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基础知识

护理基础知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护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护理基础知识

护理综合实验教学探析

1护理综合实验教学方法

护理综合实验为学生提供互动式训练,通过对模拟病人的观察、评估、实施护理措施以及用药管理等,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进入临床角色。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保持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护理学基础等课程,只是在临床护理课程教学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模拟实验课,在毕业考核时采用综合能力考核。护理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分3个阶段进行:护理基础技能操作训练—模拟综合实验—临床实习、毕业综合能力考核。

1.1第1阶段为基本理论和技能训练阶段

第1阶段安排的主要课程包括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强化护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认识现代护理观念和目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1.2第2阶段为分析与综合实验阶段

第2阶段主要课程是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临床护理课程,是护理综合实验开展的重点。教师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护理综合实验案例,利用综合护理模拟人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点击阅读全文

传染病护理教学研究

案例式教学法可提高护理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法,两种教学法护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26%以上护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方法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了对临床实际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提高了临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案例式教学法,要求护生在上课前根据案例复习有关的基础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归纳、自学新的知识,从而加深护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兴趣[4]。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情景和具体的思考题,引导护生不断思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护生的表达能力和协助能力。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传染病专科护理的要求设计案例.加强了护生对护理程序运用的能力。使基础理论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缩短了理论与临床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案例式教学强调以护生为主体的学习。护生必须要有一定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中小学教育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护生习惯依赖教师,部分护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44%和37.04%护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和提高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护生表现为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无按照要求复习有关基础知识和了解相关的案例,上课讨论时不参与、不发言,只是等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说出答案。另外,课后与护生沟通发现,部分护生因为没有电脑,或即使有电脑,也因为上网速度慢、未能进入学校数字图书馆或不会检索文献资料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故部分护生对案例教学法是否“提高文献检索等自学能力”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

案例式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施案例式教学法,老师必须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准备,如何调动护生的积极性、保证护生参与教学等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条件,因此实施案例式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必须精心准备: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如组织讨论、角色扮演的设置、课堂气氛的调控等;课后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对基础知识、专科知识要有深入的理解,能把握知识间的各种联系:及时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操作;问题的创设必须反映临床实际情况,贴近专业要求、突出专科护理。如在讲授“伤寒病人的护理”一节时,除了设计典型的案例外,情景和问题的设置包括:如果你是责任护士,如何进一步收集病人的资料?出现临床表现或(和)哪些实验室检查结果时,可确诊为伤寒?怎样收集病人的血培养、粪便培养标本?对病人应如何隔离?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怎样处理?针对病人不同的情景,有哪些主要护理措施?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如何了解病人的心理,如何进行心理护理?最后,要求护生角色扮演,分别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等。

本文作者:梅碧琪1周英1周薇2作者单位:1广东药学院护理学院2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学系

点击阅读全文

有效沟通在儿科护理学体验式教学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生命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由于面临护理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学生除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操作技能,尤其要具备良好有效沟通能力。在校护生缺乏社会经验,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操作过程中不能满足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当前我国4-2-1的家庭模式,家长对患儿过度关注,学生在临床岗位,面对患儿及家长时就会胆怯、紧张、易产生交流障碍,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出现患儿家长不配合护理人员现象,严重影响护理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有效沟通应用在儿科护理体验式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体验式学习中强调“说中学”“做中学”,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激发、调整、升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和潜能。成为效力更持久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在创设情境模式内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加强与临床工作联系,通过角色体验,体会到患儿及家长的心情,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和人文关怀。

一、对象与方法

以2013级普通护理专业6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该班分为试验班(33人)和对照班(36人),每班分为5个组,一组6~7人,设组长1名,负责教学任务的组内分配。由同一名教师进行讲授,使用相同教材。试验班与对照班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其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单元设置编写病例,由于护生尚未接触临床,课前护生负责收集病历,课下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整理,确定病例后模拟临床场景,让护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分析感悟体验,制定处理对策,并系统实施。试验班增加角色互换,在每个病例中设置医生1人,护士2人,患儿1人,患者家属2~3人,由护生模仿医护患三方,每次变换不同角色,引进标准化病人的同时,针对儿科护理对象特殊性,引进标准化病人家属,不同家属代表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学生自由发挥,侧重护生与家属沟通。课程全部结束期末考试,并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二、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1.考试成绩。

点击阅读全文

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思考

[摘要]以皖西职业卫生学院为例,分析了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情现状,并分别从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同学制类型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探讨中高职护理专业各层次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

随着社会发展对各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模式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1]。就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来说,同时存在初中生源的中职、5年制高职、高中生源的普通高职及对口招生高职等多种形式。生源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差异,如何做好不同类型的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安排,是护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为例,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讨。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点击阅读全文

耳鼻喉护理带教改革教学效果

目前临床耳鼻喉护理是医院临床科室中尤为重要科室之一,优质护理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高效的将一名在校的护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耳鼻喉护士需要方法和时间。以往我们所应用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解基础知识为主,此种教学方法护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其学习效率及理解能力非常低。所以造成护生的临床护理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PBL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正在应用到临床护理带教中,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形式为“以问题为基础、以护生为主体、而教师则作为主要的引导者”。为求证PBL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将作出以下对比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医院自2011年8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耳鼻喉实习的护生78人次,随机将78名护生分成两个组,观察组(PBL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每组39人。两组临床检验实习护生在学历、临床能力、成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国传统教学方法,即由教师一味的“填鸭式”讲授课本知识;实习操作由教师进行,护生在一旁观看,一切的讲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而实验组则应用目前比较先进的PBL教学方法,此方法有以下几个要点:①由带教老师选取耳鼻喉护理的实习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提出2~3个不等的实习操作中易于出现问题;②实习护生应利用各种资料查询工具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并记录;③由带教老师于操作时对耳鼻喉护理操作技巧进行讲解,同时由实习护生自己进行护理操作;④然后由实习护生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一些自己在操作上不理解的问题,同学之间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并进行讨论;⑤最后带教老师就实习护生理解与技术操作中所存在的缺陷,全面而系统的对耳鼻喉护理知识及技术操作进行讲解。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