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会计计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会计计量中选择何种货币作为企业信息的主计货币或者报告货币,对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有重大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笔者提出运用功能性货币理论对单一会计主体和由许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选择做一个统一的界定并肯定了功能性货币在会计量中的地位及其推广应用的前景。
一会计计t与货币计t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民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公允性直接关系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赵德武博士著的《会计计量理论研究》里将会计计量定义为:“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计量是“要解决何种属性计量以及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的会计方法川。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的把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二是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采用何种单位计量,第一是指采用何种货币单位对会计业务进行计量。一般来讲,会计业务的计量货币是发生时的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经济业务的计量货币都可能是多样的;第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应采用什么货币向外报告信息,在众多的经济业务计量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作为统一记账货币,并向外报告,其他币种计量的经济业务必须折算为该货币入账并受汇率影响。这个统一记账货币即唯一报告货币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准确公允计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报告货币选用错误,将会使货币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信息,损益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失去公允性;损益里将会含有大量的不真实的汇兑损益,资产负债的计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不同而产生重大偏差,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的选用错误而导致现金流量受汇率过度不真实。
二报告货币计,的研究现状报告
货币的选择会给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和披露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报告货币的选择如此重要,但学术界又书会计计量的研究仅限于计量的属性基础研究,对主计量货币的选择研究却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种研究缺失。目前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确定报告货币的思路有两种,一为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概念;二为西方的功能性货币概念,但这种概念往往只出现在于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中,并没有应用到会计计量当中。在会计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计量基础的界定和指导非常多,但没有任何会计原则用来界定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的选择,而报告货币选择对会计计量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计量理论的货币选择的研究,将一个会计主体的唯一的报告货币的界定纳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者一般原则,籍此指导不同经济环境里的会计个体遇见的报告货币的确认问题。真正作到客观公允地反映和报告经济信息。
三功能性货币概念的确立
一、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可靠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相关性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的预测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可靠性和相关性共同服务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状态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并行不悖,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却常常出现矛盾,很难达到统一。人们在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例如,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验证,从而使可靠性受到损害;相反,如果一直坚持如实反映,那么等到条件具备时会计信息可能已经失去了预测价值。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人们只能根据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行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就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权衡的结果。在此模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都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市场变化的影响。历史成本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据的是实际发生时的数据,较少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判断,比较客观,容易确定;加之其有各种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可随时验证,能够减少任意操纵与歪曲事实的行为。而且,历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协调不同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但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过,虽然历史成本并不直接报告企业未来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从而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所以历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是相关的。传统会计在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时,偏重于前者,而且认为使用历史成本导致相关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历史成本会计作为主要的计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使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历史成本在某些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其原因是:
一、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涵义
财务会计计量模式通过两部分构成,即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就是指记账本位币的问题,我国一直是将人民币为本位记账币。计量属性就是指对被计量的对象的价值实行度量,不同的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价值不一样。2006年我国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公司在把符合条件确认的会计要素入帐登记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该依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施行计量,对其金额进行确认,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涵盖: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
二、我国对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会计目标,即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决策有用论与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当代公司两权分离,管理层与股东形成典型的的委托——关系。委托方的一种即是股东,其最关注的热点就是资本的保全问题,关注其补偿与资本投入过程,目标是最大化的投资价值,而管理层对公司受托实行管理。在薪酬、业绩的压力下,常常追求的是企业规模,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而做虚假报表。委托方为达到其收益最大化,资本保全的目的,指出会计信息计量应以事实为基础,对所产生的经济事件进行真实的反映,而管理层为了对受托责任的践行情况进行反映,也对可验证的会计信息需求较高。因此,如何在我国体现受托责任呢?历史成本计量对于受托方和委托方都是能够接受的,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国有经济,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最大规模的是国有经济,而两权分离形成的国企特殊的受托责任制,和一般的受托责任制有异。我国愈加重视的是如何经由分配资源,达到其调控宏观的目的,如何避免流失国有资产等。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历史成本计量是必然占据主导地位的。
(二)政治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的社会制度角度来看,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由国家来掌握经济命脉,由政府来调配生产资料,是在政府的计划管理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方案是“渐进疗法”,是依照国情按顺序颁布各项措施,而非是如“休克疗法”一般各种措施同时出台,这也是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符合的。后事之师,前车之鉴,国际上有着无数经济体制改革的案例。斯洛文尼亚、波兰历史上政府权力不强,不会对国家经济做出太多干预,有较强的国内市场传统,同时其地理位置也决定了他们与西方国家联系密切,且受西方国家较大影响,因此,他们采取“休克疗法”令经济成功转型,迅速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乌克兰、俄罗斯中央集权,市场经济传统比较弱,长期推行计划经济,采用“休克疗法”后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协调,改革引起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就中国的社会制度而言,会计信息首先要考虑国家需要是改革模式所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经济颇具“杂糅”的特点,这也是我国会计目标双重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并存是最佳的选择。综合前文所述,表明了中国多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而这些年来我国科技的进步,会计人员素质的升高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成为可能。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整体素质均在不断的提高。提高的能力,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更好的对公允价值进行理解,研究分析其具体使用。综上所述可见,双重计量模式——以公允价值为辅、历史成本为主是中国当前情况下的现实选择。
三、我国财务会计计量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会计计量中选择何种货币作为企业信息的主计货币或者报告货币,对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有重大影响。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笔者提出运用功能性货币理论对单一会计主体和由许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选择做一个统一的界定并肯定了功能性货币在会计量中的地位及其推广应用的前景。
一会计计量与货币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民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计量的准确性和公允性直接关系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赵德武博士著的《会计计量理论研究》里将会计计量定义为:“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计量是“要解决何种属性计量以及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的会计方法川。会计计量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的把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二是采用何种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采用何种单位计量,第一是指采用何种货币单位对会计业务进行计量。一般来讲,会计业务的计量货币是发生时的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经济业务的计量货币都可能是多样的;第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应采用什么货币向外报告信息,在众多的经济业务计量货币中选择一种货币作为统一记账货币,并向外报告,其他币种计量的经济业务必须折算为该货币入账并受汇率影响。这个统一记账货币即唯一报告货币的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准确公允计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报告货币选用错误,将会使货币表现出来的资产负债信息,损益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失去公允性;损益里将会含有大量的不真实的汇兑损益,资产负债的计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不同而产生重大偏差,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报告货币的选用错误而导致现金流量受汇率过度不真实。
二报告货币计,的研究现状
报告货币的选择会给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和披露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报告货币的选择如此重要,但学术界又书会计计量的研究仅限于计量的属性基础研究,对主计量货币的选择研究却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种研究缺失。目前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确定报告货币的思路有两种,一为我国的记账本位币概念;二为西方的功能性货币概念,但这种概念往往只出现在于外币业务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中,并没有应用到会计计量当中。在会计的一般原则中,对会计计量基础的界定和指导非常多,但没有任何会计原则用来界定会计主体的报告货币的选择,而报告货币选择对会计计量功能的完美实现和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计量理论的货币选择的研究,将一个会计主体的唯一的报告货币的界定纳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者一般原则,籍此指导不同经济环境里的会计个体遇见的报告货币的确认问题。真正作到客观公允地反映和报告经济信息。
三功能性货币概念的确立
一、会计计量的内容与本质
传统会计计量运用货币尺度对会计对象要素进行量度时,根据量度程序的先后和时间的不同,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前者指对经济活动的某一要素首次入账金额的确定,后者是指再次对经济活动的某一财务要素账面调整或仅对报表数据的确定。初始计量时,会计人员仅对原始凭证上记载的取得资源的交易价格进行摘取,而并不对交易过程交易价格的形成过多关心;后续计量时,会计人员则依据相关的资料、规则、方法对某一财务要素账面调整数或报表数据进行确定,也没有深入到计量的内容与本质层面。这种做法长期延续,以至于会计人员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不加质疑。其实我们深入思考不难提出疑问,到底交易价格是依据什么确立的?会计最终计量的内容又是什么?价格作为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来自哪里,又如何计量?评价一个事物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定性评价时,以效用高低、质量等级、精美程度等来描述;定量评价时,除了采用物理、化学等实物量度外,会计上主要采用货币量来给一个事物赋值。显然,定性与定量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那么到底评价的是什么呢?在商品货币经济时代,一个商品的所有者能够把拥有的东西拿出来进行交易,一定是付出过货币或劳动,付出的货币也是过去劳动成果的货币化。也就是说,一个商品的形成,通常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即人的脑力、体力的结晶。不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评价,实质都是对劳动品质与效率,也即人力资源产出品质与效率的认知。用货币尺度对劳动品质与效率或人力资源产出品质与效率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会计计量过程。换句话说,会计计量形式上是人们对具体商品的货币量度,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评价:人们一直以为的对实物价值的计量,其本质上一直是对人通过其行为已经外化、释放、凝聚在实物上的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评价(形成历史成本)。经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确,会计计量的最终内容就是已经或将要外化、释放、凝聚在实物上的人力资源价值。当然,这个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价值具体到某一个生物机体的人上面会有很大的差异性、非同质性;某一个人所外化、释放、产出价值的背后,又是一个人力长期积累、复杂变化的过程,特别还受到人格、品质、情绪等的极大影响。这使得人们在认识自身这些特质时,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影响了对会计计量内容的判断。按照前述对会计计量的定义,会计计量是以会计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会计对象或经济事项,用数量关系描述经济活动的性质、状态。而经济活动的性质是人的行为主导下的价值运动及其结果,也即人力资源价值外化、释放、凝固的过程与结果,所以,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评价。当然,这个评价过程因为评价双方主体、场合、时机等的不同,而表现出结论的较大差异,但这并不能改变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评价的本质。由此一定要区分计量与计算的不同及准确计算与客观计量的差异。
二、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人力价值计量与商品价值计量的关系
商品是人类用自己相对擅长的劳动生产出来用于交换的载体。它的形成得益于人类智力与体力的有机结合,是人们通过生产行为将人力释放固化的产物。商品的价值是其本质属性,而其本质属性就是人力作为资源产出价值的固化。因此,人力价值计量与商品价值计量之间存在以下两种基本关系:第一,由于人力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前世”或内在本质,故而商品价值计量的就是对人力价值外化的部分;第二,由于商品价值是人力价值的“今生”或外在固化,故而人力价值计量的是商品价值的内容。上述两者的关系,既是人力价值与商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也是价值计量的最重要的属性体现,更是会计计量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与规律。
(二)历史价值的计量与未来价值的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