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会计目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络的普及使会计环境、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均发生了改变,从而使传统会计面临新的挑战,传统会计需要在会计目标、会计假定、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几方面进行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这种“即时联系”正在使整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会计目标、会计假定、会计原则、会计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都在朝着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方向变革和发展。
一、会计目标变革的思考会计目标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说明为什么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物质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会计目标的选择不能脱离现实条件,否则,就会成为毫无希望的梦想。所以,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受托责任观所认定的两权分离使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现象。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
然而,由于资本市场介入程度的增强,使得委托方变得模糊,不仅包括目前的还包括潜在的信息使用者。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所有者一般不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特别是股份制已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使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普遍分离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储存能力等实现了飞跃,以及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如通讯技术,特别是远程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使代表资源所有权的证券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易成为可能,大量潜在的交易买方的存在,使潜在的投资者、潜在的债权人等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对他们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信息成为必然。
二、会计假定和会计原则变革的思考一般而言,会计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基础之上的。会计假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和实践便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这四项假定基础之上的,而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定产生了冲击。
1•对会计主体假定变革的思考。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这个组织是有形的实体概念,而网络公司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的临时结盟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实体”概念对网络公司而言显然失去意义,然而,存在是客观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终将被人们认识。那么,面对这一“虚”的主体,我们如何从会计角度加以理解呢?事实上,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样就能将类似面纱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挑开,清楚地看到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我们的会计就是为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服务的。虽然用虚拟会计主体假定替代了传统会计实体假定,但是这一假定的功能仍然是使各经济单位明确其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所持的基本立场,从而正确地进行会计资料的日常记录、汇总、结算与报告。
一、中外预算会计目标的比较
在会计理论上,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的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两种观点对会计目标的分歧主要在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而产生的,差异的根本在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从时间观念看,受托责任观是立足于过去,而决策有用观则面向未来。目前赞同决策有用论是主流,其实,决策有用观在强调信息决策有用的同时,并不否认会计在报告的受托责任,基本涵盖了受托责任观的内容。就预算会计而言,应以授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规范没有专门就会计目标问题作出比较详细的阐述,有关会计目标的内容,一般在会计核算原则中的“相关性”原则作出概括性的描述。
1998年新的预算会计制度明确了会计基本目标、信息使用者和提供哪些信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指出:“总预算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务管理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反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或制度》也有类似的表述,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了解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从上述的内容看,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信息使用者主要是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自己,其中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是外部信息使用者;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但没有提出要求编制预算数和实际数相比较的会计报表。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目标和预算会计目标的表述均通过相关性原则说明其内容,这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关性原则只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是同一层次的内容,会计目标决定相关性原则,显然,不能把会计目标与相关性原则划等号。正是由于我国预算会计没有专门明确会计目标,不从目标出发,其他一系列的概念研究就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所以,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目标没有系统性,仅局限于基本目标(适应有关需要)和一般目标(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而缺乏特殊目标和具体目标,需要加以完善。
摘要: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首次明确了兼顾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双重会计目标,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环境,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基本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摘要: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研究的切入点,逻辑起点的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决定该理论结构体系的内在严密性,以及它对会计实践的指导和预测作用。论文试图通过介绍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具备的条件,并评析几种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论,最后提出将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设想。
所谓会计理论结构是指由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概念体系。包括会计在内的任何学科,都需要有一个理论或者叫理论结构,借以建立统一的逻辑体系。因此在研究会计理论结构时,就必须明确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逻辑起点的确定或选择的问题,逻辑起点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该理论结构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1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具备的条件所谓逻辑起点,从哲学的角度讲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而在理论研究中则是指理论构建中起决定作用,任何其他概念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的概念。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1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研究事物首先而且必须要了解该种事物的现象,才能从现象中去发现本质,这就要求所要研究的事物要具有可知性。因此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就更需要具备自身的可知性。如果作为逻辑起点本身就很模糊,那么由其推导出的其他概念也必然是模糊的,这样的理论结构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
1•2会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在结构中起决定作用,能够对其他概念进行推理论证。在会计理论结构中,有很多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概念是能够通过逻辑起点推理论证的。这个推理过程要经得起论证,否则这种结构就是不严密的,导致会计理论的模糊及混乱,从而不能发挥会计理论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1•3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又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完善。只有和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论才是能经得过检验的有用的理论,那么怎么样会计理论才能与会计实践很好的联系、结合起来呢?这要通过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而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只有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才能担当这一重任。
摘要:随着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会计信息真的“不真实”吗?本文由此八手,探讨了会计信息真实的局限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历史成本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涵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l980年5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写作论文将决策有用性的两个主要质特征概括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且指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A两个须于分开的特征,即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信息的中立性电和这两个特征一起产生作用,影响其有用性。”其中的可核性是指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会得出高度一致的结果。真实性是指“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其意在反映的现象”中立性是信息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也就是制定或执行各种准则时,主要应当关心所产生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而不使信息受特定利益者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也将“可靠性”列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之一。
我同《企业会计准则》第十条中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规定为:“会汁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在各个阶段必须符合客观要求;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
从定义可以看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包含在可靠性的特征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真实性是单独作为一项原则列示的。本文采用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真实性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