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理论课

会计理论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会计理论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会计理论课

本科院校教学成本会计论文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同相关学科缺乏整合。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为例进行讲解,章节安排主要按照“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前沿→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的顺序。其中“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部分与相关学科“管理会计”中部分内容相重叠,“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部分与相关学科“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部分内容相重叠等。教学内容的重合一方面导致师资、时间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滞后。现有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主要依赖于黑板板书或者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准备好一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及需要布置的作业等资料,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由于成本会计本身的特殊性:数据多,计算量大且计算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不良现象,为避免这些不良教学因素的出现,必须改进现有的理论课教学模式。

(三)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不合理。成本会计实训课是为弥补理论课的不足而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现有的实训课模式紧紧围绕做题而展开,实训课堂按照“教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实训作业,下课学生上交实训作业”这一模式进行,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分析等计算能力,对专业素质的提高几乎没有帮助。要实现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改进。

二、应用型本科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培养要求,成本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满足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科专业性较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使得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由于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中部分内容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报表分析相重合,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授课内容进行改进,整合资源。第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现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学生更加清晰成本会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任务驱动模式实训财务会计论文

一、财务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在会计课程教学中,一般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两部分。会计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实训课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根据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这将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因此,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实训课程意义深远。

二、财务会计单项实训是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环节

近年来,我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明显的标志就是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开设了相应的实训课程。我校整个实训教学体系包括二年级下的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四年级上的财务会计单项实训、四年级下的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课程实训主要是原始凭证的认知,填制、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及财务报表编制,通过简单经济业务操作了解会计工作流程。财务会计单项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实训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单项实训,以财务会计理论教材中的各章节为实训单元,按授课进度分别组织实训。目的是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通过单项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财务会计中涉及经济业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最后的会计综合实训是将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训,也是在单项模拟实训教学的基础上的复合实训。通过一个会计主体一个月近200笔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根据实务回顾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完成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财务报表的全过程,从而对会计工作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三、任务驱动模式在财务会计单项实训中的应用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根据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准则指南编写的《新编财务会计实训》,课程与《初级会计实务》接轨。该课程以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为导向,完全按照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安排实训案例,给出常见业务的关键原始凭证,从资产、负债、所有制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到财务报告编制设计了十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下又设置若干任务,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成本会计论文

一、嵌入式课内实践

嵌入式课内实践是指将实践教学嵌入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总学时中既包含一定的理论学时,又包含一定的实践学时,这样的课程称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内实践通常是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立即进行,一般在上课地点即可完成。成本会计的嵌入式课内实践教学一般由任课教师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安排,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点,使理论课程在内容和时间分布上与实践课程动态相关联,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模式。总体要求是根据教师收集的实训资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对相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成本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为企业预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具体要求:分配方法选择科学合理;成本计算准确,步骤齐全;会计分录编制正确;报表编制规范。以我院为例,成本会计总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课40课时,实训课20课时,每一实践项目2课时。

二、校内集中实践———综合性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相结合

显而易见,嵌入式单项实践是综合性实践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当然仅有单项实践是不够的,还不能让学生对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有个整体性的了解,校内集中实践则能解决这一问题。校内集中实践是综合性手工实践与电算化实践相结合,综合性手工实践安排在理论课程和单项实践全部完成后的集中时间段内进行,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的一个升华过程。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进行,大约一周时间内完成。电算化实践则是在手工实践结束之后进行,一般安排一周时间,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电算化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践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一)综合性手工实践综合性手工实践是在成本会计理论课程和同步课内实践全部结束之后,从有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成本报表的编制到成本分析所进行的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综合模拟手工实践。较之第一阶段的课内实践来说相对集中,一般安排一周至两周的时间。通过一段时间较集中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促使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综合性手工实践通常以一家中型制造企业为例,设计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并将其集中在十二月发生,在购买———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的业务中着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简化财务会计的业务,强调生产过程中料、工、费的消耗、归集、分配,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真正将成本会计的知识融于实训中,达到制造业企业会计实训的目的。综合性手工实践可安排16学时,具体程序大致如下:

(1)根据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或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并登记各账户期初余额。

点击阅读全文

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分层设计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点击阅读全文

本科会计教育管理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实现基本趋同。在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进程中,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作者鉴于多年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经历,拟将对本科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作一分析。

我国已经构建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首先,去年末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围绕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双方的差异、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证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据悉,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正式签署过协议。其次,今年初,财政部已经完成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这些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差异。2007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国际趋同是为寻求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甚至多边互动过程。既要靠拢国际会计通行规则,又要承认各国国情的特殊情况。高素质会计人员及所掌握的会计技术是全面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保证。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碰到一定的障碍,使会计实务难以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所以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无法正确指导实务操作。特别是当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向“原则导向法”后,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更高。

一、会计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其中确定适应需要的教育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事务的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并呈现出本土化经营趋势,因此,会计国际趋同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体现大量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这一需要。

会计教育目标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各高校提出的会计教育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的决策、管理技能,使之成为能担负重任的管理人才。该类人才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掌握高难度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专业研究的能力。与前一阶段的会计教育目标“专才教育”相比,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广度上扩大,在深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