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化工低碳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作为资源型和能源型产业,典型高耗能的化工行业无法避免受到碳排放限制的强大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降碳、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旋律,对化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对化工企业后勤管理低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有助于化工企业后勤管理中低碳化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双碳目标;后勤管理;低碳经济;节能环保
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也是国家快速构建起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重要推动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2022年要扎实做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把节约资源和生态环保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表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全球气候大会表明,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碳排放,降碳和低碳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紧密相关。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潮流,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更成为化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包含煤化工)CO2总排放量约为14.81亿t,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6%,化工和金属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两个行业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例超过20%,占全国工业(不含电力和热力部门)碳排放总量比例接近60%(数据来源于CEADs数据库)。
1双碳目标下推进化工企业后勤管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探索出一条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迫在眉睫。近几年,化工企业已深度进入减碳行列,节能减排和降碳低碳措施已遍布生产各个环节。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理念不断加强,减碳从生产管理逐步渗入到企业后勤管理之中。后勤是企业管理中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环,是维持企业高效运行、安全生产和保障员工生活的服务窗口。后勤管理的提升和发展不仅要与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发展目标相一致,也要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后勤管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引导人们践行低碳、树立节能降耗意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所以近几年来,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已逐步成为后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标签,特别是化工企业的后勤管理,更是要注意节能、降耗、增效,通过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绿色低碳的日常管理方面狠下功夫。上海华谊集团某化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制造型企业。综合管理部门承担了综合协调、信息化、档案、保密、食堂、保洁、安保、会务、车辆、绿化等后勤工作。本课题以研究所为例,浅谈后勤管理中实施绿色低碳环保方面的一些情况。
2双碳背景下研究所在后勤管理中实施双碳工作面临的问题
摘要:党的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十四五”国家将进入新的、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技术依据,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标准尤为重要,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基于此,在概述“十三五”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情况的基础上,瞄准“十四五”发展重点方向,给出了“十四五”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路径与建议。
关键词:标准;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低碳
一、“十三五”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情况
1.划底线,支撑化解过剩产能
“十三五”以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执行的各类标准是钢铁过剩产能依法依规退出的重要依据,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平稳有序的重要保障,为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化解过剩产能1.5亿吨上限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明确了钢铁行业应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原质检总局印发《质检总局关于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发挥标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助推结构性过剩产能化解,大力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和“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十三五”期间,“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实施了100多项标准,有效支撑了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了206项节能国家标准,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加快了能耗水平较高的落后钢铁产能应退尽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优势,以标准化为抓手支撑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十三五”期间,冶金工业规划院主导或参与制定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钢铁工业》《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钢铁工业》《取水定额第2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钢铁行业能源审计技术导则》《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等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了标准依据;针对区域钢铁产业情况,牵头制定了泰州市地方标准《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南》、黄石市地方标准《模具钢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指南》,支撑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区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领发展,促进质量提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等,具体资料请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两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生产和消费,后者只是一种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推行低碳生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等的新要求;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加强重点单位和主要领域节能减排管理;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推进低碳世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政策调控手段;继续推进区县节能减排,发挥市区联动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节能低碳发展;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顺势而为,继续加大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零星化工企业的调整力度、工业节能改造工程、建筑交通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主要用能领域节能管理、污染减排管理、以低碳技术为重点,围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综合应用示范和培育新兴产业”三个具体目标、继续抓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工作,推进清洁生产,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园区创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本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加碳汇,同时做好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全方位体现低碳理念和技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合力推进、推进节能减排法规建设,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加强地方法规建设、组织编制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十二五”专项规划、完善相关财税和价格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深化“批项目、核能耗”制度、推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大区县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谋划好各区县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工作、以节油节电和全民节能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等,具体材料详见:
20**年,各区县、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比20**年下降6%左右,比2005年下降约17%;本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显著降低,分别比20**年下降15.05%和8.74%,比2005年下降26.1%和19.9%。
虽然本市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但要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偏高,工作层面也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从能源消耗情况看,由于20**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较低,20**年工业、交通运输业、居民生活用能呈刚性、较大幅度增长态势,能源消费增幅将明显上升。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看,因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及举办**世博会等因素,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全市各方面要全力冲刺,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十一五”资源环境目标,尤其是节能减排目标。根据国家对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等的新要求: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潍坊市在“后危机时代”寻求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集“三区”建设于一身的潍坊,发展低碳经济应是优先路径,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审时度势,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制高点。
一、潍坊“三区”建设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八大园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