跑者的时候,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以S-T-E-M创新链模型为基础,从源头上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和源头性技术创新,以实现对行业的引领。

华为目前已经实施了基于S-T-E-M创新链模型的升级创新层次的战略,在全球成立了几十个研发中心,不仅研发与现有产品相关的技术和工程手段,而且对科学领域内的一些基础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华为开始致力于通过基础理论的突破带动技术的突破,进而实现工程的突破和新市场的开拓。华为采取的升级创新层次的战略,也应该成为许多业已在全球市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所采取的创新战略。

四、 结论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新旧经济动能的转换,从世界经济大国转变为世界经济强国,必须从国家、城市和企业三个层面实施新的创新策略。在国家层面,必须在S-T-E-M创新的四个环节中,将重心前移到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源头性的技术创新两个前端环节上;在城市层面,要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围绕S-T-E-M创新链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在企业层面,应该基于S-T-E-M创新链模型,转换企业发展动力,通过升级创新层次再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1]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士舫,董自励.科技技术简史(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史锦梅.高科技就一定能带来效益吗?――铱星破产案的启示[J].企业研究,2003,(3).

[4] 中国科学院.2016科学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 中国科学院.2016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 [美]亚力克・罗斯.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商业世界[M].浮木译社,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7]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8]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 [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