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 策略研究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中,地方高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高校实现科技发展的一项重点战略举措。本文从服从国家创新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以及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策略。

2 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和高等学校中长期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注重挖掘行业特色高校的潜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地方高校在强调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的办学工程中,更应强调立足地方、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创新科研成果,坚定不移地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优化地方人才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对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提高科研团队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及发展体制,地方高校需要仔细分析其地域及科研领域等各方面的优势,制定良好的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征,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团队的形成。要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攻关。

(3)科技和管理体制创新。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

(4)完善科研评价与激励体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统筹考虑,构成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5)建立通畅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3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探索

3.1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

近年来,地方高校通过管理和思维创新,推进产业和科技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有效地结合地方特色与高校现有的区域优势。东北农业大学是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的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学校以“北方现代农业”和“北方寒地农业”为科研特色,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独有的资源优势,提出“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发展思路。近十年,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的“校企研发联盟”和“校企合作平台”,重点围绕农业生物种业,生物环保等领域与哈尔滨市共建集“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示范展示、推广辐射,科普教育、信息集散”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累计示范面积1.36亿亩;学校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以推广与转化,共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297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7亿元,为促进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成果转移通道。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多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努力产出知识创新原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转移,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仅2008年度,浙江工业大学共申请专利68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1件: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数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40位,专利授权量3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5件。在上述指导方针指引下,学校的科研创新工作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空间,优势和特色在于能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其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2004年合并组建的多科性、综合型地方大学,学校按照“集中力量,集思广益,改革探索,抓方向,抓重点,抓队伍,抓特色”的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开展科技活动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效十分显著,2008年新增科研总经费比2004年同比增长3倍:获发明专利授权比2004年同比增长1.5倍:公开进入三大检索数量比2004年同比增长4.6倍,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学校今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3.2 地方高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在取得重大宝贵经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

(1)人才问题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比如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全球化带来的高科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人才竞争,以及地方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人才,都不能有效地整合科技队伍等问题。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配置,巨大人才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使新生力量更好地有效集中。

(2)提高地方高校科研实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地方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学科发展不平衡,具有强势的学科方向少;缺乏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缺少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以及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导致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点大学拥有集人文环境、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完善的科研平台于一身的独特优势,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大多数地方高校底子薄,科研条件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差,难以产生原始性创新成果,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3)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认同度低。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积淀少,因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有限,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勇于走出去,勇于承担区域经济建设赋予的历史使命,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广出去。

(4)地方高校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存在着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机制和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避免重复购置,建立完善的共享机制。

4 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与对策

地方高校占我国高校数量的94.2%,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地方高校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针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基于地方高校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促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策略如下:

4.1 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关键

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建设,针对地方高校人才不均衡的问题,地方高校需要将吸引和引进高级人才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实行。地方高校应主动、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力度,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在学科前沿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及能够解决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科技创新团队,逐步培养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和改善地方高校科技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建设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2 注重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打造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实力

地方高校应注重创新型科研队伍的整合和建设,结合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团队的和谐理念和持续的学习创新理念,为建设高凝聚力和高归属感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创造条件。地方高校要重视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的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功效,使高校教师能够以此平台为契机,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深入发展,争取获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于取得具有创新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地方高校应在政策上作为学校的急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经费上给予优先扶持。

4.3 凝聚力量,凝练特色,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研特色是地方高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形成特色,发挥特色,创造特色是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应树立自己的学科品牌专业,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学校优势学科方面推陈出新,突出亮点。使学科发展促进科研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地方高校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障。

4.4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同度

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途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源泉及开发工作的重要力量。搞好科技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应建立大学科技园,有助于加快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入园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咨询和一系列的扶持和减免政策,对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应给予积极引导,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社会化。

4.5 注重内涵提升,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使教师和科研人员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给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氛围,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特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构建和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教育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其中,形成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中心,以校系科研机构为羽翼的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在地方高校优势方向,瞄准学科前沿,深入、持续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力争在原始性创新成果方面实现新突破。

4.6 建立开放的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机制,达到效益最大化

在科研管理和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知识共享是最重要的环节,个体层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共享才能上升为团队知识及核心竞争力。知识共享可以更好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知识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资源共享,大型仪器和一些高精端的设备要根据研究方向及建设目标的需要进行安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加强对这些科学仪器设备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仪器设备信息查询系统,制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对外服务管理办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度,避免重复购置和科研经费使用上的浪费。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8-03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已有的教育的模式基础上,着重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和创新智慧特征的问题。现有的研究者分别从教育体系本身以及从创新能力的心理构成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他们代表了教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有的研究者提出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的见解,等等。上述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中小学生或者是大学里的低年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兼科研人员,接触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科技活动,而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人生观等已经基本定位,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根据自身与所带的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体验,感悟颇多。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新同时也意味着改变,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所谓的结果是指人们看到的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等的变化;创新也是一种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题的人的日积月累付出;第三,创新面临风险,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在创新方面很有可能是创新者的辛苦付出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从上面具体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进一步归纳出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自信、坚持和责任。这是从作为创新的主体的心态反应,包括意识、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作为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不断追求新的知识的动力——自信,这种追求新知识的动力针对不同的个体而不同的,但是在创新主体中确实是普遍存在的。2)坚持是个体追求新知识的一种自觉能动状态,在创新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创新主体的习惯与性格。3)责任感是创新主体追求新知识的内部心理体验结果的一种升华,尽管有挫折、有成功,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创新主体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并使他们不断地靠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从中也能够看到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表现出来就是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与技术技巧的掌握。首先,创新主体在观念上已经具备了自成体系、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的前提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牢靠的基础知识,想到才能做到,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这是在人们最经常说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之上的一个能力水平。其次,创新的实践活动是创新主体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展现作为创新主体的问题解决方式,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创新活动的可行与否,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无法称之为创新。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科技活动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入手,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为核心,带动作为创新主体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不是先天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创新主体消极被动的按照既定模式的训练过程,而是针对创新主体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科技活动,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成为创新主体不断认识自我、追求探索新知识和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亦即培养创新主体自信、自立、自理、自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他们具备创新的人格特征、创新智慧特征。

二、问题: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需要在基础教育或者通过基础教育得到培养。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如何把握科技活动中的基础教育,并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对所参加科技活动很感兴趣,但经过与学生的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沟通,还是发现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自己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被动地需要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同时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因此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小学、中学一路走入大学的校门,这些优秀的学生已习惯了我国的考试模式,转而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变革创新、积极讨论,难免地会使学生受习惯的影响而感到乏力。此外,参加科技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创造、实践、生存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较课堂教学更高要求,使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人格特征又重新退回到以前的习惯中去。因此,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科技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在我校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等、冯如杯等等为学生提供了科技活动的平台,针对科技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特色,提出科技活动创新教育体现在在三个层次: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识到创新是变化,不是单纯地创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的智慧来源于学生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又高于他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体的学生对某种对象包括事物、问题、观点等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其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原有的认识,在人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创新主体智慧的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它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科技活动内容的文献、资料调研。这是科技活动内容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学生大量查阅,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这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调研活动不是简单地查阅,需要学生通观全局,归纳整理。只有通观全局才能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细致的总结、归纳、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其次,有针对性的科技活动的研究规划和研究内容分解。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科技活动也是这样的,即使是小的科技活动项目也具有自己的项目目标和研究内容,因此必须制定项目的研究计划,并进行研究内容的分解。通过前面的调研,学生得到了项目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全局的认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自然地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进行“移植”创新,项目计划由想象到逐步落实,研究内容的分解也随之得到明确。第三,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他们的课堂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结果是良莠不齐,这就意味着在创新教育中不是针对某一些人,而是针对大量的学生,因此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需要与学生加强相互沟通、专题讨论,在科技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有的是面前有一座“大山”,畏手畏脚,裹足不前;有的是方法很多,在选取哪种方案或技术的时候举足不定。这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一是建立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工作内容、或者是赞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进而产生自信心。二是对技术方案/方法的把握。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利用自己文献总结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情况,进行最优化的设计;还可以通过专题或小组讨论比较各种技术和方案,在讨论中不仅技术方案/方法明确了,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四、科技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实践

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求的是创新、合作。如何让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和谐合作,在此提出了一种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实践,学生们收获颇多。这种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兴趣为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个体,只有学生从意识上和行为上摒弃对待知识的简单复制、呆板僵化的态度,有开拓、创造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科技活动中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必须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在《兴趣与努力》中提到:“真正的兴趣原理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如果行动者要自主地行动的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需要从激发兴趣开始,需要从文献综述、选题、实施过程中间,教师启发、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产生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2.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善于应用。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指导者,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都各不相同,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调动每个人探究的欲望和对成功的期待便成为必需。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欲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用多种视角解读问题,找出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现实能力基础上的潜力开发,形成独立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促进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引出学习者的经验,试着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有所收获,获得愉悦,增强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3.以创建和谐氛围为中心,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寻求创新。大学生学习方式往往沿袭的是自己在高中时代已经定型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完整的创新人格和智慧的培养过程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单一的接受学习的不足却可以通过发现学习来弥补。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在实践中,不同的学生研究内容是有足够差别的,并且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一般来说,科技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诸如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不断发掘自己的长处,同时也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创新教育,实践证明在科技活动中完全可以围绕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的培养展开,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每次与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谈心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宽泛全面的基础培养、活动过程中分工合作面对困难等等,这一切使他们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2]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

[3]孙玉华,石卫红.跟踪科技前沿强化能力培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3,(1).

[4]闫舒静,张兴会,李辉等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第3篇

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一)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因素。网络设备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是影响网络可靠性的最主要因素。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就是对客户终端可靠性的保证,网络设备的交互连接能力越好,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就越高。此外,传输设备是计算机信息的重要工具,承担着数据信号的接收和传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着网络的畅通,对网络可靠性影响也比较大。

(二)网络管理因素。虽然计算机网络在近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黑客的入侵手段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计算机网路系统多缺乏有效的监视措施,不能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估,黑客通过系统漏洞很容易侵入计算机内部,影响着网络的安全与可靠性。

(三)网络结构因素。计算机网络中的各部件连接通常都是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网络内各个站点之间连接的形式,也就是指工作站、文件服务器和电缆的连接形式。拓扑结构是分析网络各种故障的前提,还是保证网络安全和可靠性的重要基础。

二、网络可靠性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联系的平台和基础,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关系着网络的可靠性运行和网络故障的恢复,网络安全运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的可靠性问题,计算机网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下的原则。

(一)容错技术和余度设计。容错设计是指允许操作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失误行为,容错系统可以容忍或吸收失误的存在,帮助操作者在已发生的错误中获取信息。而余度设计是保证安全的设计手段,余度可以分为静态余度和动态余度。采用这两种设计原则的计算机网络可以保证网络在出现故障以后不出现网络瘫痪,提高网络可靠性。

(二)新技术应用。如上所述,黑客时刻都在进行着入侵技术的升级,计算机网络要想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要不断采用新技术,确保网络能够满足业务的要求,使网络具有较长使用周期。同时,计算机网络还要对系统的造价进行考虑,实现投资的最优性价比。

(三)网络设备的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性能良好和质量信誉较高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和网络可靠性的各项指标。计算机网络设备最好还能实现自动或人工的维护检查工作,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灰度,进而提高网络可靠性。因此,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既要选用性能良好的设备,还要对系统进行容错和余度的设计,保证计算机网络无论是出现故障与否,都具有良好的运行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设计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有很多,包括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网络故障率、网络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可靠度、网络连通率以及故障的修复时间等。计算机网络无论是在何地何时出现了故障,其损失都十分巨大,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要进行以下的设计。

(一)双网络的结构设计。计算机双网络的结构设计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备用网络模式,通过冗余计算方式提高网络的相关容错性能。在双网络的结构中,一个节点连接另外两个中心节点,节点在传输数据的时候只通过一个网络,另一个网络作为备份。这样的双网络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同时传输,还可以为主网络提供备份。在主网络出现故障或者是不可用的时候,备份网络可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减少了计算机网络故障对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二)网络容错性设计。主干并行和双网络中心是网络容错性的设计原则,容错性设计的步骤是通过冗余计算的方法和并行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终端和两个计算机网络的中心点的连接,实现双网络的连接方式,提高计算机网络容错性。路由器和计算机网络相连,计算机网络线路的设计采用多路由和多线路的互通模式,由此保证了用户终端故障不影响其他网络用户的使用安全,在此基础上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三)计算机网络体系设计。网络的可靠性首先应该由拥有良好结构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层次以及先进的网络设备组成,只有运行良好的网络才能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可靠性。随着网络需求量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中式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分布式网络取代,分层设计的网络体系模式更能适应高速网络的要求和现代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操作系统层以及物理硬件层,服务层主要是提供网络的服务,应用层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操作系统层是各种网络软件,而物理硬件层则是拓扑结构。这样的分层布局设计可以明确个层析作用,实现网络的磁通,提高网络可靠性。

四、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终端网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增强网络对于故障的恢复能力和处理能力,保障数据的传输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减少或者是避免网络故障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在网络运行中使用先进的设计方案和网络设备,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性。只有进一步的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避免其故障对可靠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娟,李波.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优化对策[J].科技资讯,2008,21.

[2]高景明.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升策略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2.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内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PBL教学法PBL教学法[1]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研究和探讨。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医学专题或真实的病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以医学问题为中心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CBS教学法CBS教学法[2]是一种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多学科的教学中。CBS教学法既强调注重理论知识,又适当结合临床病例,避免了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发生。采用CBS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病例讲授教学病例讲授教学模式是教师先讲授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然后给出典型病例,再让学生分析病例、讨论医治方案,最后给出参考病例资料,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病例讲授教学模式对培养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在实践教学中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2.病例引领式教学病例引领式教学是在每次讲课之初即给出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真实病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讲授方式不拘一格,讲授顺序灵活多变,可以先介绍病例的临床表现,然后讲解诊断、鉴别诊断,再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发病机理,最后讲授治疗和预防措施等。该教学方法不仅讲授了理论知识,还回答了病例提出的相关问题,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的良好功效。

(三)CPBL教学法CPBL教学法是临床实际病例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案例学习法[3]。与传统PBL教学法不同的是,CPBL不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已发生过病例,而是采用真实病例,让学生面对面的接触患者。这种直接接触患者和临床病例的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学能力,积累真实的临床经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增强医学生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

二、“内科学”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比较

PBL教学法是从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适用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目的。利用PBL教学法,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应用病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在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引导下,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并层层展开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成效。作为一种新的临床教学模式,CPBL教学法可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临床实践,使医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养成严密求实的工作态度,同时掌握一些处理较为复杂疾病的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质疑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为了检验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近年来进行了系列调研。其对象主要有:(1)学院内科学授课教师和兼职医生;(2)学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医学生;(3)已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的学院医学毕业生。调查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1)PBL和CBS教学法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学习内科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CPBL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了传统教学缺陷,在临床教学中效果明显,是新时期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当然,各种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相关情况,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综合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三、“内科学”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可以加入影像等特点,对教学产生了积极效应,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优势主要有:(1)直观性,多角度观察对象;(2)图文声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兴趣;(3)动态性,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4)交互性,形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5)重复性,突破教学难点和克服遗忘;(6)针对性,使各层次学生能够受益;(7)时效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势,使教学更加生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计算机模拟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法[4]是近年来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全功能的临床模拟教学环境,提供给医学生全新的实践体验。计算机模拟教学,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允许出错,并能及时纠正错误;(3)对患者无任何风险;(4)可重复操作,反复训练;(5)可以记录、暂停和回放;(6)可使考核规范化、标准化。

科技创新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途径,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我们工作、学习、甚至是各行各业,可见,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息息相关。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也就是说学了相关的技术之后,马上就能应用到生产方面上。但是,由于计算机的更新以及夜以继日的发展,让很多人对它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应接不暇,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新得非常快,造成很多中职计算机学校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学习承受能力都变得下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面面俱到,要求每个求职者都是多元化的人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要求更加严格,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中职计算机学校的教学方法应该以不变应万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取得竞争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既要求学生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努力掌握计算机实践的应用,然后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总结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讲解很多有关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当面对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会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明显的就是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操作达到完美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且面对计算机出现相关的问题也难于解决。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广大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全面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要将素质教育做到最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不能只注重学习知识理论而放弃实践课程的操作。

2.以培养能力为前提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学校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地点和途径。尤其是中职计算机的相关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除了要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目标教学,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吸收知识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途径、方法,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刺激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反应,让他们得到灵活的运用。只有在受到一定条件激发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才会被引领起来,也能够改变他们以往死气沉沉上课的现状。

比如,在学习3DMax软件的时候,老师们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些宣传片来让学生欣赏,并且提出问题,在宣传播放之后,提问学生:“在刚才播放的片子中,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让学生感受到3DMax软件是一个很神奇的工具,可以让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发生变化,然后激发学生也设计一些相应的短片,一鼓作气,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探索的能力

计算机行业就是一个不断被更新、时刻发展的行业,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互联网行业的普及速度很快,二是计算机本身软件的更新速度快。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有一个卧室那么大,重量可以与六只大象媲美,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子产品,技术精良先进,小的可以装进自己的口袋里。还有,计算机内部系统的发展,Windows 95到Windows 97再到Windows 98,Windows XP,Windows Vista等等,以后还会有很多种新的系统出现。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只要有单一的软件系统,为了顺应计算机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多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习到更多有关计算机的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成为计算机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增强学生的自主练习,在学习任何一种软件的时候,老师教授基本的应用,其余的要在课堂作业中体现。比如,如何制作PPT,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怎样制作PPT,相应的工具都在哪里,在留下课余作业的时候,要让学习自主进行其他的操作,比如如何选择板式,更改字体的大写、颜色等等,这样都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断探索。

4.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互助合作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老师会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外作业,某些课外作业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样就需要学生个人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习成果的产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分配与协作,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各有分工,发挥所长,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进行查询和浏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增加学习的多样化途径,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良好的运用,学生之间也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5.总结经验,并反思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总结经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的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便它的科目和板块很凌乱,这些板块很独立,也会连成一个整体。

每当学完一个课程或者是软件的时候,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放,并且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薄弱一些,这样总结知识的同时又能做到巩固,是帮助学习强化教学的良好方法。

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学习计算机也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受不了枯燥之后,就会降低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就像是一颗白菜一样,越到深入的知识就是越精彩的部分。

面向21世纪,计算机的科学知识突飞猛进,有关计算机的人才也在不断的涌现着,这种严峻的形势要求中职计算机学校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教学计算机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大胆改革,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让更多热爱计算机的学生掌握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教学内容,让中职计算机学校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能够做到满载而归,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刚.新时期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J].考试周刊,2011(06).

[2]王瑞.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

[3]常非.项目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02).

[4]陈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实践[J].新课程: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