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教师道德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1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树立教师理论人格
为了搞好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使广大教师认识到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过硬的思想作风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十七大”精神指导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从政治高度认识当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想。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是1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师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只有在道德修养中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思想行为的楷模,自我鼓励,在思想意识中凝聚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行为的目标,才能使道德修养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有较高教师道德修养的人民教师。
2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倡导科学用人机制
除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制度建设也是高校师德建设1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1套能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如晋升激励、素质激励和目标激励。按照“评价科学、导向准确、激励有力、操作简便”的原则,立足于推动工作,以任期责任目标为主要依据,合理确定评价标准,落实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议制定,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作者认为制度建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聘任制度
科教兴国,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其地位至关重要。而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师德就尤为重要,其不仅是教师本人的道德品质问题,它还会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民族素养、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
一、教师师德弱化的原因
首先大多数教师的道德品质还是很不错的,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地传道授业,但有一小部分教师在师德方面却不够好,具体表现就是只管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育人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仅仅体现在要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教其辨别是非,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在如今,很多教师并不把育人作为一种应尽的责任,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单纯肤浅地把教书理解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好即可;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在课上短暂的时间,而且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他们的实际需求,更不能对学生所产生的疑惑做出及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就很难得到自身的突破。这种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教书不育人。
第二种是教师把自身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面,教育已经不是其工作的重点。这样的教师特别注重个人的学术研究,热衷于个人业务的发展,把教学作为一种负担,恨不得把自己封闭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自己的学术研究,忽视了课堂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学校本身对于教师的师德教育不够重视,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专业素质,并把教师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定等与之直接挂钩。在利益、地位面前,不少教师迫不得已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研上面,缺乏了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疏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质量和教育学生的思想方面大打折扣。而且,由于科研远比教书育人容易出成果,更加重了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育人的思想。教师通过科研成果来提升自己、服务大众固然无什么不妥,但是教书育人作为一个教师的天职必须放在其工作的首要位置。
第三,教师太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奉献意识。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者,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不能仅仅看到自身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行为与价值取向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所教的学生,如果教师缺乏奉献意识与自我牺牲精神,唯利是图,价值观扭曲,那就必将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近年来新闻媒体频频曝光资深教授学术造假丑闻、论文抄袭等事件,其中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严重损害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形象。
二、提升教师师德的措施
摘要: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所传授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是由许许多多教师个体所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党和国家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学问、教研的态度上。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越短,教师的道德素质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书面上规定的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道德规范、准则全部内化。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5%的老师都回答自己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完全内化。而教师所从事的却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势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二、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一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尊师爱生”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爱生”,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不会故意造谣和中伤学生,特别是不会拿刺耳的话语来挖苦、讽刺“差生”,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公开学生个人的隐私。总有办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出现的混乱状态能有效的制止。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等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时,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不会轻易地发大火,乱骂人。进入教室时总是衣着整洁、体态端庄、面带笑容面向所有学生。始终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做学生的好榜样。如许多特级教师在治理“乱班”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高的体现。
【摘要】实习阶段是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时点,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师德培育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师德概念,师德培育的意义、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对策措施。已有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也在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和对策实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关键词】师范生实习过程师德培育综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中坚力量,其职业道德直接影响未来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关乎祖国的前途命运。实习阶段是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时点,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已有研究概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德、师德教育问题进行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关于师德培育的著作主要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傅维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檀传宝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师德培育与生成》(王毓珣,王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教师概论》(肖正德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高师院校师德的培育与创新》(游德存等主编,现代出版社,2014)等。截止2016年2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师德培育”、“师德培养”或“师德建设”为主题共找到8293条记录,但以“师德培育”、“师德培养”或“师德建设”为主题,包含“师范生”词频进行精确搜索,仅找到77条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关注度。
2已有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