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货币政策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基础理论探讨

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学者自2004年以来也开始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上。笔者认为,无论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来看,还是从我国货币经济水平的发展来看,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分析基础的不足

一直以来,欧洲经济运行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对加入货币区后单一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对称效应研究也采用了同样的理论基础。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单一货币政策产生的不对称效应,在欧洲各国不再拥有独立的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更大的经济弹性——主要表现为工资物价的弹性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于是,对欧盟各国是否具备这些所谓的“调整机制”下的条件进行证明就成为许多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然而,大量的相关研究却没有明确得到欧洲国家能够通过较大的经济弹性来避免单一货币政策造成的空间不对称效应的结论,甚至有相当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欧盟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

如何判断最优货币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1961年9月蒙代尔的开创性研究明确提出应该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但是早有学者指出这种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连蒙代尔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后来,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一批经济学家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判断标准,但是这些评判标准不仅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某些标准之间还有相互替代、彼此矛盾或存在交叉和因果关系以及内生性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整合与再发展。相关的评述在国内学者的文献中也屡见不鲜,所以笔者以为在最优货币区本身评判标准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以此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问题的分析基础是不合适的。

其次,国外学者在通过最优货币区理论不能直接寻求到消除单一货币政策在成员国经济中不对称影响的机制的情况下,决定先验证经济结构差异是否是单一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差异的原因,然后再探索减少或消除这种差异的措施手段,像Carlino和Defina(1998)、Arnold(1999)和Guiso等(1999)都得出了同样的实证分析结果——经济结构差异确实导致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国内学者的结论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各地区在要素禀赋上具有的自然差异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差异确实是货币政策产生不同区域影响的一个原因,但是正如后凯恩斯主义者指出的从地区经济结构差异角度挖掘导致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特殊研究价值的,因为任何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所以如果不是货币本身而是经济结构差异的问题的话,那么货币政策根本无需做任何事情,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我们研究的意义。

最后,从现实情况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与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管制不断松动,创新成果日渐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表现越来越突出,已经有不少国内学者或者在理论著述中系统研究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机理,或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明显地是建立在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古典二分法的前提条件下,于是以这样的理论为基础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就被陷于“经济结构差异”中,而考察哪种地区经济结构能对货币量的变动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笔者认为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还存在现实性和前提性不足。

点击阅读全文

货币政策选择管理

[内容摘要]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联性不断加大。货币政策是否应当和应该如何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多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高度关注。综合已有的理论实践和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虽然目前资产价格还不具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调控目标的条件,但是有必要将其作为货币调控的辅助监测指标纳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视野。央行应尽快建立与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因素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均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关键词]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政策框架

随着全球股市的迅速攀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人们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心不断加深,尤其对于我国当前所处的转型经济阶段而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当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的波动使货币政策操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历史的经验也多次表明,任何一次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都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应当如何对资产价格波动作出反应以保持产出和物价稳定已成为货币当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回顾

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理是货币当局通过确立政策目标并借助于一定的政策工具,在短期内影响价格水平、货币总量、汇率及名义产出,从而使经济部门根据名义变量的调整相应配置经济资源,因此,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研究,可以按照货币政策传导的方式划分为不同的渠道,主要包括货币渠道、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

货币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中最早也是主要的理论,货币渠道又可区分为利率渠道、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利率渠道出自凯恩斯的IS-LM模型分析。[1](257-269)该理论系统论证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利率下降,从而使投资上升,促使总需求和产出提高的传导机理。弗里德曼在批评传统货币数量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预期利率、名义所得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并将预期因素纳入到了货币传导分析之中,称之为预期效应,[2]该理论旨在证明货币政策的长期无效性,强化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作用,并得到了理性预期学派的进一步理论支持。汇率渠道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应运而生,经由麦金农、奥伯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考察了一国货币政策对汇率从而对进出口的影响,以及其又以反作用的形式进一步影响货币政策本身的作用机理。

点击阅读全文

货币政策不对称发展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基础存在不足,然后按照时间和流派简单回顾了国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区域影响问题的研究历史,最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处于研究前沿的新、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国外成果进行了简单评价。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对称

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学者自2004年以来也开始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上。笔者认为,无论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来看,还是从我国货币经济水平的发展来看,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分析基础的不足

一直以来,欧洲经济运行结果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对加入货币区后单一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对称效应研究也采用了同样的理论基础。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单一货币政策产生的不对称效应,在欧洲各国不再拥有独立的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更大的经济弹性——主要表现为工资物价的弹性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于是,对欧盟各国是否具备这些所谓的“调整机制”下的条件进行证明就成为许多国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内容。然而,大量的相关研究却没有明确得到欧洲国家能够通过较大的经济弹性来避免单一货币政策造成的空间不对称效应的结论,甚至有相当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欧盟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

如何判断最优货币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1961年9月蒙代尔的开创性研究明确提出应该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但是早有学者指出这种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连蒙代尔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后来,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一批经济学家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判断标准,但是这些评判标准不仅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某些标准之间还有相互替代、彼此矛盾或存在交叉和因果关系以及内生性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整合与再发展。相关的评述在国内学者的文献中也屡见不鲜,所以笔者以为在最优货币区本身评判标准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以此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问题的分析基础是不合适的。

点击阅读全文

货币政策目标管理

摘要:近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我国也引发了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认为,尽管大多数实证研究均已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然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来看,选择利率或通货膨胀目标还缺乏可行性。因此,我国面临的现实选择只能是继续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体系、金融制度的改革,为中介目标的转变奠定基础。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可计量性、可控性、可预测的对政策目的的影响。[1](437)从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究竟选择何者作为中介目标,除了上述的三个选择标准之外,还要受到某一时期主导性的货币金融理论、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从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我国引发了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争论。本文旨在对这些争鸣文章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一)货币供应量仍可充当中介目标

我国1996年正式将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目前在赞成以货币供应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学者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点击阅读全文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弹性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献综述;理论框架和变量选择;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弹性分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空间非对称性,即货币政策冲击在异质性国家或地区的传导及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属于最优货币区理论(TheoryofOptimalCur-rencyArea)的研究范畴、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密切相关、各地区信贷规模指数与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比较显著,分别以99.9%、64.5%和87.3%的概率拒绝了各地区信贷规模不是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的命题假设,说明各地区信贷规模与其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各地区信贷规模是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采用1990-2006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考虑这一因素,在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前提下,采取可行措施缩小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从而使各区域间的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弹性分析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主要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空间非对称性,即货币政策冲击在异质性国家或地区的传导及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属于最优货币区理论(TheoryofOptimalCur-rencyArea)的研究范畴。最早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学者是Scott(1955),虽其研究的本意不在此,但他的研究引申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蒙代尔(1961)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这一理论为本世纪初欧洲货币联盟的成立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后,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框架来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欧元区和美国。如Taylor、Dornbusch等探讨了单一货币政策在欧盟各成员国内执行效果上的差异,Gerald和DeFina则对美国48个州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产生区域效应。

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骆玉鼎等从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出发,根据“最优货币区”标准,认定当前的中国不是优货币区,因此,货币政策应适当区域化。还有一些学者,或从区域间经济差异性出发,如耿同劲采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如宋旺和钟正生等,证明了统一的货币政策效果确实存在区域性差异,货币政策有实行区域化的必要。而孙天琦则认为货币政策不可轻言区域化,但是部分内容可以探索差别化。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