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第1篇

工程施工管理内部审计,主要是围绕成本效益情况进行的审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的事中监督,发现并纠正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和建议。审计内容覆盖施工管理各个方面,包括合同管理、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劳务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办公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本文就以上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合同管理内部审计

合同管理审计是指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各专项合同内容及各项管理工作质量及绩效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审计目标主要包括:审查和评价合同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合同管理资料依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工程合同管理制度的审计

检查项目部是否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是否建立了适当的合同管理制度。

1.2合同内容的审计

检查各类合同(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设备租赁等合同)当事人的法人资质、合同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是否与招标文件的要求相符合;合同条款是否全面、合理,有无遗漏关键性内容,有无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法律手续是否完备;合同是否明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等导致合同无效的风险;是否有按优先解释顺序执行合同的规定;所规定的付款和结算方式是否合适;对内对外结算台帐记录是否及时完整,是否与财务帐面核对一致等。

1.3合同履行的审计

检查是否全面、真实地履行合同;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有无违约行为;处理结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1.4合同变更的审计

检查合同变更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合同变更的相关内部控制;合同变更程序执行的有效性及索赔处理的真实性、合理性;合同变更对成本、工期及其他合同条款影响的处理是否合理;合同变更后的文件处理工作有无影响合同继续生效的漏洞。

1.5终止合同的审计

检查终止合同的报收和验收情况;最终合同费用及其支付情况;索赔与反索赔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合同资料的归档和保管,包括在合同签订、履行分析、跟踪监督以及合同变更、索赔等一系列资料的收集和保管是否完整。

2.技术管理内部审计

检查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情况;进度计划的制定情况;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是否及时、准确,是否具有指导性;材料计划是否及时、准确;各种报表是否按照统计报表制度执行;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

3.施工管理内部审计

进度计划的落实情况,检查是否建立了进度拖延原因分析和处理程序,对进度拖延的责任划分是否明确、合理,处理措施是否适当;现场施工管理情况,检查有无不当管理造成的返工、窝工情况;调度会、班前会、仓前会执行情况;工票管理是否规范;施工日志填写是否规范。

4.质量管理内部审计

4.1项目开工前

项目管理目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制订情况,是否制订、具体详细与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计划制定情况;质量人员配置情况(质检员、试验员、质控员),是否持证上岗、数量是否满足要求;工程项目划分情况;工程原材料厂家考察情况、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情况、试验室建设情况;特殊过程的确认情况。

4.2项目实施中

工程材料使用程序;中间产品制作及检验使用情况;特殊过程的实施及监控情况;终产品情况、建筑物外观质量、质量缺陷记录及处置;不合格品的记录及处置情况;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及质量检查情况;试验、检测费用的支出情况。

4.3项目实施完

工程验收资料的整编情况;单元、分部、单位工程的验评情况;其他质量检查情况。

5.劳务管理内部审计

劳务分包队伍的选用情况;岗前培训情况;劳务费用结算情况,拨款手续是否规范;劳务分包队伍材料领用情况;劳务分包记录情况。

6.物资管理内部审计

物资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物资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招标、供货商选择、采购数量、采购价格、采购质量、物资保管、结算付款等。审计具体内容包括:

6.1物资采购制度的审计

主要制度为:采购程序制度、授权审批制度、供货商管理制度、财产接触制度、合同或协议签订制度、凭证管理制度和定价策略等。

6.2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1)采购计划是否与生产计划、物资库存控制计划和资金供应计划等相协调。对生产急需和突发性的紧急物资采购,是否于规定时日内补齐办妥有关手续。

(2)采用招标方式,具体审查内容如下:招标过程和招标标准是否符合“公开选购、公平竞争、公正交易”的原则;审查有关招标文件的内容是否完整、严密,有关条款规定是否得到切实遵守;招标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招标采购的价格是否合理。

6.3物资的保管及使用审计

仓储保管情况审计,主要内容包括:仓库存放保管工作:物资是否按分区及编号有序排放,物资包装标示是否符合规范,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资是否隔离存放,库房防火、防盗、防潮等措施是否到位;物资保管账卡档案是否建立健全并定期与相关资料、账簿核对;物资分类保管情况:物资保管是否按照物资的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物资储备定额制定是否合理:物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性储备等定额是否经济合理,是否做到既满足生产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压缩库存。

7.安全管理内部审计

项目部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社会治安等组织机构;是否制定项目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否同每个协作队伍签订安全生产协议书;安全台帐是否完善,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及隐患处理记录,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危险因素、环境因素辨识清单,重大危险因素、重大环境因素控制方案,特殊工种、特种设备管理台帐,关键项目的安全技术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的正确使用情况,施工现场施工用电安全防护情况,高空、临边、悬空作业安全防护情况,大中型机械施工安全防护情况,施工现场危险部位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落实情况。

8.办公管理内部审计

检查办公用品及招待用品采购计划的制定及审批情况;办公用品及招待用品采购计划的执行情况:办公用品的购买是否及时,是否为归口购买,有他人代买的情况时,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办公用品及招待用品的入库是否有验收单,是否建立了《管理台帐》,随时掌握办公用品及招待用品购入、发出和库存数量;是否定期开展办公用品核查工作,盘点、核对,是否做到帐实相符;电话卡的领用是否为定额领用,超额部分是否进行了审批,是否对电话卡的充值进行了控制,领用情况是否定期公开;办公设备及办公设施是否建立了台帐,是否制定了跟踪、收回制度,是否对购买大件物品时赠送的物品进行了管理;印鉴管理情况:日常使用是否有登记,因特殊原因使用印鉴、外借印鉴是否有领导审批;文件收、发登记情况;办公环境及生活环境管理情况。

9.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包括资金管理审计、成本费用管理审计、债权债务管理审计、会计核算审计。

9.1资金管理审计

资金管理是否符合国家及工程局的有关规定,有无隐匿资金及帐外收付资金的行为,资金受处控制程度等;资金使用是否坚持计划性原则;现金收支是否符合国家及工程局有关规定,有无超出规定范围大额支付现金的行为等;银行账户的开立是否符合工程局的规定,有无私开账户,公款私存,违规拆借货币资金行为等;现金盘点制度、银行对账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等。

9.2成本费用管理审计

成本管理是否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和“投入产出”原则;工费的支出情况是否严格执行本公司的工资、薪金政策,工资支出水平是否控制在核定的指标以内。材料费的支出情况:主要材料的实际消耗量是否控制在定额消耗量以内,材料价差是否得到补偿;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主要施工机械实际台班费用是否低于定额台班费用,机械费用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水平以内,设备折旧是否足额计提;间接费用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情况:费用的发生是否合规,是否控制在规定的额度以内。

10.人力资源管理审计

检查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临时用工管理情况;劳保用品发放情况;考勤记录及考勤台帐情况;特岗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职工培训记录情况等。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作用;发展方向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内部近期经济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拟结合具体实际,就内部审计的作用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做些简要探讨。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职能有如下明确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可见,内部审计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去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本职工作的要求。内部审计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测,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影响,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解决或防范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可以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从控制论的角度说,内部审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监督,而是一种控制。控制包含监督,监督只是控制的一大要素和控制过程中的一项职能。所以,用控制代替监督更能准确的解释内部审计的本质。并且,这种控制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不讲服务,内部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服务意识必须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控制的全过程。正如内部审计协会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认为的,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识别经营风险的作用

作为安徽电力公司下属企业--XX供电公司,2008年度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将风险大的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实现经济平安。首先,审计部门在调查阶段设计了涵盖全部风险测试点的调查表,调查表设计了监督模块、重点审计环节以及认为该环节风险等级是高中低。根据各部门反馈的调查表,充分分析,统计得分,确定审计风险点,并形成审计评估报告。对热点问题及管理薄弱的环节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部审计在改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中,通过拓展审计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深入调查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现状,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识别企业主要的内部控制和经营过程存在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和经营不善之处,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水平。

(二)监控经营全过程的作用

XX供电公司在2006年启用合同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合同会签,大修、技改、基建、采购等合同由基层生产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将合同草本上传至合同管理系统,经过生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会签后,由审计部门对合同的发生事由、金额、是否招标、生产厂家的资质等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不符合内部控制程序时,一律退回合同,审核无误后继续进行合同流转。合同管理系统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了公司日常业务的管理,并对公司的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杜绝了公司采购等风险,对金额的审查也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企业的资源。XX供电公司通过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进行初步审计、界定审计、审核评估报告和终结审计,对改制方案执行全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全过程监控,改制分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三)评价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查账人员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2007年,安徽省电力公司以《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依据,组织公司系统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发的“内控评价体系”项目成果,通过对评价项目及内容细化,将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市级供电公司的业务实际相结合,建立一套有安徽电力公司特色的内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07年对公司电费管理风险情况进行了内部控制评价测试,本次测试内容主要涉及电费管理业务流程、营销MIS数据的风险管理情况、抄核收的风险管理、电费资金的安全管理、发票管理以及电价执行情况。利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公司关键点进行测评,围绕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使之日趋完善,运作更加有效。规范各项业务应具有的内控标准,为全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平台。为公司及时、有效地降低经济风险,防止了公司资产的流失。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翻阅财务账簿及相关报表,面对一年甚至几年的财务凭证及账簿报表,由于审计期间的长短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可能做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情况有准确的评价,一般都是查错纠弊,查找财务人员账务处理是否合适,财务报表是否准确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的数据量,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及审计方式,这样才能对企业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价,才能实际解决管理上问题。

(一)在审计内容上,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为主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延伸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不断加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信息传递和管理制度的滞后以及某些方面的缺陷。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以及咨询服务上来。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以及咨询业务方向发展。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在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以广泛开展审计调查为切入点,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公司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开展经营风险评估,围绕企业“四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要环节、重大风险、大额资金)等领域,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根据经营风险评估情况,计划内共安排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电价执行、电费发票管理、县公司农维费管理及小型基建项目管理六个专项审计调查。同时根据公司领导要求,适时增加了县公司线损管理、应收电热费余额管理、营销业扩报装、关联方交易及自营工程人工费定额管理等五项调查。努力使内部审计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经营管理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发挥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功能。

(二)在审计方式上,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发展

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安徽省电力公司以2006年课题研究成果《安徽省市级供电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基础,广泛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半年安排十七个市级供电公司集中使用该体系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共计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漏洞50个,发现可能形成小金库的源头5个,提出建议和意见101条,有效地化解了经营风险。同时还将内控评价与日常审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省公司2008年开展的届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积极查找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点、关键点和失控点。共查找出风险环节(点)862个,其中无内控制度25个、内控制度需完善121个、内控制度有瑕疵264个(内控制度瑕疵是指内控制度未能得到不折不扣、到边到角和始终如一地执行),目前已完善和新制定的制度有123个。该改举措最大限度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成功实现了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控制。

(三)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方式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内部审计要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身就需要信息化。即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加快SG186工程中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可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将是内审工作的革命性变革,是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的重要标志。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能不能在这场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直接关系今后审计事业的发展”。2009年安徽省电力公司将全力推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ERP的实施,了解ERP内在结构、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等,对ERP环境下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将来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为顺利地开展内审工作,向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奠定基础。反之,如果内部审计没有全面深入参与信息化建设过程,等信息化实施完成后,仅面对信息化运行的数字化结果,内部审计管理职能的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面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为适应这一更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国际内审的发展趋势,以新观念、新视野、新思维,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断前进,内部审计才能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智芳,张运琴.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看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1)

[2]刘明朝.浅谈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知识经济.2007(11)

[3]宋义灵.强化内部审计完善企业管理--浅议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时代金融.2006(11)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程审计;项目质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建筑工程项目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的法律及规章条例,对规范建筑行业的市场管理及提高项目监控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看来大多数的建筑工程建设主体监管能力较弱,仍然存在着建筑项目超额投资、高投入低产出、违规建设、工程项目延期、商业贿赂等管理混乱的现象,导致建设项目投资效率低下,未能达到建筑工程项目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监管的呼声之下,投资主体转而借助审计工具,希望达到优化项目投资、遏制工程项目腐败的效果。但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主要关注的是事后概预算审计和事后竣工决算审计,审计介入时间滞后,并无法解决周期较长、内容复杂、涉及主体众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遵循传统审计模式的审计人员无法了解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物资进出、施工现场等已完工项目的具体过程,只能通过验收单、出库单、合同等事后资料作为审计依据,若审计人员无法查出问题,反而给建筑工程项目实际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披上了“已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合法外衣,无法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基于上述的动因,部分审计机关开始尝试将建筑工程项目领域划分为重点审计内容,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对此,湖北省武汉市审计局王锐下了一个定义:建筑工程项目全程审计是审计工作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决策投资阶段到项目竣工决算阶段全过程所涉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综合性的检查、监督和评价的过程,对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发表审计意见,以提高建筑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一方面,全程审计可以监督建设方管理好工程资金,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并及时纠正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全程审计对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可以对建筑市场起到规范和净化的作用,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民众公信度,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全程审计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出事前控制、注重过程控制,将审计监督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切实体现了“防范重于查处”的理念,下文将针对建筑工程项目五个阶段涉及的审计重点展开探讨。

二、投资决策阶段审计

投资决策阶段审计是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全程审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主要审计核查对象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目标设计等。但事实上投资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投资的影响被审计工作人员长期忽略,而将审计工作的大多数精力聚焦于施工阶段审计和工程竣工决算阶段审计。国外学者有关于“各阶段对整个项目投资影响”的数据研究,最终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影响占70%以上,而施工阶段仅占5%-30%,因此,投资决策阶段审计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造价控制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投资决策阶段审计主要包括管理审计、技术审计和经济审计三个方面,同样适用于其他阶段的审计内容。管理审计主要是以该阶段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为出发点进行审计;技术审计是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从技术层面对业务活动实施审计;经济审计则是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对该阶段涉及的费用、价款等内容进行审计。

(一)管理审计

在这一阶段的管理审计首先应关注工程项目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具体检查在决策过程中是否遵守了企业已颁布的相关投资管理制度及规定;核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或者是决策失误的情况;在评价投资项目方案的过程中是否遵循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投资决策过程的资料是否记录完整并妥善备案。另一方面应关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批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单位资质及专家专业结构是否符合标准。

(二)技术审计

技术审计首先应关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报告中的数据和资料质量将影响投资者做出最终决策判断,需要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报告编制是建立在大量调查工作的基础之上,审计工作人员应审查获取市场调查数据的方式和途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还应关注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符合完整性的要求,编制内容是否包含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规定,是否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目标作出合理说明。

(三)经济审计

在决策投资阶段的经济审计主要研究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的正确定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设计阶段概算以及施工图概算等造价工作的确定。在审计过程中,要求投资估算的误差一般控制在20%以内,而且投资估算一经上级审批后应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后期造价不得超过该限额。审计人员应着重关注项目投资估算的数据、指标设计以及资料是否完整、合理;各项费用的估算方法是否运用恰当;计算结果和计算深度是否准确;投资估算的内容是否按程序经过审批。

三、设计阶段审计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由前期计划状态转化为实体状态的重要工作阶段,在我国工程项目质量事故发生原因的统计资料中表明,40.1%的工程质量事故是由设计责任引起的,其中施工图纸设计不合理、未按合理程序进行设计、为赶进度节省设计费用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然而由于设计阶段失误产生的质量问题,往往在施工阶段难以补救,还会影响建筑项目的工期和成本投入。因此审计的目的在于将建筑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投资三大目标贯穿于设计阶段中,避免在施工阶段出现较多的设计变更,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

(一)管理审计

在设计阶段的管理审计首先应落点于设计单位的选择合规性审计,注重审查设计单位的级别和资质是否满足于拟建设项目的规模和要求,是否存在不符合级别的超资质设计行为,是否存在表面挂靠在合格资质设计单位实际上是个人承揽项目的情况;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审核方面,审查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的各项审批手续流程,是否经过有关负责人签字和批准,核查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程序执行。

(二)技术审计

设计阶段的技术审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设计方案优先审计,即审核初步设计是否是通过多种方案的分析、比较而获得的最优选择,审核报经批准的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前期确定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研究,核查在确定设计方案前是否经过合理论证;二是限额设计审计,即设计单位是否在投资或者造价的限额范围内进行满足要求的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建筑设计造型与项目造价之间的平衡,保证设计与经济的最优结合。

(三)经济审计

设计阶段的经济审计对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建筑项目设计概算,即设计单位利用建筑项目估算指标并综合设备材料价格、建筑贷款利息及流动资金概算形成的建筑物造价文件,注重审查设计概算文件编制依据的概算定额、费用定额、税率及概算指标是否适用;二是建筑施工图预算,即在具备施工图图纸和工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预算定额编制,注重审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审查施工图预算是否超过估算值并说明超过估算、概算的原因。

四、招投标阶段审计

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审计是根据《招投标法》的要求,对图纸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招投标工作质量进行的审查和评估。其目的在于通过招投标审计寻找出项目招投标管理存在的缺陷,制定防范措施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增强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规范建筑市场的竞争机制。

(一)管理审计

在招投标阶段的管理审计应首先关注招标前工作的规范性,重点审查建筑工程项目是否建立健全招投标质量控制制度并测试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核查项目是否存在人为规避招投标活动的违规操作现象。其次,还应注重开标、评标及定标过程中的规范性审计,审查是否有三个以上的投标单位参与招标活动,是否有五人以上的奇数位评标委员参与并保证专家的占比不少于2/3;审查是否存在对某些指定招标单位有利的不公平条款等。

(二)技术审计

建筑项目招投标阶段在技术层面的审计,可以从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技术性上进行评价和审查。一是招标文件审计,注重审查文件中是否完整包含了投标邀请书、合同主要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投标人须知等内容;审查招标文件是否准确说明了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招标人的实质性要求。二是投标文件审计,重点关注文件中是否有法人代表的签章,审查投标文件中的施工组织方案是否能在项目进度内完成工程计划。

(三)经济审计

在招标阶段的经济审计重点在于标底或招标控制价的审计,关注标底是否超出已批准的总概算,超出总概算的部分是否经过负责人的重新审批;招标控制价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尚未明确的不可预见费用以及政策规定应计入项目的造价费用。其次,审计人员还应关注投标报价方面的审查,分析对比投标单位的报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投标单位采用了不正当的“报价策略”,如明显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的分项报价。

五、施工阶段

审计在建筑工程项目全程审计过程中工作量最为繁重的就是施工阶段审计,这一阶段具有资源投入量大、专业性强、管理及协调难度大的突出特点。因此,该阶段要求审计人员频繁地进驻施工现场开展审计工作,实时实地查看建筑工程的实体状况,了解建筑工程的实施进度,系统地掌握项目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施工阶段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应及时形成书面意见反馈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保证及时地监督工程建设的质量。

(一)管理审计

在施工阶段的审计重点在于内部控制和合同管理。首先,内部控制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起了重要作用,审计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其控制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包括现场签证办理、工程施工结算审批、施工技术措施等关键控制环节。其次,审计人员应审查合同是否按照规定的条款执行,合同各当事人是否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审查合同的变更、终止等行为是否符合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原则。

(二)技术审计

在施工阶段技术方面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建筑工程质量,施工质量审计是指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实体质量进行审查和评定,从以下几个重点开展审计:审查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是否设定了明确的工程质量目标,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对于施工资料和施工进度的同步性进行审计,查看是否存在资料记录造假和施工不规范的情况;检查施工各方是否对不合格工程项目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补救措施。

(三)经济审计

施工阶段的经济审计主要关注工程变更价款审计和现场签证审计。首先,工程变更价款审计是指由于建筑项目工程变更引起的需多付给施工单位的费用审计,要求施工单位先向建设单位提出,审批通过之后才允许对价款进行调整,审计人员需要对变更价款的计算过程以及真实性开展详细的审查。另外,现场签证是由单位人员签字并认可的施工现场证明文件,是支付工程款项和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需要依据规定和相关文件对现场签证通过的实际发生费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

六、竣工决算阶段审计

竣工决算阶段审计是建筑工程项目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建筑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审计人员对项目的最终建设成果和最终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考核的关键步骤。目前,在建筑工程决算中经常存在着违反定额规定多计工程费用、违反工程量计算规则重算或多算工程量、混淆施工方案变更和设计变更等多种手段达到多计结算金额的现象。加强建筑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减少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助于保证决算相关指标的准确性,科学地评估建筑项目的投资效果。

(一)管理审计

在建筑项目竣工决算阶段的管理审计工作主要针对竣工决算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内控机制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审查竣工决算过程的执行手续是否符合制度程序规定,决算的资料依据是否真实完整;是否成立了专业结构分配合理、分工明确的竣工决算验收小组;审查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

(二)技术审计

在这一阶段的技术审计主要关注竣工验收是否以国家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作为执行标准,是否与工程合同约定的标准相一致;检查鉴别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提供的相关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真实;针对建筑项目中的隐蔽工程和特殊环节是否进行严格验收并形成备案资料;是否对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进行专业的检验。在这一部分技术性的审计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强,审计人员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或者咨询公司协助审计。

(三)经济审计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审计思路由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转向风险识别与防范;但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入手,结合施工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对其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签证和咨询活动。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基础,顺应国际大趋势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但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际应用仍不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2施工企业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特点施工生产协作关系复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协调难度大,建筑施工点多面广,协作关系多。在企业内部,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产品上组织多工种综合作业;在企业外部,要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方单位等协作配合,面临关系较为复杂。内部审计部门发现企业内、外部风险时,面临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包括对外部单位协调难度大,对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协调难度大。

3内部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内容

1)业主资信情况审计。在项目投标报价时,应审查项目业主资信好坏,业主资金到位情况、项目相关信息的充分性,审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报价方法的不当性。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自始至终离不开施工企业与业主的紧密合作,有的业主实力较弱,相应地工程项目的风险也就加大;有的业主虽然有一定实力,但诚信度较差,不按合同条款约定执行;有的业主利用虚假工程信息虚假发包,招摇撞骗。企业甚至因为业主原因而陷入绝境,因此业主资信风险是施工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风险。2)合同审计。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缺陷”,势必会造成以后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因此项目在签订施工合同之前,一定要对合同条款进行认真审查,审查内容包括:a.施工合同所依照的法律法规是否有效,合同主体是否合格,合同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是否针对性地拟订解决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工程的保险、工程款的拨付、合同解除等具体情况的条款。b.合同是否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衡,使施工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诸多风险。c.

合同管理审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组织;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经济效益

1加强工程决策和计划阶段项目管理

作为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计划、实施和结束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企业应做好如下工作:

1.1搞好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拟定工程项目施工各过程的组织、技术和经济等实施方案的综合性设计文件。它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总概算和招投标文件的主要根据,是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对正确选择整体优化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工程施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意义重大。随着工程建设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三位一体管理体系认证的推行,企业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该简明扼要,体现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施工方案应经济有效,实现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体化,不断地将工程技术、施工管理、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要素统一结合并对施工组织设计实行动态管理和分层管理。

1.2做好投标工作

随着建筑市场招投标制度的全面实行,企业的投标竞争,不仅是施工企业根据施工环境和自身的条件争取得到工程施工任务和相应报酬的竞争过程,而且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改革,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除了做好投标前期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基本工作外,企业还需认真研究投标的策略。①在编制先进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计算确定以最有效工期为前提,并保证合同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最低预算成本;②要在最低预算成本上加一笔合理适度的目标利润;③要讲究投标报价的技巧策略。

1.3搞好施工预算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预算确定了工程造价、劳动力、材料、机械的消耗标准。搞好施工预算能够预测完成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投入,确定工程的目标成本和实现的利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要重视施工预算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实行预算管理工作责任制;加强预算部门对整个施工企业验工计价的控制权;加强预算部门和计划、财务、审计、物资、劳资部门以及基层施工单位的联系,确保经济数据的快速传递和经济数据的正确性。

2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

2.1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现场施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施工计划能否有效实施,企业的各项预算能否有效落实,并厉行节约,而且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经济社会责任和企业信誉,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外,还需要了解现场,并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处理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企业应该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正确的施工方案,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建立健全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反应联动机制。

2.2加强工程造价管理

造价管理是施工企业在工程合同价格的控制下依法取得合理利润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是施工管理的核心,与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工程的竣工决算、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关系,要使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更大化,就必须坚持不懈的抓好造价管理,除了在招投标阶段,要按照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外;在工程中标后,要签订公平合理的合同,确定工程承包合同价;在工程实施阶段,更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强化施工人员的造价意识,把成本控制目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3工程项目结束阶段

3.1加强工程施工索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索赔是合同法律赋予合同双方的权利,是施工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弥补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损失,而且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树立索赔意识,在工程实施中利用一切客观存在的索赔机会,以合同文件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加强复合型索赔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工程合同,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工程洽商,工程档案与项目信息管理等管理制度。

3.2加强工程欠款的清欠

施工企业的工程欠款不仅影响其工程垫款的收回,而且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效率,影响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大清欠力度,建立清欠领导组及专职清欠办公室,由其专门负责制定办法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清欠工作并按职能部门分工制定责任制度,按照欠款金额大小,对清欠单位实施有差别的清欠措施以及建立严格控制垫资工程及防范风险的制度,必要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3.3做好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计

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可以对施工单位送审结算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审计公司和审核人员的基础上,要注重工程造价审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及采用。在审计过程中,要加强企业和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审计人员必须以合同、有关的文件规定和工程造价原始资料为依据,实事求地审核报送的竣工结算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计算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等等。

3.4工程项目的整个阶段,加强工程合同管理与审计监督

工程合同管理和审计监督是指对工程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进行监督检查,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的争执或纠纷进行处理,贯穿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对企业的造价管理和索赔,清欠工程欠款等意义都很重大。因此,施工企业在项目决策阶段,应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合同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进行研究和选择。在项目计划和实施准备阶段,做好合同的审查和风险分析工作。在项目实施阶段,确保合同的履行,处理必要的合同变更,进行索赔管理。在项目结束阶段,做好合同后评价工作,总结合同管理与审计监督利弊得失。

4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4.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

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完整,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和抵御生存风险,帮助管理层尽可能实现决策最优化,进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运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益为核心,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用大财务管理理念指导财务工作,把一切与财务收支、资金收付、经营活动产生的财务成果有关的经济活动事项,都纳入财务管理范畴;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机构,通过清晰的职责、系统的分工使财务核算、经济预测、资金调控和审计监督有效结合,认真强化财务制度、建账原则和财务控制原则,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行财务会计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其独立性并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4.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全面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具体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在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同时,将审计关口逐步前移至项目经营全过程,实行工程项目定期连续审计,加大审计密度和力度,将审计重心由结果审计转变到更多地关注过程监控,加强对项目过程中效益的监控和对过程管理的分析,以在建项目为主要对象,以施工现场审计为主,自审上报为补充,完成由传统审计到管理审计的角色转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5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企业经济运行围绕的中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就必须分析探索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不断的采取改善措施,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