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其他综合收益;债权人决策;投资人决策;影响

我国学者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分析研究,大都集中于检验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能够提供价值相关性。比如将国内的上市企业分成三类,即国内上市、海外上市与香港上市,将其作为三大样本实施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这三个样本当中,国内上市企业披露综合收益具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其他样本则不具备相关性。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不同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会计准则,这会使其他综合收益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别,而且国内的资产市场还不够完善。而将FASB概念作为核心的准则,会计信息自身价值相关性仅仅是相关性一部分,相关性还包含债权人自身决策实际有用性等方面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就其他综合收益,对其造成的实际影响作如下分析。

一、债权人与投资人决策

1.债权人决策

基于财务信息的债权人检验,主要是借助评估信息对及时性对应的不对称程度进行确认。债权人决策受到的综合收益影响,主要通过利润比值评估,确定是否把亏损的部分切换至重点报告对应的收益部分。这种切换过程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会计信息自身有用性。

将其作为基础,为准确检验综合收益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创建以下研究模型:

在上述研究模型当中,Rit表示除掉股票利息以后,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具体变动;RDjt表示哑变量,如果回报率是正,则其为1,如果回报率是负,则其为0。NI表示净利润,OCI表示其他综合收益,CI表示综合收益,对模型当中的全部变量除以Rit,以完成一系列规模化处理。在这种设置过程中,两个相关系数分别表示好消息对应的及时性以及亏损对应的及时性。坏消息对应的及时性可使用λ2+λ3表示。而系数λ6与λ5+λ6分别表示不同收益类型的相关性。对综合收益而言,CI=NI+OCI,而且这种模型还依赖于一致的独立变量,综合收益对应的及时性可采用系数合计计算等方式进行求解。由于该模型的自变量是股东权益的实际改变值,在对样本实施回归性分析的过程中,需采用前一年的数据,但在这一年中该企业还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列报,所以这一部分所使用的样本是近3年的,实际的样本数量在5770家左右。

2.投资人决策

根据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可创建一个会计数据和企业自身价值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价格及报酬模型还是据此模型演化而来的。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发现,价格模型可以直接反映出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实际影响,而报酬模型侧重于一定时间内会计信息对于股价造成的影响。这两种模型各有优势和缺点,对于报酬模型而言,它的会计收益缺乏较强的解释能力,而且在股市中如果可以预见会计收益对应的成本,则这种现象会在股价中有所体现,盈余系数预测会因此变成零,但价格模型却能避免这种偏差的产生,这是因为股价能反映出会计收益对应的累计性影响。尽管价格模型不存在太大的偏差,但他存在异方差方面的问题。

基于国内的资本市场,会对股票价格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并且在相比之下,年回报率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在国内适宜运用替代变量对投资人决策进行深入分析。对此,本文运用报酬模型对决策有用性展开分析,并探讨综合收益与其他综合效益对应的价值相关性。

报酬模型为:

在上述报酬模型中,RETit表示企业t在该年内的投资回报率,其中包含了本期现金的股票利润;对比价格模型与国内学者的分析结果,本文对这一报酬模型对应自变量实施了系统的规模化处理。即为:NI_Vit-1代表t年内净利润和t-1年市值的比值,OCI_Vit-1代表t年内其他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CI_Vit-1代表综合收益和t-1年市值的比值,而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所有组成部分是和t-1年市值比值的规模化处理结果。在这一模型中,变量是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其中,MKTSEC表示可进行出售的公允价值变化、EQMTD表示权益法核算模式下的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CFHGE表示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变动、FORCUR表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OT表示其余所有项目。

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对于其他综合收益所有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自身已经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其余项未能经过检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现金流量套期极少在上市企业中披露,并且企业金额也相对较少;但其他项目包含较多内容,并且在不同年度中,这一金额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会对回报率解释程度产生一定降低作用。然而,由于第四个模型的R2比第一个模型小,并且SC与AIC都比第一个模型大,说明与净利润比较,其他综合收益不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利润表中给出的信息还没有得到投资人的高度重视。

二、债权人及投资人决策受其他综合效益的影响

对于债权人的决策而言,综合收益会带来一定相关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量方面,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及披露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有用性。债权人更关注债权对应的安全性和他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利息及债务的偿还,基于此,这和投资人对于财务方面的关注点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债权人更关注较坏的消息。从理论层面讲,在特定条件之下,综合收益和净利润比较,提高了换消息对应的及时性。这是因为待综合收益项目的中止命令得到确定以后,原本计入到综合收益的实际金额会转入到当期的实际损益,使得当面此项目对应的综合收益变为负值,并且就综合收益而言,其他综合收益的存在会抵消大部分企业运营收益。

举例说明:2011年某企业成功购买共100万元股票,同时将这些股票作为可以进行出售的资产核算,截止当年底,企业的股票公允价值变成150万元;第二年年底变成160万元。在2011年初,企业的其他综合收益总额为50万元,但在第二年这一收益变成-50万元,而进行出售的资产公允价值也因此变成10万元;在所有股票都已出售以后,2011年全年的50万元和当年的10万元,共60万元会全部转出,列为当年的全部投资收益。2011年全年该企业的结果是负值,这一结果使投资收益失效,因此对债权人决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他综合收益和企业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但这些结论还大部分体现在国外,与国内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不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为样本的选择有很大的不同,国内得出的研究结果以2010年前的样本为主。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上市企业在2009年和2010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较大的实际问题,这势必会对最终结果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这一项目刚出现在利润表中,还没有得到相关投资人的高度重视。伴随上市企业中财务人员等主体对于其他综合收益认识认读的不断加深,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问题持续变少,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因此具有了很高的可信度。与此同时,也赢得了更多投资人的持续关注。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收益是具有一定价值相关性的,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以及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会对投资人决策造成直接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其他综合收益对应的列报和披露,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自身的相关性,这些信息的实际使用人陆续开始深化对于综合收益的认识。在此情况下,上市企业需要注重对这一项目的披露和列报,而且准则的制定机构还需适当强化宣传力度,广泛普及与提升信息使用人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实际认知程度,进而达到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石岩,卢相君. 其他综合收益对债权人和投资人决策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14,10(02):159-162.

[2]谢获宝,郭方醇. 综合收益对银行债务契约的增量信息研究――基于企业信贷融资规模视角的分析[J]. 财会通讯,2014,11(24):91-94.

[3]欧阳爱平,郑超. 其他综合收益的信贷决策有用性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2(08):120-127.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保险投资 美国

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资金运用规模

2000年以来,我国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规模都在高速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后,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00-2009年,保险业总资产年平均增速35.34%,保险资金运用规模2007年更是从2006年的1.97万亿元一举增长到2.90万亿元,创下47.21%的新高。然而,200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成为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第一次超过4万亿大关,达到4.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3%,截至2010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万亿元,是2003年的5倍。

(二)投资结构

2004年以前,保险资产配置以存款为主,最高占比超过80%;2005年一季度,债券占比首次超过存款,上升至50%以上,存款占比降至30%以下,同时基金、股票投资占比上升;2006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分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截至2010年8月末,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他投资占2.9%,保险资产配置不断优化,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三)投资收益

2000年至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以及投资渠道狭窄,2005年以后,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投资收益率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异常火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全球证券市场大跌,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水平,投资收益率低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1.91%,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效益。2009年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回升到6.41%,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二、美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投资结构

美国保险资金由寿险和非寿险资金组成,因其来源不同,所以投向也不同。

美国寿险资金主要投向于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股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股票投资上升最快;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的比例逐年递减。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于寿险资金,在具体的金融投资工具选择上二者也有明显不同;非寿险资金的主要投向是: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非寿险公司的金融性资产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市政债券”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二者在寿险资金中的比重;近年来,非寿险公司在“市政债券”和“公司股权”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渐加大,而信贷市场工具中的“美国政府债券”逐年减少,“公司债券和外国债券”、“商业抵押”的比重变化不大。

(二)投资收益

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兼顾了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用的效率较高,一方面投资运用率高,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高。美国保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6.24%,2001年投资收益率最高为7.13%,2006年投资收益率最低为5.85%,投资收益率年度之间差异不大,可见,美国的投资收益稳定性比较好。

三、美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一)投资结构需多元化

对比上述中美两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可知,由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是在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2006年以后,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虽然有所拓宽,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但是其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需想多元化发展。

(二)投资收益率需稳步提高

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至2007年都保持在6%左右,其投资收益率比较稳定。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而且波动较大,原因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保险资金的投资配置难以多元化。因此,我国的应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高资本收益率。

参考文献:

[1]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09)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第3篇

一、不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1]母公司于1月1日购入子公司同日发行的全部债券,债券面值100万元,期限5年,发行价110万元,票面利率10%。当年末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单位:万元)编制如下: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1)

贷:长期债权投资118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2)

贷:财务费用8万

报表项目投资前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20090110200200

长期债权投资118118118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8880

未分配利润8-80880

对于集团而言,由于本次内部交易并未产生实质上的费用,故而合并结果与投资之前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集团而言,上述债券的发行与认购只是一种集团内部的资金划拨而已,不可能产生集团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但实际工作中,公司发行或认购债券是有交易费用的,上述情形只是一种被抽象化、理想化的结果。

二、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2]假设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分别产生了相当于债券面值5%的交易费用,其他数据承[例1]。

报表项目投资当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银行存款85105190190

长期债权投资1221221220

应付债券1181181180

财务费用131385

投资收益7712-5

未分配利润7-13-6128-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分录(3)

投资收益4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2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分录(4)

贷:财务费用8万

由于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并不相等,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抵销分录(4)中的金额呢?这就需要确定哪些交易是内部交易事项。在本例中,就是母公司确认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及摊销的债券投资溢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应付债券利息费用及摊销应付债券溢价所确认的财务费用,即应抵销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溢价摊销)=应抵销的财务费用=(利息费用-溢价摊销)=10-2=8万元,故分录(4)中的金额应为8万元。

在合并结果中,财务费用为5万元,就是子公司的融资交易费;投资收益为-5万元,就是母公司的投资交易费用,这两项费用对于集团而言,都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费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合并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合并结果还隐含地表明,对于母公司的交易费用,在合并过程中被费用化了。而按现行会计制度,母公司可将该笔费用作为投资的成本,进行分期摊销。

三、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例3]第二年,母、子公司分别计提债券利息及摊销债券溢价,其他数据承[例2]。

报表项目第二年集团

合计抵销分录集团

合并

母公司子公司借方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1291291290

应付债券1261261260

财务费用8880

投资收益77810

未分配利润7-8-1890

年初未分配利润7-13-64-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26万分录(5)

年初未分配利润3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9万

由于截止本年末,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仍含有尚未摊销完的债券费用3万元。而从上年的合并结果我们知道,长期债权投资的债券费用在上年已经被全部费用化、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本年末应抵销长期债权投资中所包含的债券费用3万元、并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抵销本年度母公司摊销的债券费用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1万

贷:投资收益1万

因为本年度母公司按直线法摊销了1万元的债券费用、并将其计入了投资收益(借方),而这部分债券费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于上一年度被费用化、计入了上一年度的投资收益。所以,在本年合并时应予以抵销。

③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同分录(2)

四、对合并会计处理的两点改进意见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长期债券投资;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9902

债券投资因其收益相对稳定、安全性高、流通性强,而广为稳健投资者所欢迎。在会计处理中,债券的溢价、折价的摊销是债券投资核算的难点。由于债券溢、折价的存在,导致企业每期应计利息收人与实际利息收益不相等,从而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易被误认为投资收益得以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长期债券投资,是投资报酬约定在先,然后才发行的,债券的发行总会经历一定的时间,资金的供求是时刻都在变动的,所以才会出现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等的情况发生,然而协议是约束双方当事人的一种合同。我们在经济活动中,是根据市场的变动来调整投资策略的,正常情况下,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总是希望获取最大的报酬。显而易见,投资企业是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报酬标准来计算利息的(应收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而投资收益的实际取得是根据市场上的公允价标准来计算收益的(投资收益=实际出资金额×市场的实际利率),差额部分作为债券溢、折价即利息调整来处理。在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债券具有节税功能,资金成本相对低等特点,并可为债券发行企业提供财务杠杆收益,因此,债券发行已成为成长性良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1 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规定

(1)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使用核算科目及明细科目:资产类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下设“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三个二级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收利息”;损益类科目“资产减值损失”。

(2)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成本确定:按照债券的票面价值借记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末领取的债券利息借记“应收利息”。

(3)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在债务人应付利息日,按照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长期债券投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借记“应收利息”科目(票面利率×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实际利率×摊余成本)。

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长期债券投资存在重分类的问题,借记“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贷记“资本公积”(差额);长期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企业长期债券投资在持有期间,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在债券的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长期债券投资存在重分类的问题,长期债券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减值。

(4)企业处置或到期收回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款或收回的债券本金(或利息),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2 企业会计准则对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核算案例分析

2009年1月1日,红华公司支付200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购入T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150000份,面值210万元,票面利率5%,于年末支付本年利息(即210×5%=10.5万元),本金最后一次偿还。实际利率为10%。

(1)2010年12月31日,有客观证据表明T公司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红华公司据此认定T公司的债券发生了减值,并预期2011年12月31日将收到利息10.5万元,2012年12月31日将收到利息10.5万元,但2013年12月31日将收到本金150万元。

(2)2011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0.5万元。2012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0.5万元,并且有客观证据表明T公司财务状况显著,T公司的偿债能力有所恢复,估计2013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10.5万元,本金180万元。

(3)2013年12月31日收到T公司支付的利息12.5万元,本金180万元。

解析:①2009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250

贷:银行存款 2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②2009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250×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5

贷:投资收益 20(200×10%)

③2009年12月31日,收到票面利息(以后年度实际收到利息略)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应收利息 12.5

④201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计提减值)

确认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25

贷:投资收益 20.75〔(200+7.5)×10%〕

确认减值损失

摊余成本=200+7.5+8.25=215.75万元

现值=12.5×(P/F,10%,1)+12.5×(P/F,10%,2)+150×(P/F,10%,3)=134.34万元

确认减值损失=215.75-134.34=81.41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81.41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81.41

⑤201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0.93

贷:投资收益 13.43(134.34×10%)

⑥201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03

贷:投资收益 13.53(135.27×10%)

转回计提减值准备

2012年12月31日预计的现金流量现值=(200+125)/(1+10%)=193.18万元

2012年12月31日转回前的账面面价值=135.27+103=136.30万元

所以应转回计提减值准备金额=193.18-136.30=5506万元

2012年12月31日,确认公司债券投资减值损失转回额56.88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56.88

贷:资产减值损失 56.88

⑦2013年12月31日,确认利息收入及收回本金

借:应收利息 12.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64

贷:投资收益 19.31

借:银行存款 12.5

贷:应收利息 12.5

借:银行存款 18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7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24.53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10

对企业损益累计影响=20+20.75-81.41+13.43+13.53+56.88+19.31=62.5万元

3 对持有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在债券的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原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债券溢、折价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实际利率法是按实际利率和债券的期初摊余成本确定债券的实际利息费用(或收益),再按其与债券票面利息费用(或收益)的差额确定当期债券溢、折价摊销金额的方法。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的几个核心问题:债券溢折价的形成、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债券溢、折价的摊销以及债券溢折价摊销的会计核算等内容。并从发行债券企业和购买债券企业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债券发行价格主要因债券的票面利率(或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或市场利率)的。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实际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将高于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溢价发行对于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多得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应按票面利率支付的利息将低于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应按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折价发行对于发行单位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给予投资方的补偿;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少得利息而事先获得的报酬。

通过对上述经济业务的分析,以期能帮助财会人员更好理解和掌握长期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第5篇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于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企业的会计主体,它是由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控股公司(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各自都有独立的财务报表,进行单独核算。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虚拟的,没有真正的会计机构和会计资料,一般是根据母、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按相同项目进行汇总,然后通过抵销进行 “表结”式核算。抵销的目的在于避免虚增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及实现的利润总额。

正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 “虚拟”的,就使得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会计主体”观念显得重要而复杂:

首先,它不如一般会计主体直观,主体的业务需要事后进行确定;其次,它是编制抵销分录的依据。从集团这个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交易可分为母、子公司间交易和与集团外部公司交易。母、子公司间交易属于内部交易,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这些交易仅仅是内部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的划拨,充其量是集团这个主体的一些会计事项,而不是会计主体的真正交易,应通过抵销分录予以扣除;集团内企业与外部企业发生的交易才是集团对外的真正交易,在合并报表时应予以汇总填列。

站在集团公司这个主体角度进一步分析,属于集团内交易需抵销和剔除的项目主要有六个方面:

(1)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

(2)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的债券;

(3)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间的债权、债务;

(4)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支付的股利;

(5)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购货、销货业务而产生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存货项目中所包含的末实现利润;

(6)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债券,持有债券企业的利息收入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利息费用。

为了有针对性,在分析每一个抵销分录以前,先分析这些需要抵销的事项在母、子公司是如何处理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抵销分录。为了方便说明,假设母公司长期投资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

一、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抵销

分收益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应归属母公司的部分 (已经假定母公司按完全权益法核算)。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这种投资关系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投资收益,所以必须将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的往来事项予以抵销。

为了分析抵销分录,先分析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往来事项:首先,分析母公司确认这一收益时的会计处理。按照完全权益法,当子公司宣布其年度净收益时,母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如下:

①确认收益:

借: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其中:“投资收益”为子公司宣告净利乘以母公司持股比

②抵销取得成本超地取得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金额为出的年摊销额

③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次,分析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经子公司股东会决议以后,子公司进行利润分配:

①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东利润

贷:应付利润

②支付股利:

借:应付利润

贷:银行存款

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以上会计处理均虚增了集团公司的财务数据,必须予以抵销,可作三个相反的抵销分录:

l、抵销母公司确认收益的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

2、抵销母公司摊销长期投资:

借:长期投资

贷:投资收益

3.由于银行存款在母公司为收,而在子公司为付,因此汇总时自动抵销,不用再作抵销分录。至于子公司的应付股利,先贷后借亦自动抵销,也勿须另作抵销分录。抵销子公司股利分配及母公司收到股利的分录:

借:长期投资

贷: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以上三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其中“投资收益”的金额为:子公司净利润乘以母公司持股比 (%)减去长期投资摊销:“利润分配”的金额为:子公司支付的现金股利:“长期投资”为二者的轧差数。

二、内部权益性投资的抵销

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实质上就是要抵销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即母公司的 “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母、子公司间的投资关系在母公司账上反映在 “长期投资”中,而在子公司账上反映在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账户上,因此,应该抵销母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的账面金额和各子公司权益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同时,由于集团公司的所有者就是母公司的所有者,所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部分要转作“少数股东权益”处理。抵销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末

分配利润

贷:长期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注:该分录借方账户金额系子公司期初账面余额,因为本期母、子公司权益性投资的项目即子公司净收益已经在前面抵销了。贷方 “长期投资”的金额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所有者的部分。而 “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则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除母公司所有部分外的差额,这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母公司当时是平价取得子公司的权益 (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刚好等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同时,假定母公司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此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结束。

(2)母公司折价取得子公司权益 (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小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折价部分一般在合并之时即已处理,此时母公司的 “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也会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也结束。

(3)如果溢价取得 (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大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除非母公司“长期投资”溢价部分已经摊销完毕,否则该账户余额经过上述步骤以后必然还有借方余额尚末抵销。

母公司溢价取得的原因,一般有两方面:其一是子公司的资产被低估,其二是子公司存在商誉等无形资产,在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上必须得到正确反映,这部分价值恰好是母公司“长期投资”账户上的余额,因此可以作如下调整分录:

借:商誉(或其他相应的资产项目)

贷:长期投资

其中:借方金额为期初合并报表上相应的 “商誉或其他资产项目”的摊余价值。因为母、子公司账上都没有此项记录,这是由于合并才出现的,所以只在期初的合并报表上才能找到。

由于这些资产价值的调整或商誉的确定,集团公司的损益必然受到影响,在母、子公司的账上不可能得到反映 (因为母、子公司账上均无此项记录),因此要作补充分录:

借:(相关成本费用)

贷:商誉(或其他相应资产项目)

以上相关成本费用的金额依据母公司会计制度确定,如存货的计价政策、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商誉的摊销政策等等。其实这是对母公司关于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处理的一种调整,在母公司账上,是通过摊销 “长期投资”的办法对投资收益进行抵减 (已经在“一”部分抵销)。从集团公司主体角度看,不存在这一投资收益,所以改为调增集团公司的费用的办法抵减集团公司的净利润。

另外,从集团公司主体看,子公司除少部分 “少数股东权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所有者,合并利润分配表反映的应该是母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而子公司的利润在母公司的利润分配中已有所反映,因此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各项目数额也必须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已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其中,向股东分配利润的抵销分录已在前面处理,这里需要抵销的只是子公司利润的其他分配,主要是提取盈余公积金,抵销分录为: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至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以及子公司记录的母公司的权益全部抵销完毕,内部权益性投资抵销工作才真正完成。

三、内部应收应付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抵销

母、子公司间普通债权、债务的抵销分录很简单,一般有以下对应关系,

I、应收、应付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2、应收、应付票据,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票据

贷:应收票据

3、预付、预收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4、应收、应付股利,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股利

贷:应收股利

5、其他应收、应付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

贷:其他应收款

以上各抵销分录的金额从母、子公司期末债权、债务明细账中分析填列。

在不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内部应收应付款项的抵销已经完成,在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还要对公司间债务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抵销。因为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债务不存在,坏账准备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坏账准备份两种情况:

1、当年计提的,计提时的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2、以前年度计提的。已经计入以前年度的费用,减少了期初末分配利润。

抵销当年计提坏账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抵销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以上两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

其中:“坏账准备”的金额为期末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即视同上年利润调整。“管理费用”为二者之间的轧差数,亦或是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减少,则为冲销。因此,其发生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四、内部债权性投资及其收益的抵销

内部债权性投资主要是指母、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者手中购到对方的债券。与第 “三”部分不同的是,母、子公司对同一笔业务的记录不一致。至于双方间直接买卖债券的,抵销分录与第“三”部分一样。

内部债权性投资从集团公司角度看,应视为发行债券的赎回。由于第三者的存在,赎回债券的价格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必然不相等,会有一个债券赎回收益或损失发生,形成所谓的“合并债券收益”或 “合并债券损失”。如为“合并债券收益”,集团公司必须确认这一收益,并抵销母、子公司账上关于这一债券的记录,其抵销分录应该为:

l、抵销母、子公司账上 “应付债券”、“长期投资”的记录。

(l)在回购当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2)在以后持有期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年

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收益)

注:其中“应付债券”和 “长期投资”金额分别按其在母、子公司账上余额填列。借、贷方的轧差数就贷记 “营业外收入”或 “年初未分配利润”再或一律贷记 “合并债券收益”。

如为合并债券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收入”或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 “合并债券损失”。“应付债券”和 “长期投资”的发生额和方向均不变。

2、抵销母、子公司本期确认的被回购债券利息费用和投资收益。先母、子公司确认费用和投资收益的分录。支付利息的一方确定费用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其中,应计利息的发生额依据票面利率和计息期: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根据债券去行价格确定,上述分录是平价发行时的分录。如果该债券是溢价发行的,则“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扣除溢价摊销后的差额。即:

借:财务费用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反之,如果该债券为折价发行,则 “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加上折价摊销。即: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收到利息一方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其中,应计利息的金额按债券面值和利率计算,投资收益则根据债券购入价格确定,以上是平价购人的情况。如果为溢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如果为折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从集团公司主体观念出发,上述母、子公司的会计分录都必须予以抵销。其中“长期投资”和 “应付债券”已经在 “l”部分中抵销,这里需要抵销的是“财务费用”和“投资收益”两项。因此可根据母、子公司账上记录作如下抵销分录:

(1)回购当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 “营业外收入”或 “合并债券损失”。

(2)在以后持有期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债券回购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 “合并债券损失”。

五、内部销售收入及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首利润抵销

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母公司和子公司如同一家企业内的两个部门,公司间的存货购销业务如同存货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转移,自不能确认销售收入实现,也不会实现利润。

当母、子公司间销售一批产品时,销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购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类科目)

贷:应付账款

如果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已全部售出所购产品,则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人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除了“应收账款”和 “应付账款”属于内部应收及应付款项应予以抵销外,“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销售成本”属重复,其中,内部销售销货方的 “产品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购货方的“产品销售成本。属于内部转移引起的,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都是虚增的,应予抵销,即: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完全没有售出所购产品,相当于该批存货仅仅换了一个地方,但其成奉增加值相当于销售方确认的利润。所以,除了要抵销虚假的 “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外,还要将存货虚增的价值也抵销掉,分录如下: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注:其中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均为内部销售销货方的发生额。

如果该批产品只是部分销售出去,抵销分录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抵销己销售部分(如同全部销售一样):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②抵销尚未销售部分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次期,当这部分未售出产品售出时,内部销售的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才真正实现,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要把原来已确认的利润转换为本期利润,作调整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果,次期这部分产品仍未售出,即愿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还停留在存货上,则应将这部分末实现的利润和虚增存货价值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存货类项目)

如部分售出,则再将售出部分和末售出部分分别按上面的处理进行抵销。

六、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抵销

(一)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母、子公司间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的抵销分录与存货交易的抵销分录基本一致,只有两点不同:其一,固定资产交易的盈亏被计入 “营业外收入”;其二,固定资产的交易周期较长,一般不会一方售出后另一方立即再售出,其抵销分录在交易当年为: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项目)

在持有固定资产期间的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货:(固定资产项目)

在该项固定资产售出后,其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贷:营业外收入

(二)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交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与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有两点不同:其一是抵销固定资产上未实现的利润,不能直接冲抵 “固定资产”,而是同时调整“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使得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累计折旧恢复到交易前的水平。其二是每年固定资产升值而多提的折旧费都要如数抵销,以保证同一固定资产按同样的折旧水平计提折旧。抵销分录应该为:

l、恢复固定资产原始记录。假如此时购买方以实际交易价格作为购得固定资产的原值,且此交易价格高于该项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即出售方形成 “固定资产清理收益”,在交易当年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其中:“固定资产”的金额为交易前原值与交易价格的差额,“累计折旧”为出售方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累计折旧额,“营业外收入”是该项固定资产交易的利润。如果为交易损失,则将上述抵销分录中,借记 “营业外收入”改为贷记。

在交易当年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期间,原交易利润己经转化为期初未分配利润,相应地抵销分录转变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如果原交易为亏损,则将此抵销分录中的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改为贷记。

从 抵销多提或少提的折旧。假设交易 “虚增”了固定资产价值,在交易当年将因此多提的折旧如数冲销:

借:累计折旧(升值部分的摊销额)

贷:折旧费

在交易当年以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的各年,因同样的原因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折旧费

其中:“累计折旧”为历年累计多计提数,“年初未分配利润”为以前年度多计提数合计,“折旧费”为当年计提数。

如果交易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则应补提折旧,即做上述各抵销分录的相反分录即可。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以后,母、子公司间的交易业务基本抵销完毕,之后直接汇总母、子公司财务报表和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即可编制集团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

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在会计实务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工作底稿的方式完成。另外,也可以运用特殊的勾稽关系初步检验合并报表编制是否正确,这些勾稽关系包括:

l、合并损益表上的 “净利润”和 “末分配利润”两项必须与母公司损益表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