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合作金融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东亚范围内探讨金融合作成为政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议题.本文分析了东亚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我国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问题;对策
“东亚”是一个泛指,一般指“10+3”国家(地区),即东盟十国(ASEAN,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1997年7月,以泰国货币危机为端倪,继而演变为东亚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对东亚几十年经济发展创超的“奇迹”给以致命打击。这些国家汇市暴跌,股价狂泄,利率上扬,外汇供不应求,通货膨胀大幅上升,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金融体系几乎崩溃,大量国际投资纷纷外撤,导致一写国家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出现政治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带来的不仅是金融、经济和社会动荡,同时也给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缓慢进程敲响了警钟。东亚各国从这次金融危机之中清醒地认识到东亚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国家的经济事实上已经容为一体,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是必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还充分显示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对于防范和处理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在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之前,东亚地区应致力于推进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和金融合作。
一、东亚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
摘要:为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与金融业改革发展互动互融,培养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将高等学历教育与国际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嵌入专业教学中,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报考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构建多方协同培育“1+X”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以金融学AFP班“1+X”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具体实践措施,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将“1+X”型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推广。
关键词:“1+X”;金融;AFP班;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指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更是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19年12月25日,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合会议上作出了主题为“城校共生,产教融合”的报告。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多是知识的传授,专业链不匹配产业链,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的要求,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如何贴近金融实践、适应行业变化,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如何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让高校办学与金融业改革发展互动互融、与金融机构需求高度契合,培养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必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1+X”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教育领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必要性研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2019)指出“‘1+X’制度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李政(2019)认为“1+X”制度中的“1”是学历证书,重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重在拓展就业本领与促进生涯发展;两者的协同效应在于“学历证书能够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合力,核心素养与专业能力是齐头并进、相互交融和促进的。”二是难点研究。戴勇等(2019)认为“1+X”试点建设面临初期投入多于直接收益的财务风险、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的治理风险、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效果风险等。三是策略研究。李寿冰(2019)提出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新”模式,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拓宽社会服务“新”面向的实施路径。宋立(2018)提出对接行业,优选合作专业;选择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利益共享,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校行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多方评价质量保证等五条措施。可见,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将协同育人、“1+X”制度与金融学专业三者联系起来的较少,因此本课题将立足于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探索校行企协同育人背景下“1+X”制度的实施举措,着力培养既有理论储备、又有操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金融论文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金融问题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描述出来的过程。由于现实经济活动可能涉及范围较广,需考虑的因素较多,这必然对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要求,若避而求其次,则可能使论文落人俗套,没有新意。因而,从立题写金融论文直到论文的完成,要有一个科学规划。下面阐述金融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以供大家写时参考。
一、选择题目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
计论文的成败与否,因而有很多原则要领,如必须“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白居易)等。作为金融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金融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
(一)题目选择的一般原则
1.学术价值原则。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
摘 要:互联网金融行业变化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须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本文以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为例,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工特色;知识更新;两性一度;终身学习
0 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传统金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伴随时展与新经济金融业态兴起而生,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部分财经类院校已经初步建立其适用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一些理工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多科性大学是以一个或两个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大学,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即以理科、工科为主,经、管、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这类大学中,互联网金融作为非优势专业课程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得到的建设投入亦可能不足;但依赖于较为坚实的理工背景,可与理工专业实现互补,更加突显技术性,因而新文科建设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该如何取长补短、借助自身特色对互联网金融课程进行改革,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一是纵向维度,根据课程的“生命周期”,将其划分为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考核三个阶段;二是横向维度,从参与主体出发,课程将教师、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现有文章对以上两个维度的多个方面有所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何宏庆提出做好以基础课、专业课和方向课为阶梯的课程设置,完善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和选修课制等学位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李建军、吕勇斌提出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注重学科交叉,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姚磊提出传统的考试存在形式单一,教学、考核不分离的问题。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工程,本文将从课程实施时间顺序的纵向和课程涉及主体的横向两个维度讨论互联网金融课程各环节存在的多个问题,并结合理工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建议。
1 传统互联网金融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纵向维度
1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1.1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1.2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3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