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与历史

建筑与历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建筑与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建筑与历史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64年5月,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章——《威尼斯宪章》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章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章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章》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章》,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它们改造成适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阁楼(LOFT)公寓充分利用旧产业建筑的大柱网大开间进行灵活多样的围合式分割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建筑的高荷载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亚码头的改造是历史建筑改造为公寓楼的成功范例。综合区域模式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旧产业园改建为景观园区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历时4年将一个废弃颓败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公园。鲁尔工业区中还有许多将单体建筑、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层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模式,还有将产业建筑中的大空间改造成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的模式、将很多建筑设施上设置餐饮空间模式等等。

点击阅读全文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

残存古建筑保护及环境景观再利用探究

摘要: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建筑受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极容易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科学且精准地保护残存古建筑,同时全方位加强环境景观再利用,需要依托于科学且高效的策略,行之有效地提升残存古建筑的整体保护成效。

关键词:残存古建筑;环境景观;保护;再利用

残存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象征,浓缩着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的聪明才智,应该充分全面地加强残存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结合残存古建筑的风格以及特色等,充分全面依托于科学的利用策略,可以更好地保护残存古建筑周边环境,科学全面地实现古建筑环境景观的科学再利用。

1残存古建筑相关概述及其重要价值

古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年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风吹雨打以及社会因素等综合性的影响等,再加上后期缺乏必要的保护管理举措,往往容易造成古建筑的损毁以及破坏。残存古建筑就是指留存至今,格局不完整且规模较小的古建筑遗产,一是强调原有建筑格局缺失;二是强调建筑本身规模小。其主要包括格局被毁之后残存下来的单栋或部分古建筑,如一座大殿、一段城墙或一处牌坊等。从残存古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残存古建筑的整体规模是比较小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残存古建筑的相对规模比较小,但同样具备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更好地优化残存古建筑的保护成效,科学全面地提升残存古建筑的时代价值,应该充分做好残存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残存古建筑的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历史信息的载体。虽然残存古建筑的规模相对比较小,主体结构可能已经遭受到了破坏,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残存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可以说,残存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载体,既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以及认知历史,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残存古建筑的考察以及研究等,能够挖掘到有效丰富的历史信息。

点击阅读全文

旧工业建筑层级结构划分及价值评估

【摘要】考虑旧工业建筑所占地域的复杂性,从层级结构保护思路出发,将旧工业建筑划分为四大层级,根据层级界定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与规划;从功能发挥价值、本体价值及其细分的因素层、因子层方面对旧工业建筑的价值评估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层级结构;价值评估

城市承载了人类的文化,积淀了人类的历史[1~2],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被赋予并叠加在城市空间不同类型的建筑物里。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张,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大量老旧建筑的再生问题[3]。这些老旧建筑中,工业建筑往往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某一片区域内涵盖着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这些建筑都有着其自身的符号与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既独立又复杂的地域系统,这种多种要素叠加的系统,其价值远超单一建筑,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任重而道远[4~5]。

1旧工业建筑层级结构划分

保护旧工业建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做好长期规划。为了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有组织的重点保护与重新规划,避免人力、物力浪费,需要对旧工业建筑划分出不同的层级结构,协调各部门进行逐层保护管理。旧工业建筑的层级划分应当是自上而下的。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有着丰富的旧工业建筑遗产。从层级上讲,最大的当属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例如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西南部工业区,对于工业区域(带)景观遗产要科学规划,以把握其整体性;下一层级应为工业城市景观遗产,我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工业城市,例如“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等,在对其进行规划保护时,要考虑其地方特色,可以通过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等手段进行整体规划;再下一层级应为城市旧工业区景观遗产,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着强烈的工业城市色彩,在一座城市的正常规划发展中,会划分出具体的区域作为工业区,例如铁西工业区景观遗产,在考虑其规划发展时,可以考虑通过创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手段进行规划;最小的层级为旧工业建筑景观遗产,这也是最为常见的层级,例如哈尔滨邮政管理局旧址,此层级的旧工业建筑遗址可以通过创建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等手段进行规划保护。见表1。

2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及评估

点击阅读全文

古建筑保护措施

1.龙道村古建筑特点及现状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著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

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2)建筑群体的衰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