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课程教育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绘画课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绘画课程教育

绘画创作课程在美术教育中教学研究

孩提时,当面对展开的一张白纸,拿起画笔的孩子们兴奋地、想象着、涂抹着自己心目中最美的画面,他们的每幅画面都有自己的主角,小狗、大树、白云等,每一幅画面都不尽相同。当我们提笔作画时,自然而然地依照自己对世界、对美的理解进行安排、布置,也就开始了对创作构图进行思考。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语言用以表达感情、传递文化,绘画的创作与发展也是人们辛勤劳作、冥思苦想的智慧成果。从史前文明至今以及东西方绘画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艺术发展史。当今的高等学府艺术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们教授完整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专业工具、技法及历史流派与风格,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定水准的艺术审美素养及艺术创作表现能力,为他们树立优秀的生命理想,唤醒他们自身的生命价值实践力,让他们能自发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接受专业绘画训练的本科生来讲,进入专业的学习是漫长而艰苦的、是孤独而兴奋的,为他们提供有体系的绘画创作规律法则是十分必要的。

一、构图是优秀绘画作品的基石

掌握绘画造型艺术的创作法则,其中“构图”对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深有体会的强调:“艺术创作的构图是我们永远要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东方艺术的中国画论里也有相关创作的精辟论述,南朝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鉴别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六法论”,即“谢赫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绘画创作时要考虑的“章法”与“构图”,将绘画构图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针对本科生创作课程的整体设置与实践,可以围绕自主性创作表达,尝试不同的途径让他们认识到构图能力的训练在创作有意味的作品中起到的整体框架和支撑作用。对于不同的绘画题材我们首先要精心构思、严谨布局,方才能大胆落笔、深入刻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他的画论《竹》篇里就精彩提出了“胸有成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论。对于绘画创作,我们是有话要说的,正如文学家借以文字故事抒发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歌唱家将自己沉浸于钟爱的旋律来标榜自己的审美个性,美术创作也正是借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图示、不同的色调等要素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个性态度。这里我们可以在璀璨的艺术绘画史的长河了轻取一粟即可体悟。我们熟识的东方艺术“元四家”中以野逸、空灵著称的倪瓒(倪云林)就将大家不足为奇的山石描绘出雅致至极的、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以至于在明代董其昌在梳理、总结中国绘画时将倪瓒归为元四家,替代了原有的元四家里成就卓著的赵孟頫,不得不说倪瓒透过自己的作品真正取得了“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地位。

二、创作的学习离不开借助巨人的肩膀

“取法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中而得乎其下。”我们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教师在平日课堂上就要推荐和引导学生们能积极收集素材,书籍、网络都是触手可及,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与思考。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宋元时期到现当代,我们既要大量的阅读还有学会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翻阅还有方法将好的作品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讲授了关于创作思路与构图法则后,第一时间要求学生查阅世界名作,将作品进行绘画语言抽象化、简化为小稿速写,以抽象形态的点、线、面语言替代原始作品中的各种具象的不同形态对象,整理出画面最单纯的“图”与“地”形式,再赋以不同灰阶的黑、白、灰来感受画面层次的明度节奏,进而加强对构图法则的理解。对于渲染整幅画面氛围的色彩也是需要严格的分析和理解的,在这里可以借鉴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的色彩构成,绘制一条长方形,将其分割为依据每个颜色在作品画面里所占比重关系,分成数个不同大小的方格,再将对应的色彩调配填涂至相应大小比例的方格内。完成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所有这幅名作中运用的颜色及其在画面中所占有的比例,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对色彩搭配进行学习,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专业色彩的范本。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快速掌握绘画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经营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借以大师不朽作品引领他们进入专业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实践确定题材进行创作

点击阅读全文

海派艺术对高校美术理论教学启发

摘要:通过对近现代以来高校美术理论发展、教育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海派绘画艺术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将海派美术东西融合、继承创新、形式化实践等,进而融入到当下高校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学生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绘画技能的引导与指导教育,不断开拓其文化视野、提升其艺术审美品位,从而实现美术理论课程东西方文化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海派艺术;高校美术理论;教学;启发

自19世纪以来,海派绘画作为中国美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涌现出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师级国家,这些画家既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影响,又在西方留学期间受到西方油画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后在抗战时期受到革命文化的激励,因此海派美术文化呈现出开放性、融合性、进取创新性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从海派美术绘画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海派画家的创作风格、绘画类别、主题内容中汲取经验,整合与提炼重要的美术观念、美术绘画作品,开展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西方美术理论的综合教育,带动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理论知识,提升文化审美素养。

一、海派美术绘画艺术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历程

“海派”为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涌现的画派,是一批侨居上海,或者常常到上海走动的画家总称,这些画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清朝末年来到上海,以砚田为生、侨居卖画,受到当时商贾巨富的欢迎与追捧。“海上画派”重要画家杨逸在其著作《海上墨林》记述:“其时海上画家不论优劣,约有七百人之多”,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赵之谦、刘海粟、赵之谦等,均为当时有名的海派画家,这些海派画家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在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创作中,都具有自身独到的本领和见解。如任颐作为最早的海派绘画代表人物,精通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其中人物画汲取任熊、任熏、陈洪绶、老莲等画家之长,注重按照严格的人体结构写实描绘;花鸟画技艺则更加精湛,主要受老莲的焦墨钩骨法、恽寿平的没骨法,以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等绘画技巧影响,画作中禽鸟显得突出、花卉有时只作为背景,整个绘画的颜色明净淡雅、笔墨简逸放纵,可谓神形毕露。而“海上画派”另一重要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则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擅长以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画作中既包含着一系列飞舞的大线条,又存在细腻的工笔描绘,其画的松枝干、梅花枝干、桃花枝干被称为“吴式枝干”,墨梅、红梅、牡丹、荷花、水仙等的绘画颜色浓重,但同时疏密相间、富于变化,对近代其他花鸟画家的影响深远。天主教西班牙耶稣会士范廷佐设计与建造了董家渡教堂以后,西洋画艺术便在19世纪的上海发展开来,这一时期董家渡教堂对外招收学员,传授素描、油画、雕塑等西洋绘画技法,由此为中国画家的西洋画学习提供便利。据《上海美术志》记载,自19世纪末初至1930年代,林风眠、关良、徐悲鸿、刘海粟等海派画家相继赴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借鉴与吸收西洋美术绘画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系列泼墨画、泼彩画等绘画作品,新一代海派画家在回国后投入到高校的美术理论、美术绘画技巧教学之中,并为抗战救亡的文化宣传提供支持。

二、海派美术绘画艺术在抗战前后创作思路、课程教育内容的变化

点击阅读全文

油画基础教学艺术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绘画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从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到陶瓷彩绘,从青铜纹样到纸绢色彩,都体现着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在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中,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思想表达方式,以及特色鲜明的艺术审美观和创新思维方式。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自身的艺术特点、审美特征和创新思维方式对高校艺术教育自身特点、课堂理论与实践、课外文化氛围建设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当下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思考与发展创新有望起到抛砖引玉的启示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加速,西方现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艺术审美,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于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影响则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它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很有可能被削弱甚至是出现断层。有鉴于此,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指示和论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高校艺术教育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势在必行。

一、传统绘画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之核心意义与价值在于“成人伦,助教化。”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教”与“化”的重要功能。相对于其他绘画形式而言,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塑造人格道德修养之功用。当下,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关于高校学生文化修养、精神情操、综合素养和人生价值的教育。早在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以及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视觉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着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意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意境”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意境”的产生源于艺术哲思下的笔墨之法与构图形式。清代张式《画潭》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中强调产生遐想的留白,此处的“空”是有形有质的“空”,是以有限的画面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产生画中之画的“空”,展现出人生境界与宇宙万物之间虚与实关系的节奏。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对中国画留白构图的欣赏与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关于艺术欣赏中实景与虚景的理解程度,提升关于艺术鉴赏中人生与自然的相关想象与思索,探索具有哲学意境的审美精神,加深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理解的哲学思考。其次,中国传统绘画的构思创作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构思原则,讲求艺术创作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的不拘表象,追求艺术形象的“物身融合而为象”、艺术创作技法的多点或散点透视,观物取景,经营构图,注重主体、本质的部分,体现艺术创造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境界。因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往往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来今往同现一幅画面中。这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辩证思维及创新思维模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创造艺术思维,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学识修养具有重要指引作用。通过中国传统绘画中点、线、面的形式呈现达到状物、传情的构思模式与技巧,表达出艺术家对于现实、人生及艺术的创造性感悟,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养成创造性思维。最后,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内容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爱国教育起到重要作用。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艺术本体与艺术接受者之间存在着辩证依存的关系。中国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精魂,其核心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通过高校学生这一艺术接受者的理解和认可,被赋予了现实的教育意义。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种主要画科以被艺术家赋予了主观精神的审美对象,阐释着不同的时代审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等内容。例如,中国画中的“士夫画”中所展现出传统文人抱负精神、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等审美内核,在艺术教育中,对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忱有着重要作用。

二、传统绘画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探索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以美启真,以美导善之“辅德性”作用。艺术教育的施行能够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创造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思想、情感和精神,在陶冶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高校艺术教育目的是同出一辙的。因此,将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在实践操作层面具有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针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通常是采取以必修课为辅,选修课及讲座为主的培养模式。中国绘画艺术的教学内容可以呈现出多元面貌:一方面,将有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概论、发展历史、主要流派、经典作品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到艺术教育的通识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可以将有关中国绘画艺术的某一个教学内容,例如,绘画思想、绘画技法、作品鉴赏等以专题的形式,作为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选修课程或者讲座进行实现。通过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多维展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以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耳濡目染式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第二,高校人才培养施行具有区域特色、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往往形成不同的地域性风格,出现了具有不同绘画形态和风格多样的绘画流派,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艺术精神。这些因不同区域环境而展现出来的不同流派绘画艺术精神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加强学生区域地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文化历史和艺术精神的了解与热爱,推进实现其将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培养目标。第三,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缺少的并不是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实现较高就业率的人才,而是缺少能够通过综合艺术教育培养具有道德情怀、审美意识、创新思维,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其审美感知力、意境思想性、文化传承力、情感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等,对高校艺术教育结构体系的搭建以及美育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益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纠偏现代艺术中流于形式、过于消极等问题以及部分极端化的艺术行为,有利于增强对青年一代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承续能力。

三、传统绘画艺术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创新探索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美术专业写生课程思政改革浅析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对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提出了新标准与新要求。写生实践作为国内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思政战略的实施上拥有先天优势。文章指出,随着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通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升级,建立高校专业理论与思想教育同向同行的全方位教培机制,不仅能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提供经验,并能有效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课程思政;写生课程;政治意识;美术教育

写生课程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拓展艺术思维与视野,磨练技艺和提升审美。在写生课程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根据专业特点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共涉的关系,通过专业能力训练和政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应该消除专业知识壁垒,消解教师、教辅间的职能与职责的界限,围绕提升、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且兼具精神意识导向的当代写生教学机制,从而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落实课程思政战略,更新写生教学理念

当今国内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大多将写生课程分为基础写生与专业写生两类,基础写生注重造型能力与色彩构成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描摹自然学习解构艺术形象的方法,积累审美经验,为专业研学做好铺垫;专业写生是在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后,运用主观意识去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表述方式,为专业绘画和艺术创作奠定基础。随着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提出了新时代与新文化语境下专业教育的新目标、新举措以及新要求,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概念与内涵的升级与更新,让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得以充实与丰富。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领域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确保其精神意识的正确导向,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专业教授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厘清了“教学”与“培养”的概念与关系,更强调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教育与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与建设,应该突破艺术、政治、历史等不同专业学科领域间的壁垒,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美”的本质,以提升美术课程的品位与价值,使课程教学同时具备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以及政治高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仅倚重绘画理论与专业技术传授的局限性,使写生教学焕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并有效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写生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础,其传统作用与意义在于:在自然界中凝练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元素,为创作奠定基础。而今,写生的方式与途径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得以拓展,但绝不能片面理解为“科技已代替人工”或“以图像替代绘画”,相反,更应该通过手绘去观照自然,记录并呈现自然万物的生发状态,从美术的角度认知与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精神满足。正因如此,当今的写生绘画才能从“为绘画收集素材”的结界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种类。明末画僧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意味着绘画不仅是个人的技术表现与情感倾述,更要反映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与意识形态,以呈现时代特征,而各个时期的绘画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境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为写生绘画的精神核心,即是选择客观对象以承载主观意识,在将其转化为蕴含精神内涵的形象后,通过笔墨呈现出来,借以表达自己的艺术境界与立场。“象”所承载的精神内容一旦确立,便成为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即以主观角度去解读对象、诠释蕴含其间的美学现象与精神本质,将客观的审美意趣升华为主观的精神意识。古往今来,绘画艺术中不断衍变的“象”,自然成为各个时期、各种观念意识的“形象代言”——曾作为宗教精神萌芽和生长的图腾,曾为封建王朝的独裁统治装饰与粉饰,也曾是先贤高士们的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由此可见,“象”是精神意识与政治形态的外化形式,对“象”的塑造成为当今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过程中确保政治意识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写生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象”,要使写生的概念得以更新与升华,除了通过视觉去发现美的结构和形体,还要从思想上去体悟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故对于“象”的审视,就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的具象形态,而要通过不同维度去体会“美”的精神内涵,在对“美”之正面性与积极性的判定上达成共识,例如,在天地无言之大美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回望历史变迁的无痕岁月中,感悟民族成长的悠远漫长,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艰辛,感叹其在新时期引领时代变革的宏伟壮举……于是,写生从技艺锤炼与审美凝练,逐渐向思政引领与精神美育层面升华,形成理论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共涉的关系,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开拓路径。随着数媒手绘板、数位绘画屏等数字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当今的写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面媒介,其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得以充实与丰富;继而,其展示途径与传播空间也得到拓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写生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引导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知识多元化、表述立体化的美术教培平台与思想教育渠道,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行访”祖国各地的革命历史旧址,去追忆中国共产党人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还可以在从神舟飞天、高铁驰骋中,感受中国速度和力量;在城镇、乡村的日新月异下,感叹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悠然与美好;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友邻国家的经济腾飞而感到无限自豪。写生实践作为美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升审美修养、磨练技艺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发扬民族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继往开来推波助澜,让师生置身于新时代的万象更新中,展望祖国未来,引导青年一代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面临世界多种政治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能坚守自身的独立发展。

二、通过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