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幼儿教育学基础教学的特点

    1、缺乏实践性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是幼教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幼儿教育概论和基础知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各种要素和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实施路径,通过递进的方式把这三个方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理论知识介绍、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而较少的涉及到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该门课程教学呈现出缺乏实践性的特点。

    2、教师容易把握教育对象的规律

    《幼儿教育学基础》一书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该书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学等都进行了一定规律的概括。因此,在幼儿教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总结出来的规律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因此,呈现出了容易把握教育对象规律这一特点。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1、把教材与学生培养目标相统一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缺乏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把教材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巧妙地统一起来,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实践在提高教学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培养、岗位胜任的能力等。因此,在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充分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幼儿德育”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到幼儿德育的培养方法,如多参加劳动,增进与劳动人们的感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正确地应用到对中职生的德育培养中去,让学生在接受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就达到了教材授课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最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系统整编出来,用生动的案例模拟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扮演各个角色,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幼儿教育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一是系统整编教学案例。在幼儿教育学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案例都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编,比如可以把《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进行收集,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整理等。

    二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根据收集到的案例,给予学生讲解,在讲解《幼儿教育学》中出现的案例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案例,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分析解决,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教材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是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回顾。总结和回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教师不但要总结案例,而且还要及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差异性。在总结和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和回顾,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加深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知识的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有重要的作用。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是开展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实训教学却充满生机活力。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需求,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校园内的空教室改幼儿园仿真实训室,以学生自身为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采取轮流模拟教师,其他学生模拟幼儿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开展“幼儿游戏”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模拟成幼儿去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也可以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充分想象幼儿的特点去模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表情等。通过这种模仿幼儿的游戏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幼儿的情感,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内容的重要性,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以本校附近的幼儿园或者是与本校关系较为密切的幼儿园为主,这类幼儿园可以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实战性场所。对此,学校和教师要广泛联系建立学生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在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开展“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确定选定幼儿教育的相关内容。

    4、课后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

    课后作业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一小节的课程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要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探究性的作业有助于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家访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获取调查信息后进行探索总结。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所学知识去提高探究意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因此,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在对幼儿园教学环境这一部分讲授完毕后,先让学生去调查当前幼儿园环境中的问题及不足等现状,再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可以布置学生一些合作型的作业,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去,针对教学中教师留下的问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予以总结、探索,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性。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生活,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欲望。同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力量后,能够真正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教育学生最真实的教科书。对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来说,生活化教学就是将课堂带入到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而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个人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在现如今的小学品德教师中,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阶段,而并没有将此付诸于实际,显然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而“生活化例题较少”是小学品德教师普遍认为不能实施生活化教学困难的所在,由此,也反映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不足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导致了生活化教学并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多数品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习。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是相比于生活化教学所不能实现的。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没有落实的原因

由于生活化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解释生硬的课本知识,所以,生活化教学是当下很多学科的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这种十分可取的教学方法却没有明显的体现,这其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与学校不够重视

品德与生活在小学课程中属于科任课,只是进行知识积累的课程,并不作为期末考试课,即便设置科目考试,所得成绩也不会计入最终总成绩。如此,学生对此科的认真程度就会明显不足。而家长和学校的态度也与学生基本相似,家长大多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没有多加重视,学校对科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高,因此,直接导致了生活化教学没有完全落实到实际课堂中。

(二)授课教师观念老旧

一些年轻的品德教师还是非常支持这种生活化教学的,但一些小学为了节约资源,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导致一些品德教师在主讲其它学科的同时,再教思想生活课;还有一些品德教师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他们年龄偏大,教学观念上保守老旧,认为品德生活这种严肃的课程就应该用最正规、传统的直接讲授式进行教学,而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他们并不很认同。

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对策

通过上述一系列小学品德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学校和家长对思想品德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品德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利用频率不高,使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生活课程中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这种现状,提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际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授了理论知识之后,一方面,教师应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后,能否将理论带入实际生活当中,要考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密切关注学生情况之后,应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应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由此,激发学生对品德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小学生提高自我修养能力的目的。案例:在包头市文学道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中,教师在讲《助人为乐》一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然后用记日记的形式将事情的经过记录下来。在第二次的品德课时,学生们对自己的助人成果进行了汇报,有的学生帮助盲人过马路,有的学生帮助同学捡起滚落的铅笔,有的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学生在进行生活实践的同时,也将助人为乐的美德常记于心,同时,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助人成果,也学习了他人的优良品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形式多样化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语二外 学习困难学生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92

1 学生学习德语二外困难的成因

研究对象为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到研究结果与分析。从总体上看,学生认为造成对德语二外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为: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式,德语语法的复杂性,布置作业任务难度的问题。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习方法不科学是主要成因,这说明学生的主体评估意识很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布置作业任务难度成为其中两项因素,这说明加强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作用。德语与英语都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德语的语法相对于英语来说更复杂,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成为了困难之一。

2 对德语二外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一,对于德语二外课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要直面这种现象,不能因为大家都认为德语二外课程难学,就有放弃或混的思想。要有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配合多方多层次的引导,一定可以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

第二,心理辅导是作为学习困难大学生转化的关键。除了学习的主要因素外,也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能有害怕困难的情绪,要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跨越难关。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找到适当的点,积极引导,善于鼓励,让困难较大的学生找到自身的优势,增强意志力。

第三,要实施科学的教学方式。一是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创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将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具体的情景加以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适当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三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对学习困难学生及时的定性矫正,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学习方法。

3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学方法的实施手段

第一,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其次,强化学习的目的,要采取探索式教学方法,在探索中培养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培养学习德语的兴趣。首先,教师通过介绍德国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方面的介绍。同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一步介绍其中的内容。除了教师对这些主题的讲解外,还可将全体学生分为几组,并让其对于某一主题做相关报告,以此通过学生自主地寻找资料来加强其对德国的了解,进而增强对德语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学习动力与学习水平。

第三,强化学生的学习意志水平。德语的语法相对英语更复杂。如德语的形容词的变格及德语名词有相应的阴,阳,中性,同时德语名词的复数形式绝大部分是无规律可循等德语的复杂性都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的话,更加加重了教学难度,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结果,一旦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实际的生活例子相结合后,逐步引入部分情感教学的小话题可以将这种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用教师的感情和个人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时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多进行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认为困难的原因。同时,在作业布置上,不能将题目难度一味地加大,而应考虑到学习困难学生的水平,将各种难度的题目作为布置的作业。

第四,对于德语二外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在总结出德语二外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后,将所有的因素加以归类与分析。这种归类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情况下扫除障碍的一种干预方法和计划。最后找到自身的原因而让学生重新充满动力,进而进入一种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美)瓦恩布雷纳.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瑜.青少年学习心理与调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3]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效率

一、让师生模范带头作用更加明显

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于他人行为的模仿能力较强,这样的模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自身的观点与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针对这样的特点进行因势利导。

1.教师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本身就应当是学生的模范,语言、举止、衣着等各个方面,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教师在这些方面要格外注重细节,要求学生按照体育课的要求着装,教师就不能违反规定;要求学生不怕困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就都应当陪着学生一起经受困难的磨炼。

2.要在学生的身边树好典型

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比较枯燥的、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身边的典型进行一些发掘,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看得到、听得到典型,才能在思想上产生较强的动力。另外,教师还要立足于整个体育事业,选出一些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我国的体育界,有许许多多的体育健儿,在千辛万苦之后获得了成功,在一过程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世界冠军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顽强不屈的体育精神。

二、让教学模式创新作用更加明显

创新历来都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核心竞争力,小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发挥音乐的作用

音乐具有舒缓身心、陶冶心情的作用。我在体育锻炼这一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动之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一些轻音乐,舒缓学生的身心,让学生紧张的状态得到缓解,也有利于恢复体力。

2.在教学中发挥比赛的作用

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我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方式,特别是将一些原来学生兴趣较低的机械、枯燥锻炼活动设计成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开展比赛,学生在竞争意识的支撑下,迸发出浑身的活力与精力,这样的训练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可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发挥游戏的作用。小学生对于游戏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部分教学内容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加入了辅助游戏,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专门制订了名为“冲锋向前”的辅助游戏,开展50米障碍接力,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了几道障碍,让学生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训练弹跳能力,效果也比较理想。

三、让教学内容优化作用更加明显

虽然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比较科学,但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尤其是要结合当地的传统和特点,让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1.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增加部分内容

当前,学生安全工作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幸福的重要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讲述一些急救知识、自我保护方法等,让学生能够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

2.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内容除了教材安排的章节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补充部分内容。

3.教师要立足于本地的体育特色,增加教学素材

本地区在乒乓球运动方面源远流长,涌现出了许多知名运动员,广大小学生在乒乓球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与爱好,笔者因势利导,专门开设了乒乓球兴趣小组,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点拨指导,既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特长。

四、让教学评价改革作用更加明显

教学的评价改革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同时也能够发挥出鼓励、激励的作用。笔者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首先,跳出单纯的项目考核,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评价学生,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体育精神培养、体育学习态度以及体育项目的达标程度,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其次,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注重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闪光之处,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最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学生的体育技巧能力与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教师采取同样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刀切”评价是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差异的,笔者在教学评价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订标准进行分层评价,确保学生的发展与能力基础相适应。

五、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简要地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5篇

1 优化教学过程,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曾有专家说:“成功的教育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失败的教育只能导致学生失败。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育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成功,甚至把失败演变为成功。”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意即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说它是一门艺术,即教育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而且充满艺术创造魅力的过程,把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教育。

我本着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获取知识能力为目的,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实践,构建了“自学、引导、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自学、引导、训练”教学模式,是布卢姆关于“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原理的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坚持的原则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把对学习的把握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自读、自研、自主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探研。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面目可憎的“满堂灌”不见了,“授之以鱼”被“授之以渔”所替代。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会学习”、“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做学习的主人”、“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这些崭新的学习观念,不但在教师心中、而且在学生心中达成共识,并因此催生出一个个生动活鲜的故事。

民主化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找到了放飞自己思想的天空,真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主动学习、多维互动、自主高效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2 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指挥棒,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具有导向性作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功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功能。我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拿起表扬的武器,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首先,改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传统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看不到学生成长的足迹,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我班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纪录学生各方面发展情况,关注学生非学习方面,关注成长过程,关注特长表现与潜能,较为客观、翔实的反映了学生的成长变化,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其次,发扬民主,多渠道进行评价。一改过去在评价中教师“一言堂”为“多言堂”。实行教师评价、学生个人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每学期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人人写出演讲总结稿,在本班内进行演讲,向同学们汇报自己一年来各方面取得的进步,采取学生自己说、老师点、同学提的方式,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找出每个学生一至二条最突出的优点或长处,从而是每一名学生都有受到鼓励的机会,找回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