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58-0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西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开展了科学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编写出版了一批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一、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最初研究是从学生的学习开始的,纵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从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只关注学到关注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趋势,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且从教育心理学发展史来看,对某一热点的关注在其尚未取得很大进展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预料,对教与学的综合研究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由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重视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等于是把教育情景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因素熟知,并同时动态地理解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只有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促进教与学的情景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成效。
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愉快的心情,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作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境界,对动机的激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成功预期在学习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并使教学活动能帮助其达到目标。学习者内在的成就感比外部的奖励能更强烈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兴趣既是求知心理向往的“导火线”,又是学习行为动力的“助推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习目标、教材及教法三个层面探索如何构建一种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机制,使他们在不断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到上课的必要性,乐趣和益处,慢慢从学之者变成好之者,从好之者变成乐之者。
随时让学生有成就感,这一点很重要。在学习中,如果能找到成就感、自信,觉得是一种乐趣,我们就会对学习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互动的,如果我们老师能随时给学生这种成就感,学生也会对我们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一种惧怕心理,就是惧怕老师突然提问如果老师来个突然袭击的话,结果是很难让人满意的。如果明确的告诉学生提问那部分内容,学生会认真的去准备,只要认真准备,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回答的很好,当连续几次之后,学生就有了自信心了,也就有兴趣了。这时老师及时鼓励表扬一翻,学生也会为争取这种表扬,这种小小的成就感而努力。达到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工作的另一主体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合理的队伍结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为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可把教学经验不足、教育理论缺乏、具有潜力、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和学术深造,促成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动交流,及时获悉市场的信息,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能尽快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技能,使其不断探索创新,能尽快胜任高职教育岗位工作。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博览群书,这样在讲台上方可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教师应不断学习、思索、更新,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胸有成竹,才会有敏捷的职业思维,才能使课堂活泼轻松,语言妙趣横生。当然,教师应及时掌握课堂节奏和课堂气氛的配合,不能天南海北,海阔天空乱吹一气。“磨盘千转,不离轴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主题,趣味性教学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更不是街头巷尾的野台戏,那种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讲课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害无益的。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学校教学众多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真诚、奖赏和移情性理解。这就要求师生彼此坦诚相待,教师要赞扬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缺点,并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同情、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从广义上讲,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乃至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客观上起到心理引导的作用。为了营造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场”,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并不断提高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染力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此外,激情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总之,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信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这是一门以学习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科学。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要了解有关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还要研究在校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以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即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在教学过程中可注入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心灵感受式+自然渗透式
心灵感受或自然渗透都是具备“感受”或“渗透”的“源头”。在艺术教育中,最好的“源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可以用许多音乐作品作为“源头”,诱导和启发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强与弱”“紧与密”“稳定与不稳定”乐曲句逗、呼应、结构等等,进而感受乐曲的魅力。有了多次的“心灵感应”就会对主体(学生)产生“自然渗透”,学生对作品欣赏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受所产生的效果,正如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激励创造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开拓式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在一次欣赏课中我播放了一首《百鸟朝凤》要求学生给这首乐曲起名。于是“百家争鸣”“斗嘴”“争执”“舞”等名字诞生了,有的学生还根据乐曲画了一幅画并进行了解说。学生虽然画得很简单,但是解说得特别有创意,把一段音乐描绘得非常形象。
教师创造的情境问题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听音乐说“听后感”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的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对音乐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要让学生创造发挥和发展需要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你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你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自由自在的参与,无拘无束的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能走进音乐知识与实践中去。而且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所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音乐中驰骋、想象。让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就越丰富。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英语教学;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英语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把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概述如下:
1.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程序化教学,他们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教学是对行为制约的过程,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沿着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变化。
2.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学派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这个情境对学生有操作制约作用和控制引导作用,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拥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厌学怕学,主要源于他们没有端正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自身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分析及运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语法特征等知识。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生的认知差异是研究学生学习英语规律的重要依据。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智力发展、认知方式和运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英语教学就难以使全体学生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英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为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
4.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5.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是由英语教学实际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伴随着感情的交流。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既要重视对学生认知过程规律的研究,包括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又要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研究。在高考英语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为了满足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时间的结合,将教育心理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46-01
实际教学中,很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感叹,诸如心理学这样的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难讲,难点在于学生都缺乏兴趣,认为枯燥、难懂,不容易理解。所以老师们都立足于本学科,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基于同样的想法,我力求从心理学的老式教学方法中走出一条适合幼儿师范学生学习的新路子。从而能够实现引领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畏难感、乏味感。
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弱化说教式的教学,依托教材中提供的理论知识,以情境教学为突破点,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现了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的影子,强化印象,快乐学习的目标。
一、情境教学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教材为根本,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要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教师省力、省事,可学生学习起来生硬、死板,效果不好。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确保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真实性原则。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3.合作性原则。很多情境中,需要学生饰演各种角色,分工合作,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二)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具体做法
课堂教学中,依照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我把情境教学分为三步走:
1.《幼儿教育心理学》中,适于情境教学的内容整合。本教材共有十四章内容,按情境教学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打破章节界限,适合课内游戏、角色扮演或视频欣赏的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个别实在不能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
2.根据可以进行情境教学的板块,选取恰当的音像材料等。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提前设置若干情境专题,给游戏和角色扮演选取适合的配乐、器材和服饰,并指导学生排演。以防止学生不能抓住主题,充分保证情境为教学服务。
3.情境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学科理论。情境是为学习知识服务的,所以无论怎样,归根结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走出情境,从中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学科理论,学生做的不当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顺势引导,这样点拨,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幼师专业的女学生占大多数,表演能力强,亲和力大,原来是坐在座位上死学心理学理论,现在让她们走出来,依托课本,从情境中挖掘理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收效
情境教学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从两届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让沉闷的理论教学变得鲜活,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加喜爱这门学科。
2.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本学科的学习效率。
3.引领学生在学过相关的知识以后,也能用课本剧、对话、朗诵等各种形式对知识加以巩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在情境中,让学生能真切的观摩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