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管理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疆博乐市;业务档案;管理
业务档案是一个单位综合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在疾病防治工作实施中所产生的资料,即全市公共场所现场监测、职业病卫生监测、学校卫生检测、公共卫生、急慢性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检测中心的检验工作以及基层防保组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资料和各种形式的现场原始记录,能为拓展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提供科学依据。防病治病的信息因具有联系性和完整性,故能据此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1 调查对象
博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乡镇场卫生院防保组。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取询问和查看调阅方式。内容主要有日常产生的业务档案的管理方式以及部分业务档案的利用情况。
3 调查结果
本次共询问和调阅了13家[2],科室管理的12家,综合档案室保管目录的1家。计1200卷、3600章、120万字的档案。
4 讨论
4.1 防病治病的资料档案管理:防病治病档案由单位统一管理,科室档案及乡镇场基层防保组原则上由科室和防保组自己保管,特殊资料可上交中心档案室统一管理。
4.2 综合档案室在做好综合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兼职档案员对归档材料进行互查互审[1]。按照各科室及各乡镇场卫生院防保组的工作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并根据工作内容,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把好档案材料入库的验收关。对各科室及各乡镇场卫生院防保组的预立卷档案,由专职档案人员检查入库、保管,并做好移交手续,建好目录[1]。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通知有关科室和乡镇场卫生院防保组进行整改[1]。
4.3 将业务档案分级管理: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卫生监测档案分为科室单位。
4.3.1 防病治病的业务档案管理;属于单位的档案资料由单位统一管理。
4.3.2 各科室的业务档案管理;凡属于科室管理的业务档案,由科室保管,并负责收集、整理、立卷、负责保管,方便科室开展工作。
4.4 业务档案的管理规范
4.4.1 中心业务档案的划分本着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分解。以能够体现防病、治病工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资料为基础进行细化、将有一定科学价值、有能长期在工作采纳和使用的资料定为中心业务档案,系统归纳几种。
4.4.2 防病、治病工作的规范、标准。
4.4.3 年度或各年度的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地方病、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和总结、分析和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4.4.4 重大突发事件、流行病爆发、以及食物中毒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
4.4.5 专项调查;其中有计划、资料整理、汇总、工作结束后写出全面真实的总结报告。
4.5 各科室防病、治病的档案管理的规范。
4.5.1 科室在日常工作中所产生的各项工作计划、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疾病防治的措施、工作小结和总结等相关资料。以上材料保存时间不好定、业务单位工作人员经常或随时即刻可使用,随着逐年工作的开展,各项资料不断加以补充和增加,为此科室应科学归纳管理。
4.5.2 监测资料
4.5.2.1 各种传染病疫情、各种污染的事件、各项中毒的现场调查处理资料。其中单项调查登记表、记录、标本检验的结果以及最后处理意见和报告。
4.5.2.2 所以从事员工的体检材料、个人体检登记表、报关单、汇总表。
4.6 采用分级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4.6.1 采用分级档案管理可以解决保存空间与档案数量间的矛盾。各单位的档案保存存在很大的困难,根本无法保证各种业务的资料档案的容纳,为此只能把有价值的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集中保存单位的档案室,其余的档案只有分散在各科室内保存。
4.6.2 中心管理有利于体现一个单位的整体业务工作素质的提高。更能体现一个单位领导的业务水平,随时掌握全局,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并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4.6.3 科室和基层保存业务档案主要是方便科室业务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也是为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作用,为我市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减少城乡差别作出更大的贡献。
4.7 分层次档案管理的实施
4.7.1 加强档案管理,逐步使档案工作达到网络化、分层次管理是通过档案工作网络管理而有序的实施。为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是档案分层次管理的组织保障。
4.7.2 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防病治病的档案,要按照上级档案部门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
4.7.3 进一步加强各层次的专职和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合格上岗、持证上岗,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4.7.4 施行责任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考核,在落实责任制时,将业务档案的立卷归档明确列入管理,并纳入到年终考核中。
综上所述;业务档案实行分层次管理,是贯彻我国《档案法》的规定,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管理的一种模式,它确实符合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特点和需要,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提升和发展,它将会更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疾控业务档案两级管理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8(25).4
电子文件的归挡范围的划分,可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但某些具体的与电子文件特点有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草稿和定稿。在电子文件中,对“草稿”修改后直接生成的新的稿本,如果不采用特别的措施,“正本”之前的所有稿本都可能被覆盖起来:因此,必须事先决定哪些文件需要保存草稿、定稿,在修改时通过拷贝保留原文,加稿本号后积累,将需要的草稿、定稿与正本一并归档。
各种数据文件。如数据库、图形库、方法库等等。大型数据文件大多是动态的,其中的数据在不断地发生更新变化,新加进来的数据代替、覆盖了以前的数据。对于这种数据文件应定期拷贝作为一个数据集另行归档,不再更改。拷贝间隔可根据数据库的内容而定,如一个星期、一个月等。拷贝可以人工的方式进行,也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实施。
电子邮件(E―mail)。
会议文件。电子时代很多会议将采用网络会议方式,与会者身处异地,通过电脑屏幕“见面”、做主题发言、讨论问题、做出决议。
与归档文件相关的“支持性文件”。所谓支持性文件是指能够生成、运行文本文件、数据文件、图形文件等文件的各种命令文件和设备运行所需要的操作系统。电子文件在相应的命令文件和操作系统中可以顺利读出,必要时应把它们与文件同时归档,档案室已有的命令文件和操作系统不必重复归档。
与电子文件有关的各种纸质文件。在没有达到完全“无纸化”的时候,必要的与电子文件相关的纸质文件也应纳入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
二、电子文件的归档时间与归档前的检测、鉴定
(一)归档时间
总的说来,逻辑归档应实时进行,物理归档应定期完成。在归档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处理。在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二套制的机关,有必要与纸质的文件的归档加以协调,以便于两种文件的对应处置和对应查找;管理性文件可按照内容特点确定一个归档期限;技术文件、科研项目文件等可在项目完成后归档。由于电子文件易于复制,归档后并不影响形成部门的日常工作查考,所以一般不必延迟归档时间,在系统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提前进行。电子文件的流动性很强,及时加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完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一体化时代,文件将实行完全的逻辑实时归档,即文件的形成之时就是文件的归档之日。有关领导在正式批准签署文件时,办公自动化系统将自动将文件归档。
(二)归档前的检测
在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按其基本技术条件进行检查。其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的有效性及其信息记录格式等。
(三)归档前的鉴定
电子文件的归档鉴定工作,参照现行国家关于文件鉴定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电子文件的特点进行。鉴定结果,在电子文件的机读目录上制作相应的标识。具体鉴定内容及方法如下:
1、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
归档前应由文件形成单位对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并由负责人签署意见。如果说文件形成单位采用了某些技术方法保证电子文件有效性和完整性,则应把其技术方法和相关软件一同移交给接收单位。
2、保管期限的划分。
电子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参照国家关于文件保管期限的现行有关规定实行。即与现行纸质文件基本一致。考虑到其保存的密集性与长期性,可适当延长其保管期限。
三、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
(一)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制成归档数据集,拷贝至耐久性的载体上,至少2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必要时,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
电子载体的存量较大,电子文件归档时应适当集中,即制成归档数据集。这种归档数据集,在载体上一般使用单一载体,一张光盘即可将某一单位全年的文件集中保存在一起。这种优越条件确保了归档的电子文件集中统一、完整齐全,从技术上进一步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推荐采用以下载体:只读光盘、一写多读光盘、磁带等。一般禁止使用软磁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
(三)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和包装盒上应贴有标签,标签内填上编号、名称、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及软件环境等。
(四)将电子文件机读目录、相关软件、其他说明等一同归档,并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
(五)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当把归档电子文件与相应机读目录存在同一载体上。如果是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也应将软件及相关数据存在同一载体上。
(六)原电子文件数据集载体在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后,保留时间至少一年。
(七)在网络中进行了逻辑归档操作的电子文件,应按上述归档过程完成物理归档。
四、电子文件的移交
(一)介质移交
电子文件归档时,应按有关规定移交至档案保管部门,作为电子档案进行管理。
电子文件移交时,首先要进行电子文件的检验。档案保管部门应配备相应的处理设备,以保证完成电子文件检验工作。归档的每套载体均应接受检验,合格率应达到100%。与纸质档案同时保存的电子档案可以采取抽样检验的方法,样本数不少于总数的20%,合格率应达到100%。
住房公积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档案的保管期限、归档范围以及保存的方式等都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各个地区在进行住房公积金档案只能是根据经验制定一些比较简要的管理规定,这种管理规定缺乏约束力,也不够完善。这样各个地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规定在制定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在后期会给信息的管理和网络化信息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住房公积金档案利用不够充分
现阶段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利用形式还过于单一,主要是借阅、复制,服务的手段也较为落后。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档案主要是限制于本单位内部进行使用,这使得住房公积的服务范围十分狭窄,也造成了住房公积金档案缺乏一定的互动性。
3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一般住房公积金档案主要还是采取纸质化管理的方式,多媒体网络以及档案数字化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利于住房公积金档案的共享传播,使得档案资源难以进行有效利用。同时纸质档案大量堆积,不仅仅是造成存放困难,也有可能在借阅的过程中发生损毁,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做好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在新的阶段做好公积金档案的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价值,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工作。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却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档案管理职责,现实中很多地方的住房公积金档案的办公设施比较落后,办公场地不足,这严重的影响了住房公积金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住房公积金档案管理的设备落后将会大大影响到档案的安全性和全面性,不利于住房公积金的后期的利用。因此,各级政府都一昂当完善住房公积的基础设置建设,加大投入的力度,确保档案能够安全、及时的进行归档存储。
2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机制,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
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和千家万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建设部门应当制定统一的、细化的、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对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约束,同时建立一定的考虑办法,从而督促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2加强数字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提升档案管理的方式。同时也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大力推行档案的转化工作,尽快建立符合公积金档案管理现实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住房公积金能够轻松录入、汇总,以实现住房公积金档案的快速准确检索,为用户最大限度的节约时间,提升服务的质量。另外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当积极的针对不同对象开展调研,努力寻找适合的档案使用渠道,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人事档案;开放与实用;改革
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档案所属人的发展。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地方工作态度与积极性不同,致使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客观性、流动性与完整性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有必要基于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实行创新改革。
一、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从实际意义上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即便如此,难以否认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过系统的分析发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功能逐步弱化。
在经济水平逐步上升,社会渐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行为越来越自由,有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对档案进行要求。档案功能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而这种弱化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甚至有的群体已经出现了“弃档”的现象。
(二)“弃档”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渐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档案已经开始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是在档案转移方面却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随着私营企业的增加,人们靠自己的生意生存,对档案的要求更是没有太大的关系,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弃档。据调查,我国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弃档现象。弃档问题的存在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三)档案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流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中规定,档案的转移必须由专人送取。但是在实际中就会发现,档案转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由自己携带档案到单位,甚至有的人将档案保存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建档。人事档案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四)档案存在造假现象。
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会发现,工龄越来越长,年龄越来越小,学历也越来越高的现象在档案中表现得越来越严重。档案造假现象的出现不仅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会给档案所属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开放与实用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措施
即便人事档案比较小,但是关系社会各层面人的切身利益。就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情况,人事档案在育人、用人与选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实行开放与实用的人事档案管理属于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开放管理思路。
相较于过去,传统封闭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开放的人事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多。而所谓的开放,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个人开放与社会开放。在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以社会服务的观念。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流动人口增多的实际情况,同时还应当以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而所谓实用,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人事档案本身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人事档案要对个人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就必须具备生动丰富,符合时代内容的特点。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各行业多应用的档案具有真实可靠的特点。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实用作为目标,更有益于社会对人才的调配与使用,可以有效强化个人对社会的服务。
(二)改革方式。
对人事档案实行社会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主要涉及了人事事务所、人才交流中心以及人事档案文件寄存中心这几部分。在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人事档案保管机构,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人事档案的质量,保护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人事档案,可以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建立有限知情权与双向审核制度。档案所属人有权知悉档案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根据档案的性质与档案保管的范围可以适当地向本人公开。有限知情并不是将档案信息全盘托出,可以对当事人开放。在开放、实用的管理理念下,人事档案不仅要充分体现静态价值,还需要展现出动态价值。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基于开放与实用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转变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志敏,贺未英.从“弃档”看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13,12(8):78.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程度的逐渐提升,建立一个新型的师资队伍逐渐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首要工程。而这项工程就需要依靠高校人事档案价值功能的发挥。现如今,许多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采取新型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如此,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人事档案的有效管理。
一、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历材料空虚
因为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在档案材料中,涉及个人经历与资历的记载都更加偏向于政治。例如,某个人参与了各种政治运动或者获得什么荣誉奖励等。在档案材料中,内容大多都是套话以及官话,大多数档案材料都大同小异。并且对于个人的经历的现实性材料记载较少。例如,关于个人的业务能力、专业特长等方面的材料收集较少。这些抽象以及虚化因素的存在,就促使高校人事档案形成了一种陈旧的经历资料,难以对高校师资人员的素质能力进行真实、客观的反应。
2.实绩材料有所欠缺
从当前高校人事档案的收集范围来看,以下几方面的材料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收集[1],(1)个人工作表现、(2)后备干部登记、(3)专业人才登记、(4)定期业绩考核、(5)重要学术研讨活动。之所以会存在着这一局面,第一是因为观念较为陈旧,手段不够先进,第二,方法使用不当,缺少内外结合的定期收集、第三,在整理前与整理后的随时补充工作不到位。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档案缺少个人实绩材料,导致个人的信息一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
3.未能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人事档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管理系统的功能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事档案对高校师资人才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要对师资人员各方面情况进行反映。因此,就需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然而许多高校的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来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进行规范,并且没有动态监督考核以及奖惩制度,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够,责任心不强,极大的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二、人事档案管理方式的分析
要想提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解决当前高校 人事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就需要高校与时俱进,要突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围绕档案材料进行收集、鉴定来进行的,管理工作就相当于保存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高校的发展,故此就需要对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改革,要实现对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2]。
要想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需要建立符合高校人事档案信息产生规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系统的功能一定要与高校的人事制度相适应,要能够为高校的人事工作提供服务。系统要具有查询以及检索和统计等功能,还需要具有安全的防泄密功能。
为了保证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就需要按照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来确立系统的数据项目,(1)及时、(2)准确、(3)有用。“及时”的原则就是指能够及时的反应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最新动态情况。因为在高校干部人事工作中,会产生经常性的变动,教师的离职与任职等,都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要将其录入到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当中。“?嗜贰痹?则,也就是一定要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于一些虽然有用,但是却很难掌握标准的数据信息,就不应该将其录入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之中。“有用”的原则就是要根据高校人事工作的具体需求,来选择一些频率较高的数据。
根据上述几个原则,那么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就需要包括下面几个数据项目:
1.现实信息项目
这个数据项目也是高校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部分,也是反映高校师资人才的现实情况的数据群,包括:教师的姓名、年龄 、学历以及职务等等。
2.历史信息项目
这个项目数据是对基本信息项目的展开和补充,它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对数据的整个变化过程进行描述,以便全面的了解高校师资人才的信息。 第一,简历部分。这个是对高校师资人才经历的反映,也是了解师资人才的一个重要信息数据。尤其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人们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而且人才的流动异常的频繁,作为高等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就需要及时的收集这些变化的信息。第二,职务任免部分。它是高校师资人才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事档案中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具体有任职单位、所任的职务等等。第三,学历材料。它反应了高校师资人才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水平,也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依据,随着在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变化也非常明显。高校人事部门需要对任职教师的学习时间以及单位和所获的学位情况进行了解。第四,考核材料。它是高校师资人才的现实工作情况的反应,也是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考核工作的制度化,对在职人员的评价也江湖变得更加准确、客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数据,工作内容、领导的评价、群众的评价、工作岗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