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绘画入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胡万明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素描可以培养我们的描绘手法和艺术素养,也可以培养我们的造型意识,对艺术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当然,我们通过素描的训练,是要解决绘画上的一系列问题,如体积、结构、空间等,如此说来,我们把素描叫做美术道路上的入门课程也许更为准确。笔者以为,贾科梅蒂有一种说法对于素描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比较全面,他认为素描就是描绘“体积在空间中的位置与朝向”,这句话完整地表述了素描的基本任务以及他要解决的问题。至于它的内涵与外延,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在此不便妄加评论,还是需要我们画者用心去体会的。
影响我国素描教育的两位大师
我国的素描教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历程,而将素描引入美术教学,一开始就受西方的影响。随着我国首批留学海外的学子们的归来,也伴随着国内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美术教学上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其间,对我国美术教学实践影响深远的两位大师,就非徐悲鸿先生和林风眠先生莫属了。而他们两个,虽然都是留法归国,但在教学主张上却是迥然不同。
1.徐悲鸿的写实主义素描观徐悲鸿留学期间认真研究了西方传统的学院派绘画,所以归国以后他提倡的是写实主义。他归国之时,也正是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之时。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之下,他的一系列举措为中国美术在写实方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张学习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并且以这种写实的精神来改造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绘画。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1]徐悲鸿在素描教学中注重的是“技术”的训练,强调绘画的科学性和造型的规律性。他强调:“治艺者不明技术,虽目摹手追,尤难以为功。技术者,经也,治艺之常道也。”[2]建国以后,徐悲鸿的美术教学思想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行,也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奠定下格局。而此时,国际上对于传统的学院派绘画已不再热衷,取而代之的现代派艺术的风行。但是,徐悲鸿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却存有一种偏执的观念,对于当时盛行于西方美术界的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等的现代流派的排斥非常激烈。在这种偏执观念的前提下,他对写实的要求就显得太过狭隘,也因此贻误了中国美术向现展的进程。
2.林风眠的素描观虽然和徐悲鸿同时期赴法留学,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征,他在艺术的教学中则主张东西方艺术调和互补。留法期间,林风眠对于西方现代画派中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都作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之后,林风眠则站在美学与哲学的高度上,把东西方艺术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并以东方的艺术情韵融入到西方的绘画形式之中,又将西方的艺术趣味纳入东方的艺术情境中去,真正做到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教育的方法上,林风眠与徐悲鸿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林风眠在让学生训练基本功的同时,对于线条、色彩、节奏、韵律、艺术趣味等超越物象之外的形式语言则非常注意和讲究。同时,在对形式美法则的要求下,并未减少对学生严格的写实技法的训练。但林风眠的写实训练已不只是停留在对物体简单地描摹以形象上的形似,他更加强调在基础训的练中也要注入自己的感情。其用意对学生的影响可谓深远悠长。林风眠的素描观更注重“艺术”的培养,将东西方的文化兼容并蓄,互相融合,这正符合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延续不断,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一种海纳百川的情怀,任何一种文化进入中华大地,势必会被其容纳、改造、然后同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素描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素描的基础地位素描作品大多以写生、静物以及人体等形式出现,这些素描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纯粹,而且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对光影的处理相对简单,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应该明确素描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素描与其他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实用性较强,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创造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描绘事物的轮廓或者形状,还需要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欣赏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引起人们的理性分析。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下,美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素描基础课程,学习相应的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美术发展的需求。
2.素描的独立地位素描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通常,人们认为素描具有比较完备的个性化特征,而且素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感非常丰富,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创作者可以利用阴影之间的变化表现绘画技巧,表达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对固有观念的一种颠覆,这使得素描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体现出较多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素描的适用范围。以往素描往往是美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许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创作过程中也往往是将它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但是在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素描的创作数量大大增加,它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现出不同的绘画意境,从而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素描艺术形式的认识,还要结合其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事物用素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描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提升学生素描技巧的教学方法
1.坚持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素描的教学地位,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第一,要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美术创作与其他创作不同,有时候需要用比较抽象的线条或块面展现创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建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观看、学习名家的抽象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抽象构成水平。第二,要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造型,而且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学生要想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和创作意图,就应该增强自身的造型水平,使作品造型更加精准,充分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第三,提高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的水平。素描创作的技巧存在许多差别,在造型上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材料,再通过绘画技法上的转变,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
2.丰富素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教师主要训练学生描绘静物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求比较少,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只是神似,却缺乏艺术的灵魂。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素描,而不单纯将其作为一门美术入门工具。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素描的线条表现力、明暗关系、造型设计、意象创造等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弹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创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严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素描技巧阶段化、单元化地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技法的要领,为他们以后的素描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评述:
⑴“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运用“一盏乏了油的灯”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空中红光渐渐地减弱。
⑵“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句中“一跳一跳”写出了霞光行将消失的动态。“不可挽救”形容夕阳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极其快的速度下山的情景,含有不可逆转的意思。“细微”是指太阳一跳一跳沉下去时跳的幅度小,变化不大,“迅速”是指太阳下落的节奏快,速度快。
⑶“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句中的“长音阶”“短音阶”运用借代手法,指月亮在冬天的竹叶中间放出的清光。
⑷“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充满童趣。
4.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段,体会画竹的内涵。思考:文中“西洋画像照样,中国画像符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人的早期心智发展
1.儿童期的心智
学龄儿童与更小的幼儿相比,心智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学龄前的幼儿思维热衷于幻象,进行有限的尝试,他们的语言类似隐喻,极易产生联想。但是到了8、9岁时,他们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为特点,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他们已经能在客体现象以及形状或空间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保持事物数量或物质的不变性,从而产生“守恒”的概念。儿童在解决一些概念性问题时更多的是采取求实的、具体的途径,他们往往紧紧地抱住觉察到的现实不放,而对可能性考虑得很少,在判断推理某种现象时也多采取经验归纳法而少假设推理,他们得出结论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而较少能脱离具体经验,这种能力到后期——小学高年级开始有了转变。在童年这一时期,儿童想掌握自身文化和业余爱好;想准确地运用语言而不是仅仅通过比喻;想画出像照片一样清晰的美术作品,而不满足于幻象和抽象的绘画。在衣着、行为举止、游戏、思想感情、道德规范和其他与文化有关的活动中,他们都希望遵守一定的准则,不能容忍偏差。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情感和注意力的因素。儿童入学后的前几年,是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重要时期。儿童一般不能独自掌握这些符号系统,这就是7岁左右的儿童要上学的原因。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对符号系统的学习比原先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因为儿童不可能在知识真空的情况下掌握符号系统。相反,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学龄前形成的“常识”和理解力的基础上,并与之相联系。如音乐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音乐的直觉或图解式认识相联系;水墨画符号系统必须与儿童对水墨画的情感记忆或图解式体验相关联;科学概念必须与儿童关于物质、时间的常识或情感理解相联系。想实现这些联系,儿童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儿童期的儿童渴望掌握某些特殊的技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临摹水墨画、表演舞蹈、演奏乐器等。所有的儿童都渴望尝试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并获得鼓励和有趣的知识,其中擅长的儿童可以进一步在这个领域中探索和学习。然而,试图使儿童学会所有的艺术形式和运动种类,实现全部的学习获得,往往可能造成儿童学习多而不精。
2.青少年时期的知识综合
青春期少年的心智与儿童的心智相比,至少有三个变化:首先心智的范畴变得更加开阔,青少年的情感和智力不仅仅限于家庭,而是更广大的世界。其次心智程度变得更高级,青少年能够以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推理、思考,提出假设和理论。再者是心智水平变得更加深入。青少年更加持续地探索自己的生活,比几年前更加全面地对待自己的感觉和愿望。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青春期是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时期,也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通过范围更广阔的活动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此时心智更成熟,观察更仔细,空间感更强,并且同时继续接触广泛的绘画语言、主题,这对于心智发展是很重要的。在14岁到20岁之间的青少年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全部知识的综合,包括科学、技术、艺术与人文学科等。此外,教育课程也应关注伦理道德、时事政治、社区与全世界的问题,教育者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题或专题项目,以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想象力。
二、美术教育方式
摘要:线条淡彩课程的改革探索应紧密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将美术的色彩教学模式区别于一般艺术院校的色彩教学模式,有效地为建筑专业服务。该课程的改革探索想通过创新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寻求更适合建筑学特点的色彩教学体系。
关键词:改革;创新;探索;建筑学;教学方法
建筑美术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一切学习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建筑美术修养。在建筑教育体系中,美术教学同样具着重要的地位,而线条淡彩课程是一门实用的建筑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它区别于传统的色彩美术课程,充分与建筑专业相结合,为专业服务。建筑艺术作为实用艺术,既有美学的一面又有实用的一面,因此线条淡彩课程应紧密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线条淡彩课程的探索目的是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创新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立足于建筑专业的特色与建筑学学生的特点上,力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建筑徒手表现能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一教学对象的定位分析
培养和提高每位学生的良好素质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对象的定位分析包括了对教学对象已有的知识水平分析以及教学对象需要形成的知识水平分析。学生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所以让美术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具备相当的艺术能力是本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建筑学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