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价值文化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核心价值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核心价值文化

检察文化核心价值思考

任何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维系而且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动力是决定其合理存在的必然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乃是其自身矛盾演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因最终决定事物的发展。某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显然决定其内部矛盾的主导方面。检察文化亦是如此。显然,分析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厘清学界关于检察文化概念的混乱以及把握检察文化的存在形态无疑具有提纲挈领之用。

一、检察文化的定义分歧根本源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一般来说,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公共信息规则传授给组织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认为组织文化存在着两个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也有论者认为中间还有中层的制度文化。)在表面上,是可以看见的物质形象和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如组织的制服(穿着)、礼仪文化等。但是,文化中的这些表面因素,实际上反映的是存在于组织成员思想中的深层次价值观。这些深层次的价值观、理念等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外在形式,也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组织文化具有本质差别的根本原因。

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核心价值观则在整个组织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组织文化能否对组织运行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组织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组织文化的成败。

考察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检察机关对于检察文化的各种定义,无论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入手,还是结合其他理论对检察文化所做出的探讨,总离不开对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追寻。如有的研究者参考研究企业文化的视角研究检察文化,认为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形式,其特点是将检察机关的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将以往以物为重点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特定检察机关长期的执法活动中,由其特有的价值观、执法理念、行为规范等,经本院领导者提倡,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个性。这种独特的检察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该检察机关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从而在检察机关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团结、激励着检察机关全体成员自觉为实现本院的发展战略而努力。再如还有的研究者借鉴人类学、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将检察文化定义为检察官群体在法律监督活动中所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它包括工作目的、工作原则、主要管理形式、传统和现实的特性等等,其核心内容是检察官群体的价值观,这也是检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凡此种种定义,其理论基点最后无不落脚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这一支点。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共同准则,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检察文化反映检察干警这一特殊群体共同的价值标准、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和群体趋向。它既是这一群体的精神及物质文化水平的高度概括,又体现着这一群体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标准,而其核心价值观却决定着检察文化的内容是否合适与方向是否准确。

点击阅读全文

浅论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维系而且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动力是决定其合理存在的必然因素,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乃是其自身矛盾演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内因最终决定事物的发展。某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显然决定其内部矛盾的主导方面。检察文化亦是如此。显然,分析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厘清学界关于检察文化概念的混乱以及把握检察文化的存在形态无疑具有提纲挈领之用。

一、检察文化的定义分歧根本源于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一般来说,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公共信息规则传授给组织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认为组织文化存在着两个层次: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也有论者认为中间还有中层的制度文化。)在表面上,是可以看见的物质形象和可以观测到的行为。如组织的制服(穿着)、礼仪文化等。但是,文化中的这些表面因素,实际上反映的是存在于组织成员思想中的深层次价值观。这些深层次的价值观、理念等决定着组织文化的外在形式,也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组织文化具有本质差别的根本原因。

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神之所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核心价值观则在整个组织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组织文化能否对组织运行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也是组织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组织文化的成败。

考察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检察机关对于检察文化的各种定义,无论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入手,还是结合其他理论对检察文化所做出的探讨,总离不开对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追寻。如有的研究者参考研究企业文化的视角研究检察文化,认为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形式,其特点是将检察机关的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将以往以物为重点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特定检察机关长期的执法活动中,由其特有的价值观、执法理念、行为规范等,经本院领导者提倡,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个性。这种独特的检察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该检察机关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从而在检察机关内部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团结、激励着检察机关全体成员自觉为实现本院的发展战略而努力。再如还有的研究者借鉴人类学、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将检察文化定义为检察官群体在法律监督活动中所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它包括工作目的、工作原则、主要管理形式、传统和现实的特性等等,其核心内容是检察官群体的价值观,这也是检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凡此种种定义,其理论基点最后无不落脚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这一支点。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共同准则,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检察文化反映检察干警这一特殊群体共同的价值标准、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和群体趋向。它既是这一群体的精神及物质文化水平的高度概括,又体现着这一群体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标准,而其核心价值观却决定着检察文化的内容是否合适与方向是否准确。

点击阅读全文

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浅析

一、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根本途径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想让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加强企业的硬实力建设,也需要加强企业的软实力建设。企业的硬实力主要是指企业物质方面的实力,而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更为关键的要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雄厚与否的重要指标,而综合国力中国家的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国际地位重要与否,不仅看该国的经济实力,也要看该国对他国的影响力、吸引力以及能否得到别国的认同。企业的软实力亦是如此。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全体员工认同的,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思维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在内的文化集合体。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独特性,引领和指导着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能凝聚人心,激发企业的正能量,还能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是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我们讲的一般意义的文化多指的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指对于客体是否能满足主体需求,对主体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观点和看法。通俗来讲,价值观是人们心中衡量对错的标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是文化的核心,引领着文化体系的发展,指明了作为客体的责任和方向,阐述了客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以及为谁做”的问题。正如罗长海所说:“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价值观,或称价值观念体系。同理,企业文化的内涵尽管千姿百态,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价值观。”1这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2.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海尔CEO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2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价值观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凝炼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体现企业的精神实质,使员工在这里有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热情,真正融入到企业中,信赖和依靠自己的企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爆发出团队巨大的潜能。如果一个企业缺失了核心价值观,企业人心涣散,员工没有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追求,纵使它注入了大量资金,应用了先进的技术,企业也可能在竞争中败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航标,更是企业员工始终信守的追求。只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才能从根本上引领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观,从企业层面看,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国家的责任,要求企业要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道路;对于社会,企业要以诚信为本,不以次充好,不以假乱真,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不转嫁企业成本,做有良心的企业,同时通过发展公益事业,对社会尽更多的责任;对于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不断发展和各方面的保障来对员工负责,员工的努力是企业能够发展最根本的力量,企业只有对员工负责,带领员工共同致富,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确保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害,才对得起员工的辛勤和汗水。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包括对员工的以人为本,更包括对客户的以人为本。企业通过民主管理,赢得员工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企业的价值准则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而企业客户至上的思维更是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不但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客源,还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人脉。三是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团队合作,促进企业员工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通过加强团队合作,创造出个人所不具有的合力,真正实现1+1>2的目标和效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创造更大的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观,从企业员工层面看,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忠诚。干一行,爱一行,视企业为家,真正融入其中,把企业的发展看成自己的发展,把企业的成长看成自己的成长,把企业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来处理,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真心实意地付出,为企业的目标而奋斗,对企业忠诚,不为外界的利益诱惑而泄露企业的机密,遵守企业的纪律。二是员工敬业、守纪。敬业、守纪从外部来讲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行为规范,而从内部来说,是员工内在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只有员工对企业负责,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从而为保障员工各方面的利益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敬业、守纪不仅是员工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员工人格的体现,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良好品格的人,培育员工敬业、守纪精神,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三是员工的荣誉感。富有荣誉感的员工能准确地对自己定位,明确自己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富有企业荣誉感的员工,对外有着代表本企业形象的意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从企业的角度考虑。而富有个人荣誉感的员工,有着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能不断学习,及时充电,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能不断实现个人价值。四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加强员工的奉献精神培育,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员工奉献精神越强,企业发展越快;员工利己倾向越明显,企业发展越受制约。富于奉献精神的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高和影响力越大。企业文化中这些方面的建设,无不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和精神。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关联

现实生活的良性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文化理念。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成为文化整合的基础,是因为它能够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保持一种契合与互动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健康发展的文化机制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众生活的内在契合与互动,得益于核心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的不断点化和提升。因而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看成是“政治教育”,否则就会使它丧失文化的“本真”,失去精神的自由创造功能。在市场霸权、网络兴起的时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人们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已经形成,以往用以进行社会动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能效渐趋弱化。而人们的社会生活又因缺乏贴近现实的文化理念的引导,缺乏一种文化价值的自觉,渐趋颓废化和庸俗化。因而要强调作为社会生活样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形态,以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关联,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虚”与“实”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中“虚”与“实”的结合。文化教化具有“虚”的一面,即本质上它是一种理想性存在,因而其本身与现实的世界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文化教化又具有“实”的一面,即这种教化的理念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还是一种承载这种教化理念的现实载体,以便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关联。比如说自古以来教化都需要礼仪的设计、机构的设置,以及作为传承载体的“以身体道”的阶层或群体。因而“虚”与“实”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正是这种“虚”与“实”的错位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必须以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为基础。但它与意识形态教育并非等同关系,二者内在的张力表现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决定了文化教化的体制和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赋予一个群体的世界观、期望、计划和行动以理论上的合法性。意识形态并非表面上看来的以个人或群体的专门利益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或合法性诉诸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似乎更具有概括性,因此更具有适用性的权威。”另一方面,文化教化又不同于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重在培养“政治人”,而文化教化则更立足于塑造“完整人”,其价值旨趣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存在,推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之道,就是要使价值观由政治事务转变为一种社会事务,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精神需求。从“虚”的方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教养本原,为人的现实存在赋值和奠基。其“实”的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文化精神的现实人格化践履等。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教化对自在文化的点化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不是抽象的存在和空洞的概念,而是当下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自在文化和自觉文化是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两种文化形态。自在文化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自觉文化是“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存在多是自在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日常生活之道,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但它并不是简单地适应生活、迎合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点化与提升。因此,文化教化就是要对生活世界中的自在文化进行反思、自觉、提升,以重塑人们的自在文化行为。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往往远离大众的生活世界,根据政治需要,以独断的话语展开说教;以应然代替实然,回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这种远离大众现实生活的教育,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教化功能,面对民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困境,从理论上也难以自圆其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自在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其对自在文化的点化和提升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应该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联系,以便及时回应和驾驭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并以通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予以点化和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的“社会知识分子”践履。文化教化的理念需要“以身体道”的群体或阶层作为它的体现和传承的载体,通过人格感召的形式实现文化理念的教化效果。这在各个文化系统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重视“以身体道”群体的塑成,“不可辩论,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统治阶级已经失“道”,担“道”的重任就被“士”所承接。而在今天,要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神,实现其文化教化功能,同样需要具备良好教育背景、有社会责任感、能“以身体道”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然而反观现代社会,真正的“知识分子”却越来越缺失,“知识分子”的培养已经成为紧迫任务。为此,首先应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科目、教学一定要能够探寻到人类精神的自由、生命的尊重、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现代教育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人为的学科壁垒,切割了学科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常态。实际上,人文学科是认识和了解人本身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在中西方传统的“博雅”教育中,都注重对学生文史哲的一体化教育。社会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特别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而只有加强通识教育,才有可能完成“知识分子”的培养。其次要强调“社会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化功能。知识分子依靠知识优势,以自己言说和著述,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的重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当代中国,我们迫切需要“知识分子”发挥其知识优势,创造、传播先进思想,以其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气,推动大众的文化自觉。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点击阅读全文

核心价值文化盲点管理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对自己文化的盲点有所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就会好些;一些我们原以为无关痛痒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文化上的盲点;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我并没有看到这种自以为对世界的深刻了解反映于我们不同层次的对外交往之中;这时我注意力也有点集中不起来,只盼着当地干部冗长乏味的汇报早早结束等进行讲述,具体资料请见:

近来常在报刊上读到这样的抱怨:目前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世界任何一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我并没有看到这种自以为对世界的深刻了解反映于我们不同层次的对外交往之中。我们确实需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但是这项工作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我们选择性地介绍的文化是否具有亲和力,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比较的眼光和自知之明,而后两者都来自对别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每种文化都会有盲点,对自己文化的盲点有所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就会好些。一些我们原以为无关痛痒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文化上的盲点,然而却是对方所看重的。比如说,某人请外国客人到家里吃晚饭,桌上有炖鸡和烤鸭,他很高兴地说:“早上到集市买了活的,我妻子回家亲手宰杀。”客人会非常惊骇,他们心里会问:这位美丽的女主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因为在一般国家,宰牲都在规模较大的屠宰场进行,必须以尽量减少牲畜的痛苦为前提;消费者自己在厨房里操刀宰杀活禽活鱼也是不被认可的,人们认为一旦习惯于这种血腥的场景,就会缺少同情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更是有害。又如:我国杂技团里常见未成年演员,我们为他们艺高胆大感到骄傲。但是有的外国观众却不是这样想,他们觉得,既然中国已经实行义务教育制(英文里“义务”一词带有“强迫”的意思),孩子该去的地方是学校,从小经受杂技专业训练违反义务教育法,而且不合人道,要从观看他们的惊险动作得到愉悦更不可能。

如果我们从上面两个事例突然感悟到什么,那么我们就意识到了本国文化的盲点,从而想想活宰鸡鸭和从小培养杂技演员的做法是不是应该改一改。

这样的盲点其实很多。比如我们喜欢数字,假定来访者必然同样都像是统计员。我大概在1982年做过一次翻译,是陪一些新去复旦大学的外国留学生访问上海郊区某乡。记得接待的干部像背书一样给这些客人一大串数字:原来各种农作物亩产多少,现在多少;原来农田多少,现在增加多少;现在总产量多少,是往昔的多少倍;原来农民收入多少,现在多少。我边听边译,非常紧张,生怕漏掉一个重要无比的数字。但是留学生们居然对所有这些伟大的数字成就兴趣不大,眼睛看来看去的,甚至互相谈起天来。这时我注意力也有点集中不起来,只盼着当地干部冗长乏味的汇报早早结束。现在是不是还有类似的情况呢?当下也许各级官员会急着告诉外国客人,本省、本市GDP在全国的排名,假如不是靠前,那么人均收入可是不低。讲的时候他们或许还会觉得某个数字不够精确,转头问秘书是否如此,得到确认后很高兴,又继续说下去。谁能指望这种交往形式能赢得朋友?

又如请来外国客人后日程安排太满,而且往往陪吃陪喝。一般我们出国,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走,多看看。我说的多走多看不是到所谓的著名景点报个到,拍张照,而是自己直接到街上去体会当地的原生态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风土人情。我们有时候担心对客人照顾不周,担心他们不是整天由我们方面的人陪着就会有孤独感。这样做效果大概不会很好。要给人留出透气的空间,老是与客人寸步不离,客人会觉得很累!如果陪同者外文好,与客人谈得来,那是另一回事了。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