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历程;心理素质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番符合自己理想的事业。自主创业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国家的支持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项目资金筹集等等,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创业者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创业心理历程是指大学生在整个创业活动中的心理变化起伏的动态过程。大学生具备的创业心理素质水平与其能否创业成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其内在心理的控制。从创业开始到创业的持续进行,到最终创业成功,大学生的心理都要经历一个起伏跌宕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大学生创业准备阶段的心理探析

创业准备阶段是指大学生下定创业决心,迈出创业第一步之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由不认识到认识,对国家制定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由不了解到了解,创业心理意愿逐渐形成,创业决心逐渐确定。他们会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主动地考察创业的社会环境,设想创业的方向和方法,与同学、家人探讨创业的风险,同时,他们也希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渴望获得更多的创业信息和创业能力。据本项目组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历程的研究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对自主创业的了解程度,不知道为7%,很少知道为52%,大概知道为35.5%,很清楚为5.5%。另一组数据显示,49.5%的人有意向创业,38.4%的人会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选择是否创业,只有12.1%的人没有创业意向。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有着很高的热情,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和风险认识,对能否真正地去实践创业活动,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

作为充满朝气活力、勇于创新探索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创业心理素质。他们年轻、创新力强、有勇气和毅力;自主学习能力强,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对新事物学得快,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理性心理平稳,没有压力、家人给予支持和宽容,能坦然面对各种结果。有志创业者必须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创业心理优势,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以较强的心理素质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要培养创业动机和兴趣,这是创业的先行条件。有了明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大学生才会以积极的热情去开展创业活动。

大学生在创业准备阶段的心理活动由弱到强,他们最渴望的是对创业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认识。高校应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培训活动,这既是响应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号召,又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创业教育可以给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常识,培养创业技能,在创业培训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锻炼意志品质,为大学生以后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切实开展创业教育的仍是少数,政府就必须制定相应的督导政策,引导高校设置创业课程,发挥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中坚作用,为创业者提供系统的服务。

二、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心理探析

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是指大学生做出创业决心,开始行动,到创业规模形成,项目经营进入平稳状态这一历程。通过调查访谈,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创业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业目标,下定决心要大有一番作为。他们内心渴望迅速地打开局面,急切地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

迈出创业第一步,首先要让内心活动进入状态。要胸怀大局,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有一个框架性的宏观把握,有思路、有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要调整好心理状态,时常回想自己在创业准备阶段养成的良好心理素质,多鼓励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遇到困难是肯定的,告诉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先在精神上取得胜利,勇敢地面对压力、冷静处事,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已经为以后的创业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创业成功十分有利。

大学生在创业准备阶段接受的创业教育在创业起步阶段将发挥明显作用。由于知识体系完善,大学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中能及时发现商机,确定项目。由于事先了解了公司注册的流程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大学生申请成立公司、登记、注册、办证等事情时显得快捷高效。大学生养成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难题,形成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团队文化氛围。

真正去实践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少数,据追踪调查显示,有过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只有5%去实行创业。对于这部分人,政府和高校要特别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安抚其心理情绪,给予指导帮助,以使大学生能坚定信心,继续发展创业项目。高校和政府部门应设立大学生创业咨询委员会,建立大学生创业档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平台,向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与大学生开展创业心理交流活动,鼓舞大学生创业者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大学生创业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光荣事业,政府和高校要担负职责,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刚走上创业路的大学生,让他们在创业第一步感到踏实,昂首向前进。

三、大学生创业发展阶段的心理探析

对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创业发展阶段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比较小。在经历创业起步阶段心理情绪大起大落之后,大学生更能坦然面对各种意外问题,冷静地分析问题原因、解决问题。

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坦言,他们在闲暇之余会抽出时间与创业成功人士、同行的伙伴探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交流心得体会,既可以让周围的人对自己有所了解,给以指点,又能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使心情得到放松,缓解创业压力,增强走向成功的信心。在项目初具规模,进入正常的经营阶段,创业者内心总会期待着要把项目发展壮大,这是积极追求成功的心理状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3.6%的人有意愿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力求把项目做大做出名气,35.8%的人所想的是根据形势变化,稳定地增加投入,加大宣传,扩大规模,10.6%的人在短期内保持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继续熟悉市场环境。大学生初次创业,渴望成功,在每一次作出决策之前,要慎思而行,事先对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风险性进行比较,选择那些成功可能性大的目标,要提高评估风险的能力。

项目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与很多客户打交道,大学生要从内心树立诚信原则,信义至上,如不拖欠工资,按时供货,在别人眼中留下诚信老实的印象,别人才会愿意与自己做长期合作者。如果抱着投机取巧、趁火打劫的心态去做事,可能短期内会取得成功,但是经不起岁月的风吹日晒,终究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在创业发展阶段创业者要保持良好的经营信誉。

大学生在创业发展阶段还要有另外三种心态:一是学无止境的心态。这里的学习是指学习政策信息、成功的经验、成功者的优秀精神,学习行业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创业能力增强,利用网络学习、向老师请教、向成功校友学习,这都是对自己的创业发展十分有益的。二是反思自己在现阶段的追求与当初定下的理想目标是否一致,是不是依然坚持着既定的创业动机和兴趣,有没有被金钱名利所诱惑,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保持健康的价值追求是最重要的。三是为自己整个人生考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事业,还是会转行,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自己会选择放弃创业成果吗?这些都是应该有所考虑的。

四、大学生创业分化阶段的心理探析

相对于创业的前两个阶段,随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经营,一方面会顺利地越做越好,最终实现创业成功。这时成功的创业者要戒骄戒傲,鼓励自己再接再励,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担任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报效社会。另一方面有些创业者要面对失败的打击,他们主观上并不愿意失败,但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狂风骤雨般吹倒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大旗,使他们的公司濒临破产。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是打击,也可能是转机,要学会坦然接受现实,总结经验教训,这才是积极健康的心态。

根据我们的访问,发现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常有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意志消沉,垂头丧气,对什么事情都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直面失败,不被失败的阴影笼罩,要么竭力挽回局面,要么另谋他处,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受第一种心理状态影响,那些大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不但无所作为,而且受人指责。相反,第二种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在其他领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又激情饱满地开始新的奋斗,他们更加慎重,更加成熟。经受住打击的人,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大学生创业能够走到最后的人屈指可数,能够多次克服艰难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他们成功了,但他们并没有骄傲自满,他们当中许多人以淡泊之心视之。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不过是有幸越过危机,没有什么值得炫耀,自己还应更加努力,继续面对新的挑战。能这么想问题,他们的创业路会越走越远。

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大学生都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坚持信心,坚持信念,以理想追求鞭策自己,不断保持警惕心理,一种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核心因素。一个人内心强大,就会抓住有利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进步,面对成败坦然视之,胜不骄,败不馁。

参考文献:

1、陈政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2、储亚平.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探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

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

4、卢旭东.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求索,2004(1).

6、周治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7、蔡渊.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3).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28-01

引言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就业、择业、创业等选择。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媒体、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析总结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的各种原因,并从社会工作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一、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概念及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能力培训,提供求职外语强化培训等培训课程;帮助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以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也是学校社会工作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可以从专业角度探析并总结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利用社会工作相关方法和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同时,也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初探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的不平衡。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社会就业岗位需求数量有限,从而造成社会上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的不平衡。

2.就业扎堆现象严重。一类属于专业扎堆的情况。热门专业扎堆情况比较严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另一类属于工作地区扎堆情况。大多毕业生都想在发达的大中城市找工作,由于大城市的工资、福利、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毕业生前往大中城市择业,但这种选择从客观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初探

1.就业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政府不断鼓励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有高有低,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企业又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近而造成就业难的现象。

2.高校教育方面的弊端。高校教育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专业内容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个别专业设置错位,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滞后。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美国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教育体系中很完善,已经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如戴尔、苹果等知名企业就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典范;法国高校则是人才定向培养,是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了其所需的人才。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借鉴。

(二)把学生分类,对不同类别学生分别针对性指导

1.针对就业学生指导。就业群体中的主要部分是选择毕业就择业的大学生,因此,对这类群体指导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重点部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优势,可以分两部分:一类是学习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大学生,针对这类学生要重点加强择业心理引导,指导他们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分析优势准确定位;一类是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要重视心理辅导,增强面对社会,入职的勇气,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这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

2.针对创业学生指导。经济的发展,市场细分空间的广阔,对于思维活跃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学校鼓励学生创业。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以鼓励为主,并做好创业前相关知识、政策、风险准备的教育工作,搭建创业平台,激发创业热情,从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解决就业难题。

(三)发挥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1.利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自身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发挥积极作用。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不定期深入大学生中间获得及时信息,同时又得到学生的信任,并且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进行专业化和职业化指导这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准备,实现顺利就业。

2.积极融入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处在第一线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能第一时间接触学生,倾听学生诉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性格特质、思想动态有所掌握。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好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和就业规划,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樊永兵.大学生分类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浅议[J].出国于就业,2011.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2、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我想对二十、三十的后浪们说,作为奔四的前浪,我们不过四十而已,四十依然不惑。

3、艰苦奋斗,勤勉敬业,是我们的不惑之本。作为80后的我们,很庆幸与祖国改革开放共成长。我们有着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的独有经历,见证了中国富起来的筚路蓝缕、峥嵘岁月。我们经历了大学扩招,第一批加入数百万就业大军残酷的竞争;我们也曾努力拼搏,只为不想被贴上“啃老”标签;我们的童年没有手机、互联网,耳濡目染的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代进步的艰辛,激励着我们勤勉敬业,努力工作,锻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干事创业精神。

4、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的不惑之宗。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生逢其时,我们感恩铭记。时代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崛起的光辉历程,造就了我们坚毅担当的品格。今天,我们感叹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更不曾忘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今天,我们更要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不懈奋斗。我们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扛起四十岁的肩上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把我们的初心和使命镌刻于推进新时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是我们的不惑之策。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世间万物的更替发展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唯有创新能让万事万物保持强劲的活力和动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四十而不惑的我们,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既要学习后浪勇敢无畏、创新开放、活力热情的精神,又要吸收借鉴周遭之经验,立足工作实际,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聚改革之活力,激创新之动力,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强劲奋进势头,永不言败。

6、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的四十岁依然不惑,恰是干事创业“正当时”。

7、《三十而已》观后感心得体会3

8、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笔者刚过而立之年,不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三十而立,到底应该“立”什么?

9、立志,筑牢奋斗、拼搏、进取的底色。有句老话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三十,不能像少年时期那样昨天立下雄心壮志,明天就抛到九霄云外,终日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三十岁是一个黄金分割点,更为确切地说是一个十字路口,选择奋斗,后半生充实、高贵,选择安逸,后半生落魄、庸俗。剖析自己、认真权衡,既然选择好了,就那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所谓最好的自己都是在路上遇到的,而不是躺着睡觉时天上掉下来的。

10、立人,锤炼真诚、坦荡、担当的品格。欲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势必要遵守生活法则与游戏规则,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做人。作为一名成人,早已没有童年的稚嫩、少年的鲁莽、青年的冲动,我们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不再愤世嫉俗,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稳重。

11、立业,打造敬业、乐业、精业的品牌。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一般打工,不管是铁饭碗还是合同工,作为成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一个人若是年到三十,还无所事事甚至啃老为生的话,这都是说不过去的。三十岁之前,在职业或是事业发展上一定要确立自己的方向,反之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工作,不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个人兴趣培养之源、特长发挥之处、价值实现的平台,既然选择了一项工作,那就要全身心投入,不抱怨、不矫情,在工作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12、立家,营造温馨、有爱、和谐的氛围。家,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最大的动力源,无论是成了名还是受了伤,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家。一旦立家,就必须始终要有一份责任心,对家人负责,对家人包容,为家多做贡献。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确实,幸福不在于我们居住的房子有多奢华,而在于里面的笑声有多爽朗,还在于家人同甘共苦的坚定、儿孙满堂的温馨。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摘要:《公益创业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文章分析了当前创业教学中的种种不足,剖析了创业意识的内涵,旨在寻找一种以培养创业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公益创业管理;创业意识;教学;高职教育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1]。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真正有创业意愿并将创业意愿付诸行动乃至成功的并不多,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愿或有意愿而最终没能付诸实践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不足。

创业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和商业创业(Business Entrepre -neurship),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2]。而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对在校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创业而言,投身公益创业,其热情和成功是成正比的。但同时,公益创业领域需要饱满的创业热情和行动力,因此,在公益创业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

一、《公益创业管理》课程传统教学的特点与不足

1.学校普遍视公益创业教育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毕业生自谋职业,即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创业,以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即“以创业代替就业”。但创业并不是凭几句口号和一腔热情就能实现,特别是公益创业,其经济回报往往不尽人意,需要学生有执着的企业家精神。从目前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极为有限的投入和实践机会来看,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因而毕业即创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很多高校认为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点脱离现实,不过是将它作为应对学生求职困难的替代方案。

2.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深度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尽管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不是搞理论研究,但在教学中,除了要以能力为导向,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为本科、研究生教育,除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外,还要以意识和精神为导向,真正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

3.授课方式传统,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目前的教育方式都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概念原理讲解、案例分析、设计问题强化训练,以此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尽管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管理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但这些方法的设计都是一种模拟,难以再现实际管理环境,对能力的提升有限。学生仍然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创业,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4.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学生觉得培养公益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都比较虚泛,不如死记硬背更为实际。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僵死的教条,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不能改变自己的精神。创业能力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5.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目前,《公益创业管理》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以管理职能为本位,不注重突出创业战略决策、团队管理,创业融资、企业创办、营销管理和创新管理这些细节问题,忽略了对学生成为各类公益事业创办者或管理者所具有共性的创业者特质的培养。

二、公益创业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3]。进行公益创业,自然要具备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感。公益创业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社会活动,离开了社会责任感,公益创业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大学生要有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而是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公益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公益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公益企业家通过创新,产生新思想或者创建新模式,就能在社会使命感激发下,更好地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

3.进取精神。公益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就是一种永远追求,不断前行,挑战自我的进取不息的精神,而不取决于成败与贫富,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进取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的且有价值和意义的决策。

4.市场意识和善于发现机会的意识。在对商业创业的研究中发现,商机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缺乏是学生创业失败的关键因素。公益创业的立足点是当前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弱势群体问题和公民社会建设问题等等。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之前,应该善于发现这些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长处进行创业。否则,创业就是缺乏根本的宗旨、目标和愿景。因此,应该教育大学生综合自己的特长和自身素质理性地选择创业,学会分析社会,抓住机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5.团队合作创业意识。学会合作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支撑一个企业,企业的成功需要团结起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发挥每一个人的能量。公益创业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创业,更需要用团队的力量为社会服务。在弘扬追求个性的时代,高校应该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将学会与人真诚的合作作为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以公益创业意识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正好与公益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相一致,公益创业的特征也正是公益性(sociality)、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4]。因此,《公益创业管理》教学过程不能再单纯停留在管理职能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应确立“意识本位”,加强学生综合创业者特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从学校层面而言,应将创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体系。高校要视自主创业为学生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比如通过加强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业氛围,树立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总结创业经验,传播创业观念,弘扬创业精神。还可充分利用创业园,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施展才华。同时走产、学、研的道路,创建创业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研发中培养创业意识。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无不是创业意识培养的极好机会。

2.对教师而言,自身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通晓创业理论,并有丰富的创业经验。要培养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创业理论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从其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建设创业教师队:高校对内可以通过培训或鼓励教师创业实践,增强专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对外可以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者按合适的比例引进或聘任相关创业人员,形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高校还要不定期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介绍创业的经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应该到相关的公益组织考察或顶岗实践,或者跟同事合作,自行创办公益组织,以提升自己的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

3.对课程而言,教学目标要反映创业意识本位的主导性。强调课程改变学生的意识和精神面貌为目标,整个课程要突出以工作现场为条件,以实际任务驱动或采取项目贯穿始终的创业意识训练,紧扣意识这一关键点,不追求理论和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课程教学以意识为导向,灵活多样化组织。如果整个课程为36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可以分别为18学时。

(1)理论教学。一是改革教学形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改革任课教师仅凭着粉笔、教材、黑板和单用嘴讲课的形式,提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集辅助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于一体,生动形象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体会组织管理的协调与合作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二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创业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那么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学生学习创业自然不能被动地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有: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创业理论知识,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教师对有创意的心得提出表扬和肯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余时间自行登陆“中国公益创业网”、“KAB中国创业教育网”“南都公益基金会”等相关网站,搜集最新信息,了解现实中公益创业状况,学习最新创业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中的创业问题。三是让社会人士参与教学。举办讲座,邀请企业创办者作报告,让学生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切身体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综合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2)实践教学。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访问企业家或现场参观企业,并撰写调研报告。教师鼓励学生去公益企业考察,特别是处于创业之初阶段的公益企业,并写出详尽的调研报告。这种方式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创业理念、管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和激情,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调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二是组建学生社团,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创建校园公益组织,并积极参与管理,在校园里培育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由主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学生定期自行组织系列活动,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创业“练兵”,有了在校园里的创业尝试,步入社会后的创业就会变得顺利成章了。三是注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眼―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人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如“创办校园非营利组织并进行管理”这一项目,要完成这个项目必然需要组织者、参赛选手和观众的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业意识和综合管理素质。通过项目的开展,以活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和领会为目的,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是一种突破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养方式。

(3)课程考核。注重对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全程实施。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意识改变和能力提高与否的检验,而不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因此应避免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注重过程和对学生创业意识的考核。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特别是创业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如拓展训练表现、社团活动情况、任务完成程度、调研报告撰写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使考试不仅仅是创业教学的期末检查手段,也成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公益创业既是伟大的有意义的事业,在当前又有庞大的社会需求,结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实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放在培养创业意识和公益企业家精神上,以培养学生基本创业素质为前提,建立以意识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公益创业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新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公益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0,(2):87-90.

[2] 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1-2.

[3]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

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 Ericksen,J.,Dyer.Right from the start: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arly team events on subsequent project team development and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目前教育界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缺乏指导性、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教学比重偏低;二是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上,主要观点有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强化校内实训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等。当前高职院校很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更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把技能训练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理解的片面性,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校内手工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往往是有名无实。

(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近几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某些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教学中卓有成效,老师到企业兼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互动、互补并双赢。由此,也产生出“项目化教学”,并进一步发展演变为课程项目化。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个项目的计划是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在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高职会计专业也实施了“工学结合”和“项目化”的教学改革。但不考虑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不分析会计从业者掌握会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不顾会计专业本身的操作特点,照搬工科类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也使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走入误区。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及教材研究开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就业规律,以顶岗、择业实习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毕业实习和训练也在增多,但关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研究却很少,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顶岗实习实施过程的整合。涉及确定顶岗实习目标、确定顶岗实习内容、组织顶岗实习内容、评价顶岗实习效果等。(2)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倡“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理念,主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实习学生共同进行管理。(3)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规范。注重对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实习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建设,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4)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沟通和协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数量和配备比例提出要求,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分工。(5)实习巡回指导的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并实施有效的顶岗实习巡回指导系统管理。我国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开发以及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也存在薄弱之处:一是理论研究较多,务实性研究较少。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针对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二是专业共性研究较多,特性研究较少。我国高职教育界对有关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的研究缺乏专业针对性。由于没有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本身的专业特性,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方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上的研究与其他专业并无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就业”导向,这就要求高职会计教育要以会计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中心。由此可见,以企业财务工作及会计专业的特点为切入点,对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具备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对顶岗实习只能流于形式的认识,真正把顶岗实习加以规范并实施。

二、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现状

顶岗实习是学生到具体的会计岗位上工作,一边进行实践一边学习会计巩固理论知识。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些是共性问题,如,学生对顶岗实习教育理念的认同问题、学生的职业角色转变问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问题、学校与企业的沟通问题等。顶岗实习教学中也有会计专业的特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联系顶岗实习单位困难

高职会计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属于偏向于技能型人才,实习单位一般为中小民营企业。而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中小民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少,导致学校很难承担联系实习单位的任务。因此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都是由学生自己联系,而每年均有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流入市场,会计人员供需不平衡,造成一部分学生改为寻找其他工作岗位。

(二)学校和企业之间沟通困难

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相关实习制度,便于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沟通联系。但对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实际上也是难以进行,原因在于:企业出于对财务信息资料的保密,不愿意让校方指导老师介入;而会计专业的特性使顶岗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分散,学校不能集中管理;学生换岗、换单位情况频繁使校企之间的沟通联系难以落实。

(三)小企业业务处理不规范造成实习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误解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多为小企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效果并不好,许多中小企业的纳税采取核定征收也导致中小企业不重视会计规范。许多高职会计学生进入小企业实习后,发现小企业会计业务种类少,且凭证、账簿及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不规范,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里所学的会计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差较大,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误解。

(四)实习指导与监管难以有效实施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学校对其指导和监管难以有效实施。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践效果,学校一般指定校内老师兼任实习巡回指导老师。由于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地点分散,无法对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配备。一方面,校内指导老师有其他的教学工作量,虽然对顶岗实习学生有查岗和巡回指导的任务,但进行全面的实地指导和监督事实上难以实施,许多指导老师通过电话或网络考察学生实习状况;另一方面,即便是学校老师进行实地查岗,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性,企业会计人员和学生碍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也不可能与学校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无法使学校老师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实习学生对会计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探索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许多地方由政府批准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管理和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学生在学习、社交、就业等方面产生的问题日渐突出。为改善这一状况,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内也建立学生创业园。学生创业园就是学校提供特定的区域,吸纳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并推行“准社会化”的管理。创业园是一个集大学生创业资讯、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比赛、创业技巧交流的平台,创业园既可使参与的学生一展身手,也可以使其他学生感受创业氛围,从而也产生创业激情。可以发挥高职会计专业特性与优势,引入会计业务,在学生创业园内建立起学生会计创业工作室,融合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与创业教育,使会计学生也在创业园中拥有一席之地。引入会计业务,建立学生会计创业工作室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一)记账机构的申请设立门槛较低

设立记账机构应符合的条件是: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专职人员,同时可以聘用相同条件的兼职人员;主管记账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健全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高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场所,配备专职人员,建立记账机构,引入会计业务。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作为机构聘用的人员,学校引导学生在创业园中建立会计创业工作室。会计创业工作室可以以记账为主要业务,同时引入工商登记注册、纳税筹划、成本管理等业务。

(二)高职院校的会计师资是会计业务的保障

由于所培养学生的技术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任职资格:老师不仅要具有教师职称,还要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企业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许多会计教师具有高级会计师或中级会计师任职资格。充足的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资源为进行会计提供了保障。

(三)小企业对会计的需求使会计工作有足够的客户资源

虽然会计人才市场供应充足,每年有大量的会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小企业仍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仍很旺盛。这一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专业的特性使小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经验的专业会计人员,而会计毕业生恰恰是缺乏专业经验的群体。这一供需矛盾也使小企业转而寻求记账机构去解决会计问题,会计机构可以为小企业提供专业会计服务却收取相对较低的费用。每年新增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它们对会计的需求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足够的客户资源。

(四)学生的创业热情是会计创业工作室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高职会计学生在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越来越艰难,许多学生转而寻求创业机会。90后学生有活力、有创新观念、不循规蹈矩,有统计显示,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一项名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的调查显示,有接近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支持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渠道之一,而且可以带动更多就业。利用学校良好的会计资源,高职会计学生有热情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促进会计创业工作室发展的动力。

四、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优势

将会计工作及学生创业理念运用于顶岗实习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在学校创业园内建立会计机构,学校指定专职人员管理;在会计机构内建立各种会计工作室,工作室可以按业务内容进行划分,可以设记账工作室、工商登记注册工作室、纳税筹划工作室、成本管理工作室等;会计工作室的运行采用“准社会化”管理,由创业学生自主设计制度,招聘在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各会计工作室配备指导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由顶岗实习学生自主吸取相关会计业务,并组织会计工作。将会计工作及学生创业理念运用于顶岗实习教学的优势是:

(一)学生可了解不同类型企业

会计工作室各种企业的委托业务,企业类型多,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外贸企业、运输企业、服务业等各种企业。相比于在一个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会计工作室接触到更多的企业,了解不同企业的经济业务特征,通过顶岗实习,学到更多种类的会计业务处理,充实会计理论知识。

(二)学生可了解更多与会计相关的业务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多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而在学生创业园内的会计工作室除主要从事代账业务外,还可以工商注册、进行会计咨询服务、代办一般纳税人申请、代办税务变更登记、年检、代办社会保险人事存档等业务,的企业数量多、业务种类多且业务内容广泛。接触各种会计相关业务,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更深入,视野更广泛。通过学习与会计相关的技术本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工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学生可接触到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

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时接触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凭证、账簿及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很不规范。而创业园内的会计工作室是在专业会计老师的指导下,对记账人员配备、账簿设置、会计科目应用、会计凭证和报表填制、错账的更正方法等一系列会计基础工作都进行规范化操作,使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有直观和正确的理解。

(四)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监管可以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检查和指导有相当大的难度,且事实上在岗假象普遍,往往只流于形式。将会计业务引入校内创业园,让学生在校内开展顶岗实习实行“真账真做”,避免了校外顶岗实习带来的巡回指导难度。在创业园内的顶岗实习学生,可由专业指导老师对其进行随时检查,及时监督,还可以进行手把手地指导;指导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度、实习内容和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和处理。相比于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对创业园内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监管可以更到位。

(五)“准社会化”的管理方式能激发学生实习热情

创业园内的基础设施由学校提供,而推行“准社会化”的管理制度要求创业学生要自筹一部分创业资金。由于会计业务的特性,学生无需提供实物商品,提供的是劳务,创业学生几乎无需投入前期的创业资金,这使许多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同时,各种会计业务均会有一定收入,会计工作室建立收入分配制度,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给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因此,创建会计工作室不仅创业资金投入低而且学生有创业热情,对于参与会计实务的顶岗实习学生来说,略有收入也会提高他们的实习热情。

(六)会计创业工作室解决顶岗实习单位难的问题

会计的每一个岗位可以同时安排多个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之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有些学生在熟悉会计业务的处理后,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每一届熟悉业务的学生可以教新加入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使学生在校内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而且可以安排相当数量的顶岗实习岗位,解决了学生联系顶岗实习单位难的问题,也减少了学校寻找顶岗实习企业的压力。

五、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缺陷及对策

在创业园的工作中学生能够直接感受社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本领。

(一)高职会计顶岗实习缺陷

从会计专业特性视角看,这种以会计工作为顶岗实习内容的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学生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学生作为会计人员,是以的名义完成企业委托的会计事项。学生一般只能根据企业所提供的相关单据和凭证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难以深入到企业内部去细致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由于所得到的信息量有限,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判断与分析难免会产生偏差。(2)与企业沟通少,使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难以体现。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超出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其基本职能扩展到了会计的分析、管理、控制与创新上,会计准则的运用也将会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广阔,会计处理变得更加复杂。学生作为会计人员,只办理委托业务,不与企业管理人员直接接触,难以与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上的交流与沟通,难以体现会计的“管理”职能,学生无法将正确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会计实务处理中。(3)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和企业组织机构,影响会计业务的分解。由于学生没有深入到企业内部,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环节、产品的具体成本构成、生产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的使用状况、企业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情况,影响到按企业生产过程和部门而进行的会计业务的分解,最终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高职会计顶岗实习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