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赏析论文

建筑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建筑赏析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建筑赏析论文

开放式教学的运用研讨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是九零后的一代,既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属于这个年龄上的求知、好奇,同时他们是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加速,网络和通讯对教学传统模式产生了很大改变。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会使用手机查阅一些资料,无疑这样会对课堂的听课质量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如何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知识的热情,用引导而不是一味的硬性禁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上的资料覆盖面广、查阅方便、知识更新快且杂这些快餐式的特点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就在课后布置一些研讨性的开放命题,将课堂的学习延伸至课外,例如调研花园街一带旧有建筑风貌保护,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现场调研,从一个小的课题引申出多个知识点。这样课下的功夫已经做到,学生自然不需要再在课堂上分心,同时对于老师提到的知识点又有事先的查阅和了解,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吸收。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联想、启迪等教学方法相适应

开放的教学课堂,需要能带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问答式、启发式、联想式教学都可以创造出更活泼、开放的教学环境。梁思成先生在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曾经用自己补牙来比喻古建筑修复上的“修旧如旧”,这种比喻既直观又生动,使得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又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放式的课堂,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位置,而不是培养专一型的人才。建筑专业本身,就是既有专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一面,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是极其必要的。在建筑艺术赏析的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建筑的印象。中国古典建筑,本身与诗词、绘画关系密切。

中国古典的造园手法中的“借景”是非常重要,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他的《园冶》中就提到“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可见在面积有限的园林重要体现出无限的意境是很难的。课堂上结合古典诗词“窗含西岭前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为什么被称为“文人园”的深刻意境。还有古典园林中的月门、瓶门,都是利用联想的方式达到建筑上的目的,这些建筑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必然要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贯通。而学生能把新学到的知识和自己以前的了解相挂钩,学习兴趣也必然大大提高。

开放式的教学需要开放多元的考核方式测试学生的多层次能力

打破传统封闭教学思维上的禁锢,改变过去与实践相脱钩的教学目的。如何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开放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建筑艺术与赏析,本身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过去曾经试验过采用论文方式、试卷方式作为考核,但是结果不是十分理想,不是演变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点,就是有时会出现论文借鉴部分过多而失去想要学生自我思考的意义。开放式的考核方式,需要能全方位的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是学生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工作的成长非常重要。基于这些考虑,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约占百分之四十。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并重,例如讲到中国古代施工中土堆亭的时候,组织学生课下分组讨论、研究,并绘制施工方法的示意图;另外要求学生动手组装实验室的斗拱模型,从而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古建筑结构形式的理解;讲到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时候,组织学生调研哈尔滨的这种建筑的分布,产生以及现状。而在期末的考核上增大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不强调单一答案,更注重学生对于命题的理解与深度。这些方法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避免“平日作业基本靠抄,期末考试基本靠背,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鼓励了创新精神。

点击阅读全文

浅析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教学活动中,很少关注到课题研究涉及的内容,所以对于没做课题的教师来说,他们缺失了课题本身及课题研究内容中的部分知识。只有不断地参与课题研究,教师才会关注并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也就不断完善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1)对课题知识的了解。笔者最初接触课题时,不知课题为何意,课题研究要做什么,直到2006年笔者参加了省级课题“闽南传统建筑艺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整合与运用”的研究后,通过主持人的介绍才真正了解课题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也学习了一些研究课题的方法、途径,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渐使用一些研究方法,不断加深自己对课题本身的认识与理解,在后面

(2)对课题研究内容知识的了解。在对“集美古建筑运用于中学美术课堂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刚开始笔者对闽南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就硬着头皮去实地考察、去收集相关资料,脉络终于逐渐清晰了,自己逐步理解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也从中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自身的知识储量增加了。这对后来的把课题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了平时没学到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可见,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掌握并运用了课题的相关知识,还学到了许多研究内容本身的知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会越来越丰富,也不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对技法表现的探究

《新编美术教学论》中有对美术老师拥有的知识结构的阐述,其中提到“美术技能、技法是美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1]而美术技法种类很多,要每位美术教师每种技能都必备,还是较为困难的。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一些基本功外,还要根据课题需要,不断探究新的技法以求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陶艺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陶艺作为视觉艺术,通过视觉冲击为大众传达艺术感染力。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构中体现出强有力的时代感与审美感。环境陶艺所拥有的魅力和逐步提升的社会地位,都令艺术家持续探寻其对公共艺术乃至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陶艺艺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以其庞大的艺术背景为依托,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持续进行,而所有城市的规划建设都需要积极赋予一个城市特有的魅力和品位。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将现代陶艺融入公共建筑与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代陶艺作为环境景观因素融入公共艺术建设,能使公共艺术建设具备较强的时代感和艺术感。环境陶艺具有特殊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艺术家的不断探寻。

一、拓展陶艺的文化性

陶艺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体现方式,需要同整体城市环境规划相呼应。所以,城市中的陶艺作品不但需要体现出城市的悠久文化,还需要体现出城市当前的风貌;不但要彰显民族特征,还需要提高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赏析价值,彰显公共环境的和谐、自然之美。所以,陶艺创作者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陶艺创作的切入点,紧扣主题,令公共空间内陶艺作品展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产生丰富并活跃城市环境的效果,不但具备较高的艺术品位,还可以展现一定的人文精神,凸显环境陶艺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呼应。

二、拓展陶艺的观赏性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职业院校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在每个不同的专业也应有自己的定位,对每个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教育,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都应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文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成了人们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大家熟悉的《史记》,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述了大量的地理学知识。语文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就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热爱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利用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第三,大学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教师要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隐的《无题》、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文章,就可以补充一些古代的有关音乐评论等内容;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车专业的学生多选取结合汽车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相应选取历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课文……这样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二是那些经典美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经典美文,学生都要学习。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不同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喜安静,善用色彩、画面来思维。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学生可让其声情并茂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仔细讲解更有效。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卫风•氓》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婚前、新婚、婚后)的着装,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业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从XX文中看X时X地的建筑(或音乐、美术、服饰、园林设计等)的特点”等,学生可自主的确定研究课题便于查找、搜集资料。研究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个人来完成,研究所得撰写成论文上交,既作为作业也作为这门课的成绩。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有较宽裕的课余时间,这为语文的这种作业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长达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都能交上一份较好的答卷。学生的作业内容各个不同,但他们对所钻研的问题都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示了高职学生较为独特的思考与见解。因为有所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研究也就更有兴趣了。

三、结语

点击阅读全文

流坑古村旅游发展管理

论文关键词:流坑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流坑旅游发展应抓住旅游资源特点,找准当地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和发展目标的定位,分析旅游市场拓展的方向和旅游形象的定位。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离所属牛田镇6公里。现有居民926户,4305人。总面积3.61平方公里,耕地3422亩,山林57700亩。流坑村以其建筑古朴典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丰富而引起世人的注目,逐渐成为江西省内外的旅游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搞好流坑的旅游开发,乐安县委托有关单位编制流坑旅游发展规划,学术界也不断有关于流坑古村旅游开发的讨论文章发表。然而,流坑古村的旅游开发究竟怎样搞,我认为,首先应该找准流坑古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要结合对流坑旅游资源的定位,考虑流坑旅游发展战略中的旅游产业和目标的定位、要结合对流坑旅游资源的定位,考虑流坑旅游发展战略中的旅游产业和目标的定位、旅游市场&产品市场和客源市场和旅游形象的定位,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一、流坑旅游资源的定位

从旅游资源来说,流坑主要是人文资源,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特色。村中现有500余栋各类建筑,明清建筑及遗址就有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就有19处。在这些传统建筑中,有古典风范的民居建筑,有幽雅别致的庙宇建筑,有宏伟壮观的宗祠建筑,有功能各异的文化建筑如纪念性楼堂、文馆、戏台、牌坊等,还有店铺、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村墙、古村门、古桥、古墓、古塔遗址等,可以说,流坑的古建筑涵盖了我国古代农村建筑中的各种类型。流坑村内还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居所形成的建筑组群。加上流坑董氏祖先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依据对村庄进行了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延续至今格局没有大的改变。这些,都使流坑成为一个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群落。此外还有精美的书法、雕刻、绘画、傩戏、民俗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早在199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同志在考察了流坑之后就指出:“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他为流坑欣然题词:“千古第一村”。200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流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确定了21处古代建筑或古建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流坑古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在答复全国政协喻长林委员尽快将流坑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的2001年506号复函中,对流坑村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潜力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明确指出:“拟经1-2年在相关工作落实后,将该村列入正式申报计划”。

流坑不仅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很高,自然旅游资源也不逊色。流坑正处在江西乐安东南山区向西部中低丘陵的过渡带上,东北和西南青山拱挹,秀丽的乌江自东南金竹、招携山区迤逦而来,在流坑附近转绕而趋西,流坑正处于乌江发育形成的介地上,山环水绕,沃壤良畴,自成天地。文献记载的村内外东华晨钟、瑶石印波等十二景以及龙湖毓秀、石遗仙踪等十六古迹也大多有踪可寻,特别是乌江水流,自上游银口至流坑,约10公里,九曲十八滩,两岸植被茂密的山峦,自古俱属流坑,其间又有狮子石、燕子岩等自然景观;从流坑上游南安村至下游牛田镇,乌江沿岸十里香樟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风光秀丽,给千年古村以极佳的自然衬托。如果说流坑的建筑、艺术、民俗等,主要给旅游者以艺术的观赏性和学术的研究性,那么,青山绿水、古村农舍、田园沙洲等朴素的乡野气息,则主要提供给旅游者以休闲、体验和拾趣的旅游享受。流坑古村的文化品位和自然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相得益彰,更凸现其旅游资源的独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