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通经济与管理

流通经济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通经济与管理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格特征;MMPI;留守儿童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of technical 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left-behind experience

XU Bao-feng,YE Lan-xian,HAN Wen-chen,et al.Lan zhou University of Medicine Clinical,730030,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ho have been 16 years old and their left-behind experience.Methods 245 technical school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tested by MMPI,then compared between groups,finally analyzed th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and left-behind experience by regression.Results The boys group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ther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cept L,K,Mf scale of MMPI(P≤0.001),the girls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rm,ther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cept L,F,K,D,Si scale of MMPI(P≤0.01);In the group of left-behind children,Double outgoing parents K,Hs,Hy,Pd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ingle outgoing ones,Children left behind in the period of pre-school F、Pd、Pa、Pt、Sc、Ma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period of school-age;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some deviated personal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ould be forecast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Left-behind Experience.Conclusion Ther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between Norm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who have been 16 years old; of left-behind children,Double outgoing parents than single outgoing ones prone to deviate from the personality;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the period of pre-school prone to deviate from the personality than children of school-age.

【Key words】Personality; MMPI;left-behind children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在外务工半年以上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或学校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18岁以下的儿童[1];农民工打工进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也将会长期的存在。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人格等方面普遍差于同龄儿童[2-4],但是研究多为小于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群体,关于以大于16岁以上的学生群体的研究鲜有报导。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近两年研究者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有逐渐达成统一的趋势,即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1]。为探讨大于16岁以上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我们对245例技校留守儿童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进行测查,研究16岁以上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留守经历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河南省卫辉市四所技工类学校在读的一年级农村学生,排除父母离异或死亡的个案。调查时间为2008年4~9月,年龄16~18岁,平均16.3±0.6岁,其中男146例,女99例,共245例。

1.2 研究工具 采用MMP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MMPI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宋维真等修定的MMPI1989年版[5],采用前399题版本,包括10个临床量表(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病态Pd、男性化女性化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和四个效度量表(不能回答Q、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各量表原始分换算成中国T60分(不加K)。其中原始分Q≥22分或L≥10分定为废卷;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学生年龄、性别、父母出外务工及自己留守经历等情况等。

1.3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选择3个班级同时进行测查。现场测试人员均为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定式问卷,统一指导语进行。要求学生不填写姓名,测试时间两节课,课间不休息。各班测试结果排除城市学生及农村学生中无留守经历者,留取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1.4 统计 MMPI测试数据输入上海惠诚心理软件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出到Excel2003,并经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技校留守儿童与全国中学生常模 MMPI测试比较 将技校留守儿童MMPI测试结果与全国中学生常模进行各量表原始分比较[5],表1显示:男孩组中除L、K、Mf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女孩组中,除L、F、K、D、Si量表外,余量表间两者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2.2 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MMPI测试比较 按父母出外务工类型,将留守儿童区分为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两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7 P=0.059)。表2显示双亲外出组K、Hs、Hy、Pd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组(P

2.3 学龄前组与学龄组留守儿童MMPI测试比较

按父母出外务工时儿童所处学习阶段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学龄前组(即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和学龄组(即父母在儿童小学或初中学习阶段出外务工)。各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 P=0.590)。表3显示,学龄前组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学龄组(P

2.4 技校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对MMPI测试各量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MMPI测试各量表值为因变量,选取留守儿童留守经历中A、B两个不同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A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将单亲外出赋值为0,将双亲外出赋值为1;B为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将学龄期赋值为0,将学龄前期赋值为1。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A或B能够预测MMPI测试某些量表值,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经历能够预测其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

3 讨论

MMPI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人格问卷之一,它广泛应用于研究一些特殊人群的个性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往研究多为16岁以下群体,如段成荣[6]采用14岁以下群体,而本研究所取留守儿童年龄介于16~18岁。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状况不容乐观,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相比较,留守儿童诸多量表与常模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有明显人格偏离倾向,表现为有多种慢性躯体不适主诉,依赖,冲动,过分敏感,多疑,紧张,焦虑,退缩,胆小,急躁易怒等人格特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类似,如黄艳苹[7]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显示16~18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重视。以往研究中,研究者对高中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8]。

对于单亲外出组与双亲外出组,本研究显示双亲外出组较单亲外出组易出现人格偏离,其人格特征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主诉,抑郁,依赖,不成熟等,这与魏军锋[9]研究结论相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的人格特征,父母双亲都外出,孩子缺少父母关爱,看护人文化水平低,加之教养方式不当,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不能尽职督导是形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因素。

父母在儿童学龄前期出外务工者,其儿童与父母在儿童学龄期出外务工的儿童相比存在明显人格偏离,表现为容易冲动,敏感多疑,紧张胆小,急躁易怒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亦可发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预测这些偏离的人格特征。父母早年出外务工,儿童缺少父母关爱,孩子身心不能健康成长,较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文斌[10]认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本研究与此相似。

父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孤儿”,在生理与心理需要上长期得不到满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单亲或双亲外出因素与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所处学习阶段因素能够不同程度预测某些偏离的人格特征,只是决定系数较小(1%~6%)。决定系数较小固然与统计数据的处理有关(自变量为分类变量),另一方面也显示除了本研究中所提及两因素外,尚有许多因素与留守儿童人格形成有关。众所周知,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他们的家庭结构残缺,留守儿童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学校,就成为影响他们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该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给予特别照顾,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以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及关注其身心健康,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总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共同关注。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本研究显示: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应尽量避免在孩子学龄前期外出,最好父母能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应当有利。

参考文献

[1]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2] 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1,353.

[3] 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49 .

[4]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5] 宋维真主编.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查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9.

[6]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29-37.

[7]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8] 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中国教育学刊,2007,12:21-24,72.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化 研究生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对现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对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关注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理论前沿,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更深刻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与提高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需求,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一些途径和方法的建议。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对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国内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现状及期望的提高途径和方法。据调查:不到三成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出国经历,超过七成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培养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并认为学校缺乏国际化教育意识,缺乏经费支持是目前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力求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国际化教育经验,对国内高校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在读研究生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本次调查中,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人文、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涉及硕士、博士各个年级及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在读研究生63人占52.5%,已毕业研究生57人占47.5%,男生占57.5%,女生占42.5%。

(二)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段、所在省份、毕业高校、所在年级、国际交流情况、期望加强的途径与方法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6道题目是关于学生个人的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身份、毕业高校、所在专业、在读年级;其中11道题目是关于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现状的调查,包括研究生阶段出国经历类型、出国次数、出国时间、出国费用、出国费用来源、与国外学生上课经历、参加全英文课程、参加英文学术活动、做英文报告、参加国际科研项目、发表英文撰写论文;1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是否满意;其中3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主观感受和期望,包括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满意程度、最大瓶颈、期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集中在2015年5月,问卷无需填写姓名,保密性和真实性强。调查问卷详细说明了测试目的、填写注意事项及保密原则。

(四)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由笔者进行整理,根据需要探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总体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占比28.33%,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

2.就总体情况而言,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30人,占样本总数的25%;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样本总数的75%,占大多数(详见上表)。

3.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导师不支持、学科实力差分别占13.33%,专业冷门占5.83%,其他方面占13.33%。学校层面原因占据54.17%,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经费管理严格、出国审批程序复杂、学生多机会少、时间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4.在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调查中,选择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占比45%,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占比19.17%,邀请国外专家开设短期课程占10.83%,聘请外籍教师和开设全英文课程分别占9.17%,招收外国留学生占5.83%,出国参加比赛占0.83%。

调查发现,无论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程度如何,均最希望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是希望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详见下图)。

(二)有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1―2次的有32人,占比94.12%,有1个学生出国3次,有1个学生出国5次,出国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5.88%,占比非常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参加学术会议13人,占比38.23%,参加文化交流9人,占比26.47%,短期访问16人,占比47.05%,联合培养14人,占比41.18%。

3.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时间1个月以内的14人,占比41.18%,一个月到6个月的有5人,占比14.70%,6个月到2年的有15人,占比44.12%,2年以上的没有。

4.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费用自费的有5人,占比14.71%,非自费的有29人,占比85.29%。非自费学生经费来源包括导师资助、学校资助、CSC资助、国外对方单位资助。

5.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累计费用5万元以下21人,占比61.76%,5万元到10万元有2人,占比5.88%,10万元以上有11人(其中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有9人),占比32.35%。

(三)无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无出国经历的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16.28%;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占83.72%,与总体情况相比满意程度更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的学生40人,占比46.51%;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有48人,占比55.81%;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的学生有53人,占比61.63%;做过英文报告的学生有25人,占比29.07%;参加过国际科研项目的有4人,占比4.7%;发表过英文论文的有29人,占比33.72%。

四、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重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

调查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比75%。由此可见,国内普遍存在研究生对国际化培养需求很大和学校支持较少的矛盾。

从古至今,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到鲁国接受孔子教育,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科学家前去学习交流与深造[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2]。

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研究生认为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认为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高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发展和改革要做的重点工作。

(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交流能力、学术会议交流能力、学术探讨能力、学术报告能力以其他与学术相关的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尤其是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从而占领学术高地。

在调查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中发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和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方面,分别占比45%和19.17%,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出国时间较长,有机会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间较短,所需经费支持较少,比较容易实现。通过对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参加短期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占比最大。

(三)国内高校应创造“走进来”的机会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水平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学者及学生到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46.51%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55.81%的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61.63%的学生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

从全球来看,实现“本土国际化”非常重要,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注。德国的高水平高校招收博士生实行“三三制”,即来自本校、德国其他大学及国外大学毕业生各站1/3[3],促进学术交流。英国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比较重视课程教学[3],大量招收课程学习研究生。美国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奖助学金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非常成功[4]。哈佛大学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活动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它以大量的开放式研讨会、讨论会、学术报告会、讲座等为基础,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5]。国内不少高校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从2002年3月开始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航空航大学已经举办12届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参与人数和学术报告数量均十分可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重视构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6]。

国际化教育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等重要,高校搭建校内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本土国际化教育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更多研究生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李连梅.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Asia and the America.2014.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5]阳婷婷.研究生学术沙龙的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2013.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第3篇

理论来源于实践,流通经济学理论同样也要归属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因此,无论当前界内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多么匿乏,流通经济学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从我国流通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误区中就可以看出,当下我国在流通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领域已经进入到了相对困惑的时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主流经济研究学者们都普遍否认了流通经济学的存在,这种普遍否定的观点也有其相关的依据,那就是他们都认为流通经济学研究内容已经包含在制度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经济学中。但是,仍有少数的流通经济学研究者从2005年开始至今,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研究历程,一直在苦苦地坚守着对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并希望通过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进一步整合来印证流通经济学的观点与认知,以此来探索市场经济以及商务活动过程中流通经济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我国应加快重塑流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社会实践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我国新常态阶段的市场环境中,商品流通领域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日益广泛。例如,商贸流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相关生产企业的购销商务活动等都在扩大,而且并不是单一存在的,是相互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体系框架,其中最具规模性代表的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商务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带领下,电子商务更是以一种崭新全面的发展状态进入到商务发展之中,并持续发展壮大。从中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才进一步促使商品流通中的信息流功能发生并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造就了一次流通领域的生产革命。而且,在我国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包括国内各市场区域的空间划分、城乡商贸流通中的各类问题以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所呈现出的也都是一种社会商业活动,而这些大量存在着的社会商业活动都亚需流通理论对其做出合理解释,即流通经济学理论。    

与此同时,我们再从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无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区域市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如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何,都应当是区域商务活动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地区商业发展规划的需求。从各个国家的政府实际执政角度来看,政府同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最终由当地商务主管部门来执行,其中许多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也都需要用流通理论来支撑。再从商业发展规划的实践角度来看,其关键点就是如何界定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流通产业的业态分布和规模发展程度,而且还应重点研究考虑区域市场内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等相关内容。例如,在研究与处理零供关系以及区域内流通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时,问题的表述与分析几乎都需要运用流通理论来对其进行解读。从企业的有效供给角度来看,企业在进行扩充发展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对企业的商业选址、物流体系搭建、商业集聚以及流通渠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还会针对上述商务活动现象进行市场调研与影响因素指标分析,其目的就是根据这些商务经济活动内容,在其中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做出更为科学的目标决策,而且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更愿意运用流通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二)从经济理论角度思考流通经济学重塑的必要性  

  在商业经济发展领域,流通经济学与大多数产业经济学理论一样,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与探索方向。例如,在区域市场经济的商业活动中,区域内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阶段和过程。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种经济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从微观经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区域内商业活动中企业产品的流通渠道及其相应的服务框架构建过程。而从宏观经济理论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就是整个流通产业在社会商业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扮演与起到的角色功能。例如,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共性问题,虽然在界内有很多研究学者也都认识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商务活动关系,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比较惯性地将中间环节里最为关键的流通过程给省略掉,因此在这种感性思维和惯性思考的影响下,对流通经济学理论的认识也就较快地偏离了商业实践。所以,我国对流通经济学理论缺乏一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市场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   

 因为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其所涉及与参照的大多为西方经济学,其与国际贸易如出一辙,本身就缺乏对国内商务、商贸、流通的专门研究,而且宏观经济学理论遵循的研究视角几乎一致性地倾向于生产者,并没有从消费者本身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换句话说,只考虑了企业如何扩大有效供给,没有考虑市场如何满足有效需求,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其探讨出来的流通渠道也就缺失了内部的便利性与合理性,或者说缺乏一种经济界的“人文关怀”。   

 由此可见,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匿乏正是因为这种视角的狭窄性。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国在流通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严重不足与研究缺陷,因为流通经济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并没有被全盘否定,例如,1901年德国J·格伦采所著的((商业政策体系》、1913年J·F·谢尔所论著的《通俗商业经济学》与《商业管理学》等经济文献中,都大篇幅地对当时社会流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第4篇

赵 娴主编定价:30.00元16开2008年5月出版

本书的内容共有十章,涉及流通的内涵、流通的运行过程及调控、流通的功能、流通的先导作用、流通渠道与环节、流通经济效益评价、流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开放经济中的流通运行等方面,力求呈现流通经济运行过程的丰富内涵及其内在规律。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2.《网上零售理论与实务》

(英)丹尼斯等著 姚歆等译定价:36.00元16开 2008年5月出版

本书旨在说明网上零售实现效率和达到效果的成功要素,并对读者、网上零售商和研究人员在理解和学习网上零售和相关的营销过程中有所帮助。全书共十二章:网上零售世界,实践中的网上零售,组织中的网上零售整合,理解并与网上购物者沟通,网络信息搜索,网上商店设计:导航性、互动性和网页氛围,网上服务,创建网络品牌,网上购物中心,网上零售模式,移动购物,多渠道的成功和网上零售业的未来。

3.《物流管理流程模拟试验》

谢如鹤、黄向荣主编定价:24.00元16开2008年3月出版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与物流管理流程模拟试验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针对各种物流管理活动的业务流程进行模拟试验的指导,包括运输管理流程模拟、仓储管理流程模拟、码头管理流程模拟、货代管理流程模拟、第三方物流管理流程模拟等五个综合性试验项目。

4.《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7-2008)

流通经济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徽省;流通业;先导性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67-03

流通业是安徽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不快等,严重束缚了安徽省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0—2008年,安徽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4.3亿元增长到2965.5亿元,增长2.8倍,与经济社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增长迅速,有了较大的增幅。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商业网点300多个,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近130个,总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创建了20多个国家级、110多个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商务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收入、带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商务经济对安徽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商务领域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超过20%,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带动就业占安徽省从业人员25%左右。

2.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较快,先进流通经营方式与管理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安徽省现有各类连锁企业近200家,拥有连锁门店2000多个,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名列全国连锁企业百强,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省烟草、煤炭、有色、叉车、汽车等行业已在有效运行B2B电子商务,农业、旅游、医药、商贸等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正在开展B2C电子商务,徽商集团设立了全国首家钢材网上交易市场。同时,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中。

3.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安徽省拥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000多家,零售额328.1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6%,其中徽商集团已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进入商务部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行列。与此同时,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安徽省商贸系统1000余家国有、集体流通企业中已有近90%完成了以“双退出”为核心的改革,有1家上市企业。大批的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开放搞活。

4.商业领域对外开放取得进展。国际、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纷纷登陆安徽省。家乐福、欧尚、易初莲花、沃尔玛等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已进驻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上海百联、北京华联、南京苏果等国内大型流通企业纷纷在安徽省设立连锁企业。外来商业资本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安徽省商业格局的变革。

5.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环境日益优化。作为全国惟一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已累计建设连锁农家店超过170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90个,覆盖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5个国家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改造了50个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了44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培育了30个省级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全省最大的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建立了包括农资、日用品、农产品销售以及市场运行监控等方面的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

二、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徽省流通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与中部地区的省份相比也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相对落后,总量偏小,速度较慢。2008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65.5亿元,较2000年增长2.8倍,但与全国增长水平及中部地区增长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总量与6省平均值的差距还在拉大。自2005年以来连续数年位次徘徊不前。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及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2.组织化程度低,骨干企业少,带动力弱。全省中小流通企业约占流通企业总数的99%,实现销售额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左右。尽管有徽商集团、合肥百大、安徽商之都、阜阳华联等比较大的企业集团,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大企业相比,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合肥百货大楼集团公司和商之都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额之和仅为国内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上海百联集团销售额的15%。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全面放开,在各种外来资本蜂拥而入的竞争面前,本土企业的劣势愈发明显。

3.现代流通方式起步早,推进慢。虽然安徽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业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流通业态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百货店、食品杂货店等传统业态。批发业尤其是重点批发企业还处于结构调整、机制转换阶段,组织形式、管理水平、制度创新等严重滞后。大型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制约着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4.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水平较低。安徽省大多数流通企业目前还在实行“公司—商场—部组”三级管理、“公司—商场”两级核算、商场、部组承包经营的传统管理方式,把统一的经营主体裂变为一个个小团体和利益单位,降低了公司整体的、直接的竞争力,分散了公司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管理手段上,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电子网络、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管理技术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5.流通秩序不规范,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商品流通市场有序发展、规范管理、依法保护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封锁、地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流通业规划管理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业态、布局不尽合理,造成了资源浪费。

孙君: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再思考

三、安徽省流通业发展对策

为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安徽省流通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必须围绕坚持流通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城乡市场流通改革与创新并举、繁荣国内市场与开拓国际市场同步进行。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要求,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促进安徽省流通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商业网点规划为依据,促进城市商业流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是优化商业结构,引导商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管理,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合理的多层次的城市商业格局, 解决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在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在扩大消费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培育皖江经济带;在商业业态发展上,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积极发展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力争使其成为城市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业态;鼓励大型百货企业的改造与整合。通过合理规划,不断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促进城市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2.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大力培育骨干流通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是促进安徽省流通业加快发展,应对流通业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挑战的必由之路。应以一大批重点项目为支撑,迅速扩张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首先确定将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阜阳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安徽华夏集团、安徽亚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亿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庐江安德利贸易中心有限公司、安庆金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企业列为省重点培育的骨干流通企业。其中,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其次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其他政策包括:(1)直营连锁经营企业办理经营资格审批和各类证照手续,由总部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办理、统一年审,各分店持总部的批准文件或证照到所在地办理备案手续,纳入当地管理。(2)推动各级各部门联合检查,严禁重复检查、重复处理。(3)列入省重点支持的流通企业建设的配套支持手段。

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都是现代流通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而这三种流通方式都对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安徽省应以现有的信息技术为依托,促进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在安徽省的生活消费品流通领域已经成为重要的流通方式。要在继续规范和完善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展和延伸,以品牌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发展直营店和加盟店,减少经营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立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

其次是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关键是要建设多功能的现代化配送中心。要按照“政府营造环境,企业自主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合肥、芜湖物流园区以及其他若干个物流基地,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为企业提供周到的一揽子服务。

最后要积极推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技术,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活动,建立各种不同门类的电子商务中心和信息中心;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用建设,完善网上交易管理办法和支付体系,扩大交易品种,促进B2B、B2C、C2C等主要交易模式的健康发展。

4.以建立健全监测与调控体系为抓手,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大投入,加快市场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茧丝绸企业为重点的《安徽省城乡市场运行监测信息直报系统》,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扩充和完善其功能,逐步建成安徽省的市场监测体系和覆盖全行业的便捷、高效的市场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市场供求信息。切实加强监测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设备的现代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网上直报信息,提高市场运行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保障,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加强整规工作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安徽省的具体实施办法,全面清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坚决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地区封锁,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

6.提高思想认识为关键,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流通工作发展的速度、规模、效果。加快安徽省流通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对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统一社会各阶层对流通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链接、增值、引领、组合和渗透、推进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流通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建立流通工作责任制。

[参考文献]

[1]金永生.流通产业组织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丁俊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

[3]陆江.加快发展现代流通[J].中国流通经济,2007(4).

[4]王冬芳,周物明.中观维度的流通费用与流通经济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9).

[5]杜丹清.中国本土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与政府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2006(2).

[6]代兵.中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09(8).

[7]王曼莹.区域流通企业连锁经营市场营销模式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5).

[8]沈文,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 2007(2).

相关期刊更多

粮食流通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粮食局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