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在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新兴课程。基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高校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理想课堂,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开设的背景和意义

2007 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党的十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近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从众心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影响着整个社会,特别是严重挫伤和打击了来自广大农村学生的信心,导致近年出现大批的高考“弃考族”,这要归咎于高等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个体的人生目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础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实质上演化为职业生涯的设计理念,而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则是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折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前者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需求,后者是个体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缩小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有利于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构建理想课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重视不够。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是就业率,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多数高校将它开设为选修课且采用大班授课,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教育引导缺乏前瞻性。另外,在实践层面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仅关注毕业生“就业指导”而不是“生涯规划”,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职业,甚至所学专业就决定了所从事的职业,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文凭越高就业越有优势。

2.师资队伍薄弱。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礼仪学、管理学、营销学、社会学等知识,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需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师资匮乏、专业化程度不够,主要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课”教师和少数专家,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偏多,并且教师多数没有经过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系统理论学习和培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主渠道。但目前很多高校 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仍停留在 “说教式”或“灌输式”等单一的传统的讲授法上。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管理不规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大。

4.社会化程度不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高校应统筹考虑职业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部门的发展趋势,加强校企合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让更多的成功人士用他们奋斗的经历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想课堂的路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师资薄弱,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教师资源。促使校内部分教师转为本课程的专任教师,如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理应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就业指导教育专业化。再次,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

2.开展创业就业讲座,全方位引导就业理念。高校应加强与职业界合作,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要健全与职业界、人才市场的信息通报制度,让更多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举办就业和创业讲座,创新“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增进与企业的关系,拓展大学生的实习渠道。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信息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只有在客观地认知自我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职匹配。

3.坚持转变教育理念,确保全程化跟踪教学。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遵循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该课程只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将职业发展教育重心前移,从学生迈进校门开始并贯穿大学始终,做到全程化,覆盖所有学生,覆盖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坚持四年不断线。比如,大学一年级,开展国内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培养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制定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职业观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学业、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大学三年级,进行实践教育,进行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角色扮演、职业模拟招聘,调查择业方向、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并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大学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4.以小班讨论为纽带,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已成为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必须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获取知识的互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小班授课,必须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民主型理想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学生在讨论中各展才华,在交流中见贤思齐,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

5.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总理曾说:“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该课程侧重经验教学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给大学生求职择业以有效的指导,切实解决大学生择业中的实际问题。2009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其次,要紧密结合案例分析。将专业知识教育、著名案例分析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择业实践训练,提高择业竞争力。再次,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角色扮演、职业心理测评、模拟招聘等多种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确保大学生准确定位自己,促进自我效能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就业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与科学规划人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充分就业走向满意就业,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玉斌,朱立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0.

[2]刘键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3]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第2篇

黄彦萍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现代大学制度视阈下的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时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42049。

摘要: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多为选修课,覆盖面窄,难以贯穿大学四年。本文按照“多方位参与、重过程体验、促个性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丰富全程化的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了分层分级的课外活动体系,完善了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教育教学 实践体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种教育理念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内容,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或者选修课。笔者所在的重庆邮电大学从2009年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我们对已学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逐步完善和改进,推动全程化、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一、调查结果

共计向2009级、2011级和2014级学生发放10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876份,有效率87.6%。

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80.5%)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9.5%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满足需要。虽然课程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但是42.7%的学生认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7.19%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并且有47.6%的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课后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

2.学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通过课程学习,28.7%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30.8%的学生目标还不太明确;33.2%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特长,19.1的学生还不太了解;39.2%的学生了解了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仍然有18.1%的学生不了解;33.1%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23.3%的学生则不太清楚;36.9%的学生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20.8%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职业方向的发展。而接近一半的受调查者对于以上问题,选择的是“一般”,显示出课程在对学生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作用还比较有限。本次调查中还了解了学生对该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4.1%的学生建议在大二开设,39%的学生建议在大三开设。

3.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在“授课教师满意度”方面,11.9%的学生对授课教师非常满意,38%的学生满意,满意度为50%。在教学方法方面,学生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习见习”(57.9%),其次是“案例分析”(53%),第三位的是“角色扮演”(40%),而在教学中经常用的小组讨论、职业测评、课堂讲授等教学手段学生选择比例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44.2%)希望在专业课程中加强职业规划的教育。

二、课程组织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关系、理解教学内容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职业世界的探索。调查显示,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讲授性、理论性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实习实践(57.9%)、案例分析(53%)等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有兴趣,这也显示出学生渴望对于职业世界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提示我们的教育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多受众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目标。

2.课堂讲授的有限性与生涯规划的全程化。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学生建议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4.1%的学生建议在大二开设,39%的学生建议在大三开设。目前,重庆邮电大学在大一上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希望学生从一进校开始就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期间正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适应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还没用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因此会导致学生产生“老师讲的东西离我太远”等印象,进而影响上课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二、三年级想思考职业发展道路的时候,相关的知识已经遗忘了。

3.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本土化。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越来越丰富,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许多教材更多的是照搬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偏重知识和概念的讲授,缺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难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体验式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体验式课程体系建设,旨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既保证有足够的学分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达到专业培养规格要求,又将素质提升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以学分形式加以固化和系统化,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把人才培养普遍要求与个性化发展内在需要统一起来,把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贯穿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1.以教研室为龙头完善教学课程内容。学校成立课程教研室,挂靠学生工作部(处),牵头设计生涯发展教育教学体系,以生涯发展为主线,将生命、生活、生涯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大学的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

2.形成了分层分级的课外活动体系。除了课堂教学,还形成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分层分级的生涯发展教育课外活动体系。该活动体系在研究学生生涯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学院、班级资源,按照学校、学院、班级不同层次,不同年级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构建四年一贯制的体验计划。一年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体验活动和团体辅导,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寒假完成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体验亲情、友情和关爱之情。二年级学生通过对孤儿院、养老院、戒毒所等机构的“义工”活动和爱心服务,感知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念,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了解职业的基本素养。三年级学生参与营利组织的体验与实践,提高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四年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模拟招聘和就业实践,进一步体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求职核心竞争力。

3.完善了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在大学阶段生涯发展的需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计划内教学与计划外教学相结合。除纳入教学计划的学时外,增加可折算为22学时的计划外实践教学,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课程教学将课堂讲授与演练相结合,课后将知识体巩固与学习小组训练相结合,并通过生涯规划大赛、通用职业能力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检验评估学生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效果,形成了“讲练赛”完整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实践体验教学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在教学安排中实施“四六原则”,即40%的理论学时,60%的实践学时。用大块时间,花大力气开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职业测评、行为训练等实践内容,向学生传授生涯发展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学业发展与职业的困惑,使生涯发展教育课程成为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教育教学体系。据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我校2011届毕业生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接受的辅导简历写作、辅导求职策略服务有效;对母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总体满意度为92%,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3%)高9个百分点。

4.探索了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路径。通过加强授课师资建设,实行专业准入制。目前,学校共有GCDF(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30人、TTT(职业生涯授课讲师)讲师52人,国家心理咨询师51人、职业指导师4人、KAB讲师3人。针对授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效果,工作技能等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反馈,促进师资队伍 “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全程化体验式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确实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话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成果对于深入理解教育规划纲要和十报告的有关精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付孝莉.重庆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调查[J ] .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马小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4):133-135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第3篇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谋生手段,从社会角度上来讲,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获取应得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职业本身具有着不同的性质、内容以及形式的劳动岗位。

道德是一项非常庞大的体系,其是约束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体系,职业道德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受到高校的重视。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其需要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不仅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内容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鲜明的职业要求,通过职业道德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个人道德品质,并且逐渐的走向成熟化。[3]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载体之一。不仅能够展示学校办学的活力和效果,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校园内的生活质量和学生们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们拥有归属感,进而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养和激发广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和精神,促进学生们能够全面发展。随着时代不断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职业道德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职业道德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保证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时代的背景。无论对人才有什么不同的要求,但是对人才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具有价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指导,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全面的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有效的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通过健康的内容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1]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并且主要的目标就是更好的服务和服从社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期间,正是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必须要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关键性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们抵御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十分的重要,其能够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提高大学生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责任心。所以,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必须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承担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2]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职业道德等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十分重视的教育我呢体之一。为了能够满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要提高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客观需求,也是适应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能够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自主性,并且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其作用十分巨大,不仅能够激励人们积极进取,提高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还能够要求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尊重并且遵守相应的道德观念。当今时代,是极为重视科技的经济,要求人们不断的更新知识和科学技术,从而才能够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高校在进行培养人才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提高人才职业道德的方法不断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十分的活跃,自我意识十分的强,更加注重个人理想和个人奋斗,有着十分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但是,在他们人生目标的背后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必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的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的职业地位,保证自己能够在职业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学校必须要从初始就认识都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开始阶段进行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就是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以及就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以及宽厚待人等优质品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必须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必须要保证两者之间具有着共同需求的精神,也就主要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忠诚意识等。必须要结合明确的目标,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融入相应的元素,比如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元素,进而培养大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相应的职业精神。应该有效的将行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进行结合起来,创造高校独有的文化,将两者之间进行自然的融合,实现全方位的渗透。校企应该联手打造独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创新内容,通过校园活动将赋予大学生校园新的动态内容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彩活动场景,保证大学生能够在校园活动中实现思想的成熟、升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3.增强活动针对性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阶段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高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角度建立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分为职业探索、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准备这几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关系,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时间段,前二者属于“职前”阶段,后二者属于“岗前”阶段。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1)大一: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确定适合专业、行业;(2)大二:行业职能,提升个人能力;(3)大三:认知职业世界,确定适合岗位;(4)大四:目标企业、企业文化,求职、面试。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1)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2)个人能力的塑造;(3)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4)职业素养和求职。

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树立人生目标,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找到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确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强弱,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充实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强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或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来开展工作,没有调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教务部门、团委也就是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务。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弥补以上不足,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为: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和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等组成,以德育教育为宗旨,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集全校和社会之力全面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下设思想教育科具体负责落实,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等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务和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其还负责协调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两大职能,一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服务和行政事务,其可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市场服务部、网络信息服务部。二是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

3.教务处

教务处让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全体任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德育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担。

教务处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和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 转贴于

4.团委

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是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协会、创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渗透,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与行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配备部分专职人员(主要为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来协助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员,院系还可利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老师等,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特征,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6.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建立校企合作,这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基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德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基层。

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大学全时段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宿舍文化设施建设,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是学校全员参与和全程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工作模式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学术、专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在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伴随学生大学四年的长期过程,已逐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线,应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管理教育,特别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王兴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刘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范文第5篇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近十年,有必要对该课程执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反思。以90后大学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在福州市五大高校展开调研,旨在了解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现状,并在数据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校园文化建设、借鉴MOOC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体验式教育模式、分层分类开展教育、构建校本培训体系六个方面,对提高该课程教育的实效性提出有效的建议。

[

关键词] 福州市;高校;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12-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福州大学201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题“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600693)

[作者简介] 陈秋兰(1979-),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提出——了解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执行的满意度状况的必要性

从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以来,国内各高校为贯彻文件精神,陆续将该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并将该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中。这表明国内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下文简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下,所有产品(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在高校,学生作为高校提供各种产品(服务)的消费者,他们的满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声誉的好坏。迄今为止,该课程的相关教育执行将近十年,但该课程执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效果,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反思该课程下一步如何有效地、针对性开展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以“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福州市五大高校展开调研,旨在了解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90后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的基本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获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对该课程的真实看法,为高校下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数据依据。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调研对象选取了来自福州市的五所高校:福州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90后大学毕业生,涵盖了理工、医药、农林、师范类院校,具有代表性意义,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1份,有效率为90.1%。在男女比例上,男生594人,占58.8%,女生307人,占41.2%;在专业上,经管类学生153人,占17.0%,文科学生321人,占35.6.%,理工科学生387人,占43.0%,医学类学生40人,占4.4%。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2道问题,其中包括21道单项选择题和 1 道开放式问答题,主要从四个问题:90后大学毕业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园文化的满意度”、“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满意度”、“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以及“你最希望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到什么”展开调研力求获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对该课程的真实看法。

三、问题透视:大学生对现行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的现状及原因

通过对问卷设计的问题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整理归纳,笔者总结了以下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信息。

(一)大学生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下个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普遍不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有必要进行个人规划,但仍有2.5%学生表示没有必要。当问及“对自我认知模块的个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个人特质有很清楚的认识符合你自身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1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当问及“密切关注所学的专业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前沿知识符合你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4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对感兴趣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薪酬及发展空间很了解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1.7%学生表示不太符合,6.7%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对感兴趣职业所需要对应的职业素质很了解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3.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56.4%学生表示不太符合或很不符合。

(二)高校开展该课程教育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教育满意度并不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对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什么样的态度?”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非常欢迎,希望能在课程教育指导下谋得满意工作。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对你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3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所传授的理论和方法对你制定个人生涯计划的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2.1%学生表示不太符合,10.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对你帮助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8.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

(三)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当前网络课程高度发达的年代,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吸引力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哪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高达68.3%表示来源于网络,19.2%的学生表示来源于学校此方面的教育,12.5%学生表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对你启发非常大符合你自己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表示非常或比较符合,1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3.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课堂讲授式,19.2%学生表示体验式,仅3.2%学生表示课堂讲授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这说明具有强烈实践性特点的生涯课程教育,它的课堂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填鸭式满堂式灌输,学生对该课程满意度不高也是难免的,学生就更愿意从网络上找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自学。

(四)大学生普遍反映所处的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文化比较缺失,生涯规划的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周边的同学都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吗?”被调查的学生中78.3%表示很少,2.5%学生表示不了解。当问及“你对所在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赛事非常了解符合你自身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7.6%学生表示表示不太符合,8.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周边同学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比赛的积极性非常高符合实际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9.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5.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经常在校园的广播媒体或微信、微博平台听到或看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报道符合实际的情况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1.2%学生表示不太符合,7.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当你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困惑主要求助于哪方面?”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父母,19.2%学生选择老师或辅导员,3.2%学生表示自己探索解决。

(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不紧密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认为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吗?”被调查的学生中88.3%表示不完善,9.2%的不清楚,2.5%比较完善但还需加大实践环节。当问及“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课与你所学的专业有密切结合非常符合实际吗?”,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7.6%学生表示不太符合,9.2%学生表示很不符合。当问及“你所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符合下面哪种情况?”被调查的学生中有77.6%学生选择生涯规划方面通用知识,19.2%学生选择以生涯规划方面通用知识为主辅以部分专业知识,3.2%学生表示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认知相结合。

(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其专业性和职业性有待提高

当调研问卷问及“作为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你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总体评价?”被调查的学生中中有高达48.3%表示不满意,9.2%的不清楚,2.5%比较完善但还需加大实践环节。当问及“你所在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主要来源哪里?”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7.6%学生选择辅导员,3.2%学生选择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这都说明了生涯教育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建设。

四、问题解决: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的策略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校园文化引领、完善教育体系、分层分类开展教育、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入手。

(一)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模式,营造校园生涯文化浓厚氛围

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比“显性课程”更有影响力的教育手段。与“显性课程”的刚性教育特点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的知、情、意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内化为自知、自觉的行为。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创具有浓厚职业生涯规划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借助线上平台,如微博、微信、易班平台、校园网络、校园论坛等,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知识、职业标杆人物等。90后大学生被称为“拇指一族”,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网络,通过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文化,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其次,与线上宣传相比,线下宣传具有一目了然的视觉直观效果,在校园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分期宣传职业生涯理念等,如台湾某所大学就在校园教学楼以巨型喷绘的形式宣传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C=(K+S)A,其中“C”代表职场核心竞争力,“K”代表知识knowledge,“S”代表技能skill,“A”代表情商、态度attitude。第三,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节、职场文化节、生涯规划沙龙、朋辈教育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有效地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生涯探索和实践。

(二)借鉴“MOOC”课程理念,开创校园生涯教育崭新体系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是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共享的教育新模式,引起了全球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1]。教育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国家层面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目标。可见,MOOC已经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拇指一族的“90后”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生涯教育理论、方法的大量免费、优质的课程资源。因此,探索一条融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指导三位于一体的生涯教育体系,已然是摆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面前的迫切任务。高校应该借鉴MOOC理念下的“翻转式课堂”,把网络学习社区的虚拟性与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性相结合,开创校园生涯教育新体系。比如说可以利用易班平台,建立生涯学习社区,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预先设定的学习主题下进行网络资源收集与自学,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内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再到传统课堂老师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面对面针对性的答疑解惑[2]。

(三)聚焦学生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校园生涯教育

市场经济下,所有产品(服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在问卷的开放式问答题:你最希望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学到什么?有高达81.6%的同学表示希望得到与未来出路密切相关的生涯指导,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学校开设生涯课程教育的满意度,首先就要区分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开展分层分类的针对性教育。高校本科生毕业后出路无非三条:升学、就业、创业。选择升学的这一学生群体,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聚焦这类学生的需求,指导这类学生探索自身是否具备与做科研学习相匹配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素质等条件,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基础上进行决策。选择就业这一学生群体,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聚焦“人职匹配”,指导这类学生在进行兴趣、性格、技能与价值观等自我探索与未来职业世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未来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生涯决策及行动实践。选择创业这一学生群体则要专门开设类似于创业精英班这样的相关课程,使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及早储备创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

(四)注重体验式教学,构建“唤醒—探索—行动”生涯教学模式

90后大学生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个性鲜明的群体,他们注重自身的内心体验和感觉。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对这一“务实”的群体而言,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难得到重视,自然很难引起他们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体验式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情感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与填鸭式课堂相比,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感[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遵循“唤醒—探索—行动”生涯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唤醒学生生涯意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精神进行主动的生涯探索,最后实现主动的生涯实践与体验[4]。

(五)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推动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建设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大部分是以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兼任,生涯规划教育很难像专业课那样建立一支专职教师队伍。鉴于高校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难以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矛盾现状,高校生涯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推动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职业性建设。构建高校构建生涯教育校本培训体系,首先, 要成立生涯规划师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生涯课程教育教研室,专门负责课程的安排及师资的选拔与培训、管理等。其次,要树立“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不仅要把引进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进校培训常态化,还要使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定期化。第三,要制定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师资培训体系。高校要从自身的办学需求出发,在对现有生涯教育师资力量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校园生涯规划师资培训体系,以确保生涯师资队伍得到“优育”。

参考文献:

[1] 张小帆.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8):55-58.

[2] 菊春燕,孟梅,李松.青年教师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71-73.

[3] 马小红.基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4(30):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