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营中小企业的特征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特征一:普遍以家族企业形态出现。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系统考察了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工业变革后,在《看得见的手》中为“现代企业”下了这样的定义:“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这一定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参照钱德勤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显示,我国86%的中小私营企业股权掌握在企业主手中,而实际控制权几乎100%掌握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手中。以控制权的演变为核心,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与19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的演变大致相同(见表1),区别在于美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的工作基本上是消极性的,而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不仅控制着高层职位,还控制着很大一部分中层经理职位;企业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由家族牢牢控制,外来经理人员很难独立做出决策。
表1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
特征二:企业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只存在“业主”而没有企业家,只有大企业才有企业家。这种观点可轻易地被卡森和张维迎的研究驳倒。卡森在1982年发表的《企业家:一个经济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是“擅长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作出明智判断的人”。他强调,一个企业家如果要使自己的判断得到支持,就必须拥有个人财富。张维迎发展了卡森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当且仅当一个有较高经营能力的个人同时也是资本家时,他才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即没有个人财富的人充当企业家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②。此观点可由以下模型表达:
*现代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科学技术也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因而,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Q=f(L,K,E,M,T)
其中,L表示劳动的投入,K为资本的投入,E为生产中土地的投入,M代表企业家才能,而T则代表技术的投入。假设Q不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稀缺的,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都会使Q增加;而且任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有:
1.(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2.当且仅当L=0,K=0,E=0,M=0或T=0时,Q=0
民营中小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处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设各种制度因素的函数可综合表示为F=f(Z),制度因素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影响可由(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表示,将(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展开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当制度环境改善时,劳动的投入和使用处于更加有利的环境,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将进一步提高,因而(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同理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求Q对F的二阶导可得: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基础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制度因素同样是企业生产经营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由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可知,(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因此(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这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使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状况改善,但这种改善的速率将会越来越小。根据以上分析,可用图2表示民营中小企业生产函数与制度因素的关系:Q-Z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此处有公式或插图)),而且是下凹的((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三、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战略路径安排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创新体系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在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但对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具有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环境还很不完善,制度环境的改善将使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积极改善现存体制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使民营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与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断演进,才能使企业跨上新的发展平台,顺利完成企业形态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企业家精神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和企业家创新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逆流而上的精神,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2.进行产权制度创新。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晰合理的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产权不清会导致人们热衷于瓜分企业而丧失关注企业效率的责任心。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第一,明晰企业产权。明晰民营中小企业产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实现与公有产权的分离,即创业初期采用集体企业形态的民营中小企业要在科学核算的基础上真正“摘帽”;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为引入家族外部投资、鼓励人才以技术和管理才能入股、实现企业形态的进一步转变创造条件。第二,实现产权多元化。封闭式的单一产权结构虽然使民营中小企业保持了高效的激励机制与决策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单一产权使企业家或其家族承担了很高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不利于企业实现企业形态的转换,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第三,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产权的“分散”仍局限在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送股,进行股权激励,能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员工持股,能使员工获得劳动收入之外的资本收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家或家族则能在相对股权降低的同时增加股份的绝对份额,从而提高收益的绝对额度。
3.健全企业运行机制。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真正优秀的企业不是依赖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靠让企业家、经理人各司其职的企业运行机制;健全的企业运行机制,能使中小民营企业更换数代企业家而经久不衰。健全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内部运行机制,通过董事会、职代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对企业家的约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并健立一整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如财务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健全企业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有效的市场机制能迅速反映企业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行为,并对企业进行“纠错”,增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制度环境。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外部制度障碍。第一,实行公平的行业准入政策。目前,我国正逐步取消各种外资准入限制和壁垒,逐步对外资开放外贸、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在向外资开放这些领域的同时,也应向中小民营企业开放,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都应允许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第二,减轻民营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规范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收费,对于有关的收费科目要进行清理和规范,调整不公平的收费政策,坚决禁止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当享受。对国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可以让民营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新产品开发费用计入成本、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土地租用费付款和用地价格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优惠。第三,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社会信用建设是改善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前提,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调查体系,通过社会评价力量对各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推进企业外生性信用建设;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不断进行科技开发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推进企业的内生性信用建设。此外,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显著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间接融资环境,而尽快建成二板市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大大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环境。
(此处有公式或插图)
简化对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的分析,可建立企业家才能模型:E=f(K,M),其中K表示个人财富,M表示经营能力。
显而易见,*(此处有公式或插图),即企业家才能与个人财富、经营能力成正比。在图1中,只有处于Ⅱ中的企业家,即既有较强经营能力,又有较多个人财富的企业家,才是卡森和张维迎意义上的企业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民营企业家不断奋斗的历程。民营企业家一手创办企业,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企业的灵魂,在企业中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
特征三:企业产权单一或产权不清。产权单一体现在民营中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很高,而且往往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参股投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委托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产权不清则体现在共有式的产权使家庭成员之间或合伙人之间财产关系不明确。由于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企业的财产就是业主的财产,业主对企业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根本谈不上法人财产问题。另外,我国许多创立较早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注册为集体企业,而在政策环境改善后纷纷“摘帽”,又常常陷入产权归属之争,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特征四:治理结构优劣并存。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经受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民营企业家也担负了更多来自家族和自身的压力,因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见表2)。由于企业的财产和企业家的个人财产紧密相关,民营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十分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才、外部融资、企业目标等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习惯于自己管理、自行决策,因而很难与中层经理及员工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特征五:企业发展受到诸多外部约束。一是行业准入障碍。行业准入政策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选择行业时受到了很大限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处于次国民待遇地位,实际准入的行业不仅少于国有、集体企业,还少于外资企业。二是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于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收费与社会负担,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负担很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要应付30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项目收费。三是外部融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50%至60%靠内部融资,自有资金比重过大。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它融资渠道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开放度都很低。间接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信用建设一直落后于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也存在普遍不注重信用建设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与民间投资发展相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获得发展。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主板证券市场的进入门坎太高,二板市场久久呼之不出,风险投资基金欠发达,使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
表2不同类型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
*
1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市场需求多样性要求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消费者越发追求个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越发明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空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和近一半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谁能率先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中小企业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涉及面广、数量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健增长和国民就业的严峻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金,反映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第二,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多是对一些成熟技术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全球性的行业领导者的原因。欧盟限制温州打火机的安全锁便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模仿创新型企业对他们消费市场的影响而设置的技术壁垒。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淘汰。第三,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且人才易流失。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吸收创新人才难度大。另外,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人员,由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新人才流失大,导致企业缺乏后备创新力量,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尽管中小企业具有动态、灵活、开放、高效、适应性强的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多的创新研究,但其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小企业研发成果,受创新观念、资金投入等的影响,没有切实吻合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另外,由于还受到产权等因素影响,成果转化率较低。
3科技创新战略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的水平又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离开内外部环境而独立地取得发展。
3.1外部推动
外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土壤,所谓外部推动即企业外部环境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激励企业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热潮,在企业间形成创新驱动的趋势。在如此社会大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行业间竞争需要,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会自发地在企业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间形成竞争,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面对同行业的压力会逐渐分化,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在企业间形成创新趋势,反过来推动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水平的提升。
3.2内部驱动
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内部环境密切相关,组织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内部环境的保障,通过技术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文化保障,通过组织层级结构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机制保障。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变企业内部环境和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思潮,引导组织成员创新,逐渐在企业内形成创新驱动的意识,让创新习惯化并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远比创新的方法重要,创新驱动发展所涉及的方法、途径很多,而且市场变化很快,市场新的需求在不断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创新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创新驱动的本质,树立创新的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以不变(创新的思维)应万变(变化的市场)。所以说,中小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最终目标是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社会环境和企业创新密不可分,社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创新的环境正是在社会的环境中才得以体现。如果把企业创新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便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励下才得以产生。所以说创新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创新的灵感,会比其他企业进步更快。
3.3创新机制
企业组织的结构及运作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是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创新机制上,企业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机构来领导创新,明确创新的目标和责任,合理组织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的劳动效率,以此机制来领导创新、推动创新。
3.4创新目标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IT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与人的关系。
IT企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和长期支持
IT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是它和科技进步联系紧密,其二是它必须拥有高科技人才,其三是技术的更新换展很快,其四是人员的流动性很强。在世界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这些因素对IT企业发展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在经济滞涨与下降阶段中,或许会造成IT企业的破产。
任何企业都有其固有的发展曲线,都会有创立、发展、消亡的过程,IT企业也不例外,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期会更短些。企业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由于IT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验证过程的长期性,IT企业更依赖于资本的长期投入。所以我们看到有大量的IT企业聚集在纳斯达克,虽说多数的企业盈利不大,但因其发展的前景广阔,还是受到了资本拥有者的热烈追捧和青睐,股价扶摇直上。在经济上升时期,VC、VE们都在期待着这些IT企业有一天会像今天的facebook,也正是有了资本的推动,IT企业才得以发展壮大,出现了像微软、甲骨文、IBM、惠普、腾讯等这样的大公司。
资本一定是逐利的,股东获取回报也无可厚非。财报的好坏是一个公司经营的指南针,惠普近日的2012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12年4月30日)业绩报告显示,本季度公司净收入307亿美元,同比减少3%;净利润16亿美元,同比减少31%,惠普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疲态”。但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波峰就会有波谷;就像当年的IBM,庞大的帝国在运转中有许多环节存在问题,效率下降及效益流失;资本投资者更需要忍耐和长期的支持与关注,给它足够的时间,让大象学会跳舞,它才可以继续徜徉在IT的绿色森林里。惠普的问题有些类似,但它能否渡过这个阶段,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更多的是看管理者的智慧。
人是IT企业最重要的基石
IT企业不像传统企业那样拥有大量的设备和空旷的厂房,它只需要有个办公的场所,甚至不需要为每个员工都预留工作位置,有的采用家庭办公。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IT企业更依赖于人才,人才是IT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正是由于人才的重要,我们会看到很多由于人才的离去而使IT公司倒闭的例子。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永远都是核心。在IT企业中,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有些关键的领军人物,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或发达,像乔布斯之于苹果,比尔?盖茨之于微软,马化腾之于腾讯,柳传志之于联想等等。除了这些领军人物以外,一定还要有一批懂技术、善思考、肯钻研的员工,这些员工是企业的基石。离开了这些高素质的员工,IT企业的生产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轻则企业业绩下滑,重则影响到企业的成败。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一般需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为企业经营创造财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难,留人就更难了,IT行业的激烈竞争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技术人员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价值观难以取得一致,价值观决定了人才的去留。IT行业的人员流动快是个不争的事实,流失的员工是否会引起技术泄秘?如何让员工的流失率降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T企业的运作成本。
IT企业在发展,但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为了让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性才是IT企业生存的根本。
技术创新是IT企业发展的源泉
随着技术人员的流失,原有的IT核心技术会逐渐社会化、大众化、公开化,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将面临挑战,会出现一个个的市场追随者,企业的利润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了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帝国的倒下,其根源在于长期坚持传统胶片的制作,没有跟上数码科技的步伐,缺乏技术创新,有人说柯达是被IT“杀死”的,一点都不为过。
行业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可以说是IT企业每天都要面对的生存课题,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并保有市场份额,是放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迫问题。除了加大市场的推广力度外,技术创新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想不被跟随者蚕食市场,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它可以拉开追随者的距离,超越竞争对手。5G、云、第三代互联网等就来源于技术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IT企业在这个领域中进行研究和投入,惠普也不例外。企业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避免由于市场变化,使销售萎缩利润减少等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可能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给投资者带来期望的高回报。并不是每一个溪流都会发展成为河流,企业也必须面对和承担技术创新的失败风险。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能否出现给企业发展带来效益的技术创新成果,关键在于有没有创新型的技术人才。从这方面来看,创新型人才是IT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立了创新平台,在发展壮大后鼓励员工二次创业,也有些企业建立了创新机制和政策,举行技术创新大赛等,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良好发展的策略。由于竞争的加剧,我们看到了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和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然,技术创新是需要企业的投入,但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相比,投入是值得的。
企业在发展中应维持技术创新、裁员、资本
回报的动态平衡
对于一家在全球拥有几十万员工的老牌IT企业而言,裁员是企业管理中的常事,但一次裁员几万人,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裁员真正的原因还是原于利润的下滑,减员增效也就成了很多管理者的惯用手法。
关键词:劳动竞赛;创新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劳动竞赛活动作为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全员参与,加强对组织实施、检查指导等中间环节的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竞赛效果。本文浅议企业的劳动竞赛的创新与发展。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劳动竞赛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企业领导应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建设者和劳动者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长远利益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利益上,由于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职工队伍不稳定,社会就不稳定。不断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主动性,这对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的目标;对于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和谐相处、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共谋企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比武等活动,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创新品牌,增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3、有利于提升技能水平和职工队伍素质。随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改进,对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人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工会可以组织开展的以“创优质量、创高效益、创新技术、创低能耗”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对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职工人才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职工干部能感受到创新劳动竞赛更是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化和发展,其外延更广泛、内涵更丰富。从内容上说,创新开展劳动竞赛中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等,既有企业生产管理层面的,又有职工操作技术层面的;既有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又有调动企业积极性方面的。从创新的形式上看,既有“短平快”的立功竞赛,又有注重长远的争先比赛等。因此,新时期的劳动竞赛是培养职工学习能力的重要学堂,是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的练兵赛场,是发挥职工能力才华的广阔舞台,是实现“既建精品又出人才”的有效载体,让广大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比中创,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大军。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公司工会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开展劳动竞赛。企业工会还可以“创建优秀厂点”为工作中心,以“卓越班组”建设为抓手,以职工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劳动竞赛为主要载体,紧紧围绕工会工作职责,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工会的工作职能。
1、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竞赛活动的针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干部职工所从事的劳动千差万别。企业工会组织紧贴干部职工的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法,以班组为单元,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形成生动活泼、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按照“生产组织一流、现场管理一流、安全管理一流、民主管理一流、创新管理一流、团队建设一流”的具体要求,创新开展富有自身特色的工作,丰富创建“卓越班组”的内涵,从而把“卓越班组”建设工作做深、做实,切实通过争创“卓越班组”建设这个平台,不断夯实班组的各项基础工作,促进班组管理再上新台阶。
2、创新工作形式,增强竞赛活动的实效性。一是把劳动竞赛与企业工作重点相结合。劳动竞赛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要以企业中心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围绕企业确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使竞赛活动融入企业发展之中。竞赛活动要始终与企业的中心工作合拍,要做到企业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在哪里,劳动竞赛就开展到哪里。二是把劳动竞赛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劳动竞赛要与企业发展在目标上同向、决策上同步,与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创优服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等开展竞赛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员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把劳动竞赛与提高职工素质相结合。开展劳动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载体。企业在劳动竞赛过程中,注重加强教育,切实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敬业爱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寓学于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同业技术交流和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等活动,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广大职工在竞赛中掌握新技术、学到新本领、增长新才干。
当前,我国外贸走势总体波动较大,近期降速趋势比较明显。其中,出口下行趋势较明显,进口亦是如此。分析外贸降速的原因,基本结论是:外需不振,主要出口市场乏力;综合成本上升,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国际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便利化水平仍有提高的空间。另外,近期南方省市对外贸业务加大了合规性检查,也挤出了一些“水分”。
综合来看,外需不振和人民币汇率走强产生共振是导致当前外贸出口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外需不振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增速回升慢。最近,IMF、联合国、世界银行都调低了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分别调至3.3%、2.3%和2.2%。WTO预计2013年国际贸易增长3.3%,比上年的2%要高,但低于近二十年5.3%的平均水平。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近期我国向美国、东盟的出口货运情况不错,但是向欧盟和日本的出口货运情况不理想,这与外贸统计所反映的情况相吻合。
如果说外需因素相对不可控,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则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一般来说,外贸企业会在年初判断当年的汇率走势,据此与外商进行谈判和签订相关的贸易合同。截至2013年6月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2%,对日元升值超过13%,而其他货币对美元都在明显贬值,影响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接单意愿和盈利水平。其中,对日元升值较快,与日本现行的“安倍经济学”、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力度较大有关。
从制造成本看,由于近年来国内最低工资线提升幅度较大,以及“劳动力红利”减少,总体工资水平上升较快。据近期调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普通工人月工资水平已超过3000元,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最低工资水平分别上涨12%、14%。国内价格总水平无论是PPI还是CPI总体保持稳定,对稳定出口有利。
关于未来的外贸走势,要关注人民币汇率、国外量化宽松政策变化、国内经济和政策变动等情况。关于人民币汇率,从2013年7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的NDF走势图看,一年期内都是预计人民币要贬值,分界点是预计两年后会升值。据此判断,2013年下半年外贸出口有望得到汇率的一定支撑。从季节性变化看,7、8、9三个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传统出货期。综合这两个因素,下半年外贸走势会有所好转。
对未来外贸影响较大的是量化宽松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问题。美联储已开始做退出量化宽松的准备,而在“安倍经济学”的指导下,日本正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这些量化宽松变动带来的利弊影响要作深入分析。如日本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对日元升值较快,对我国企业出口日本不利。但我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有大量的分工合作,如果日本经济复苏,其企业竞争力增强,对我国开展加工贸易,特别是以日本的核心元器件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提升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有利。对量化宽松政策变动带来的国际市场价格风险,也应予以高度关注。从历史数据看,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达到最高点,但从2011年以来五金矿产价格下降了28%,能源价格下降了14%,这对扩大大宗商品进口是有利的,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那些以大宗产品出口为主的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国家经济不景气,如巴西。这对我国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扩大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会有一定的压力。量化宽松政策变动还会引发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也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关于国内实体经济,需要关注:一是全社会用电量,5月份只增长了5%,比4月份还低。用电量增幅低了说明产出少,但也需要作结构性分析,有可能是第三产业发展快,降低了全社会用电量水平。二是PMI,无论是统计局还是汇丰公布的数据,都是下行的,说明中小企业情况并不理想,加上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会影响出口的竞争力。三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对此要做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产能过剩压得我们必须出口,但另一方面有关国家对我们的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可能会加剧。
国内宏观经济有两个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当前总体就业情况较好,但受2013年大学毕业生近700万人等因素影响,如果下半年就业压力增大,不排除国家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以拉动就业增长。二是财政收入特别是2013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不快,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刮地皮”现象,这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行。进出口方面,要关注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以及进出口相关税收检查严格带来的影响。
关于稳定外贸增长的对策建议,需要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综合考虑。第一,稳定人民币汇率。根据对外贸企业的调研,人民币名义汇率每上升1%,企业利润将减少1%~4%。第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据调查,叠加在外贸各环节上收费名目繁多。仅海运环节就有20多种,每年向外贸企业乱收费1000亿元。第三,加强金融和税收方面对外贸企业的支持。第四,抓住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机遇增加进口。
二、依靠创新驱动提高企业竞争力
依靠创新驱动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稳定外贸增长的
关键。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二次创新、流创新与源创新等不同类别。
传统上强调的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又可进一步分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神舟飞船等就是自主创新的典范,其主要特点是在国家引导下,由国家来指定创新的方向,承载的创新主体主要是大企业。
“二次创新”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布莱兹茨尼和莫里夫在《奔跑的红桃皇后》一书提出的。他们认为,之所以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较快发展,与“二次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二次创新”的特点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了适合自身价值链的创新,而且完全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作出的反应。所谓“二次”,是指美国企业是技术的领跑者,而我国企业是在美国技术基础上善于改进和应用进行再创新,如集成创新、工业创新、管理创新等。两位美国学者在中国大陆作了许多调研,总结了大量案例。如富士康能在短期内动用100万人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富士康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也相当强,仅其法务部中负责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员工就有3000多人,这方面值得我们企业学习借鉴。
“流创新”与“源创新”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提出的。他根据在国内商学院讲学和与中国企业交流的积累,形成了“始创新”、“流创新”与“源创新”等概念。始创新就是原始创新。所谓流创新,在西方管理学中对应的是“连续性创新”,是基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来创新,提升产品的价值,拓展市场和销售。其具体做法通常有: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供应链的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差异化,改进设计、迎合市场提高价值。所谓源创新,在西方管理学中对应的是“颠覆性创新”或“破坏性创新”。举例来说,如数码相机的发明把胶卷产业打垮了。又如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替代了原来的CRT显示屏。最简明易懂的例子是汽车替代马车,实现了陆上主要交通工具的颠覆性创新。源创新的主要特点是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价值链,开发出新的理念价值,建立一个营销网络平台和创造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源创新》一书中有很多案例,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