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化工原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姚金环李延伟李凝蒋锡福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是先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过程演示。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进。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实验课程,如何上好该课程,上课时讲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该细讲,哪些内容该粗讲,这是实验指导老师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由于在课前学生都经过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的目的、原理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些内容要粗讲[2]。而对于实验中涉及的一些设备,如离心泵、列管式换热器、流量计等等,这些设备只是在理论课堂和预习时了解一些,而没见过实物。所以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后,实验指导老师先用较短的时间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引领学生熟悉实验装置,详细了解设备的组成、流程等等。并在此期间向学生提问,一方面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错。比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介绍泵的使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了防止气缚现象的发生,开泵前需要做什么工作?开泵前,调节阀关闭还是打开?实验结束后,是应该先关泵还是先关出口阀?实验过程中,在保证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时,要多走动、多观察、少动手,如果发现学生操作时存在问题,要启发性的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打分。其分数也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实验的原始数据指导老师需要用红笔签名。签字时,若发现学生的原始数据有涂改的地方,指导老师也要用红色笔圈上,注明“有改动”。这样的处理是防止学生照搬他人数据,随意篡改数据,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以往很多学生在撰写实验报时抱怨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太多、太长,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许多老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抄袭现象严重。一方面体现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直接照搬实验教材;另一方面由于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复杂,学生抄袭他人原始数据,进而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也照抄他人。为了减少撰写实验报告的时间,保证试验报告的真实性和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最终的实验报告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在预习报告后面粘贴有指导老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表,学生需要做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过的基本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结果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有完整的公式、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数据的处理及相关制表和作图要求学生采用Excel、origin等化工常用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进行。培养学生掌握图表绘制软件,实现用计算机表述实验数据[3,4]。经过这样改革以后,学生很清楚自己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提高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认真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求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途径和教材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化工原理实验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课程,以培养高等化工科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参差不齐,多是讲义
化工原理实验研究的是多达14个的基本化工单元操作,其相关实验,根据内容可分为基础实验、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有很多。由于化工原理实验内容的这种特殊性,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版本较多,涉及的实验内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名称相同的实验,由于实验性质不同,其实验仪器亦不同,加之生产仪器设备厂家的研发能力也不同,这也致使化工原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千差万别。而且,在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编写时,编著者往往根据自己所在专业化工原理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进行编写,又由于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一实验的性质不同,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同,致使实验教材中名称相同的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不同。这些都给学校选用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要:针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现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以便有效地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现状;改革;成效
任何教学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课程设计作为《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设计任务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现状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集中安排在两周时间内完成,每位教师要同时指导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教学时间很少,难以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另外,设计过程涉及的计算和公式很多,计算量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能在指导教师的给定条件下进行验证性设计,设计方案和涉及参数往往依赖于经验,难以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核算,学生的综合工程设计能力得不到实际训练,影响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以往成绩以图纸和说明书为评定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抄袭很严重。近几年来,笔者为有效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质量,针对《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本文作者:戴益民李浔张跃飞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推行化工原理实验超文本教学
尽管“十一五”以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增加了高校实验装备的投资力度,高校的实验环境和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目前高校实验经费仍然非常紧张,实验设备不够完善,特别是人机矛盾相当突出。[4]在当前的状况下,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为实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校以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模板大力开展数字化网络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提供灵活的、开放的、适应于多层面、多对象及多网络环境的交互式教学支撑平台。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们以化工原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化工原理实验网络教学。化工原理实验以资源共享为基础,我们不拘泥于现有教材上的知识,将本领域内最新科技成果与技术不断充实到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中,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网络课程等形式将化工原理实验流程图、设备结构图、实验方案及操作步骤等置于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等可以反复地操作练习,重现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学生也能够随时掌握最前沿的实验技术。特别是离心泵汽蚀现象、板框过滤机的过滤和洗涤过程,实验过程很难看到具体的现象和过程,通过化工原理实验动画、视频能够将整个过程进行重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网络教学平台增加Aspenplus、ProII等先进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自学软件使用方法,利用流程模拟系统解决各类化工计算问题的技巧。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系统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遗漏内容进行补充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超文本化。
完善创新性开放实验条件,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放性实验是让学生在“三基”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与主动探索的精神。[5]在开放实验氛围下,学生能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自由选择时间,查阅资料,组合资源,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创新性实验教学,资助了15000个大学生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6]我院化工原理实验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合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倡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自选实验的同时,部分条件允许的实验可以全天候进行开放性实验。整个实验将科研的基本方法、技能和思维方法融入到实验内容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实验设计、拟定实验方案,测定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和评价实验结果,教师只起到督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以科技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实验报告;整个实验从“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完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思考问题和动手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实验研究的能力。另外,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三井杯”化工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年来,学生结合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大量奖项,发表相关论文近10篇。其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活性炭/氧化亚铜复合材料催化降解卷烟主流烟气中HCN的实验研究”的相关成果不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而且获得了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取得了不俗成绩。这些课外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我院的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已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得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资金的大力资助。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方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
摘要:《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环境工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跨入专业技术领域的桥梁。本文结合目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授课经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结构以及开设时间,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采用导向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体系;导向教学;科研教学互促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矛盾,应对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针,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环境学科再一次挑起了重担,这对环境学科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校1999年设立了环境学科,与其他高校和学科相比,环境学科尚属年轻学科,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为了进一步完善环境学科的培养体系,作者在2012年进入中北大学后首次开设了《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到目前为止,该课程的教学一直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摸索阶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成为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能力的先锋课程。
一、课程现状及问题
首先,我校的环境学科设立较晚,环境工程专业尚在初创阶段,没有一门技术原理性的专业课程,因此化学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一直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然而,《化工原理》课程的讲授一直用的是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师和教科书,长此以往,专业之间的差异突显。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满足环境工程专业的需求,2012年将《环境工程原理》引入本学科培养方案中。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化工原理》和《环境工程原理》同时开设,势必有很多内容重复。因此,如何设置课程,优化两门课程的内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学科交叉多,涉及面广,公式多且烦琐[1]。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再加上课程难度大,重点难于把握,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提出新的见解。最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是一门以原理为主线的课程,主要讲述污染防治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然而,纯理论的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应作为本课程改革的目标[2]。通过对本校《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并结合作者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以培养工程应用技术人才为指导,对本课程在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课程改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